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第八十二个春天
——记小麦专家、中国农林科学院院长金善宝
本报记者 纪希晨
编者按:“粮食未过关,快马要加鞭!”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粮食早日过关,是摆在全国亿万人民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军中,农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十分光荣的责任。科研工作要走在生产的前面。在这方面,八十二岁的小麦专家金善宝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希望广大农业科研人员象金善宝同志这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
“一子入地,万粒入仓”。——民谚
一九七八年的春天,是科学的春天,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小麦专家、中国农林科学院院长金善宝的第八十二个春天。同是春天,今年不同往年。对许多老科学家来说,这是“枯木逢春”的百花盛开的春天。
逢 春
三月二十七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进入大会发言。当执行主席宣布金善宝发言时,这位坐在主席台的老人,立刻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站了起来,健步走向铺着红地毯的讲台。
他毕生献身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事业,是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培育小麦良种的开创者之一。
他选育的“南大二四一九”等小麦良种,遍及四川等十三个省区,许多人食用过这种小麦的面粉。
他著作的《实用小麦论》、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总结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农业科学作出了贡献。
许多人读过他的书,吃过他选育的小麦面粉,可是没有见过他的面。今天,他们见到老人戴着花镜,白发苍苍,精神焕发,声音朗朗地在人大会堂的庄严讲台上发言,心中感到由衷的崇敬和喜悦。当他讲到,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征路上,我要把八十二岁当作二十八岁过,决心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把余生贡献给我国小麦育种事业时,辉煌的大厅里,再次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粮食未过关,快马要加鞭!”科学大会后,金老站得更高,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他忙着落实农业科研项目,力争农业科研工作走在生产的前面。今年仅试验地里,培育的小麦品种、品系即达三千多种。它们都是农业技术革命的火种。谈到这些新种,金老满怀信心地说:
“一代、两代,我们一定能实现毛主席要把我国变成世界上第一个高产国家的遗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盛旺的斗志,火热的心,使金老越活越年青了。耀眼的阳光下,我望着他那清瘦红润的面庞,被风吹起的银光闪闪的白发,那走在田野上的坚实有力的步伐,忽然想到,金老不正是奋战在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千里马吗?
希 望
金善宝年青时候,曾幻想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但是,他的幻想不久就破灭了。蒋介石绞杀了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他满怀忧愤,到了美国,在两个农业大学留学。歧视和凌辱使他无法继续学业。一次聚餐会上,有人说,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金善宝当场愤怒反驳:你们金元帝国,街头不是到处都有失业流浪者吗?在归国的海船上,望着蓝色的海涛,自由飞翔的海鸥,他心潮起伏:祖国呵,祖国!你何时才能独立强盛起来呵?!
反动腐朽的国民党,对内残杀,对外投降,造成了满天的战火,遍地的灾荒。一九三三年,长江大水灾,沿江一片汪洋。南京的农业科学机构,从美国的棉麦借款里分得了一部分麦种。金善宝满怀希望,把它播种在试验地里。收获时节到了。谁知道搓开麦穗一看,一百多亩全是腥黑穗病的麦种。假借慈善援助,实行欺凌坑害,这就是帝国主义的道德哲学!于是,他点燃起熊熊大火,把全部麦子烧得干干净净。烧吧!烧吧!他烧掉了屈辱和幻想,得到的是觉醒和力量。
金善宝下决心培育我国自己的小麦良种。他不顾反动政府的压迫,生活的艰难,条件的恶劣,以顽强的毅力,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搜集到的全国七百九十县的小麦品种里,鉴定了“江东门”、“南京赤壳”、“武进无芒”等优良品种。
但是,在黑暗的岁月里,这些可喜的成果,却象一朵鲜花,开放在寂寞的沙漠上,不但得不到重视和推广,反而遭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
一九三九年夏天。中央大学农业系主任金善宝同助教蔡旭一起,沿着嘉陵江、涪江直到川西北松藩一带进行农业考察,要为抗日战争贡献一份力量。反动教育头子陈果夫一听却骂起来:到乡下去,安的什么心?去煽动农民造反!经过平武时,几个手持短枪的大汉,以煽动“饥民暴动”的罪名,把他们扣押起来。金善宝又愤怒,又苦闷。他望着踏有红军足迹的大雪山,仰天长问:苍茫大地,何时才能天亮?
在黑暗和光明的搏斗里,敬爱的周总理在重庆领导着斗争,指引着方向。每当时局有什么变化,总理常常利用聚餐机会,给金善宝教授等分析时局,讲清形势,引导他们投身解放祖国的斗争。
