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昔阳县落实五届人大精神,推广大寨经验
在春耕生产中三大革命一起抓
据新华社太原四月八日电 最近,昔阳县委召开了一次贯彻落实五届人大精神,推广大寨三大革命一起抓的经验的会议。各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和各大队党支部书记,从五届人大精神要求出发,明确了三大革命一起抓的意义,明确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他们联系自己单位的实际,同大寨对比,认识到:只有象大寨那样,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开展斗争,才能真正作到三大革命一起抓。
大寨公社推广大寨三大革命一起抓的经验,在今年春耕生产中,坚持以抓水利化为中心,促进改革农机具,改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各大队为适应这个要求,创造条件,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
河南大队在春耕中集中力量,把一百多亩地平整成了高标准园田,为使用科学种田的新套套打下良好的基础。
白羊峪公社大力推广良种,现在落实的种植计划,不仅全部安排了良种,而且采用了新套套。
前东峪大队是白羊峪公社的后起之秀,年前出席了全县召开的第二次学大寨群英会,得了奖。在这个大队,公社驻队干部孙秀科住的屋子里,围着取暖的火炉旁的十一只瓷碗里,长满了二、三寸高的玉米苗。这是几种新的优良品种的发芽试验。孙秀科说:今年前东峪的干部群众认真地推广大寨三大革命一起抓的经验,还开展跟大寨干部、党员、群众人对人的对比竞赛哩。


第2版()
专栏:

向最困难的方面进军
——山西省昔阳县克服重重困难大搞水利建设的事迹
去年秋收以后,山西省昔阳县的社员比过去最忙的季节还要忙。全县二十多个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的战场,正在干一件过去有人认为办不到的事。有人说昔阳是一个无水可用的地方,现在社员们就是要在这里搞一个水利化出来,为抓纲治国三年大见成效打下一个好基础。
水,对昔阳县来说,太困难了。全县二十个公社,除了边远的两三个公社,是昔阳县河流的出口处,地面水稍多一点以外,其它十七、八个公社,平时地面水总共只有一个流量左右。就这么一点点水,还十分分散,有的流着流着钻到地底下不见了。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这里连着十七个月没有下透雨,全县靠人担水,靠汽车、拖拉机、马车、平车拉水点种。最远的有到十五里以外担水回来点种的。经过这两年罕见的大旱,昔阳的同志们觉得太受“老天爷”的制了,上上下下都看到非搞水利化不可。可是,搞了一两年,成效还不大。昔阳的地下相当大一部分是石灰岩层,是透水层,建设的一些水库是漏的,一般的打井设备只能打十几丈深,打不透这层石灰岩。实践证明,没有活水源的水库,还是要靠天下雨,天不下雨,就是个干库。再加上当时修的那批没有活水源的水库都很小,就是蓄上一点雨水,也吃不住上面蒸发,下面渗漏。结果,一大批小水库,只能起到防洪保地的作用,蓄不下水。
昔阳的农业生产要继续高速度发展,不搞水利是不行的。于是,一九七五年八月,一项宏伟的西水东调工程开工了。昔阳县西部高,那里有一座沾岭山。山那边的肖河往西边流,昔阳的腹地在这架沾岭山的东面,地势低。这个工程就是要把这股往西流的水牵回到昔阳县的腹地里来。办法是在昔阳西边最边边处打一个大坝,修一个大型的龙门口水库,把流出去的水蓄起来,然后从水库底下开始,凿一条近四十里长的大输水涵洞,让在地面上从东向西流的肖河水,再从地底下穿过沾岭山,从西向东流回昔阳的安坪、李家庄、城关、界都等公社。昔阳县境内那一段肖河水的水量平常很小,最少时只有零点三个流量,但是积少成多,蓄起来以后,天旱时就能从洞里引回四个流量的水,浇九万到十万亩地。
这个工程除了艰巨的隧道工程以外,还要修一百六十里盘山渠,一百七十三项渡槽、倒虹等大的建筑。昔阳县的同志称这项工程是为共产主义奠基的工程。这项工程大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大大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最艰苦的凿隧洞工程由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负责,隧洞工程进度之快,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料,预计今年就能提前打通。
西水东调工程的节节胜利,带动了全县的水利建设。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昔阳人民更加意气风发,决心进一步加快实现水利化的步伐。洪水公社的洪水川,河川里看上去没有多少水。社员们从一九七七年上半年开始,就在河床上开膛破肚,在河床底下横着打起一条二百五十米长的地下拦水坝,并在河床下旋起一个二百五十米长的涵洞。这一下,原来从河床下面偷偷溜走的水被截住了,把整个涵洞灌得满满的,一昼夜就能出一万多立方水。现在人们正在埋引水管道,以便把水送到四十里外的界都公社去。过去昔阳打井打不出水来,有人就说昔阳地下没有水。昔阳县搞水利的技术人员不泄气,他们在上级水利部门技术干部帮助下,成天钻山串沟找地下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探明了昔阳是有地下水的,但很深。只要有水,就有办法。他们打深井,二百米、三百米,打穿透水的石灰岩层,找到隔水层。全县已经打成深井三十几眼。
昔阳县的同志们这样费劲地把一点点能用的水都抠出来,水的总量还是有限的,到用水的时刻,还是感到水不够。怎么办呢?他们到处用石头、水泥修防渗漏的蓄水池。站在大寨公社最高的蒙山上看,四面的山上、梁上,星罗棋布地好象一面面闪闪的镜子。全公社现在已经有六十七个蓄水池。全县一九七六年以前已经修好三百多个蓄水池,一九七七年又修了一百二十多个,现在还继续修。这些蓄水池都和渠、管连着,平时蓄,旱时用,能调剂旱时水源的不足了。
昔阳县委在领导中,坚持要干就干好,既要高速度,又讲究实效。县委强调一定不干那种拖拖拉拉,劳民伤财的事情。他们不等西水东调的水过来,就开始挖渠道和平整土地,争取做到库成、洞成、渠成、地成,立即受益。西水东调第一段四十里干渠开挖工程,提前完成了。其他会战战场也已经挖开渠道三百六十里。为了保证用好水,去秋以来,各级党组织又组织群众大搞园田化,去秋到现在,全县搞了三万亩园田。渠道也都要修成防渗漏的。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来信

