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共八届中央委员、原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曾希圣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华主席、中共中央送了花圈。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送了花圈。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李井泉同志主持胡耀邦同志致悼词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曾希圣同志,因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迫害,于一九六八年七月十五日患重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追悼会于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八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追悼会会场正中安放着曾希圣同志的遗像和骨灰盒,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英明领袖华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送了花圈。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韦国清、刘伯承、许世友、纪登奎、耿飚、聂荣臻、徐向前、陈云、谭震林、李井泉、张鼎丞、蔡畅、邓颖超、廖承志、王震以及粟裕、罗瑞卿、宋任穷、康克清、江华、黄火青同志也送了花圈。
送花圈的还有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湖南、安徽、山东、上海、四川省、市委和省、市革委会以及湖南省资兴县委和县革委会等也送了花圈。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韦国清、纪登奎、谭震林、邓颖超、王震,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曾希圣同志生前友好粟裕、宋任穷、康克清、黄火青、张平化、罗青长、程子华、王诤、李葆华、肖克、吕正操、秦基伟、张劲夫、叶飞、肖劲光、孔原、张元培、李元、梁灵光、邓典桃、陈野苹、李步新、曾志、杨士杰、郑屏年、廖井丹、刘志汉、张策、杨西光、冯文彬、周林、李质忠、刘昂、郑天翔、韩培信、林铁、魏今非、陈再道、刘景范、毛铎、谢邦选、钟期光、戴镜元、张正光、陈福初、钱江、彭富九、王永浚、胡备文、曾宪植、肖光、熊天荆、卓琳、林月琴、薛明、汪荣华、林维先、李任之、惠浴宇、段洛夫、周新武、郑韦明、孙以瑾、彭儒、周东屏、黄葳、邓六金、傅涯、徐汉涛等四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曾希圣同志的家属余叔同志表示亲切慰问。
追悼会由李井泉同志主持,胡耀邦同志致悼词。
悼词说:曾希圣同志于一九○四年生于湖南省资兴县。他早年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一九二四年考入黄埔军校,并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曾希圣同志于一九二二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革命后,担任过长江局军委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中央军委局长,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皖江区党委书记,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皖北区党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二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曾希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忠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曾希圣同志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对我革命根据地五次围剿的斗争中,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跟随伟大领袖毛主席南征北战,积极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周总理对他的工作,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从事党的工作和军队工作,在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上,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皖江地区,他抵制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坚决贯彻了毛主席革命路线,深入敌后,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条件下,使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解放后,他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曾希圣同志对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一贯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在他工作的地区和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党的历次重大路线斗争中,他都是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基本原则,爱憎分明,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服从组织,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他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就在他重病在身、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仍然忘我地工作,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为中国人民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曾希圣同志生前是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的,他们强加给曾希圣同志的诬陷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为曾希圣同志恢复名誉。
曾希圣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同志、老战友。今天我们在悼念曾希圣同志的时候,要学习曾希圣同志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忠诚,学习他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优良作风和高贵品德,更紧密地团结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大路线,抓纲治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努力奋斗。(附图片)
曾希圣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第2版()
专栏:

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作贡献
驻沪空军某部提前让出营房支援宝钢
《解放日报》编者按:驻宝钢工地空军某部的指战员同志做得好!他们表现了人民军队急国家之所急,真正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落实在行动上的坚强意志,表现了人民军队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高贵品质。他们的模范行为,是我们学习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好教材。
向人民解放军学习!
据《解放日报》七月十六日报道 驻在宝山钢铁总厂工地上的驻沪空军某部广大指战员,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生活和战斗了十二年的营房修缮一新,并把营房内外和营地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移交给宝钢总厂,支援国家的重点建设。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宝山建设钢铁联合企业之后,这个部队的营地就被划在宝钢总厂的范围之内。六月底,上级指示这个部队要搬迁。按原计划,部队应在七月二十日全部搬完。但是,广大指战员为了使这一重点工程的筹建工作能早日进行,急国家之急,日赶夜赶,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尽早搬出营房,终于在十五日全部搬完,比原计划提前五天移交出房屋和土地。
十二年前,这个部队的营地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滩地。部队进驻以后,滩地被开垦了,营房建造起来了。在指战员们的辛勤经营下,今天,营地四周郁郁葱葱,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洼池塘里鱼儿在嬉水,一畦菜地上满眼都是瓜藤。一旦要和这亲手建设起来,相处了十多年的营地告别,战士们不无有点留恋。但他们想到支援宝钢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心情都非常激动。他们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坏了的门窗玻璃,重新修好配齐;把不亮的电灯,重新换上了新的灯泡。另外,还把菜地、葡萄架下以及庭院里的野草,重新除了一遍,尽一切可能,给新来的建设者们创造一些条件,好使他们为建设宝钢多作贡献。宝钢征地拆迁办公室的一位负责同志对记者说:“从这支部队的搬迁过程中,我好象又一次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里部队转移时,战士们为老百姓提桶挑水、打扫庭院的情形。今天,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又发扬起来了!”
(原载七月二十日《解放军报》)


