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郭老笔下风雷动
——记历史话剧《蔡文姬》重新上演
走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楼排练厅,一幅巨大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是:“往事越千年还魏武本色郭老笔下风雷动”;下联是:“今朝除四害振昔日豪情蔡剧笑绽百花丛”。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创作的历史话剧《蔡文姬》重新同广大观众见面了。
《蔡文姬》是郭老一九五九年的作品。当时,郭老面对全国各条战线出现的万马奔腾的大好形势,激情满怀,仅用七天时间,就写出了《蔡文姬》剧本的初稿,并亲自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给大家朗读。人们立刻就被剧中磅礴的气势,浓烈的感情所激动。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全院同心协力,只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排出了这个戏。敬爱的周总理在郭沫若同志陪同下,观看了《蔡文姬》的彩排,热情支持上演这个戏。看戏的第二天,周总理又打来电话,对表演、音乐、布景、服装、道具等都一一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当年,《蔡文姬》在北京、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连续演出三百多场,场场座无虚席。
演出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说明作者和观众的心是相通的。
戏剧家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交流思想感情的。郭老在剧本的《序》里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他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以前我们受到宋以来的正统观念的束缚,对于他的评价是太不公平了。特别经过《三国演义》和舞台艺术的形象化,把曹操固定成为了一个奸臣的典型——一个大白脸的大坏蛋。连三岁的小孩子都在痛恨曹操。”“我们今天的时代不同了,我们对于曹操应该有一种公平的看法。”郭老还谈到曹操在历史上的功绩和罪过,对曹操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
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八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先后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为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郭老,受到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他按捺不住放纵奔流的感情,又一次运用历史剧这个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去参加学术界空前活跃的争鸣。郭老说:“尽管在目前对于曹操的看法还有分歧,但我相信那些分歧是会逐渐接近或者消灭的。”
在话剧《蔡文姬》中,曹操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幕。当时,他和曹丕一起论诗。精辟的文学见解,加以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朗颂“胡笳十八拍”,成功地塑造了作为文学家的曹氏父子的艺术形象。而在曹操出场以前,就已经通过剧中人物之口描绘了曹操作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形象。他善于发现人才:广罗人才,正如剧中人董祀说的:“曹丞相是要在文治声教上做一番大事业。”在曹操的诗里也充满了思慕贤才的强烈感情,他还特别下了“求贤令”。为此,重金迎回博学多才的蔡文姬。在这出戏里,作者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刻画,赞颂了“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牺牲个人私利而“以国事为重”的崇高品德。蔡文姬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才毅然离开子女回到汉朝,积极参与了《续汉书》的撰述工作,追忆整理了她父亲蔡邕的遗著四百多篇,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作者还揭示了曹操政治家的袒荡胸襟。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但当他一旦发现自己因偏听偏信,几乎造成错杀无辜的错误时,就立即认错,以丞相之尊向蔡文姬深深一揖,感谢她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并衷心地感叹“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一点也不错的。”通过舞台艺术形象表达的这些深刻思想,对今天的观众都是很有启发的。
郭老还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事隔十九年,特别是文艺界遭到“四人帮”一场空前的洗劫之后,今天重看话剧《蔡文姬》,许多人都感到耳目一新,赞叹这出戏真不愧为是一个古为今用的艺术珍品。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今天重新排演这出戏的时候,对它的现实意义也比当年理解得更深刻了。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精心排练,克服了年老体衰等困难,在当年的导演焦菊隐已病逝的情况下,取得了重演的成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演出过郭沫若同志的三个历史话剧。他们对郭老戏剧的艺术风格和诗人的感情理解得比较深。当年在演出《蔡文姬》时,焦菊隐同志担任导演,他在艺术上进行了精心处理,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演出中采用了不断吟唱《胡笳十八拍》和富有表现力的配乐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蔡文姬的思想感情。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和音乐工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我国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和国画的写意风格,虚实相生,气魄雄伟,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使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和音乐三者揉合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朱琳、刁光覃、苏民、兰天野、董行佶、朱旭等几位老演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使全剧散发着浓烈的诗人感情,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话剧《蔡文姬》在大跃进年代里诞生,又在大治之年重新上演。人艺的同志们听说郭老听到电台重播《蔡文姬》的录音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后来又得知郭老身患重病。在《蔡文姬》重新上演的时候,他们个个思绪翻腾,为了安慰郭老,特意写七言律诗一首,献给郭老:
重睹芳华十九载,着风被雨色更鲜,
胡笳重和跃进曲,奇葩再逢大治年。
魏武风貌仍潇洒,文姬清歌盖回旋,
情绪记忆深如醉,奉上郭老一陶然。
以后,他们一面在演出过程中努力提高质量,盼望郭老病愈恢复健康后能来剧院看戏。一面加紧录像,并且把播送时间告诉给郭老,希望他能在医院电视里看到演出。没想到正在这个时候,不幸传来了郭老逝世的消息。他们怀着极大的悲痛心情对郭老逝世表示深挚的哀悼。他们说:郭老虽然逝世了,但是郭老对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贡献是永垂不朽的!我们要努力地向郭老学习,在演出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严肃认真地进行艺术创造,让演出保持艺术的完整和演出的青春,使郭老深邃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更深地感染着成千成万的观众吧! 
