1978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喜看“吨粮田”
——无锡县东亭大队访问记
“要夺吨粮产,先造吨粮田。”这是苏州地区人民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战斗目标。一九七五年以来,一个建设“吨粮田”的群众运动,正在这里蓬勃展开。无锡县东亭公社东亭大队是这个地区建设“吨粮田”的先进单位。早在一九七三年,这里稻麦亩产就超过了一吨。对这个大队作一番调查,就可以“窥”见苏州地区“吨粮田”建设的“全貌”。
东亭大队地处太湖之滨。来到这里,就象漫步在一幅巨大的绿色方格地毯上。全大队一千五百多亩粮田,按照同一规格,裁成了方方整整的数百块。笔直的田间小路和绿树成行的机耕道交织其间。田里的禾苗,长势旺盛,齐刷刷、平展展地伸向远处。令人惊奇的是,地面上几乎看不到沟渠。原来,渠道都转入地下了。在地下一、二米深处,另有一番世界:大大小小的灌渠、排水沟,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田头的阀门一开,地下灌渠里的水就哗哗地涌进田里;排水沟口上的塞子一拔,田里的积水就乖乖地泄进河沟。真是要灌就灌,要排就排,得心应手,调遣自如。
这就是东亭大队的干部社员用勤劳的双手,在原来高产的土地上,精雕细刻,创造出来的“吨粮田”。我们围绕着“吨粮田”的建设问题,访问了大队干部——问:看了你们的“吨粮田”,真是大开眼界。请你们解释一下,什么样的田才称得上“吨粮田”?它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们大队是从一九七三年开始搞“吨粮田”的。五年来,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们对“吨粮田”提出“三化三适应”的要求。什么叫“三化三适应”呢?一是大地园田化。做到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桑园成片,河、沟、渠、路、林全面配套,与机械化操作相适应。二是排灌系统化。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达到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二百毫米不受涝,确保块块农田灌得好、排得快,地下水降得下,与三熟制的科学用水相适应。三是土壤活熟化。培育肥沃疏松,耕作层深,通透性好,保水、保温、保肥的土壤,与稻麦高产栽培要求相适应。我们大队现在已有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基本上达到这个标准,一般可以做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正常年景大增产。一般说来,只要管理跟上,三麦能亩产六百多斤,双季早稻可以超千斤,双季晚稻能收七百来斤,全年稻麦亩产超一吨是有把握的。
问:建设“吨粮田”给你们大队带来哪些变化?
答:总的来说,大搞“吨粮田”建设,改造了自然,改造了农业,改造了农村,也改造了人们的思想。地变了,带来了产量的大变。一九七三年以前,我们的粮食亩产最多只能超“双纲”。一九七三年建设“吨粮田”以来,五年中,就有四年稻麦平均亩产超过了一吨。一九七六年达到了二千三百二十五斤。一九七七年尽管碰上了少见的天灾,但粮食亩产还达到一千八百多斤,比一九七○年以前的哪一年都高。我们这儿每人平均只有六分地,由于单产步步高,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一九七六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三千九百九十七斤,比一九七○年以前翻了一番。过去,我们有六个生产队曾经吃过国家的统销粮。最近几年,我们交给国家商品粮每年都在七十万斤左右。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去年,社员平均分配达到一百二十三元,比一九七○年增加三十元。大队还分期分批建造新村,眼下已有六分之一的农户住进了新房。“吨粮田”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全大队现有各种农机设备二百八十七台,农机动力达到六百六十六马力,平均每亩零点五马力。干部社员科学种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大家说,“种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行船不用橹,居住上新楼”的日子真的来啦!看到集体经济一步一层楼,农村面貌一年一个样,人们都从心底里感到社会主义有奔头。
问:当初,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建设“吨粮田”的?
答:一九七○年,我们开始大面积种双季稻,一年二熟变成了三熟。当年,粮食亩产就超了“双纲”,第二年又增了产。可是到第三年,除了薛家里等六个生产队外,大部分生产队都减了产。这是啥原因呢?一九七三年早稻栽插后,我们就到产量高的薛家里生产队和减产多的南薛二队“解剖麻雀”。大伙看到,薛家里生产队的稻子长势很好。拔起禾苗一看,根系发达,粗壮。而南薛二队的稻苗瘦弱发黄,稻根又短又细。苗好苗坏在于根,根壮根弱在于土。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队的土质条件,薛家里生产队的田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多,通透性好,供肥性强,而南薛二队的田刚好相反,土质瘠薄、僵硬,通透性差,翻起土来,一耙四个洞,一拉四条缝。同样都种双季稻,为啥这两个队的土质差别这般大?原来,薛家里生产队耕作水平高,排灌条件好,猪子养得多,草塘泥积得足,尽管百分之百种双季稻,土质没有变瘦,反而越种越肥。南薛二队排灌条件差,耕作粗放,有机肥料缺,种了双季稻后,田里常年积水,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庄稼自然长不好了。这样一分析,大伙脑子开了窍:“大楼盖得高,基础要打牢”。扩种了双季稻,耕作制度变了,要持续高产,农田基本建设不跟上,哪能行?“要夺吨粮产,先造吨粮田”就这么提出来了。
问:请详细谈一谈,你们是怎样建设“吨粮田”的呢?
