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从苏州看南方
淮河以南,“半个世纪搞到亩产两千斤行不行呀?”毛主席二十一年前提出的这个农业高产的设想,今天正在苏州地区,卓有成效地实践。苏州认真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农业高产的道路,方向对头,方法得当,只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全地区亩产一吨粮的目标,大有早日实现的希望。
从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来,每人只有一亩耕地的苏州地区,持续高产稳产,平均每年给国家贡献粮食二十二亿六千万斤,超过国家征购指标三亿多斤,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地区的全年粮食总产量。即使在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一九七七年,仍然如数完成了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社员收入保持了过去一般丰收年的水平。苏州的出色成就令人鼓舞,他们高速度发展农业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自然条件类似的广大南方地区,很有必要参照苏州的经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认真地想一想、议一议。
南方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在南方,其它农副产品更为丰富多样。解放以来,南方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杭嘉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川西坝子、洞庭湖滨和鄱阳湖滨等地区,都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棉和其他农副产品。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近七、八年来,农业生产发展不快,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平均每年只增长百分之二点三,有些地区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农业发展速度很不平衡,江苏、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发展得快些,有的省区发展得慢些,差距相当大。差距大,表明潜力大。怎样以苏州地区持续高产稳产的经验为借鉴,认真总结本地的经验,因地制宜,出好点子,发掘潜力,缩短差距,这是南方地区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苏州地区能走在全国农业高产的前列?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从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来,他们真正把它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踏踏实实大干三年,见了成效。党中央最近在转发湖南湘乡县委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经验的重要批语中指出:“农业要高速度发展,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可”。有了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才可以大大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机械化、科学种田、耕作制度的改革创造条件,才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拿到更高的产量。
我国南方的滨湖沿江地区,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有高产稳产的经验。在向四个现代化全面进军的今天,要认真吸取和推广别的地区行之有效的好经验,要学习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善于保持和发扬我们自己的好传统、好经验,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彻底改造小农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山河旧貌,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否则,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稳固基础就建立不起来。有些地方多年来不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不敢从实际出发改变生产条件,这样,就摆脱不了那种“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更谈不上农业高速度发展,势必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我们必须认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但对北方地区是完全必要的,对人多地少、产量较高的南方地区同样是非搞不可的。
当然,南方与北方的情况不同,南方各地的情况也互有差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主攻方向在哪里?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来确定。要经过调查研究,做大量的艰苦工作,制定出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划。有了正确的规划,才能有主动权。南方地区复种指数高,作物茬口紧,尤其要注意妥善处理当年生产与长远建设的关系。搞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在战略上,要解放思想,站得高,看得远,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在战术上,要精心筹划,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做到治一块成一块,治一方成一方。必须坚持当年受益,当年增产,做到建设和生产两不误,以建设促生产,以生产保建设。
落实党的政策,是关系农田基本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有关政策,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农田基本建设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政策执行得好,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心齐,泰山移”,就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反之,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有的地方,表面上千军万马,实际上拖拖沓沓,劳民伤财,事倍功半,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苏州地区坚持自力更生,组织协作时,既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又认真执行合理负担,自愿互利的政策,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又快又好。如果搞“一平二调”,增加生产队和社员的不合理负担,群众的热情就不可能持久。我们要记取历史的教训,百倍爱护群众的积极性,切不可重犯“一平二调”的错误。非受益社队出工参加农田基本建设,不能让生产队贴钱补粮,还要给予适当报酬。对于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国家和地方要给予适当补助。