 新华社记者 张慧贤


第3版()
专栏:

发扬“一厘钱”精神,多为“四个现代化”积累资金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述评
国务院在关于召开全国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扭亏增盈大会的通知中指出,全国各个企业都要“发扬‘一厘钱’精神,为国家多作贡献”。国务院发出的这个号召,是动员全国职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多积累资金的一个有力的行动口号。
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许多老工人、老干部,对“一厘钱”精神是熟悉的。那是在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度过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北京几个工厂的职工,提出要珍惜每一厘钱,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提高小如一根火柴的每件产品的质量,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家积累,他们从珍惜每一厘钱、每一分钟、提高每一件产品质量做起,使党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了,岗位责任制和经济核算等制度加强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工作越做越细,促进了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中指出,这种“一厘钱”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大事的风度。”“它会教给我们如何管理一切企业和一切事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许多省、市作出了发扬“一厘钱”精神的决定,推动了各条战线的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破坏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必须把革命的雄心壮志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要在新基础上建设经济生活,又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今天,全国人民要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扬广大工人群众那种珍视每一厘钱、每一分钟、提高每一个产品质量的“一厘钱”精神。
北京有些工厂的职工正是努力这样做的。当年提出节省每一厘钱的北京墨水厂厂长李健刚,现在在北京电池厂担任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主管财务工作。这个厂在生产过程中要用刮脸刀片,过去一个刀片掰成四瓣装在机器上使用,现在他和职工们发扬“一厘钱”精神,精打细算,一个刀片又掰成八瓣用。他们说,没有每一厘钱,就积攒不了千百万元。工人们把冲制锌筒的锌并厚度合理减薄两毫米,今年头三个月用同样数量的原料,就多生产了二十二万多个锌筒。全厂第一季度上缴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北京第二无线电器材厂三车间的工人,把沾在手上的金属粉末,一点点洗下来回收,日积月累,从手指缝里节约了上万元。北京制药厂针剂车间工人,为了节约一根火柴,一次要点燃八个灯头。木城涧煤矿医院把打针消毒用过的小棉花球收集起来洗净消毒,做成了十五条被套、十二条褥套。北京唱针厂工人每天下班后,把扫地的土过箩,一年回收了一万多个芝麻粒大的红宝石唱针。北京市铝制品厂努力提高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仅今年三、四月份由于增加了一级品,就为国家多创造财富六万多元。北京市食品公司肉联厂注意回收玉米粒大的猪脑髓体、一两多重的猪胰子、细丝似的小肠薄膜、米粒大的松果腺等小副产品,去年一年就增加收入三十九万余元。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利用切削下来的废钢屑炼钢,十余年如一日,创造财富一百多万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发扬“一厘钱”精神,对于高速度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和提高产品质量,都能收到实效。
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今天,“一厘钱”精神在有些工厂里又有了新发展,那就是努力革新每一项落后工艺,尽量采用新技术。
