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报童》引起的回忆
李绍逵 王成海
看了中国话剧团演出的六场话剧《报童》,我们这些当年《新华日报》的老报童都很激动。这个话剧,真实地反映了敬爱的周恩来副主席当年在重庆领导《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和报童跟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当我们看舞台上的《报童》时,过去在《新华日报》的斗争往事,一幕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我们都象《报童》里的那些孩子一样,是在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的,没有念过几天书,由于生活没有办法,到重庆找出路,在资本家的店铺当学徒,过着挨打受骂的生活,在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五年,分别到《新华日报》作报丁(送报)、报童(卖报)。那时,我们都只有十六、七岁,对党也没有什么认识,开始只是为了吃饱饭。正象《报童》中的腊月到了《新华日报》的情景那样,大家平等地对待她,关心她,使她感到惊奇。我们一到报社,就象到了另外一个天地,大家都管报社叫“重庆的解放区”。同志们亲如一家,不管是总编辑、经理,一点架子也没有,大家也不称官衔,亲热地称名道姓。我们都过着供给制生活,吃一样的饭,早餐一律喝稀粥。报社领导关心报童,怕我们跑路累、饿,早晨都给我们吃干饭,还加一个菜。送报、卖报回来,报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很关心,问长问短,问遇到什么情况没有。我们虽然经常挨国民党警察、特务的打骂,可是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们心中有毛主席、党中央、周副主席的领导,还有解放区人民的支持,八路军、新四军作后盾。
《报童》集中反映周副主席在“皖南事变”时亲自上街卖报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情景。我们两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报社老同志经常给我们讲,对我们教育很大。我们曾经亲自听过周副主席来报社作报告,也听过吴玉章同志讲自己参加革命的斗争事迹。由于经常上文化课、时事课和听政治报告,我们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认识,知道《新华日报》是给劳动人民说话的报纸,也明白了我们报童担负的任务和工作的意义,加深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斗争的劲头更大。大家懂得:多发展一个订户,多卖一份报纸,就是多一颗消灭敌人的子弹。正象话剧中反映的那样,一心一意要把报纸送出去、卖出去,让更多的人听到党的声音。
为了使更多的人看到《新华日报》,不管路多远,多难走,也不管是大热天还是刮风下雨,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到天黑才回来,一天要走好几十里路。一遇到解放区打了胜仗,报上有什么好消息,就提早出报。一次,我们从化龙桥出发,走到磁器口当时的四川农学院,二十多里路天还不亮,学生们还没有起床。他们一看见我们来了,就说:“来得这么早,肯定有好消息,快来看呀!”我们为了躲开平时路过的警察局和其他军警岗哨,经常绕路走,一绕就是好几里,有时还要翻山。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可是安全地把报纸送到订户手中,高兴得一点也不累了。
我们是每人一条线路送报,有一次一位同志病了,不能送报,三、四百户读者不能看到报纸,怎么办?他不顾自己发高烧,坐着滑杆带路,我们心中记下订户,或者用粉笔留下记号。第二天他不能来,我们一份未丢地、准确地把报送到订户手中。
在我们送报、卖报工作中,经常受到工人、学生、教师、知识分子和摊贩、船工等广大劳动人民的帮助。他们热爱共产党,喜欢《新华日报》,也关心我们报童。有些摆香烟摊的小贩,看到我们喊得口干舌燥,就叫我们喝开水。有些群众看到我们挨反动派的打,都赶来帮着我们说:《新华日报》你们准出,为什么不准卖?有的读者跟我们说:“卖《新华日报》,要注意、小心!”短短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新华日报》的感情,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正因为广大人民对《新华日报》的热爱,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送报、卖报任务。
看到《报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斗争,特别是在舞台上看到了周副主席的光辉形象,心情很不平静。他的音容笑貌重现在眼前,他的亲切教诲响在耳边,感到非常亲切。我们当年的一些报童、报丁,正如话剧中的石雷、草莽、腊月他们一样,在党的哺育下,在周副主席的直接关怀、教育下,同国民党的宪兵、警察、特务的破坏活动展开了顽强斗争。一九四七年二月,《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迫停刊,我们随同报社全体同志一起撤回向往已久的延安,回到毛主席身边。周副主席和董老还亲自到飞机场迎接我们。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群报童,有许多已成为革命战士、党的干部。今天在全国各地,战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继承当年的革命精神,跟随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新的长征。


第6版()
专栏:

《处女地》译后记
巴金
《处女地》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是他的六部艺术性相当高的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部。这六部小说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但就艺术上的成就来说,《烟》和《处女地》比较差一些。
屠格涅夫出身贵族地主阶级,他的母亲是一个专横的地主婆,对待农奴非常残暴,甚至对待她所喜欢的儿子伊凡也很专制。屠格涅夫在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他反对农奴制度,反对沙皇专制政治,但他始终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命运,但他的大半生都是在国外度过的,他脱离了人民,也不大了解祖国的现实生活。他看到他出身的那个阶级的腐朽丑恶和日趋没落的命运,也看到依附于这个阶级的知识分子的不可救药,但是他看不清楚人民的力量。他知道旧的、腐朽的一切都要灭亡,会有新的、进步的事物来代替它们,然而他并不理解这些新生事物。他害怕变革,害怕革命,他赞成改良,主张用“教育”代替革命。他的英雄就是本书中索洛明那样的受过英国教育的“新”知识分子。其实索洛明那样的人并不是革命者,而是个改良派,可能走上革命道路,但更有可能变成英国工党中的那种工人贵族。小说中的另一个“革命者”涅日达诺夫好象是一幅讽刺画,其实在这个人物的身上也有屠格涅夫自己的毛病。屠格涅夫描写涅日达诺夫的时候,也常常在解剖自己。屠格涅夫把涅日达诺夫描写成一个他所谓的“多余人”
(屠格涅夫自己就是一个)。其实“多余人”只是贵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而屠格涅夫熟悉的就是这一部分人。他在他的小说中替这种人和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唱了挽歌。
《处女地》是一八七六年的作品,在这以后作者还写了不多的短篇和散文诗。在逝世前一年(一八八二年)写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中,他这样地表明他的坚定的信念: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担心着祖国的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持!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要是没有你,那么谁能看见我们故乡目前的情形,而不悲痛绝望呢?然而这样的语言不是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绝不能叫人相信。”
根据这首诗来回顾他六年前写成的《处女地》结尾中所谓的“一个匿名的人”(指领导革命者)和“匿名的俄罗斯”,我们对“匿名的”这个词便有更清楚的理解了。可以说作者对未来的看法还是乐观的。他不赞成革命,但是他知道革命必然要来;他虽然害怕革命,但是根据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理解到革命必然要来,而且要改变他当时存在的一切。
一九七四年八月
〔编者附记〕巴金同志翻译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处女地》,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三十多年前巴金同志曾从英译本将本书转译过来,在“四人帮”残酷迫害巴金同志的日子里,他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又根据俄文原本和两种完善的英译本,将此书重新译过。


第6版()
专栏:

想起了延安窑洞
余盛
唐人刘禹锡写过一篇《陋室铭》,谈他住陋室的乐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一“可以调素琴”,以保持自己的情操;二“往来无白丁”,可以同平民隔绝。其实刘禹锡的陋室同“上无片瓦”的贫苦农民比起来,是根本不能算“陋”的。至于他所谓住陋室的乐趣,也有着封建士大夫遁世与脱离群众的一面。
空军航空兵某师领导干部也是“甘居陋室”,但他们的乐趣与当年的刘禹锡根本不同。他们同王国福的“长工屋”比,同革命战争年代比,感到现在的居住条件好多了。他们又和下边的干部比,感到自己住得虽然挤,下面的干部住得更挤。因此,全师几次调整住房,他们一律不搬,乐于把好房子让给下边干部住。这体现的是一种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的高尚风格。
我们这个社会里,“甘居陋室”的人,比比皆是。大庆人以盖干打垒为荣,以住干打垒为乐。看到干打垒,就使人想起延安的窑洞。当年,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对到中央党校学习的一些领导干部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够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蒋介石现在比我们住的阔气,有高楼,有洋房,有电灯。阔气有什么用呢?全国人民都不听他的。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看不起窑洞。现在,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住房的土与洋、低与高、旧与新,标志不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与威望,而住房者的思想、情操,倒是决定了这所房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延安的窑洞所以是革命的,首先是因为窑洞里住的是革命者。就连没有住过延安窑洞的革命后继者,想一想先辈在窑洞里度过的峥嵘岁月,心里也会热乎乎的。
衣食住行,今昔对比,今天当然优越多了,但“延安作风”不能丢。大庆人能够做到不忘延安的窑洞,空军航空兵某师领导干部能够经常想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居住条件。他们保持和发扬的,正是毛主席倡导的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还是要靠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


第6版()
专栏:

陋室赞
天津塘沽第五中学 刘大枫
这是一间真正的陋室。六平方米,烟熏火烤,刀把形的小房间;糊严报纸,没有电灯,光线暗淡;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床板就是写字台……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斯陋室,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二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证明、都未获成功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在这样的一间陋室里,被陈景润成功地做出了最接近的证明。
于是我想,在陋室之中,在“四人帮”的毒焰之下,陈景润还能攀登万仞峰顶,领略无限风光;那么,在阳光明丽、春意正浓的今天,我们不更应该信心百倍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和领域里,去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么?
唯物主义者是重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但更重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陈景润虽然身居陋室,却有探精测蕴、勇攀高峰的宏图大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的耿耿忠怀,锲而不舍、愚公移山的顽强毅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攻关精神。靠了这种精神,他才在数论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相比之下,我们今天要为社会主义攀登高峰,多做贡献,在客观条件上是优越多了,但主观努力是关键。如果没有陈景润那样的精神,则春光再好,也将徒然流逝,一事无成。
陈景润的陋室值得赞叹,他勇攀高峰的精神更值得学习。


第6版()
专栏:

电力进草原
新疆石河子地区文工团 杨眉飘在天边的五彩云,告诉我:发光发热的“千
里琴弦”,可已过了河谷的山顶?回窝归巢的金翅鸟,可知道:嘎嘎叫的电剪刀,牧场上可已运到?挂在桦树梢的弯月亮,想没想:育种站的电冰箱,这回,能不能赶上趟?亮晶晶的小河水,可看见:抗旱保畜的抽水
机,该已运到泉水地?电呵,我们想着你,一胎三羔的细羊毛,姑娘哟剪不及!电呵,我们盼着你,河水一样的奶汁,少不了炼乳机!电呵,我们念着你,现代化的牧业生产,你要走头里……金翅鸟钻进五彩云——牧姑呵,琴弦一样的电
线,正弹奏“大跃进”……呵,今夜就是不夜天,牧姑呵,快扬鞭!——电力马上进草原!


第6版()
专栏:

彩蝶纷飞
——观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同名通草画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工人 郑渊洁仿佛进入百花园内,一派春光明媚。芳香入心头,彩蝶拍翅飞……见彩蝶,想花卉——没有百花,哪来彩蝶飞?呵,今日祖国大花园,千花百卉相媲美。美丽的彩蝶呵,再不用担心少花蕾……


第6版()
专栏:

心连心〔木刻〕
湖北宜昌市文化馆 沈良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