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和物资从哪里来?完全靠国家的投资不行,主要靠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力”在哪儿?就在群众之中。苏州地区依靠群众的力量,大办社队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农业、副业、工业综合发展,为农田基本建设开辟了主要的资金来源,也解决了建设需要的物资、机械和技术人才培养等问题。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有发展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的优越条件。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单一经营粮食生产,仅仅依靠有限的农业积累,很难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也不可能显著地改善社员的生活。只有站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充分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使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有一个大的发展,才能做到这一点。党委要加强对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的领导,有关部门要大力加以支持,帮助他们把产、供、销逐步纳入国家计划。
苏州地区的出色成就,是在斗争中取得的。在“四害”横行的年月,他们在江苏省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怕压,不信邪,紧紧依靠群众,排除“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坚决执行华国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提出的大办农业的任务,认真学大寨不动摇,坚持农村基本路线教育不动摇,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动摇。我们要学习这种革命精神,在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中,深入揭批“四人帮”,清除其流毒,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各级党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工作方法、领导艺术上求得一个显著的进步,这是办好农田基本建设这项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从苏州看南方,我们对南方地区,特别是那些条件同苏州地区大体相同、甚至还要好的地区,寄予殷切的期望。从苏州看全国,我们对农业高速度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我国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决按照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指示办,认真总结本地区二十八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决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把七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农业高产国家。


第1版()
专栏:

云南为一大批冤案错案昭雪平反
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大批干部重新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本报讯 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云南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许多冤案、假案、错案得到平反、昭雪,正气得到伸张,坏人受到惩罚。一大批长期受林彪、“四人帮”诬陷迫害的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充实到各部门各级领导班子中。
云南是遭受林彪、特别是“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的“重灾区”,大批干部、群众被戴上了“叛徒”、“特务”、“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反革命”等大帽子,长期蒙受冤屈,遭受迫害。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个假案,把解放初期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县、区、社民族干部打了下去。另一个假案涉及两个地区、一个市的几十万干部和群众。对于林彪、“四人帮”的这种倒行逆施,群众早就恨在心里。多年来,由于有些地方的人事、组织大权落在资产阶级帮派手里,使党的政策一直不能落实,革命的正气不能伸张。
一九七五年,云南省委贯彻执行毛主席、党中央批准的重要文件,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同时给一部分老干部安排了工作。为时不久,“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诬蔑贯彻这个文件是“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是“算帐”、“复辟”、“翻案”;安排使用一批革命干部是“请隐士”、“举逸民”等等。资产阶级帮派给各地党委落实政策办公室扣上“复辟办公室”、“翻案办公室”、“否定文化大革命办公室”等帽子。许多落实政策办公室负责同志被揪斗,办公室被查封,工作人员被殴打。前省委主要负责人卖身投靠“四人帮”,违背中央指示,炮制了一个错误的省委文件,造成一次大反复,使全省更加混乱。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帮派在全省许多地方搞“突击纳新”、“突击提干”,把不少新老反革命分子、打砸抢分子、新生资产阶级分子,以及各种社会渣滓收罗起来,拉入党内,塞进各级领导班子和要害部门。不少党委的组织部门,被帮派势力把持。全省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刚有个好的开头,就被迫停顿下来,不仅遗留下大量问题,而且在贯彻省委一九七五年重要文件时已经平反的错案、假案,也被他们翻了过去,把应该定案处理的案件推翻了。这就使全省落实政策的任务变得极为复杂、繁重。
