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光辉的道路 热情的颂歌
——谈彩色纪录片《大庆之路》
司徒慧敏
春回大地,喜事迭连。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的时候,大型彩色纪录科教组片《大庆之路》同广大观众见面了。
大庆,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一面红旗;大庆的道路,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都向往着大庆。利用电影全面地宣传大庆,是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光荣责任。
《大庆之路》是在第一次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之后,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和全国人民的期望,由文化部组织全国七个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而成的。影片共分十部。它们分别以大庆誉满天下的一些标杆单位和优秀典型为依据,形象地反映了大庆的道路、大庆的精神和大庆的经验。
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大庆基本经验,是这个影片的基本宗旨和特征。其中第一部《大庆之路》可以算作一个序曲。它用简明扼要的手法,以表现新面貌为主,介绍了大庆艰苦创业的战斗历程。用不足十分钟的篇幅,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影片从大庆大量火热的生活场景中提取了一件典型的事物——萨(尔图)大(庆)路,从这第一条路的历史说起,记叙了在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年前,这里是一片人迹罕见的荒原,大庆人来了,才在这丛莽荆棘中踏出了一条毛毛道。十几年过去了,这里井房林立,炼塔冲天,油龙纵横,麦菽浩瀚,到处是诗情画意般的工农村,到处是意气风发可亲可敬的英雄。萨大路变了,变得笔直,宽敞,乌亮。英雄的大庆儿女在世界东方的一块荒原上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伟大奇迹!这个奇迹的产生,令人十分信服地说明了:大庆之路是使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其他几部影片从不同角度具体地介绍了构成这条道路的各个方面。每个领导干部,每个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楷模,找到自己熟悉而又并不完全熟悉的朋友和榜样。
什么叫大干社会主义,什么叫大庆精神?看一看被誉为石油野战军的钢铁钻井队伍中两把永不卷刃的钢刀一二○二、一二○五钻井队的英雄们(《一代铁人在成长》),你就会明白了。什么叫革命化的领导班子,怎样才能够得上合格的组织者、领导者?请看《战斗的指挥部》吧。它将把你带到大庆二号院深夜的灯光下,带到阶级斗争的第一线,带到大庆油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巡礼一番,看看大庆的各级干部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干的。什么叫“三老四严”、“四个一样”?请看《女子采油队》的姑娘们,大庆的传统作风已经在第三代、第四代工人身上发扬光大了。大庆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已成为全国人民有口皆碑的美谈。在今天,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中,这种精神还需要不需要继续发扬?《缝补精神赞》、《修旧利废万年春》认真严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庆之所以伟大,不光在于英雄的大庆职工凭借自己的努力,高速度、高水平地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同时也在于他们细致点滴的努力创造之中。在《家属闹革命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周总理生前为大庆规划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蓝图,已经成为活生生的事实。《精兵比武》、《仓库新花》生动地介绍了大庆人如何以生产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怎样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苦练本领的事迹。在这十部影片中,别具一格的《一口油井的故事》,介绍了由大庆独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它雄辩地表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样一个长期为“四人帮”所诋毁的真理。
作为一套纪录、科教影片,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好的想法和创造。整套影片既注意了整体性,有一个统一的构思、铺排,又注意了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有的粗犷一些,有的就比较细腻;有的象一篇形象化的政论,有的象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小品;有的力求雄壮豪放,有的则深挚朴实、真切感人。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女子采油队》,它较好地发挥了艺术性纪录片的特长。影片把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钢铁作风溶汇于一群年青姑娘天真活泼的生活场景之中,再加上散文诗似的富于感情色彩的解说,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认为,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还有《缝补精神赞》。影片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思想开掘较深,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揭示人们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因而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这套影片从创作到制成,仅用了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的工作,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我认为是从两个方面产生出来的。一个方面是粉碎了“四人帮”,砸烂了种种精神枷锁,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精神振奋了,敢于放开手脚大干社会主义了;另一个方面,是同电影工作者深入大庆火热的斗争生活分不开的。正是在大庆精神的熏陶下,参加摄制工作的一百多位同志响亮地提出了“学大庆,拍大庆,用大庆精神反映好大庆”的战斗口号,用“会战”的方式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我们电影工作中的第一次大会战,这个头开得很好。
还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搞好《大庆之路》影片的会战,电影胶片工业的科研技术人员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派出专人,前往第一线调查研究,改进工作,赶制出彩色底、正片,使影片在拍摄效果、彩色还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任务,描绘了我国今后二十三年的光辉图景。这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在这新的长征中,将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多少振奋人心的英雄业绩,需要我们用电影来表现、来记载!华主席对电影工作者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勉励我们“要下大的力量,多出好的影片”。战斗在电影战线的同志们,让我们振奋精神,加倍努力,紧紧跟随伟大时代的步伐,用我们的电影镜头摄下更多更美的大干社会主义的场面吧!


