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积极、慎重地上演优秀传统剧目
本报评论员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文艺舞台上先后恢复上演了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这是批判“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贯彻执行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方针的一个胜利成果。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许多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戏曲剧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在敬爱的周总理关怀下,广大戏曲工作者对我国大量的传统戏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改编和艺术上的革新。虽然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也一度出现过戏曲舞台上剧目混乱的现象,但戏曲改革工作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林彪、“四人帮”歪曲、篡改毛主席的指示,大搞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从根本上破坏党的方针政策,使戏曲艺术和戏曲改革遭到严重摧残,广大戏曲艺人和戏曲工作干部遭到迫害,优秀的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一概被否定,甚至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肯定过的优秀剧目,也同样遭到禁演和扼杀。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十分重视做好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工作。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文化部门要高举毛主席的旗帜,组织和引导戏曲工作者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关于戏曲革命的教导,学习党的戏曲工作方针政策和周总理的多次指示,总结建国以来戏曲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揭批刘少奇、林彪、特别是“四人帮”破坏戏曲革命的罪行,分清路线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慎重地做好这项工作。应该根据毛主席关于鉴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和有关方针政策,对传统剧目认真进行鉴定。凡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中国人民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表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反映舍己为人、积极乐观等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精华,能够“古为今用”,有一定教育意义和启发、借鉴作用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都应当积极、认真地进行整理和加工,报请文化领导部门批准后恢复上演。这既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文艺路线,扩大文艺节目,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对“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有力批判。
我们要处理好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和上演革命现代戏的关系。当前,我国人民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新的长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努力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鼓舞我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文艺舞台上,我们要大力提倡创作和演出革命现代戏,努力做到以演革命现代戏为主。但是,“为主”并不是“唯一”。优秀的传统剧目(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新编的历史剧),在我国文艺舞台上应当有它适当而必要的地位。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恢复上演真正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彻底肃清“四人帮”在戏曲剧目问题上的流毒和影响。
在怎样对待传统剧目这个问题上,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了许多混乱。因此,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工作,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要注意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对戏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凡是鼓吹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丑化侮辱劳动人民等内容反动的戏,都不应上演。解放初期,文化部曾明令禁演的坏戏,更不得演出。对于坏人组织黑剧团,演出坏戏,毒害观众,破坏社会秩序,应立即采取措施,严肃处理。对于个别农村生产大队擅自组织戏曲艺人演出坏戏的问题,也应进行批评教育。
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让我们打碎“四人帮”的精神枷锁,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下,使优秀传统剧目之花在社会主义的舞台上竞放!


第3版()
专栏:

战友情谊的新篇章
——喜看大型彩色纪录影片《华主席访问朝鲜》
刘敏
今年五月,我们的英明领袖华主席对亲密的兄弟邻邦朝鲜进行了圆满成功的友好访问。鲜艳的花朵为历史性的访问争辉添彩,和煦的春风把中朝友谊新发展的佳话传向四面八方。当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在华主席和金主席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迈进的时候,大型彩色纪录片《华主席访问朝鲜》同我们见面了。
这部彩色纪录片形象地反映了华主席继承毛主席、周总理的遗志,同金日成主席一道把中朝人民的友谊推向一个新高峰的历史场面;生动地纪录了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和朝鲜人民极其隆重热情地欢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华主席的盛况;真实地再现了两国领袖亲切会晤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在悠久的中朝友谊史上记下了新的光辉篇章。
我们看到:当华主席即将来访之前,美丽的平壤市到处洋溢着动人的友谊的春潮。人们欣喜地采摘芬芳的鲜花,扎起友谊的花束,挂起欢迎的横幅,给这英雄的城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虽然只是几个简短的镜头,却很真切地反映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美好的心怀和诚挚的情谊。当华主席走下列车与前来欢迎的金主席握手、拥抱时,笑脸和鲜花一起绽开,歌声随着激情荡漾……看到这珍贵的镜头,看到这动人的情景,我们的感情同银幕上的人群一起沸腾了。这不是普通的握手和拥抱,这是两国伟大的人民在握手和拥抱!
