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高屋建瓴 快速治蜀
——从“天府之国”一年变化看四川省委的领导
本报记者 顾雷 许仲英
遭受“四人帮”严重破坏的“重灾区”能不能大治快上,迅速改变面貌?一年来,四川省九千多万人民作了响亮的回答:完全能够做到!
四川称为“天府之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天府,是天生府库的意思,极言其物产之富饶。解放后二十多年来,四川省只有调粮支援兄弟省市的纪录,而没有吃国家调剂粮的历史。但近几年来,竟被“四人帮”摧残得不成样子,一九七六年吃了国家调剂粮!
四川的人民真好!虽然遭到“四人帮”那样严重的破坏,他们只有愤慨,没有气馁。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全省人民在四川省委领导下,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部署,昂首阔步地前进了。一九七七年四川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增产五十三亿斤,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举扭转了吃调剂粮的被动局面。有了粮食,全盘皆活,工业比一九七六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四,城市供应情况大为改善,社会秩序安定。去年这个时候,人们谈论的是“如何打好翻身仗?”今年这个时候,却在讨论“如何向国家多做贡献”了!
那末,四川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高速度是怎样得来的呢?决定性的因素是粉碎了“四人帮”。广大群众说:“头上的石头搬掉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大干的时候来到了!”单有这一点,高速度还不会自己到来,还需要去组织、领导,为高速度创造条件。我们所到之处,人们纷纷赞扬四川省委的领导有敢于高速度治蜀的胆略,有善于高速度治蜀的政策,有高速度治蜀的优良作风和措施,掌握了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主动权。
敢于拨乱反正
“四人帮”在四川苦心经营了一个资产阶级帮派体系。一九七六年“四人帮”加紧篡党夺权步伐的时候,这个帮派体系疯狂地扑向各级党委。他们全盘否定一九七五年省委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抓整顿工作的成绩,破坏开始出现的安定团结局面。他们冲击、占领各级党的领导机关,任意揪斗省委书记,禁闭地委书记,悬赏通缉县委书记,殴打公社党委书记和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强迫各级党委向他们交权,把许多地、市、县、公社党委搞成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破坏了四川的社会主义建设,把“天府之国”变成了缺粮省。
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揪出了“四人帮”,一直同“四人帮”顶着干的四川省委,铭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四川很有希望”的预言,敬爱的周总理关于“四川要后来居上,万象更新”的指示,英明领袖华主席关于“四川要解决农业问题”的指示,旗帜鲜明地放手发动群众,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这时,他们面临的实际,是被“四人帮”破坏了的百废待举的四川。落后是坏事,但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为好事。四川省委认为,只有把“四人帮”真正揭深批透,才能使四川从大乱转化为大治。如果运动搞不好,搞成“温吞水”、“夹生饭”,或“走过场”,势必遗患无穷,群众也鼓不起劲去改变落后面貌。这场斗争是关系到四川能不能翻身和前途如何的大问题。四川省委狠狠抓住了这个纲,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川省委在运动中,狠抓了“两个环节,一个关键”。在抓两个环节时,基本查清了帮派骨干的罪行,把“四人帮”及其帮派散布的种种谬论,结合每个单位的实际大批特批,从路线上分清是非,拨乱反正;同时坚决打击了阶级敌人的反革命活动和城乡资本主义势力。这样,既斩除了“四人帮”的羽翼,又深挖了“四人帮”的社会基础,把无产阶级专政真正落实到基层,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
“一个关键”是结合运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解决领导班子问题,实际上是把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能够把揭批“四人帮”运动进行到底,敢于拨乱反正,带领群众大干快上的人的手中。这是运动和生产能不能搞上去,面貌能不能改变的一个关键问题。四川省委狠抓了这个关键,发现那里的群众动不起来,运动冷冷清清深入不下去,生产搞不上去,便立即派人调查,弄清情况后,认真整顿那里的领导班子;对那些捂盖子的人,该撤的撤,该调的调。
在整顿领导班子的时候,省委特别强调一定要把风气搞正,不准搞派性,不准拉山头,不准争权夺利。省委认为,领导班子里的派性问题,是“四人帮”的流毒,必须严加纠正。那些还在领导岗位上继续闹派性的人,如不迅速转变,坚决把他们撤下来。
四川省委先后整顿了地、市、县的领导班子,便牢牢掌握了全省运动和生产的主动权,势如破竹地把全省的局面打开了,使全省揭批“四人帮”的运动形成了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同时在全省掀起了规模壮阔的生产高潮,加快了揭批运动的步伐,也加快了治蜀的速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勇于落实政策
这些年来,四川省的农村经济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成为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四川省委在狠抓揭批运动的同时,紧紧抓了政策问题。他们认为,打倒了“四人帮”,如果不赶快抓各项政策的落实,就是失职。省委敢于承担责任,在自己的权限范围以内,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政策加以清理,并对他们散布的种种破坏政策的谬论进行了批判。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和颁发了《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即十二条),恢复和重新肯定了多年来行之有效,对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挥过巨大作用,为群众所拥护的政策。