粉碎“四人帮”以后,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去年二月就发出了解决云南问题的重要指示,调整、充实了云南省委。省委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和华主席、党中央关于解决云南问题的一系列指示,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十分重视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省委第一书记和主管书记亲自研究、督促、检查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各级党委一般都有一个副书记主管这项工作;各级党委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有的地、州、市、县委建立了落实干部政策领导小组。工作量大的地区、公社也有专门班子,大队党支部指定专人分管这项工作。省委和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找干部和群众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汇报,对重大案件,亲自参加讨论处理。省委和各级党委注意把能够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党性强,作风正派,特别是在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被迫害的干部、群众有阶级感情的同志,抽调到落实干部政策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中,把帮派骨干以及“风派”、“捂派”等政治品质极为恶劣的分子,从各级领导班子和组织部门清除出去。这对于在斗争中整顿好建设好领导班子,保证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关系极大。从去年三月重新开始这一工作以来,进展很快,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期受迫害没有工作的处以上干部,绝大部分已经平反,安排了工作;被打伤、打残的得到了治疗;被迫害致死的得到昭雪;因身体条件不适宜工作的得到了妥善安置;受到牵连的家属和子女已按党的政策作了正确处理和安排。还有一些重大冤案、假案,正在抓紧调查处理。
随着党的干部政策的落实,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平反、昭雪和做了善后处理的干部、群众以及他们的家属、亲友,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内心感谢华主席、党中央对自己的亲切关怀。省交通机械修配厂过去受诬陷迫害的干部、工人、老模范落实政策后,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去年被评为学大庆先进工作者,全厂提前九十七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扭转了亏损,给国家上缴利润五十多万元。在新平县,三个政治假案牵连二万二千多人,其中有县、社、队各级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和贫下中农,有的被打死打残。由于多年来帮派当道,广大干部群众申诉无门,生产、工作一直搞不好。这次为受害的干部、群众平反昭雪,同时打击了坏人,全县干部群众扬眉吐气,精神振奋,积极投入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
省委最近以揭批“四人帮”为纲,召开了落实政策、审干复查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前段工作,决心继续做好清理积案、审干复查工作。


第1版()
专栏:

揭批“四人帮” 破除“外因论” 挖掘内部潜力
包钢大打扭亏增盈翻身仗
经过一年艰苦奋战,开始甩掉连续十一年亏损大户的落后帽子
据新华社包头七月二十二日电 本社记者魏友林报道:由于刘少奇、特别是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建设时起时落,长期处于产量低、质量差、消耗高、亏损大的落后局面的草原钢城包钢开始翻身了。英雄的包钢工人阶级,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狠批“四人帮”鼓吹的“外因论”,挖掘内部潜力,上半年提前完成钢铁生产计划,实现了“双过半”,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这是包钢投产以来没有出现过的好水平。特别是在大打扭亏增盈的翻身仗中,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六月份实现了大突破,做到当月扭转亏损,盈利一百八十一万元,开始甩掉了连续十一年亏损大户的落后帽子。这是包钢生产建设上的重大转折,是英雄的包钢工人阶级在新长征路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包钢公司党委是去年初提出“奋战三年,扭亏为盈”计划的。在分清路线是非,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级领导干部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抓扭亏增盈工作。全党动员,层层发动,从公司到厂矿,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普遍建立扭亏增盈领导小组,把车间、班组的经济核算工作逐步提高起来,坚持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同时把扭亏的指标、措施落实到部门、厂矿、车间、班组和岗位,使扭亏工作做到规则具体,措施得力,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这样,一个增产节约、扭亏增盈的群众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
七月七日下午,包钢召开祝捷大会。国务院扭亏增盈领导小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冶金工业部、中共包头市委以及一些兄弟单位发来贺电、贺信,自治区党委、冶金部、包头市委并授予锦旗,向包钢全体职工表示热烈祝贺。


第1版()
专栏:

中国农业如何高产?
苏州地区交了一份好答卷
初夏的江南水乡苏州地区,到处是大丰收的动人景象。今年,这里麦子、油菜籽等夏熟作物的产量,都突破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全地区八个县,县县社社大增产。有关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下半年如无大的自然灾害,今年双季早稻也可望丰收,全区稻麦亩产突破“双纲”(一千六百斤)大有希望。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二十一年前曾作过中国要成为世界上农业高产国家的预言。并要我们以实际行动来回答:“半个世纪搞到亩产两千斤行不行呀?”如何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农业高产稳产的目标?大寨提供了基本经验,江苏省苏州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创造了南方地区稻麦稳产高产的优异成绩。
令人鼓舞的答卷
苏州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好。但是,由于它是太湖洪水的走廊,又时受海潮倒灌、台风暴雨的侵袭,洪涝灾害威胁很大。据历史资料记载,自隋唐以来到解放前的一千三百多年间,较大的水灾有一百零七次之多。国民党统治时期,堤防失修,涵闸不兴,排灌落后,抗灾能力很低。这里号称鱼米之乡,实际全年粮食亩产不过四百斤左右。
社会主义解放了被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的巨大生产力。解放二十八年来,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在五十年代后期,“亩产上千斤,争取上北京”,曾经是苏州地区振奋人心的战斗口号,现在,全地区八个县已全部越过千斤关,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七年的八年中,全区稻麦亩产平均保持了一千二百多斤的高产稳产水平。一九七六年,全区稻麦亩产创造了一千四百三十三斤的历史最高纪录。部分先进社队更远远走在前面。苏州地区目前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公社、四分之一的大队稻麦亩产过了“双纲”,有九十八个大队、一千六百一十五个生产队,二十三万亩粮田实现了亩产两千斤粮食的目标。有七个大队、二百一十八个生产队,闯过了“三纲”,即两千四百斤的大关,创造了世界粮食亩产量的先进纪录!