第3版()
专栏:

漫话人才
黎烈
人才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要题。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单位的一系列会议,都在议论这个问题。不仅如此,亲朋好友,茶余饭后,乃至街谈巷议,常常不离“人才”二字。
人才问题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四人帮”横行时,人们忧虑党和国家的命运,无心议及人才,到今天革命和建设的形势一日千里,举国上下共议人才,深刻地说明了揭批“四人帮”这场政治大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说到人才,不禁想起“人才难得”这句话。
“人才难得”,可用来评价有杰出才能的人。这样的人,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人才难得”,也被用来说明真正有才能的人很少。这种用法,看来需要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实践出真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科技工作者中,有大量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很多,并不难得。但是,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剥夺了亿万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处于愚昧的状况,又用沉重的奴役和压榨窒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群众中真不知有多少人才被埋没了。就是那些崭露头角的真知灼见者,也常被剥削阶级的偏见所不容,甚至遭到残酷的迫害。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可是他的名著《天旋论》,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布鲁洛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于罗马。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出一个人才,确实很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难得”也还有些道理。
在社会主义社会,按理说,应该是人才辈出的社会。但是,事实并不尽然。“四人帮”的那条路线和他们的“帽子”工厂、“钢铁”工厂以及其他种种帮令帮规,就扼杀了许多人才。
“人才难得”,还能用以说明发现人才很难。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的也是发现人才不容易。因此,发现人才的人,特别受到社会的赞扬。
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发现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对国家、对人类起着多大的作用。
世界闻名的大物理学家、大化学家法拉第,出身于铁工家庭,早先是个刻苦自学的钉书工。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被英国著名科学家、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主讲戴维所赏识,并在戴维的帮助下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后来,法拉第成为电磁场理论的创始者之一,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都有重大的发现。戴维把发现和培养法拉第,看作自己毕生科学工作中最大的成就,这是很有见地的。
我国现在一些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在他们年青的时候,被老一辈数学家发现并帮助他们成长起来的。熊庆来发现并培养了华罗庚,华罗庚发现并帮助了陈景润。
这类事,不只出现在科学史上,在文化史、艺术史、政治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京剧里有个历史剧目,叫《肖何月下追韩信》,演的就是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故事。这在《史记》、《汉书》里都有记载。韩信原是楚霸王项羽的部下,因“无所知名”,不见用。于是,韩信投奔汉王刘邦,也不被重视,再次出走。汉王的相国肖何听说韩信离去,万分着急,星夜去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向刘邦竭力推荐,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带兵平定了项羽所封的魏、代、赵、燕、齐诸王国,又大破楚兵,并与刘邦合兵围项羽于垓下,灭楚,帮助刘邦统一了中国。象肖何这样能够识别、推荐“国士”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是十分难得的。
今天,我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无论从性质来讲,还是从规模来说,是决非前人所能比拟的。但是,要发现千百万真正有才能的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方面,老同志、老科学家,担负着重大的使命。老同志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发现人才,搞好传、帮、带,帮助中年、青年干部和科技人员迅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胜任他们所担负的工作,以至最后超过他们的老师。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十分重视培养人才。他说:“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总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鲁迅书信集·致曹白》)鲁迅给青年“打杂”,校书改稿,撰写序跋,介绍出版,校对寄书,跑印刷所,什么都干,并甘愿“耗去生命不少”,为的是“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的榜样,是值得效法的。
我们现在的条件,比鲁迅生活的年代不知好多少倍。相信我们的老同志也会不惜“耗去生命不少”,甘心为中年、青年“打杂”,搭桥、铺路,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华罗庚在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就表示过,他心甘情愿当“人梯”,让年轻一代蹬着他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这表达了老同志们的共同心愿。有了这种心愿,老同志们一定能够为党为人民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才,建立他们最大的功业。