北京酒精厂生产溶剂用的玉米,每粒都有个小胚芽。过去由于设备不配套,胚芽脱不出来,只好混在淀粉里一起粉碎,最后当废糟统统排出去了。今年二月,这个厂展开了技术改造大会战,在兄弟企业协助下,对粮仓、粉碎系统进行了改造,又利用旧厂房,新建了榨油车间。结果,原来不能利用的玉米胚芽成了榨油的好原料,一年可以生产四十多万斤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疗效的玉米胚芽油,相当于八千亩油料作物的出油量,价值四十多万元。在这同时,这个厂和有关科研所等单位合作,把一株新菌种应用于酒精生产,全厂一年可以节约制曲用粮一百七十多万斤,电力七十多万度,蒸汽一万多吨。
精打细算,克勤克俭,这是我国古代的有益格言。但是,在旧社会,这种思想从来没有跳出一家一户的狭窄圈子。只有在解放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无产阶级才能够提出为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而珍惜每“一厘钱”的新思想。这绝不仅仅是节约一厘钱的经济问题,而是一种革命精神。这种“一厘钱”精神,对于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纠正“四人帮”刮起的大吃大喝、贪污盗窃等歪风,造成优良的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北京电池厂发扬“一厘钱”精神,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实行每个干部每天平均办公费用不超过一分钱的制度,结果,不仅纠正了过去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使办公费用大大降低,而且培养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克勤克俭、一丝不苟的好作风,促进了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北京光华染织厂去年八月开展了反浪费运动,发动群众节约每一克染料、每一滴水、每一厘钱,到今年四月,全厂仅染料一项就节约六十多万元,发扬了无产阶级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好风尚,打击了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


第3版()
专栏:

恢复和授予一批财贸专门人才技术职称
十四省市财贸系统对技艺精湛的专门人才授予技术职称,颁发任命书
新华社北京六月十六日电 全国财贸战线的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山西、福建、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十四个省市,最近在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二十八个工种中,选拔出五百一十九名技艺精湛的专门人才,分别授予了技术职称,隆重地颁发了任命书。
武汉市名厨师“三鲜豆皮”的创制人高金安,被人们称为“豆皮大王”。他制作的豆皮,味美鲜嫩,外脆内软。他的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伟大领袖毛主席和邓小平副主席,一九五八年到湖北视察时,都曾作为老通城餐馆的顾客,品尝过他的这一美味。这次他被授予特级厨师职称。福州市被授予特级厨师职称的强曲曲,精通福州菜和广东菜。他制作的佳肴名菜,味中有味,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天津市的厨师臧镜先后赴朝鲜、越南、英国、黎巴嫩等国担任烹饪专家。这次他荣获特级厨师职称。
北京市豆制品厂的刘玉谦,在四十多年实践中,摸索出南北方不同顾客的不同口味,把简单的豆腐和豆腐皮,制成鸡腿、虾、蟹、肝尖、鹅脖等色香味形俱佳的几十个品种,丰富了豆制品的花色。这次他被任命为豆制品加工技师。
上海市在服装的设计、裁剪、缝制方面素有独到之处。这次评选出服装技师十二名。红缨服装店的顾荣伯,裁制女式服装出手快,用料省,尺寸准,是群众公认的一把“好刀”。新棠女子服装店的俞姜林,擅长按顾客的体型裁剪服装,使体型上有缺陷的顾客能从服装工艺上得到弥补,受到顾客的好评。
被授予工程师称号的武汉石油批发站青年职工叶海棠,为我国石油分析化验和贮运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新贡献。这两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了奖励。
北京、广东等省市,这次还出现了师徒两代或三代都被评为优秀技师的可喜现象。
各地这种重视选拔人才、尊重人才的活动,在财贸战线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应。许多青年职工普遍反映:行行出“状元”,我们有奔头了。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