答: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来,我们苏州地区搞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解除了洪涝威胁,这就为大搞“吨粮田”创造了基础。在地区和县的统一规划下,我们组织了干部、老农和农技员的三结合小组,深入田头,反复勘察,制订出了建设“吨粮田”的规划。这个规划注意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长远与当前、改造与利用的关系,做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安排,生产、生活同时考虑,适应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需要。规划订出后,又发动群众,认真讨论,大家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前景,实现规划变成自觉的行动。
有了规划,具体怎么干?我们分析了大面积扩大三熟制以后带来的几个矛盾:一是作物之间要水与不要水的矛盾;二是用地与养地的矛盾;三是田、路、渠、沟不配套与使用农业机械的矛盾。搞“吨粮田”,就得解决好这些矛盾。
一开始,我们抓了平整土地,格田成方。我们大队的土地,原来七高八低,零零碎碎。桑树东一丘,西一块,插在稻田中间。为了改变这个面貌,冬春季节,全大队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刮风下雪照样干。就这样,一年啃它一大片。八年来,挑平了二百多个高墩,填塞了三十多个废河塘,修筑了两万多米机耕道,还把插在粮田中的二百多亩桑树搬到了河边,连成一片。全大队的粮田划成了二亩半左右一块、百亩左右一方的园田。这些工程,共挖了六十多万方土,相当于一九七○年以前二十年土方总和的三倍。
在这同时,我们狠抓了田间水利工程。过去,我们农田基本建设中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渠道灌排不分,串灌漫灌现象严重,地下水位很高。特别是种了双季稻以后,田间作物的茬口更加复杂,要水与不要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把明渠改成地下暗渠,实行灌排分开。我们把原来的明渠全部改成路渠结合的灰土地下渠道,做到路上行驶农机,路下走水,每两块田一个阀门,块块田自立门户。这一来,不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以按照不同作物、不同茬口、不同品种和不同苗情,适时适量科学用水。为了降低地下水位,我们搞了田间暗沟的试验。在七十多亩田里修筑了暗沟,同一米多深的田外排水沟配套,直通到河。这样,能使麦季的地下水位控制在七十厘米以下,消除渍害,促进三麦增产。现在,全大队已经修筑了八千多米地下渠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粮田灌排分开,达到了灌得好,排得快的标准,有了田间暗沟的田块,地下水也降得下。
建设“吨粮田”,土壤活熟化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在增施有机肥料上下功夫。这几年,我们摸出一条以发展养猪为中心,积、造、种、养并举的增肥路子。大队党支部认真落实了党的养猪政策,制定“四定一奖”制度,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并且鼓励社员多养猪、养大猪。一九七七年全大队的生猪饲养量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九十四,常年存栏量接近一亩一头。每亩田垩的猪灰达到一百多担。我们还组织积肥专业队,常年罱泥积肥,坚持稻草还田,每亩达到六百斤。另外,还放养“三水”,种植绿肥,大割青草,沤制草塘泥。这几年,每亩地垩的草塘泥肥年年都在三百担以上。增施有机肥料,再加上深翻、晒垡等措施,就使土壤肥力越来越高。现在,全大队百分之四十的粮田,土质松软,通透性好,熟土六寸深,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高。
问:你们在建设“吨粮田”的过程中,碰到那些困难?怎么解决的?
答:我们算了一笔帐,按照“三化三适应”的标准,建设一亩“吨粮田”,大约要投工二百个,挖土三百五十方;而建设一亩“千斤田”,只要挖土二、三十方,投工二十多个。这样一比,建设“吨粮田”的劳动量就大了。再加上一年三个大忙,农活紧张。劳力怎么安排?我们的做法是:一、规划要早,安排要巧。秋收秋种前,就把当年建设“吨粮田”的计划和秋播一起落实。结合秋播,适当安排一部分劳力搞平田整地、渠系配套,做到边整边种,整好一方,种上一方。秋播一结束,就全力以赴投入建设“吨粮田”的战斗。二、一年搞一片,摊子不要铺得过大。每搞一片,坚持平田整地、格田成方,渠系配套,一气呵成。这样,劳力就用在刀口上,保证当年施工、当年受益。三、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施工中,根据任务轻重,工程难易,路途远近,订出合理的工分报酬,实行定额管理。坚持验收制度,定期评比。对于完成任务好、施工质量高的社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从而加快“吨粮田”建设的步伐。
建设“吨粮田”的资金问题,我们主要是靠发展队办工业来解决的。一九七○年以来,我们先后办起了农机修理、粮食加工、五金等三个厂。队办工业的积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达二十一万元。平均每亩“吨粮田”一百四十元,占全部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以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有使不完的劲头,“吨粮田”建设就能顺利地进行。去冬今春,我们计划搞一片园田,要搬掉一百多户,拆掉两百多间房子,填平一条废河,还要做好全部水利配套工程。开始,有人担心啃不下。可是,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多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大家奋战一冬春,搬掉了宅基,填平了废河,整好了土地,还做好了全部地下渠道。今年五月初,大部分田栽上了秧苗,绿油油的一片。如今,我们还有百分之三十的粮田,打算在一两年全部建成“吨粮田”。党支部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把社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了。大伙说:建设“吨粮田”,多打粮食,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要多贡献一分力量!
新华社通讯员 赵同方
新华社记者 袁养和