第2版()
专栏: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解放军报》短评
我们转载了《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的两个材料,一个是处理一名军队干部退出华侨房屋问题的一组来信,另一个是驻沪空军某部让出营房支援宝钢的消息。人们可以看到,海军北海舰队代管干部、原某部政委于西峰同志的行为,同驻沪空军某部的风格,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我们军队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军队和人民的关系,过去是建立在推翻内外反动派的统治,解放全中国这个基础之上的。推倒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得解放,就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现在我们的军民关系,就要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这个基础上。我们军队应该积极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搞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军民关系。这些年来,林彪、“四人帮”破坏军队建设,使我们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受到损害。我们一定要彻底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恢复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对我们军队的每个成员来说,应该积极为人民多做好事,至少也应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守党和国家的法令政策,不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
我们的人民军队为革命英勇牺牲,艰苦奋斗,不讲究阔气排场,不贪图安逸享受,这是有传统的。毛主席说:“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战争年代,军队某些地方有些缺点,人民容易谅解,因为打仗嘛。现在是和平环境,不少部队进了城市,住了营房,如果不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缺点自然地就难于原谅了。驻沪空军某部让出营房支援宝钢的做法,是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作贡献,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可贵的行动,是我们应该大大提倡的。相比之下,这位于西峰同志,虽然身为领导干部,其觉悟和水平却在普通战士之下。他这样不讲道理,目无法纪,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置党的华侨政策于脑后,无非依仗他是一个“官”。越是这样摆官架子,人民群众越不会买他的账。这种官气必须打掉。
还有十多天,八一建军节就到了。按照我们军队的规矩,这个时候要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检查群众纪律执行情况,发扬成绩,纠正缺点。我们建议各个部队,对军队占用地方房子的情况普遍作一次检查。要顾全大局,应该退让出来的最好早一点让出来。如果占了学校的、居民的住房,尤其要坚决地退出来。我们的拥政爱民工作必须比过去做得更好。只要军队方面做好了,那就会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中所唱的那样: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
(原载七月二十日《解放军报》)


第2版()
专栏:

以实际行动回答党中央的教育和关怀
《吉林日报》开展扭转经营生猪亏损的讨论
本报讯 李先念副主席在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吉林省商业部门在生猪购销工作中,主要由于经营混乱和变相提级提价,去年亏损五千五百万元,平均每经营一头猪亏损四十一元。”中共吉林省委对李副主席的批评十分重视。《吉林日报》在六月二十八日头版,在《以实际行动回答党中央的教育和关怀》的标题下,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我省经营生猪严重亏损》的读者来信,以及《各地有关领导作何感想》、《坚决改变经营生猪的亏损局面》两篇文章,对怎样迅速扭转经营生猪亏损的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吉林日报》为此写了编者按。按语指出:较长时间以来,吉林省经营生猪亏损十分严重。对于这一问题,既要看到“四人帮”和省委前主要负责人的干扰和破坏,又要严格检查一年多来我们领导工作中不能容忍的官僚主义和不负责任现象。为了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解决经营生猪亏损问题,本报从今日起,开展怎样迅速落实党中央对我省经营生猪问题的批评指示,尽快扭转经营生猪的亏损局面的讨论。讨论可以首先从这样一些问题开始,诸如为什么我省经营生猪亏损这么严重?经营生猪到底是不是“赔本”买卖?扭亏成绩大的单位有什么好经验?如何迅速扭转亏损?等等。希望全省财贸战线广大职工和其他战线的同志们,都来参加、关心和支持这场具有重大经济和政治意义的讨论。
编者按最后说,讨论要以揭批“四人帮”为纲,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摆事实,讲道理,揭矛盾,总结经验教训,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不把生猪经营工作搞好决不罢休的劲头,把经营生猪亏损问题解决好,进而举一反三,把吉林省整个财贸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搞好。
到七月十四日止,《吉林日报》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发表了四期。在第四期讨论专栏中,还发表了评论员的文章,题目是:《把扭亏讨论扩展开来》。评论说:讨论一开始,我们就在编者按语中明确地提出要“举一反三”。何谓“举一反三”?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一个方面,扩展到几方面,由一条战线扩展到几条战线,借以推动全面扭亏增盈。评论还指出:矛盾如果揭到领导部门怎么办?触一触领导,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相信各级领导同志,一定会欢迎这样做。评论最后说:扭亏增盈工作,不能慢慢腾腾搞,能今天办到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去办。要边破边立,边整边改,改得越快越好,成果越多越大越好。