苏州地区人民对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一九七○年以来的八年中,平均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二十二亿六千万斤,同时向国家交售皮棉六十四万多担,油料六十五万多担,肉猪二百二十多万头,水产三十八万多担。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六年,都向国家贡献粮食二十五亿多斤,它比苏州地区解放初期的全年粮食总产量还多出二亿多斤。
生产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如何呢?苏州地区解放以来粮食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七,社员收入平均递增百分之三点六,生活逐步有所改善。社员储蓄存款,据一九七七年底统计,比一九七○年增长两倍。
一九七七年,苏州地区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春节前后,历史上罕见的十二场大雪和零下十二度左右的低温,几乎冻毁了全部麦苗。秋季的八号、九号台风和暴雨,又袭击了即将成熟的晚稻。但严重的灾害被战胜了,全地区依然保持了稻麦亩产一千一百多斤的水平,如数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依靠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的补助,社员分配仍然保持了一般丰收年的水平。这场考验,证明苏州地区农业高产的基础是比较稳固的。
苏州地区发展农业的出色成就,是这里的六百多万人民用勤奋的劳动写出来的一份好答卷,这份答卷说明:在淮河以南实现亩产一吨粮的伟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苏州地区正在为全区稻麦亩产一千六百斤的指标而大干,向着亩产一吨粮的美好前程挺进!
搞好规划 三年见效
苏州地区夺取农业高产的历程,是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历程紧紧相联的。特别是华国锋同志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来,中共苏州地委在江苏省委领导下,依靠群众,排除“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农田基本建设步伐加快,质量越来越高。从一九七五年冬春起,持续大干三年,大见成效,治水改土工程量相当于以往二十五年的总和,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为农业机械化、科学种田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苏州地区经历了一个由被动防守到积极进攻,由修修补补到全面治理的漫长过程,取得了日益增多的主动权。主动权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一个正确的规划,规划好了,就处处主动;规划不好,就被动忙乱,甚至会劳民伤财,劳而无功。
苏州地区的同志认为,搞规划,一定要先有全局的规划。他们针对本地区的自然特点,本着“团结治水,蓄洪统筹,高低分开,洪涝分开,分散排洪,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水系定向,搞好境内的骨干河道的合理布局。首先考虑河,河道的定向是关键的一着,然后才能把道路、田块、沟渠、村庄的位置安排得当。有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全局规划,然后局部的规划才能搞好,才能处理好上下游之间、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以后,苏州地区从上到下制定了农田建设规划,排出了高产稳产、高而不稳、稳而不高、不高不稳四种类型,针对它们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治理规划和措施。在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又以县为单位、公社为基础,全面修订了规划,对重新安排苏州山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规划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重点在县,基础在公社,落实在大队和生产队。农业学大寨,改造旧山河,县是关键性的指挥部,大量骨干工程也在县。县委要把规划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无锡县为了搞好规划,县委亲自领导,组织了县、社、队三级一千二百多人的队伍,对全县情况作了周密的调查,并和公社、大队干部几上几下,反复研究,四个月完成。制订规划的过程,成了全县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过程。无锡县农田基本建设搞得比较好,规划起了促进的作用。
正确的规划,只能是领导和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只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没有调查,没有民主,就不可能产生一个好的规划。无锡前洲公社党委书记为了制定全社农田基本建设规划,跑遍了公社每个角落,向各方面的人调查请教,三个多月,画出了规划草图,张贴在公社商店的门口,让全公社农民都来议论。群众意见集中起来以后,再画一张贴出来,再让社员们议论。由于规划比较正确,又做到了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变动,而规划不变,这个公社从一九七○年冬动手搞农田基本建设,八年中没有一项工程返工,按照规划搞一片,成一片,治一方,成一方。前洲过去是靠天吃饭,地瘦村穷;经过八年的大改造,现在已经成为粮食高产,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也不见旧日的穷困景象了。