我们休息它休息编辑同志:
一个星期天,我走遍了县城内所有的储蓄所,照例都关着门。储蓄所在星期天关门已经有一年左右。因为只在我们上班的时间它才开门,所以将近一年了,我一次都没有去储蓄所存过钱。小组的互助储蓄,钱虽不多,都带在身边总觉得不妥。存到储蓄所吧,每个月都需要存、取几次,必须占用工作时间。我们县内除了少数倒班的工人外,其余工厂、学校、机关都是星期天休息,储蓄所只在大部分人都上班的时间才开门,对于群众未免太不方便了。
储蓄所的任务是啥,服务对象是谁,我不清楚。但我认为:如果它换一个休息时间,就会方便群众,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集聚更多的资金。不知报社能否帮助我们反映这个意见。
辽宁彰武机务段技术员 徐祖同


第2版()
专栏:

答复
(一)
《我们休息它休息》这封信,反映了我县储蓄所的实际问题,意见很正确。我们同县财贸办公室负责同志和储蓄所工作人员访问了写信人,进一步征求了意见,并向他表示了谢意。针对信中提出的问题,储蓄战线职工、干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决心端正服务态度,制定切实措施,为金融工作大干快上努力工作。
中共彰武县委宣传部
(二)
徐祖同同志提的意见很好,是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促进,我们全所职工表示感谢。
积极开展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但我们对此认识不足。
今后我们坚决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常年不关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
辽宁省彰武县银行储蓄所


第2版()
专栏:

高速度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
浙江新垦五十多万亩耕地
新华社杭州四月八日电 浙江省把扩大耕地面积当作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去冬今春,全省已开垦耕地五十一万九千多亩,占解放以来扩大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浙江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七分多耕地。但是,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许多地区有大片黄土丘陵可以开垦,在曲折绵延的二千多公里海岸线上,有大片的海涂可围垦造田。此外,通过平整原有耕地,精心规划河网、道路和新村,也可以增加不少耕地。解放以来,全省通过这些途径,就扩大了耕地面积二百多万亩,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打倒“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都积极要求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中共浙江省委在制订全省农业规划时,一面领导群众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一面采取多种措施,扩大耕地面积,并提出了扩大耕地面积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要求各地每年都作出具体安排,争取逐步实现全省每人平均有一亩耕地的计划。


第2版()
专栏:

科学与农业现代化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总农艺师 曹玉琨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提高工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更离不开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繁荣昌盛,生产技术才能日新月异,生产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搞好科学研究工作。这个道理本来是十分明白的。
但是,“四人帮”在辽宁的一个把持农业大权的亲信却公开说:“不搞农业科研,农民照样种地。”那么,照什么样种地呢?旧中国的农民是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按照老祖宗的办法种地的。弯把犁沿用了上千年,生产工具很少改进,生产效率不能提高,农民一直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业一直无法摆脱极端落后的状态。
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与古代的原始性农业生产不同。在古代,人们虽然也从对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片断的科学知识,但很不系统,那时的农业生产只能依靠经验来进行,根本不可能在自觉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现代化的农业就完全不同了。它所运用的是先进的、高效率的生产技术,而这种技术是以深刻认识和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现在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也出现了专业化的研究机构,有专门的人材运用各种设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理论和应用问题,并把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因此,现代农业对科学研究有更大的依赖性,科学对于生产的指导作用也就更为重要。
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不会有工业革命;没有核物理的研究,原子弹就不能爆炸;没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卫星就不能上天。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大搞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现代化也只是一句空话。
大家知道,现代的农业在种子改良方面广泛地利用杂交优势。玉米、高粱和很多种蔬菜都大量使用杂交种子,增产十分显著。在华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群众密切结合,高速度地实现了水稻三系配套,使得水稻杂交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大量应用,这是我国农业科学上的一大成就。农作物杂交优势的利用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科学研究开始的,首先是植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了植物的雄性、雌性器官,进而创造了杂交的方法,又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品种之间,甚至不同的“种”之间进行杂交,其杂交第一代具有杂交优势。在这些发现和遗传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的作物育种学,经过大量的育种工作,杂交种在各种作物生产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没有这些研究工作,就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各种杂交优势利用技术。
生物防治是植物保护科学上的重要发展,既可避免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又能解决害虫的抗药性问题,配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十分有效。一九七六年全国进行生物防治的面积已达五千多万亩。辽宁省和一些兄弟省一样,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经收到显著效果,这一先进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既是大搞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的直接结果,也是基础科学研究对生产所做出的贡献。首先是昆虫学家通过研究赤眼蜂的生活史,发现它寄生在某些农业害虫的体内,能够造成农业害虫的大量死亡。根据这一发现,才提出利用寄生蜂防治农业害虫的设想,进而成功地研究了对于寄生蜂实行人工繁殖的技术,最后才得以在农、林业生产上广泛应用。这也是一个说明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的实例。
总之,现代农业既离不开农业科学应用的研究,也离不开有关的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要大上,就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第2版()
专栏:科学知识