我们看到:从车站广场到宾馆十公里长的街道两旁,欢迎的群众结成了绚丽的人间彩虹,欢乐的友谊长廊,光洁照人的敞篷车载着两位巨人在繁花似锦的友谊长廊中徐徐前行。花架、花塔、彩虹和五彩缤纷的欢迎门应接不暇地投入观众的眼帘。刚送走了跳着手鼓舞、花伞舞的欢迎人群,又出现了跳扇子舞、金达莱舞的欢迎队伍。不论是欢跃着的青少年,还是含着激动的泪花的阿妈妮,成千上万欢迎群众的视线全部集中到了华主席、金主席的身上。当平壤市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姜希源同志代表平壤人民向华主席敬献“鲜血结成的战友”的塑像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万岁!”“万岁!”“中朝友谊万岁!”看到这动人的场面,谁能不被这诚挚的友谊所感动呢?这是经过战火锤炼的友谊,这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毛主席曾经说过,在历史上,我们有事你们有人参加,你们有事我们也帮了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里,朝鲜人民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皑皑长白山,绵绵兴安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留下了国际主义战士的战斗足迹。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派出了自己的子弟兵,同朝鲜人民肩并肩,心连心,一道打败了美帝侵略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两国人民一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特别是当我们失去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的时刻,朝鲜人民分担了我国人民的悲痛;当我们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朝鲜人民又分享了我们的欢乐。接受了战斗的洗礼,经受了历史的种种考验,中朝友谊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典范,作为兄弟国家友好的典范,真是当之无愧啊!
热泪给我们以深情的回忆,眼前的一幕幕更使人浮想联翩。当影片把我们带到华主席和金主席亲切会谈的友好气氛中时,当影片把我们带到牡丹峰体育场十多万群众的欢迎盛会中时,当影片把我们带到朝鲜的工都——咸兴,带到朝鲜革命的摇篮——万景台,带到朝鲜广大的工厂、农场、部队、学校时,我们的心和朝鲜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了。由毛主席、周总理同金主席精心培育的中朝友谊之花,今天在华主席和金主席的培植下,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今日的朝鲜北半部,在金日成主席和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到处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英雄的朝鲜人民高举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在为胜利地完成第二个七年计划加鞭千里马,奋勇向前进,并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支配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的运动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对于我们将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推动。我们为有朝鲜人民这样英雄的战友感到自豪!我们为华主席这一历史性访问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纵情欢笑!我们要为中朝友谊历史上这一新的光辉篇章放声歌唱!友谊的彩虹永远把北京——平壤连结在一起,友谊的丰碑深深地铭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无论世界出现什么样的风暴,中朝人民的战友情谊将如华岳长青,金刚永秀!


第3版()
专栏:

四川上演一批优秀川剧传统剧目
最近,四川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上演了一批优秀的川剧传统剧目,其中有《拦马》、《五台会兄》、《演火棍》、《点将责夫》、《水漫金山寺》、《拷红》、《柜中缘》、《别洞观景》和《迎贤店》等。这些剧目,大都是解放后经过整理改革,主题较好,艺术水平较高的折子戏。这些传统剧目的重新上演,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些年来,“四人帮”禁锢了所有优秀的传统剧目,川剧也深受其害。群众爱看的川剧传统剧目不许上演,传统艺术受到摧残,群众对此十分痛恨。打倒“四人帮”一年多来,四川省各地川剧团,移植、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现代剧目,在全省广泛演出,使川剧特有的艺术风格逐步得到恢复。川剧舞台逐步出现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人们热切盼望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四川省文化领导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文艺舞台要以演出现代题材戏剧为主,同时也应恢复演出优秀的传统剧目,这样才是真正贯彻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更好地落实党的文艺政策,繁荣文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他们决定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方针,进行妥善的安排,分期分批恢复演出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