制定规划,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明确主攻方向。苏州地区针对圩区面积大、产量低,又易受洪涝灾害这个特点,多年来紧紧抓住圩区的防洪排涝为主攻方向,切实改造圩区面貌,对促进全区平衡增产,取得显著效果。当抗灾能力有了提高,粮食产量达到一定高水平以后,他们又以实现园田化,提高排灌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高产更高产。近几年来,苏州地区认真总结了江阴县华西大队、吴县龙桥大队、无锡县东亭大队等高产典型建设“双纲”田、“吨粮田”的经验,针对“麦子不高产,要达吨粮难”的情况,抓住渍害这个主要矛盾,及时提出以“治理地下水,建设吨粮田”为目标。并提出了“三化三适应”的治水改土措施,即排灌系统化与吨粮田的田间管理、科学用水相适应,大地园田化与机械操作相适应,土壤活熟化与吨粮田的作物栽培要求相适应。要想拿到一吨粮,还要在肥料上下功夫。据调查,一亩吨粮田要一百公斤化肥(氮肥)和若干磷、钾肥,五千公斤高质量的家畜肥(每亩二头半猪的肥料),和大量的绿肥等。
苏州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从治理地面水发展到治理地下水,从抗灾保产发展到促进高产,从治水改土发展到水、林、田、路、村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现在,零乱分散、七高八低的田块,变成一方方平展展的格子化良田,纵横交错的排灌渠道,正在由地面转入地下,绵延几千公里的“地下长龙”,送水快,省水省电,节约了大量耕地。农民高兴地说:“现在真是用自来水种地了,要水,一扭开龙头就来水;不要,龙头一关就行了。”昆山县同心大队、无锡县查桥公社山一大队农民还创造了一种地下降水暗管,对地下水位能升能降,控制自如,不仅能有效地克服渍害,还能做到“以水调气”(促进土壤透气疏松),“以水调肥”(促进肥料分解)。地下水位高造成的渍害,是水乡农作物(特别是麦子)的大敌,这个新创造,对实现江南水乡的农业高产,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年受益 不搞“平调”
人们把苏州地区的土地叫做“寸金地”。在这样的地上搞农田基本建设,会不会使当年生产受到损失?是群众首先关心的一件事。
苏州地区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办法,使农田基本建设做到当年完工,当年受益,当年增产,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妥善地统一起来。江阴县周庄公社在这方面的经验具有代表性。这个公社近四万亩粮田和山地,没有搞过大的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徘徊不前。一九七五年,他们决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个翻身仗。有人嘲笑他们:“开场容易收场难,荒田减产有好戏看。”不少社员也担心会影响当年生产和收入。这年实践的结果,那些想看好戏的人,看到的是:当年平整的三千亩田,当年获得了多年没有的大增产,粮食平均每亩增产二百七十斤,总产增加八十二万多斤,新平整的方田成了全公社的丰产方。
周庄公社做到农田基本建设当年增产的办法是:一,组织两支队伍。一支专业队打硬仗,完成突击任务。一支是广大社员常年干,见缝插针,把农田基本建设和各项农事活动结合好。二,“早”字当头。结合秋播作物布局,早规划,早落实,早动手,地腾出来以后,紧跟着整一块,种一块,三千亩平整方按计划种上了麦子。三,认真保护活土层,肥料紧跟上。三千亩平整方,迅速施上了大量的草塘泥和各种有机肥,熟化了土壤。周庄公社的经验,已经在苏州地区普遍推广。
比较大的建设工程能不能做到当年完工,当年受益呢?也是可以办到的。苏州地区在最近三年里组织了几次十多万人的兴修水利的大会战,都做到了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速战速胜,当年受益。一九七六年太仓县境内的浏河工程,是成功的一例。这项解除苏州地区洪涝威胁的重要工程,动员了八个县十二万人会战。会战计划周密,大军未到,全部物资器材都已运到现场,动工以后,一切井然有序,原计划两个月完成,结果只一个月,河、路、林、桥全部竣工,质量标准完全合格,宽阔而平整的新浏河两岸,当年就栽上了树,插上了秧。
苏州地区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坚决不搞“一平二调”。他们不折不扣地执行江苏省委提出的原则:“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互相协作,合理负担,换工还工,先后受益,大体平衡”。对治理江堤海坝、流域性的大中型工程的民工,采取前方(工地)补贴,后方(生产队)记分的办法,钱粮兑现,工完帐结。土地被占用较多的生产队,由公社、大队给予调整、补偿,或由县安排劳动力的出路。涉及社员个人的房屋、自留地、树木等,都按政策给予补偿,坚决不搞平调,不留尾巴。浏河工地上有部分民房要拆迁,在工程动工前,就先把新房盖好,让社员搬入新居。当地群众最初担心:这样大的工程会给他们带来不少麻烦,结果是“担心变成了开心”,不但没吃亏,还带来了许多好处。政策落实,人心大快,干劲更高,这是苏州地区农田基本建设搞得既快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农、副、工综合发展
在苏州地区,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到处听到一个相同的意见: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业的高速度,一定要大力发展社队企业,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路子。无锡县玉祁公社民主大队党支部书记说得明白:“社、队工业的积累加副业的肥料,等于农业的高速度。”