雾重庆,最难忘,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来临,象一轮红日照亮了阴霾迷蒙的山城。人们奔走相告。在欢腾难忘的日子里,金善宝万万没有想到,他和几位知名教授,竟被邀请到嘉陵江边张治中的公馆里,会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亲切地望着金善宝,问他对时局有什么意见。
金善宝恳切陈词:仗还是要打的!重庆这个虎狼之地,不能久留,请主席早日离渝,为革命大业,多加保重。
毛主席频频向他点头。当他满怀激情同主席握别的时候,他从心底感到,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在世界东方升起!
新 生
南京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金善宝任南京市副市长,华东农林部副部长兼南京农学院院长。含辛茹苦地度过了大半生的金善宝,在党的阳光下得到新生。他想:黑暗已经过去,光明的新时代到来了。在新的天地里,我一定要让更多的良种,播种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
金老每年都到农民中去,既当学生,又当先生。他说:“不到群众中走走,你怎能认识祖国的伟大,人民的伟大呢?!”为系统总结群众经验,他走遍祖国大地。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他和他的同事从全国各地征集五千五百四十四个品种。经研究鉴定,分属于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云南小麦”五个种、一百二十六个变种。他翻越千山万岭发现的“云南小麦”,是世界上独有的小麦新种。通过对小麦种类及其分布的系统研究,给我国小麦育种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善宝通过科学实践,改造思想。一九五六年,六十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决心当一个年老的新战士,把六十岁作为新的生命的开始。他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把我的一切贡献给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一九六七年国庆节,金老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周总理一看到金善宝,就停下脚步,紧握他的手,万分关切地问道:“金老,你们农业科学院怎么样?”
周总理听他说情况很混乱,炯炯目光里,饱含着期待和希望:“金老,农业科学院全靠你了!”
“不,不!”金老激动得连忙回答:“全靠毛主席!全靠周总理!”
敬爱的周总理:今后,我该怎么工作,才不辜负您的期望呢!十多年来,周总理的声音,一直在他耳边回响,鼓舞他顶住干扰,坚持战斗。
战 斗
战斗是艰苦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把“反动专家”、“反动权威”的棍子,向他打来。他靠边了。他想,人靠边,思想可不能靠边。为人民为国家选育良种有什么错!他要求继续培育“京红”春麦新品种。有的人摇摇头:北京是冬麦区,搞春麦不是方向,不能搞!金老说,自然可以改造。育种工作就是要改造自然。北京冬麦在地里生长期太长,一年三百六十天,它要在地里长二百六十天。种春麦只要一百一十天,有利于改革耕作制度和农田基本建设,加速农业发展,为什么不能种春麦?有人污蔑他,这是搞“个人名利”。他说,党和国家给我这么高的地位和荣誉,我还要什么名利?!有人造谣他病了。他在会上反驳说,闫王还没传票给我。就是有传票,我也不去。只要一息尚存,也要为人民服务!
实验开始了。在农场工人积极支持下,从种到收,他几乎每天都风雨无阻地来到田间,在播种的二千多品系、品种的苗圃里观察、挑选,终于在一九七一年春,发现了十几个杆矮、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京红”新材料诞生了,发芽了,扬花了。他戴着老花眼镜,弯着腰,亲自给小麦杂交授粉,在地里拔草。
夏天,骄阳似火。他和助手们顶着烈日,抹着汗水,从二十多万株杂交后代里,精选出早熟、穗大、抗病性好的“京红”单株。老伴见他年老体弱,劝他不要总往地里跑。他却饶有风趣地反问:“小外孙在邻居家看得很好,你为什么还要天天去看呢?因为他是您的宝贝。小麦是我的宝贝,我得天天去。”
培育良种是一种长期艰巨的劳动。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从杂交到推广,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怎么能满足我国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呢?金老对助手们说,我们要只争朝夕,加速世代繁育。他们决定,春天三月在北京播种,六七月收下种子,立即拿到南方高山进行夏播,九月收获以后,再去海南岛或云南进行秋播。这样,一年就可繁殖两、三代春麦了。
金老为寻找适合夏播的地区,迢迢千里,不畏艰险,亲自登上海南岛的五指山区。又以七十岁的高龄,一步一步爬上海拔一千八百米的黄山之巅,在那里观察土壤、气候。接着,他又翻山越岭,来到了井冈山和庐山。在茨坪、庐山植物园革命群众帮助下,夏播春麦首次获得成功。他带着收获的种子,踏上漫长的旅途,走进拥挤的车厢,奔向新的试验地点。这位不知疲倦的战士,又来到了云南。他走遍翠绿的澜沧江河谷,越过湍急的江流,翻过一座座高山,在元谋县找到了比较理想的繁育小麦良种的地带,创造了一年繁育两、三代春麦,只用三四年时间就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的新成果。
现在,“京红”号春麦,已开始在祖国大地传播开来。从西南边疆到松辽平原,从山东海滨到西北高原,都获得了较好收成。前年宁夏试种有的最高亩产达一千零四十斤。一九七五年,全国十一个省对比试验中,“京红”七、八、九号有四十六处试验居首位,平均比墨西哥小麦增产一二成。
金老培育小麦种子,更播种培育着科学的种子。他曾任教四个大学。如今,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鲍文奎等已是教授、科学家,而他的学生的学生,也已遍布祖国各地了。
第八十二个春天,是战斗的春天,胜利的春天。金老坚信,在灿烂的春光里,在夺取“粮食过关”的历史进军中,农业科学之花,必将开遍祖国原野!