这批优秀川剧传统剧目恢复上演之前,四川各地川剧团在批判“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中,组织川剧工作者对“四人帮”摧残川剧、扼杀优秀传统剧目的罪行展开了群众性的揭发批判。广大川剧工作者联系实际,对“四人帮”否定优秀传统剧目的种种谬论进行了批判,明辨是非,拨乱反正,伸张正气。省文化领导部门还积极开展了优秀传统剧目的清理、加工工作,采取先在内部演出,征求群众意见,由省文化局审定后分批公开上演的办法,工作做得既认真又慎重。
本报记者 于竞祁


第3版()
专栏:

新琵琶行
——江苏省苏州评弹创作节目会演侧记
江南花似锦,春满苏州城。来自江苏四市九县的五百多名评弹工作者,带着五十多个新创作的书目,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向哺育过自己的故乡观众汇报演出。一时间,琵琶三弦铮铮鏦鏦,书场书台万紫千红,场里场外,台上台下,兴会淋漓,真好象合奏了一曲歌唱新的长征的新琵琶行。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会演第一场,演出三回书的中篇弹词《白衣血冤》,立刻就把观众的心紧紧攥住了。这是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书,控诉了“四人帮”及其代理人为了篡党夺权而残害革命医生张为民一家、使之家破人亡的法西斯罪行。这个故事和人物是真实的。在“四人帮”及其代理人帮派体系窃踞苏州时期,他们蓄意搞的所谓“八大战役”,制造了多起假案冤案,连古来多少诗人吟咏过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竟也一度变成了关押人民的“白公馆”。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一件件假案真相大白,一桩桩冤案得到昭雪。苏州市评弹团的文艺战士怀着对“四人帮”的深仇大恨和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把曾经震动全城的所谓“抽血集团”事件作为题材,编写成评弹节目,于去年底今年初搬上书台。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篇弹词边演边改,已经演出了百场以上。当时满城争传,万人争看,演员日夜演出不觉累,观众再三观看不过瘾。每次演出,说的、演的、看的、听的,总是一齐激愤不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景,固然与不少观众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受过“四人帮”及其代理人的迫害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演员们由于自己的切肤之痛、切齿之恨触发出来的高度激情的演出所引起。
评弹艺人们饱含热泪,控诉和揭发了“四人帮”扼杀评弹的令人发指的罪行。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的苏州评弹,原是江南吴语地区三、四千万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建国以来,苏州评弹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大胆创造,说新唱新,配合了宣传中心,跟上了时代脉搏,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赏和鼓励。其中受到特别欢迎的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敬爱的周总理还曾亲自讲解词意,启发演员,纠正动作。不料正是这篇优秀创作,触到了叛徒江青的心病,她勃然大怒,立时棍子与帽子齐飞,诬蔑与迫害同下,评弹艺术就此奄奄一息。仅以苏州一市为例,几年间,阵地遭破坏,二十四家书场被封闭二十三家;艺术受摧残,曲艺评弹变成必须遵循什么“三突出”的非驴非马的“评戏”“评歌”;队伍被打散,全市三个评弹团被砍掉二个,幸存的一个也是“黑团”,不准挂牌子,不准出海报。从此,琵琶声咽,书台人寂,雨暴风狂,评弹事歇。
《白衣血冤》的作者、演员中的杨玉麟、王鹰、王月香以及龚华声等同志,就是受害者中的几个。这些解放以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并且有所成就的评弹艺人,却被指为“反动艺术权威”,遭到批斗,逐出门去。如今他们回到了自己热爱的评弹岗位,在创作和演出这个新节目时,怎能不心潮翻涌!评弹前辈艺人传艺时提醒过,当说唱到激动地方时要控制,演员眼泪贵在眶内不能流,叫作“含泪满眶,欲淌不淌”。但是遭到“四人帮”严重迫害的演员哪能做到这点?王鹰说,她现在一上台演出这篇弹词时,就“未成曲调先有情”,当说唱到“骂我吸血鬼,叫我反革命”时,早已热泪纵横,不能自已了。
于无声处听惊雷
也有人怀疑:这篇弹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无典型意义?符合文艺作品必须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要求吗?
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它是否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事实也作了回答:这篇弹词在配合全城人民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它是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小中见大,告诉观众:如果“四人帮”得逞,这个普通家庭的悲惨命运就是无数家庭、整个中国的缩影。
这篇弹词具有革命的政治内容,但也有不少地方可以商榷。最主要之点是悲惨有余,愤怒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出革命人民反抗林彪、“四人帮”的力量。当然,在
“四人帮”严密控制的地方和单位中,现实是残酷、严峻的,人们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作家应该感觉出这“敢怒”的分量,如鲁迅先生早就指出的,“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革命的文艺家应当“于无声处听惊雷”。何况当时更多的是革命群众不顾自身安危、奋起反抗“四人帮”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文艺家怎能无视于此呢!