第3版()
专栏:

积极改进城市服务工作
——重庆市见闻
本报记者
编者按:重庆市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关心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市委书记挂帅,从交通、蔬菜供应、医疗、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方面,全面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受到群众的欢迎。今天本报发表的几篇见闻,反映了重庆市城市服务工作的新气象。他们的经验说明,只要领导重视,城市服务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好的。
交通方便
重庆市的马路上下坡多,无法骑自行车。市区有二百万人口,几十万职工上下班全靠乘公共电车、汽车。
“四人帮”横行时,重庆市的公共交通被搞得很混乱。揪出“四人帮”以后,重庆市委狠抓城市交通工作,一方面发动群众结合实际,批判“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破坏公共交通的罪行,打击破坏公共交通的犯罪活动;同时,整顿了市人民交通公司的企业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第一,准点运行。职工上下班运输高峰时,乘客等车不过十(十分钟),平峰一车光(不留一个乘客);
第二,远郊区线路,实行定时、定班预售票,电话售票,送票上门;
第三,延伸线路,增加新班次,延伸、增开了跨线直达车、工矿企业上下班专车、夜班专车、支农专车等二十条线路,共五百三十公里;
第四,开通宵车。在一些主要干线上增开通宵车。为了方便夜间乘客,这种车上下车不受车站的限制,沿途只要有人招一下手就停车让上,打个招呼就可以下车;
第五,北碚离市区五十公里,那里有不少工厂和学校。人民交通公司为了帮助在重庆下火车、轮船的人们及时回到北碚,增开了由北碚往返市区各车站、码头的夜班车;
第六,驾驶员大练基本功,力求做到:起车不耸,刹车不栽,换档不响,转弯不歪,会车不抢,加油不轰,下坡不冲,停站不偏,使乘客坐在车上稳当、舒服。
经过整顿以后,重庆市几十万职工都能及时顺利地上下班了。重庆市人民交通公司,受到广大群众一致称赞。
蔬菜丰富
从去年开始,重庆成为一个蔬菜供应丰富的城市。今年以来,每月上市的各种蔬菜超过一亿斤,按市区二百万人口计算,每人每天平均一斤半以上,并且价钱便宜,品种多样。
“四人帮”横行时,重庆市的蔬菜长期供应不足,又少又贵还不新鲜。“四人帮”一垮台,重庆市委马上大抓蔬菜工作。市委书记亲自管,一位常委经常抓,并成立了专门的班子具体组织生产。发展蔬菜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了,蔬菜生产迅速上升。一九七七年重庆市实现了蔬菜自给,一九七八年春节还精选一百多万斤新鲜蔬菜支援北京,以后又不断地支援了其它一些省市。
宾至如归
一出重庆火车站,左面有一座九层大楼,那里是重庆最大的旅馆——山城饭店。
山城饭店有一千七百多个床位,主要是接待短期住宿的旅客。旅客多,流量大,服务工作却做得很好。他们做到了旅客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热情接待。旅客办完了手续,服务员主动把他们领到干净、整洁的房间去休息。这个旅馆设有母子房间,备有小枕头、尿布;还给老弱旅客用的床铺上松软的铺垫,木椅加上垫褥,床前放有痰盂。
旅客生了小病,可以在旅店医务室就医。遇有急病和重病,不管是什么时候,服务员都能及时地把病人送到医院去。
为了方便旅客,旅店服务部出借衣刷、剪刀,出租雨伞、雨鞋、刮脸用具、鞋刷、奶瓶、图书等。他们还免费代旅客缝补衣服、煎药。
和山城饭店一样,重庆市的旅馆行业,在揭批“四人帮”、搞好企业整顿的过程中,把过去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许多传统项目逐步恢复和健全起来了。他们还增设了妇婴旅馆和接待农民进城治病的旅馆。待客如亲人、宾至如归的“旅客之家”在重庆到处都有。
供应早点及时
重庆市饮食业的职工为了保证全市广大职工及时吃上可口的早点,大干、苦干、巧干,想方设法做到:供应早点的时间早,买早点等候的时间短,早点的花色品种多,既新鲜可口,又价格便宜。
每天早晨五点多钟,重庆市的大小饭店、饮食店,统统开门营业。特别值得赞扬的是,许多饮食商店的领导干部、科室人员和服务人员,主动挑起担子,带上各式各样的早点,来到工厂门口、车站、码头、医院、交通要道附近,供应早点;他们还在工厂集中的地区增设了供应点。这样一来,重庆市几十万职工买早点不用排长龙,大大节省了吃早点的时间。
昼夜门诊
重庆市所有的综合医院和门诊部,都实行了昼夜二十四小时门诊,基本做到了病人随到随诊。这样,就消灭了过去看病时的“五条龙”(挂号、候诊、划药价、交费、取药)。由于二十四小时门诊,一些有小病、轻病的职工,就可以利用工余时间随时去看病,而不用在生产时间请假看病了。小病、轻病及时得到诊治,大病、重病大大减少,工厂企业的出勤率得到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