第4版()
专栏:

邓小平副总理会见英国朋友詹金森爵士和夫人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七日电 邓小平副总理今天上午会见了英国《开曼群岛指南报》董事长安东尼·詹金森爵士和夫人。
邓副总理对詹金森夫妇来我国访问表示热情的欢迎,并且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詹金森爵士于一九三八年作为伦敦《每日简报》的记者访问延安时,毛主席曾接见他。今天会见时,詹金森爵士把他当时在延安访问时拍摄下来的部分珍贵照片和写的文章赠给邓副总理。邓副总理对此表示感谢。
会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负责人万复等。
詹金森夫妇是七月十三日到达北京的。他们将于今天下午离京回国。(附图片)
邓小平副总理会见英国《开曼群岛指南报》董事长安东尼·詹金森爵士和夫人。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难侨已达十五万多人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来自越南北方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七日电 本社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七月十六日,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难侨总数已达到十五万九千多人。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十五万九千多名难侨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越南北方。越南北方早在一九六○年就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光是这个事实,就足以揭穿越南当局制造的所谓“华人”大批回国是因为害怕社会主义改造的谎言。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越南当局一面拖延、阻挠关于中国派船接运难侨的谈判,一面用逮捕、吊销身份证、停止供应口粮、强行运往“新经济区”、限期离境等手段,迫害居住在河内、海防、胡志明市等地的华侨,并且继续把大批华侨从陆路驱赶回国。中国方面为了维护中越边境管理协议,从七月十二日起严格执行关于边境管理的规定。但是,越南当局蓄意破坏边境管理协议,指使其基层工作人员继续把没有办理回国手续的难侨驱赶到边境,并且采用煽动、恐吓等等恶劣手法,妄图迫使大批难侨冲过边界关口。越南芒街公安屯屯长亲自出马,在中越友谊桥上煽动难侨说:“他们不让你们过去,你们就冲过去呀!”戴着墨镜的越南公安人员混在难侨中用越南话喊叫:“你们挑起担子一起过去,他们是拦不住的!”
但是,越南当局对持有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发给的“归国证明书”的难侨,则多方留难。七月十五日有两位难侨从芒街出境回国时,他们从中国驻越南大使馆领到的“归国证明书”,竟被越南公安人员无理没收。这就清楚地暴露了越南当局蓄意要让他们造成的边境混乱状态继续下去。