第3版()
专栏:

勉青少年攀登科学高峰
董纯才
学科学,
志气雄。
快车超欧美,
奋战胜天公。
踏破难关千万道,
登峰红旗映碧空。


第3版()
专栏:

看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
吴作人
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随着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往来,有着迅速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京剧艺术以及历史文物等等,曾受到法国人民的热情欢迎。这次法国的油画来我国展出,同样也受到了我国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这八十六幅选自法国四十七所博物馆的珍贵艺术收藏品,无疑将会给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增添新的光采。
法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史上占重要辉煌的一页。早在十四世纪就有以精密著称的古代袖珍风景画。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著名画家格罗德·洛兰,他带着浓厚的意大利风景的风味,描绘假想的法国的山水园林。与他同时的路易·勒南,则以同样的风格着意表现农民的生活面貌。十九世纪的法国绘画更有卓越成就,博收荷兰、英国和东方艺术之长,发展自己的传统,成为西方绘画的瑰丽篇章。当时,法国社会动荡,反映在艺术上,是不满足于过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所虚构的表面甜美的学院主义艺术,要求来一次艺术革命,因此,在世界观、艺术观方面,都出现了革新与保守的斗争。在这个历史阶段所出现的为歌颂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些著名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虽然不属于这次展览的范围,但是,从这次展出的农村风景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那种社会变革的反映。当时,如晴夜繁星般的众多的法国画家,鄙弃了波旁王朝以及第二帝国的腐朽统治,离开了都会,迁入农村和林区,面向着自古以来祖祖辈辈用双手所改造的自然,和在这个土地上耕耘而难得温饱的勤劳农民;也有一批画家奔赴西海岸的边陲,挥写那自然的辽廓,那碧波拍岸,那山林溪流,田野村舍,放牧捋乳,刈草伐木……。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家都是以深厚的感情来挥写其时代的乡土风情的,所以我们在这些作品面前,会感到一种现实艺术的高度艺术感染力。
对于法国十九世纪擅于农村风景画的画家,如:库尔贝、柯罗、米叶、卢梭、莫奈、毕沙罗、西斯莱、梵高,以及果甘等,我国的观众是比较熟悉的,可是过去只能从印刷品上看到他们的大作,今天,竟有机会从他们的手迹来欣赏他们的艺术,更加感到亲切。从这些原作才能真正了解到画家的表现风格。他们的用色千变万化,用笔随机应变,就同音乐家一样,各有其独特的旋律;调子的明暗抑扬,冷暖对照,以中间调子的对比来丰富物象的浑厚深远。例如柯罗的作品,精妙地反映西欧海洋气候,湿润含烟的林间树下,用柔和的笔调写出银灰色的氛围。他的艺术造诣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诗的境界,是与他长期对自然的观察和他的勤劳以及风格上的演变分不开的。展出的《春天树下的小道》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十九世纪法国画坛上和他同放异彩,但是别具风格的米叶,也是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画家。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不适应巴黎这样冠盖云集,是非纷纭的大都市,长期住在农村。他在生活异常困苦的情况下,从不间断对绘画的探讨和实践。他深入农村,热爱农民,用朴实的艺术语言把当时农民的勤劳和疾苦表达得那样深刻动人。我们从他的《喂食》、《纺毛线的牧羊女》等作品中,就可看出他对农村劳动人民观察的精微和透彻,表明了他对当时法国动荡时期的社会的爱憎。