第2版()
专栏:

买猪记
——山东省文登县食品公司改进经营生猪方法连续十二年盈利
编者按 提高财贸部门的经营管理水平,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山东文登县食品公司改进经营方法,解决了经营生猪赔钱这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能够做到的,有些单位为什么做不到呢?希望这些单位认真学习好经验,急起直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赶上先进。
经营生猪,容易掉膘死亡,不少人认为这是一桩赔钱的买卖。有的地方,从买进一头猪到杀掉卖肉,竟然要赔四十一元。这该是多么惊人的亏损!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山东省文登县食品公司经营生猪已经连续十二年盈利,平均每头猪盈利四元六角四分。
记者来到文登县,跟着食品公司职工们一起去买猪,从买猪到杀猪卖肉,看了个全过程,对买猪确实可以不赔钱获得一点发言权。那种卖肉“亏损有理”的说法,应该打倒了。
文登县文城食品站,每天要杀二三十头猪,可是在食品站的猪库里,却没有存放一头猪。收购的猪存放在哪里呢?县食品公司经理老邢同志说,全县实行按计划收猪,所有外调猪都是当天收购,当天运走;当地销售的猪,也是当天收,当天杀,当天卖,这就可以避免猪掉膘或死亡,大大减少了管理费用。这是不赔钱还盈利的一个诀窍。
现在不少地方收购生猪无计划,有时收购一大批猪,当天不能运出去,只好养起来。有时收购不足数,也要等凑足数再外运。在当地卖的猪,为了杀起来方便,也是收一批养着。这些千家万户收购来的猪,关在一起,互相厮咬,不但掉膘,还往往造成死亡。而且,每头猪一天的饲料费要花掉三角多钱。文登县食品公司在没有实行计划收购以前,库存猪吃的粮食,一年就达九十八万斤,猪掉膘损失的肉达几十万斤。
我们又来到泽库食品站,这个站第二天要在后岛大队收购六十五头猪,其中六十头外调,五头在当地杀了卖。后岛大队有五百多户人家,养上千头猪,收购员小林对谁家猪肥了该卖了,都非常清楚。原来他有附近农村的“猪户口”本,谁家有一百斤以上的克郎猪,谁家的肥猪眼下可以卖了,上面记得清清楚楚,县食品公司就是根据全县各个食品站的“猪户口”,制订收购计划。这样就把社员分散喂养的猪,纳入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他们这一套按计划收购生猪的经验,叫做“验猪到圈,合格发证,定时定点,预约交售”。
第二天清晨,月亮还挂在天上,卖猪的社员就推着小车,陆续把猪送到了。兽医站检疫员、银行的信贷员、食品站的收购员、验级员、会计,都提前来到食品站。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职工,齐心协力,进行了一场紧张而有秩序的战斗:检疫过秤,验级定等,付款存款,前后只用了一个钟头零十分钟,六十五头猪就收购完毕。五头当地销售的猪,也早就宰好放在门市部开始出售了。七点钟,运输公司的汽车开到了。全站职工又一齐动手,只用十几分钟,六十头猪就装上了车。
汽车走了一个多小时,行程八十多里,押车的老张一路上精心护送,安全地把这六十头猪从泽库食品站运到县冷藏厂,经厂方过磅验收,猪的重量只减少了百分之二点八。一九七六年以前,这个县的冷藏厂还没有投产的时候,文登县的猪运往莱阳和青岛宰杀。文登与青岛相隔二百五十多里路,他们清晨由各收购点直接启运,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就可到达,猪从收进到运到目的地,也只有八九个小时,掉膘损耗也是比较少的。他们把这叫做“黎明收猪,清晨启运,直线运输,当日到达”。
目前,全国有不少县一级食品企业,生猪从收购、调运到目的地需要三四天时间,有的要十天半个月,加上饲养管理不善,结果是壮猪拖成弱猪,弱猪变成病猪,病猪变成死猪,猪的毛重损耗率达百分之十,甚至到百分之二十,耗费了很多饲料粮,造成企业赔钱。文登县经营生猪的经验是很值得学习和推广的。
几年来,他们还实行了“一猪七带”的回收制度,猪鬃、蹄筋、苦胆、头毛、蹄脚、猪鞭和胰子这七种副产品,都必须全部回收,缺一不可。如果发现短缺或加工不合要求,就要说明原因,或重新加工。去年,由于做到了“一猪七带”,平均每头猪又多收入七角四分。
一九七七年,文登县食品公司所属二十三个食品站,站站盈利。文登县的事实说明,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新华社通讯员 王永福
新华社记者 周金欢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