第4版()
专栏:

土耳其卫生代表团抵京
江一真部长举行宴会热烈欢迎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六日电 土耳其共和国社会福利卫生部长梅太·坦博士及其率领的卫生代表团应卫生部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前往机场迎接的有卫生部长江一真、副部长王伟,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薛公绰、王康久等。土耳其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欧纳兰等也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七日电 卫生部长江一真今天晚上举行宴会,热烈欢迎土耳其共和国社会福利卫生部长梅太·坦博士和夫人以及由梅太·坦部长率领的卫生代表团。
土耳其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欧纳兰应邀出席了宴会。
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王伟、局长薛公绰,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阶平,外交部西亚北非司代司长周觉,出席了宴会。
在洋溢着热烈友好气氛的宴会上,江一真部长和梅太·坦部长先后祝酒,共祝中土两国人民和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友谊不断发展。


第4版()
专栏:

尼泊尔两亲王和夫人一行赴朝途经北京
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七日电 尼泊尔贾伦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亲王殿下和夫人科玛尔公主殿下,迪伦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亲王殿下和夫人普雷克希娅公主殿下及其一行,在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访问途中,今天晚上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迎接的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外交部副部长张海峰,副司长沈平、傅顺和等。
尼泊尔驻中国大使雅杜·纳特·卡纳尔和夫人以及大使馆外交官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全明洙和夫人,也到机场迎接。
尼泊尔两亲王和夫人等一行将于明天离开北京去朝鲜访问。


第4版()
专栏:

为庆祝伊拉克共和国七月节日
伊拉克驻中国大使举行招待会
谭震林副委员长等应邀出席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七日电 为庆祝伊拉克共和国七月节日,伊拉克驻中国大使伊萨·萨勒曼今天下午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应邀出席了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仲曦东,外贸部副部长陈洁,外经部副部长石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张汝光,农林部副部长王常柏,石油部副部长闵予,水电部副部长刘向三,国家体委副主任尹忠尉,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白介夫,对外友协副会长杨骥等。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尼日尔足球队举行访华最后一场比赛
据新华社北京七月十六日电 尼日尔“梅纳”国家足球队今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访华最后一场比赛,和北京部队足球队以零比零踢成和局。
尼日尔足球队在我国先后访问了兰州和西安,分别同甘肃队、陕西队、新疆队进行了比赛。
客队将于日内离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杨公庶先生追悼会在京举行
乌兰夫副委员长参加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六日电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杨公庶先生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蕴山、秘书长齐燕铭,以及彭友今、王昆仑、陈此生、刘斐、朱学范、屈武、甘祠森、吴茂荪、钱昌照、李平衡、许闻天、胡子婴,送了花圈。
中共中央统战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革中央,送了花圈。追悼会由政协常务委员陈此生主持,政协常务委员钱昌照致悼词。
悼词说,杨公庶先生为湖南省湘潭县人,青年时期留学德国,毕业于柏林大学化学系;归国后,一度任大学教授。解放后,他献身祖国工业建设事业,历任政协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七八年七月九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杨公庶先生的生前友好李贵、彭友今、李霄路、秦德远、朱学范、刘斐、曹禺、王芸生、王雪莹、关瑞梧、孙起孟、杜聿明、吴茂荪、谷春帆、宋希濂、郑洞国、屈武、赵朴初、胡子婴、侯祥麟、侯镜如、黄维、程思远、雷洁琼、焦琦、王致中等,参加了追悼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