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后来者居上
——从徐老的题字想起的
丁浪
“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这幅题字是徐特立同志八十四岁高龄时写的,凝聚着徐老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希望。每看到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音容笑貌,便立即出现在眼前。
第一次接触徐老,是题字的头一年,一九六○年“七一”前夕。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报社需要发一篇如何对待困难的文章。由于工作关系,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访问了徐老。
徐老的住房非常简朴,墙上悬挂着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图,屋里满架满架都是书。徐老坐在桌前,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毛泽东选集》。书上圈圈点点,写满批注。他老人家和蔼地让我坐下,这时秘书告诉我:“徐老看书,一看就几个钟头。”我不觉失口说:“徐老,您年纪这么大了,还是少看点吧!”没想到老人家的回答是三个字:“我不老。”他边说边爽朗地笑着,在那革命岁月里刻下的每一道皱纹,好象都挂满笑意。一位白发苍苍八十三岁高龄的老人,竟然对一个青年认真而快乐地说:“我不老”。这三个字深深地感染了我。徐老确实不老,他有一颗永远年轻的革命的心。这时,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毛主席在徐老六十岁生日时写给他的信,毛主席称赞徐老:“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毛主席高度评价徐老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困难时刻加入共产党的大无畏精神。毛主席的教导使我对徐老更加崇敬。我说明了来意,徐老满口答应,这使我紧张心情完全消失了。我说:“徐老,您入党的时候多艰难呵!”徐老乐观地说:“什么时候也不能只看到艰难,一定要看到艰难后面的胜利。环境越艰难越会出聪明人,因为他要改变环境。”接着,徐老谈到革命征途中的艰难、斗争与欢乐。他老人家谈得兴致勃勃,充满信心。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谈到毛主席领导老一辈的人在艰苦奋斗中创立了革命大业。徐老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现在就靠你们青年一代了,青年人不仅要守业,还要继续创业,创立共产主义之业。”他的声音是那样坚定,充满对年轻一代继往开来的期望。
这以后,我去的次数多了,就常常有机会听徐老畅谈革命。一天,谈到青年和理想,徐老特别关切地指出,今天的青年大都在新社会里长大的,只看到新社会的甜,不知道旧社会的苦,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常常把一切看得很容易。徐老谈到他在旧社会从事过十几年教育工作,很知道旧社会教师生活的苦处。那时候教师最怕失业。每到寒暑假,要在家里焦急地等聘书,聘书不到,一家生活的来源就断绝了,这时候全家哭泣,说不出的悲伤。徐老说:“我虽然没有失过业,但是我长征到延安之后,还常常梦见自己忽然失了业。旧社会人民的痛苦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一位长征到延安的老人还常常梦见自己忽然失了业,那就说明他对旧社会恨得很深,对新社会爱得很深,非常清楚他们那一代革命者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我觉得他老人家说的是朴素的真理,就鼓起勇气请他写一幅字,徐老欣然答应了。
过了几天,字写好了,对着徐老的教诲我想了很久,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老一辈人对我们青年人迸发出来的心声,心里热乎乎的。徐老问道:“这几句好不好?”我连忙说:“好!好!”徐老又问:“那你想什么呢?”我想“革命精神”这几个字,常常接触到,好象也懂了,但是认真一想,又觉得理解得不具体,不明确,于是问道:“徐老,什么是革命精神?”
徐老沉思了一会儿,慈祥地笑了。他说:“我以为革命精神就是创造性,世界上一切都需要创造。没有革命根据地,我们创造了;没有军队,我们创造了;没有党,我们创造了。要前进就要去创造。你们青年人不要以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过去了,延安时期过去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革命没有止境,不能贪图好条件,应该是三分条件,七分创造。”一席话,对青年人应当如何继往开来讲得多么深,想得多么远呵!我对徐老说:要想全面继承前辈们的革命精神很难,那么能继承一点也是好的。徐老认为这种想法不正确,他说:“继承是为了发扬,就是后来者居上。”“时代总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在发展,我们必须是一代超过一代。后来者不居上就后退了。”这是徐老对青年的莫大期望和鞭策。只有伟大的革命者才有这样崇高的情操,这样磊落的胸襟,这样欢迎后代胜过前代的雄伟气魄,满怀深情地激励年轻一代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徐老自己就是不断革命的光辉榜样。为了寻找前人所没有走过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四十三岁学法文,五十二岁学俄文,博览群书,数十年如一日;五十八岁参加史无前例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同千百万青年一起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八十六岁还出外视察,健步登上桂林明月峰。谢老(觉哉)为这次登山写过一首诗:“越老越英雄,攀上最高峰,九十不算老,昂头唱大风。”形象地写出徐老敢于登攀、永不停息的风貌。我想:革命者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创造一切。
十几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幅题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被它激励着。徐老的一生说明:人的年岁是有限的,但革命事业是无尽的,革命的青春是常新的。我们一代一代人的肩上都挑着继承与创造两副革命重担,都应当用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战胜困难那股劲,那股革命精神来参加伟大的新长征,迈开大步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后来者居上”,人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革命也必将是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明天一定要比今天更加有朝气,更加富于创造性,更加光辉灿烂。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老大未必徒伤悲
广州部队某部 才忠民
李贽是我国明朝杰出的思想家。他在《焚书》、《藏书》两部著作中猛烈地抨击了一千多年来被反动统治阶级奉为圣明的孔孟之道,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进步作用。即使到今天,书中所闪烁着的进步思想的火花仍然不失其光彩。
这样一位思想家,一定在青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饱享盛名了吧?其实不然。他的青年和中年恰恰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李贽因家境贫寒,二十岁就离家自谋生路,在颠沛流离中消磨了青年时代。中年以后又当了二十余年的小官吏。当他毅然弃官就学,立志著书时,已经五十四岁了。《焚书》和《藏书》是他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先后完成的。
古今中外,象李贽这样老而有为者并不少。近代电学的奠基人富兰克林,一生中有过许多重大发明,但他二十多岁时还是个印刷工人,四十岁才开始系统地研究电学。我国著名国画家齐白石,近三十岁才开始学画。可见,求学不分先后,成就有早有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话只含有部分真理。年青力壮,精力充沛,正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全盛时期,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奋发努力。但如果认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错过了努力学习的机会,到“老大”除了嗟叹和伤感就别无出路,那就非常片面了。
人过中年,各个生理器官逐渐衰退,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等于向它屈服,更不应把它当作虚度晚年的借口,而是要不惜付出更艰巨的劳动来克服这个障碍。李贽弃官以后,白天聚众讲学,求师访友,夜间便专心致志地读书和写作。不管是大雪纷飞、寒气彻骨的严冬,还是暑气蒸人、蚊虫飞鸣的盛夏,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他还曾远道去拜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人为师,恭恭敬敬地求教。他有一句鞭策自己的铭言:“寸阴可惜,冒敢从容。”这正是他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现在一些人看到自己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而一事无成,就埋怨自己“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注定无望了。这种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至于“看破红尘”,就更是错误的思想情绪。难道我们还不如李贽?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李贽作为封建统治阶级腐朽势力的叛逆者,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孔孟的信徒们围剿他,反动统治集团迫害他,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相反,倒成为他不顾年老体衰,勤奋治学的动力。如果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担,自觉地放在自己的肩上,那就不会再为“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而犹疑、徘徊和伤感了。