这个支部书记的话,不是凭空说的,而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是这个民主大队,在六十年代还是个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的“三靠队”。党支部一心想把粮食搞上去,但总是增产幅度不大,而且不稳。事实教育了他们,不根本改变生产条件,农业难以大上。要搞农田基本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物资、技术力量从哪里来?他们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路子,经过了几年努力,今日的民主大队已摘去了“三靠队”的帽子,去年工业和副业产值占大队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工业利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投入农业,使过去想搞而无力搞的农田基本建设搞了起来,建设了电力排灌、地下渠道、桥梁等许多工程,基本解除了水害。在去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仍然达到一千八百多斤,给国家贡献粮食三十五万斤。
从苏州整个地区的情况看也是这样。最近三年,苏州地区农田基本建设连跨了三大步,创造了每年完成三亿立米土石方的历史新纪录。这个高速度从何而来?大量材料都说明,实现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的高速度,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就是社队企业和农村副业的高速度,这两个高速度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无锡县两个六年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无锡县在一九七○年以前的六年,社队工业少,副业发展慢,积累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很困难,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一点二。后六年,社队工业和副业迅速发展起来,平均每年有一千四百万元的工、副业积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大大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就出现了百分之六点三的高速度,在一九七六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双纲县”。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也不能赤手空拳,总得有一定的物资和资金。据调查,建设一亩具有初步水平的高产稳产“吨粮田”,需要投资一百二十元左右。依赖国家投资是不行的,“一平二调”不能搞,钱从哪里来?主要从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的积累中来。苏州地区在一九七五年提出建设“吨粮田”,三年农田基本建设总投资达一亿二千万元,这笔巨额投资中,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社队企业的积累。不仅如此,农田基本建设需要的大量物资、机械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社队企业的发展,都是难以解决的。
有些社队,曾经出现过忽视副业的倾向,有的甚至砍掉桑树种粮食,废掉鱼池插水稻。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有的农民作了形象的比喻:单有粮食生产这一条腿是跳不高的,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是农业的两个翅膀,双翅硬起来,才能展翅高飞。苏州地区近几年,蚕丝、水产、果木等传统副业都有了恢复和发展,许多社队出现了五业兴旺的可喜景象。
× × ×
怎样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成为农业的高产国家?苏州地区交出的这份答卷,是一份真学大寨而又有所创新的答卷。当然,这份答卷还不是满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去解决。苏州地区的农民吃大苦,耐大劳,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很高的觉悟。群众干劲越高,我们就越要关心群众生活,进一步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注意解决高产地区农民吃粮水平问题。要加速推进水田地区的机械化,努力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农业科研落后于生产,已成为苏州地区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就要加快良种的培育,加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其它科研工作。
苏州地区的答卷,也是一份向兄弟地区提出的友谊挑战书。人们不禁要问:我国广大南方地区将如何上?条件比较优越的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将如何大干快上?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