第2版()
专栏:

讨论典型事例 分清路线是非
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公社党委发动群众,肃清“四人帮”流毒,落实党的政策
新华社石家庄七月十五日电 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公社党委不久前发动群众讨论典型事例,分清路线是非,肃清“四人帮”的流毒,落实党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2版()
专栏:

社员养母猪对不对?
岩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李加武家,过去每年都要养一、两头母猪。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社员养母猪被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去批判,说是“为资本主义输氧供血”,李加武也成了批判对象,李加武一气之下,把喂食桶摔了,不养母猪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李加武又想养母猪,但是害怕别人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下不了决心。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党委成员、革委会副主任白新民看出了李加武的心思。白新民认为,这不是个单纯的社员养猪问题,而是涉及肃清“四人帮”流毒,划清政策界限的大问题。于是,他和大队党支部一道,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政策,联系这一事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社员们说:加武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每年投工三百多个。他在不影响集体生产劳动的情况下,利用工余时间养母猪,生下来的小猪按市价出售,每年向队里交优质圈肥二十多车,对国家、集体和他个人都有好处。他这样做,又不剥削别人,怎么能说是在搞资本主义呢?老队长李加财气愤地指出:“如果我们养母猪也被批了,这实际上批的不是资本主义倾向,而是批的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他的话音刚落,一个青年女社员站起来说:“什么是资本主义倾向?叫我说呀,为了养母猪,不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把生下来的小猪拿去卖高价,这才是资本主义倾向的表现。人家加武养母猪,是正当的家庭副业,是集体经济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应当鼓励和支持。”
一场讨论会,使干部、社员从思想上分清了是非,从政策上划清了界限。李加武的思想包袱也放下来了。他又拿起了喂食桶,养了两头大母猪。


第2版()
专栏:

这二分五工该不该记?
西孔壁大队第六生产队贫农社员张道新是个大车把式。他不嫌脏,不怕累,成年累月给队里运粪。三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他往一块地里运粪,到收工的时候,这块地还缺一车粪。张道新想,明天就要耕这块地了,如果今天不再送一车粪,就要影响明天耕地。想到这里,他拿起鞭子,吆喝起牲口,摸黑又运了一车。事后,队长靳忠林召开队委会研究,按队里每天运四车粪记十分工的规定,给张道新多记了二分五工,并在社员大会上表扬了张道新。
但是,个别社员却认为这二分五工不该记,说队长用的是“工分挂帅”的老方法,说张道新是个“工分迷”。这件事,引起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党委副书记邢庆成的深思。他感到,如果划不清按劳分配与工分挂帅的界限,按劳分配的政策就不能很好地落实。于是,他和队委会研究决定,召开社员大会,让大家讨论这件事。
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烈。贫农社员董方的站起来说:“张道新为了集体,不顾天黑路远,加班送肥料,劳动态度好,活也干得多,干得好。我看不仅这二分五工该记,而且我们还要学习他热爱集体的好思想。”接过话茬,贫农女社员韦玉香说:“‘工分挂帅’是不讲无产阶级政治,单纯用高工分来刺激人们的积极性。队长表扬张道新为集体多干活干好活,执行多劳多得的政策,正是坚持了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不是什么‘工分挂帅’!”说到这里,小伙子刘建国腾地站起来气愤地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把落实党的按劳分配政策污蔑为‘工分挂帅’,搞乱了我们的思想,弄得我们是非界限划不清,不知道怎样干才对。‘四人帮’混淆是非的罪恶目的,是为了破坏革命和生产,达到乱中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彻底清算他们的罪行,拨乱反正,把被他们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第2版()
专栏:

左梅珍该不该当模范?
五月中旬的一天,西孔壁大队第二生产队开了一次评选抗旱模范的会议。评选中,对女社员左梅珍该不该当抗旱模范,引起了一场争论。
左梅珍在抗旱斗争中不怕苦不怕累,表现很突出。有人提议她当模范。可是,有人说她是富农家庭出身,虽然表现好,但不能当模范。
左梅珍究竟该不该当模范?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党委副书记邢庆成组织大家先学习了党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然后以“左梅珍该不该当模范”为题,展开讨论。
会上,社员们畅所欲言,讨论得很热烈。生产队长韩天山说:“出身不由己,革命主要靠自己。梅珍能不能当模范,不能光看出身,主要得看她在抗旱斗争中的表现。梅珍在抗旱中,整天担子不离肩,和咱男劳动力比着干,哪天落过后?哪里活脏活累,她总是主动要求去,而且努力把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这样实实在在干社会主义的人不当模范,该让谁当?”接过话茬,社员韩致满站起来说:“梅珍不仅在这次抗旱中表现积极,而且平时表现也一贯很好。就拿出勤来说吧,她去年出勤三百多天。今年打春节到现在,哪天不在地里?还有,她脖子上患有淋巴结核病,平时在地里劳动,痛得厉害了,她吃个药片,顶一下,就算过去了。”听着大家的发言,政治队长韩林山有所醒悟地说:“梅珍当模范,我打心眼里满意,但我先前就是不敢表个态。为啥不敢呢?我中了‘四人帮’的流毒,怕别人说自己阶级界限不清。总认为,要选模范,还是选个贫下中农出身的人比较稳妥,选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总是有点担风险。这场争论,使我心里亮了,是非界限清了。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
会后,左梅珍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出现在光荣榜上。


第2版()
专栏:

切实抓好防暑降温
编者按:今年夏季热得早,气温高,持续的时间长。切实抓好防暑降温,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极为重要。各级领导务必把防暑降温抓紧抓好。
上海电缆厂干部送冷饮工人劲头足
今年高温天气一开始,上海电缆厂党委就认真抓好各车间防暑降温措施的落实,同时带领科室干部,到车间、班组,把一杯杯清凉饮料和一把把冷毛巾送到高温工种的操作工人手里。有的工人手上有油腻,不好意思接冷毛巾,党委领导同志就主动帮他们揩汗,把倒满清凉饮料的杯子送到他们嘴边,并征求他们对防暑降温工作的意见。许多工人激动地说:“领导干部这样关心群众,我们感到浑身都是劲。”
南京铁路分局落实防暑降温措施
南京铁路分局从四月份以来,就成立了防暑降温领导小组,逐步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六月中旬,分局党委副书记带领有关部门干部,深入铁路沿线车站、工区,检查防暑降温工作,解决具体困难,把工作做深做细。
这个分局点多线长,人员流动分散,在高温车间和露天作业的职工人数多达全员的百分之六十,防暑降温的工作量很大。分局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在扳道、调车、检车等露天作业场所,许多基层单位于六月上旬就搭好了凉棚。有制冷设备的单位,在暑期到来之前,就抽人检修设备,保证职工在高温季节能吃上冰棒、冰汽水等冷饮。对于劳动强度较大、分散活动的通信、信号等工人的作息时间,还作了调整。各级组织都精简会议,保证工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南京车站专门抽调职工组成“防暑班”,以替换担负繁重的编解列车任务的调车工人。
防暑降温工作措施落实,鼓励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尽管气温日渐升高,全分局仍然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天天超额完成国家运输计划。
福州市许多工厂战高温夺高产
福州市许多工厂企业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福州第一化工厂的氯酸钾、小苏打、糖精等车间,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制造了屋顶和地面自动喷水设备。通用机器厂、茶厂等许多单位的群众自己动手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土风扇。丝绸厂缫丝车间对高温操作的八十个口采用管道空气冷却送风等措施,降温效果良好。电子管厂、保温瓶厂、玻璃厂等许多单位对高温炉采取青砖、石棉、水幕等隔热措施,并装置了机械通风和排气设备。耐火材料厂、轧钢厂、铁合金厂领导到高温第一线参加劳动,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通风,装置了鼓风机、土风扇,增设工间午休,供应清凉饮料和中药凉茶,使这段炎热酷暑期间,出勤率保持正常,人人战高温,夺高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