谈受控热核反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康寿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也步步深入。分子,原子,原子核,一个个秘密的揭晓,使人类进入了利用原子能的新阶段。
大家知道,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是重金属铀的原子核,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连续分裂而放出来的。通常所说的原子能,就是指象铀这样一些质量很重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核,在分裂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这种原子核分裂的过程,叫做裂变反应,放出的能量叫做裂变能。现在人们已经能够人为地控制这种裂变反应,不让它象原子弹那样一下子就反应了,而是缓慢地连续不断地放出能量来。原子能反应堆就是这样释放能量,从而实现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出现了原子能发电站。美中不足的是,原子能发电站会产生出一些放射性很强的物质,必须采用特殊的防护措施。
除了裂变反应以外,还有一种获得原子能的办法,叫做聚变反应。聚变反应是一些质量很轻的化学元素,如氢、氦等元素的原子核聚合起来的过程,聚变反应放出来的能量,叫做聚变能。
能够产生聚变反应的化学元素有好多种,主要是氢的同位素氘(dāo刀)和氚(chuān川)。氢的原子核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氘的原子核里除了有一个质子,还有一个中子。氚原子核里,则有一个质子,两个中子。两个氘核聚合起来,就会放出聚变能;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聚合起来,也会放出聚变能。
由于原子核都是带正电的,互相排斥,要使原子核能够克服排斥力而互相靠拢,甚至聚合起来,就要求原子核具有很高的速度。最普通的一种办法就是给原子核加热,达到几千万度甚至上亿度的高温。所以聚变反应通常也叫热核反应。
热核反应在自然界里是早已存在的。比如太阳,就是由于内部温度很高,使氢核聚合起来,每时每刻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人造的热核反应只是在二十多年前才实现,这就是氢弹。氢弹里面装着氘和氚,还装着一颗原子弹。先爆炸原子弹,利用原子弹产生的高温,氘和氚就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放出巨大的聚变能,所以氢弹也叫做热核武器。
科学工作者为了利用热核反应的能量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努力寻找人工控制热核反应的办法,这就是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受控热核反应的目的,就是建立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发电站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有很多优点。一是聚变燃料产生的能量非常大。二是聚变燃料的储藏特别丰富,而且到处都有。三是环境污染比较小。
要建成一座热核反应发电站,必须把作为燃料的氘氚等气体,加热到大约摄氏一亿度的超高温。这在技术上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在这样的温度下,气体早已电离,成为高温高速的等离子体,即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电子的混合物。
为了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能量,就要求核聚变反应的次数多一些。要产生足够多的聚变反应,必须使高温高速的等离子体达到一定的密度,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约束在一起,不能跑掉,也不能与容器接触。这用普通的办法是难以办到的,只能用磁场来解决,使等离子体受到强磁场的作用,不会跑掉,也不会撞击管子。
当然,要造成一个热核反应发电站,还有一些其他的困难。所以,二十多年来,虽然有关的研究工作进展不小,但仍处在实验室的实验阶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供稿)


第2版()
专栏: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路遥
一位科学工作者说,在“四人帮”横行,帽子满天飞的时候,他到图书馆里去,总是小心翼翼,生怕人看到,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就曾公然宣布,不准查阅外国资料,“把图书馆封上三年,看你们还能不能搞科研!”
在这种情况下,上图书馆去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去钻研技术,没有事;去钻研技术,反会平地起风波;干脆不去算了。在一所有上万学员,数千教师,数千种外文期刊的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个时期,平均每月借出三本外文期刊。有一个研究所的图书馆,好长时期只有一个读者。由此可见去图书馆人员之少,真算得门可罗雀了。
然而,“四人帮”的辩士说,上小图书馆的人少了,上“大图书馆”的人可多了。言外之意是,上图书馆的人少,反倒是一种好现象,你看得太不全面了。
那么,“大图书馆”是什么呢?他们指的是所谓“开门办校”,“开门办所”。也就是把门打开,把大家都撵出去。“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明白规定科学研究一律以工厂、农村为基地。当然,要真正走向社会,把学校办好,把研究所办好,谁会反对?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四人帮”是借“开门”之名,行关门之实,把科学研究、学校教育搞乱,搞垮,如此而已。
话说回来,即使要向社会学习,也不能封图书馆之门。图书馆是书本知识的总汇,是智慧的海洋。走到图书馆里,你可以同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哲学家、作家、诗人……相见,他们会给你深刻的启示。
学校要教学,科学院要研究,这两者都是离不开图书馆的。如果象“四人帮”说的那样,只要到“大图书馆”里去就行,那就实际上不要办学校和科学院了。鼓簧弄舌,巧言饰伪,偷换概念,是“四人帮”的惯用手法。图书馆和“开门办学”、“开门办所”本来是两回事,决不可以混淆,决不可以此为口实取消图书馆。
歪理可以横行一时,但不能横行永久。“四人帮”打倒了,图书馆也得到解放,一度门可罗雀,现在门庭若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