第6版()
专栏:

金 船〔外一首〕
四川驻军某部 童嘉通镰刀翻动着一片片稻浪,公社的金船昂首启航——竹篾子篷挡是风帆,木板子斗箱是舷帮!马达隆隆,轱辘飞转,田野响彻欢腾的乐章!天府之国有多少丰收歌?稻粒儿哟,恰似有万千个音符在跳
荡!追溯昨日:耞飞磙碾,肩挑背扛的岁月多难忘!前两年,连耕耘播种都有罪,最可恨,“四人帮”!捧一束稻子塞进脱粒机吧,谁都会感到浑身是力量!远方牵来的电缆哟有多长?它一直通到祖国的心脏……脱粒机呵金色的船,亿万农民盼着展翅飞翔!朝着华主席指引的方向,摇橹划桨,直飞向那共产主义新
港。……
双抢图天不夜,人不息,巴山蜀水多忙碌;早上黄,晚上绿,好一幅公社双抢图!妇女们挥镰雁一队,小伙子运粮鱼穿梭;娃儿唱歌捡稻穗,新农民驾着铁牛忙翻土……望水库,老贫农笑着开闸门,象是提起一把大酒壶;块块大田都灌满,醉得那小苗打咕咕。秧田里又是闪电又是雷,几个姑娘缠住了新媳妇:都说新娘子拔秧秧苗壮,今秋要收千斤谷!……好一幅双抢大干图,请看社员身上热汗珠!早上黄,晚上绿——啥稀奇?实现总任务,就要高速度!


第6版()
专栏:

送金陵雏燕
侯甸
齐奥塞斯库同志一九七一年访华时,由周恩来总理陪同,观看了南京儿童的演出,赞勉有加,并提议赴罗演出。现应罗马尼亚邀请,中国南京儿童友好访问演出团已首途去罗。不久前,曾到南京看了他们出访前的演出,台上新苗葱青嫩绿,鲜花姹紫嫣红,台下谁无清新愉悦之感?并诗以壮行。
长江一泻临东海,后浪千重涌石头。
燕子矶愁随逝水,雨花台血染丹秋。
梅园身教铭肌骨,苗圃言传辨友仇。
今日弦歌遣幼使,喜看雏燕舞南欧。


第6版()
专栏:

我国古书世界之最
△ 《康熙字典》,是当时世界上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字。
△ 明朝编辑的《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共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 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关茶叶制作的专著。
△ 宋朝李诫在公元1100年写成的《营造法式》一书,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
△ 写于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最古的本草书,记载了三百多种植物、动物和矿物。
△ 唐朝于公元659年编成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刘湘如辑〕


第6版()
专栏:

图书馆里的春天
〔石版画〕 姚俊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