卢梭的《走下汝拉山的奶牛群》,描写的是牛群奔下山谷的情景。画家用深树丛托出天空,笔调爽利,颇有中国画大写意的气概,表现出牛群下山的腾动。画家在作品中跳出了自然景物的羁绊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格调,使他成为巴比戎派的杰出的画家。
库尔贝是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他是巴黎公社的美术委员会主席。他写农民的有《筛麦的女农民》,写工人的有《打石子工》,此外还长于人体和风景静物画。这次展出的一幅《雪景》,在法国是前人所未画过的题材,充分体现出作者雄浑的气魄。在第二帝国内外交困的年代里,统治者想笼络收买已经获得国际盛誉的库尔贝,但遭到他断然的拒绝。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遭到政治上的迫害,下狱罚款,被迫流亡,最后逝世于瑞士。
这次展出的农村风景画大多数是巴比戎派杰出画家的作品。前面所提到的是以柯罗为元老的前辈画家,在这里还应注意到与他们同时代,但是在风格上属于学院派的青年女画家罗萨·彭纳。她画《尼维尔内的田间劳动》时才二十七岁。她十分严谨地刻画了耕牛犁地,可让人闻到新翻出来的土壤气息。
巴比戎派的后起之秀,如毕沙罗、西斯莱、莫奈、雷诺阿等,在作品里尽情地发挥自然中光和色的作用。他们追求瞬息万变的光与色。他们最常画的题材是光的变幻,水光的回照,表现出物体在这光与色的交响中,闪耀夺目。这就是以莫奈为首的著名的印象派。虽然他们都坚持莫奈的艺术见解,但又各自发挥,各具风格。尤其是雷诺阿的人物画,运用自然界光的奇趣,新开面目,有独到的成就。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为了挣脱学院主义的束缚而走出室外作画,在当时被称为“外光派”画家的作品。在他们中间以巴斯天—勒巴日最为杰出。他的《干草》,描绘一位坐在干草上休息的农妇,神态十分劳累,她身旁的农夫则仰天而卧,人物的刻画极其深刻。从思想性来看,这幅画与莱昂·莱尔米特的《收割的报酬》,异曲同工。后者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受剥削的农民终朝劳动、酬报却不足温饱,显现着疲惫和不满的神态。
外光派的另一位画家罗尔的《农妇芒达·拉梅特里》,画的是一位结实有力的劳动妇女,提着奶桶直向观众走来。背景有奶牛、树荫、农舍,一切都通过由近而远的碧草坪联系成为浸润在大自然中的整体。
到十九世纪晚期,学院派实际上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词,新兴画家各树一帜,在个性主义艺术道路上一往直前。我们从展览中看到梵高和果甘的作品。这两位时聚时散的画友,前者有爆发性的炽烈热情,后者有冰霜般静观的理智。果甘的风格几经转变。他长期沉醉于南太平洋诸岛屿风光,追求原始性直感的强有力的表现。展览会上的一幅《蓬·阿凡的洗衣妇》,是他独特风格定型之前的名作,启发了后来的点采派、野兽派,展出中安·德兰的《驳船》就是其代表作品。
中法两个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光辉的文化历史,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相互辉耀。这次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油画来我国展出,中国广大观众以喜悦心情来欣赏这珍贵的艺术,这说明我们中法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尤其我自己,今天又有机会看到四十多年前曾有机会看到过的一些名作,更感到无比亲切。


第3版()
专栏:

收割的报酬〔油画〕
法国 莱昂·莱尔米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