由此又引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来:评弹艺术怎样做到毛主席教导过的文艺作品必须做到的六个“更”字。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怎样统一?社会主义社会中有没有悲剧,如果有,怎样来表现?
最后一个问题引起评弹家们很大兴趣,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有悲剧,但不同于旧社会的悲剧,不应当写得一味悲悲切切,而应当写得悲而愤,悲而壮,写出人民的力量和希望。
大珠小珠落玉盘
会演中,新花朵朵,色彩绚丽,它表明:解放了的评弹工作者创作力多么旺盛!解放了的评弹艺术真如枯木逢春!
首先是题材、内容广阔多样,有对“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进行无情鞭挞的,有热烈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的,有着力表扬当前工农商学兵中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新道德、新风尚的,有深入反映本地革命斗争历史的,有以爱情为题材的……等等。这种解放思想的大胆尝试是有益的。
其次是流派唱腔丰富多采,有圆润流畅的蒋调,有质朴豪爽的沈薛调,有苍劲明朗的张调,有回环委婉的俞调,还有丽调、琴调、侯调、小杨调……等等,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胜。弹词的曲调比较单纯,既不是曲牌音乐,又不是板式音乐,而是流派唱腔;祖先只有二、三种调,后来都是由某个艺人根据某部书情的需要和自己嗓音的条件,在老师传授的基调上加以变化、发展,自成一体,形成某种新声新腔,得到群众公认。所以说,评弹的“唱腔”与“流派”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各种流派,丰富了评弹唱腔。这是评弹的特色。但是“四人帮”却践踏历史,叫嚷什么“要革命派!不要流派!”他们强令演员一律不准演唱流派唱腔,一律必须高腔高调。当时江阴县评弹团有位演员唱不上去,只好夹紧喉咙喊,有人劝她调门放低些,她无可奈何地说:“唱低调要变成反革命的。”上海有位评弹老艺人演唱时露出一点蒋调味道,就被指为“复辟”、“回潮”,大批特批。
扫除乌云见青天。今天不仅各种源远流长的流派唱腔重见了天日,就是其他几项如说、噱、弹等评弹艺术的特点,也都恢复了生命。大地回春,评弹艺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引吭高歌新长征
参加会演的全体评弹工作者通过各种批判会、座谈会、讨论会,认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重要课题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歌颂华主席率领各族人民进行新的长征,必须使整个评弹事业迅速出现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这次会演是个良好的开端,大量的工作在后头。
往后怎么办?大家提了许多可贵而且可行的意见,最主要的意见是:要多创作,多演出,并且送“书”上门,到农村和小城镇去演出。吴江县评弹团的评话演员李天峰,年近五十的人了,一根扁担挑起行李和演出用具,风尘仆仆,放单档独自下乡去,自编自说新书。仅去年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时间,他就在公社、大队、生产队演出了一百多场,深受群众欢迎。
上山下乡、深入基层,送戏送“书”上门,是坚持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重要行动。提到这点,人们不能不愤怒地再一次狠批
“四人帮”假借改革之名,使作为“轻骑兵”的评弹变成“辎重部队”的罪行:传统的一人多角改为一人一角,常见的单档、双档(即一人或二人)说唱成了十几人几十人的小合唱、小戏,必需的琵琶、弦子之外还加各种西洋乐器(包括钢琴),台上只需桌椅的简单摆设成了打天幕、搞强光的复杂装置……不伦不类,人员众多,不仅失去评弹本色,更不便于到处演出。
会演结束,评弹工作者带着收获和理想,充满信心,奔赴前程。应邀前来观摩的上海评弹团艺人杨振雄,后来很有感慨地写了一首诗:“十年浑如梦,抚弦长叹息,饮泣何从诉,此音不可绝。粉碎‘四人帮’,引吭歌一阕,响遏云天外,争颂华主席!”这就是评弹工作者的肺腑之言!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左:吴江县评弹演员李天峰深入农村为社员演出。
右:江苏省评弹演员、五届人大代表杨乃珍在全省评弹创作节目会演中演出。  高梅及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