四川省委的十二条政策规定,旗帜鲜明、针对性强,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第一,肯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同时,明确提出,对于有条件向大队核算单位过渡的队,应采取积极热情的态度,因势利导,不强求一律。
第二,牢牢掌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在“自留地和家庭副业问题”的规定中,提出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还规定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产品,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以后,凡是国家允许上市的,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但不准长途贩运,弃农经商。在“生产计划管理问题”上,规定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以“要按照国家计划,因地制宜地安排种植作物”为前提。在“分配问题”上,强调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和增加社员收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集体积累,这里的着眼点,首先是保证国家的利益。
第三,特别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按劳分配的问题。这是各项政策的核心,是调动社员积极性的巨大的物质保证。四川省委关于“劳动管理问题”的规定,特别强调要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且强调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反对工分挂帅。四川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贯彻这项政策,就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大踏步前进,反之,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
第四,保证社员增产增收。四川省委一再强调:一定要让社员得到实惠。“四人帮”横行时,社员长期增加不了收入,这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省委明确规定,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务必做到百分之九十的社员的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不减少收入,还规定每人平均口粮不到三百六十斤的队,不提储备粮,以保证社员增加收入。
四川省委作出的这些政策规定,保证了一九七七年取得农业生产大丰收以后,社员的收入随之增加了。一九七七年比一九七六年增加收入的农户,增产多的县占百分之九十,增产少一点的县也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出勤率和劳动生产率,调动了浩浩荡荡的大军去战天斗地。
四川省贯彻落实这些政策,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十二条规定发下去的时候,就有人讲:“有些不是批判过的东西吗?”他们不去分辨过去批得究竟对不对,实际上是心有余悸,或者是头脑中还残存着“四人帮”假左真右的流毒。其实,四川省委的这些规定,恰恰是在广大农村中,旗帜鲜明地拨乱反正,保证农业高速度发展的极端重要的措施。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四川省幅员大,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很不相同。在这样一个地方,想高速度发展农业,除了把揭批“四人帮”的运动搞深搞透,解放群众思想,落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之外,还必须有一个与高速治蜀相适应的领导作风。这些年来,林彪、“四人帮”搞得形而上学猖獗,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很大。四川在生产上吃主观主义、瞎指挥的苦头太多了!瞎指挥一害国家,二害人民,三害自己。四川省委认为,要指挥好农业生产,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四川省委提出:真要学好大寨,必须从四川的自然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对外地的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这就需要老老实实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有经验的社员和基层干部请教,摸清自然规律,找出增产的办法,然后下大决心,拿大主意,订大措施。这就是多谋善断。
多年以前,四川就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双季稻,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学习外省的经验。由于在推广时不管条件如何,也不同群众商量,结果,不是气温不合适,雨水不调,就是种子不对路,肥料跟不上,人力调配不开,许多年除个别地方增产外,多数地方过不了关,生产队长有意见,社员不愿意种,搞得天怒人怨。当时不少人就看出了问题,但不敢提意见,怕被撤职。邛崃、蒲江、大邑三个县,因种双季稻,生产多年上不去,调换过不少干部。人们说:“邛、蒲、大,鬼都怕!”打倒“四人帮”以后,四川省委领导同志深入生产第一线,同社员、基层干部商量双季稻的问题。群众说“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种一季小春(越冬作物)加双季稻,不如狠抓一季冬小麦和一季中稻,水、肥、人力都跟得上,打的粮食多,保险每亩收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省委领导同志又跑了几十个县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在当前人力、肥料、品种、管理经验等条件还不具备的地方,搞双季稻确实不如抓一季小麦和一季中稻,提出“狠抓小春,猛攻中稻,积极准备条件推广双季稻”,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社员高兴地说:“这回,可该我们多吃粮了!”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增产的大措施。原来“鬼都怕”的邛、蒲、大,猛攻中稻的结果,平均亩产上了《纲要》。一九七七年全省双季稻面积减少了八百万亩,而稻谷的总产量却增加了二十四亿斤。
在四川,还有几百年沿袭下来的不合理的耕作习惯。要高速度发展农业,必须加以改革。比如,四川有一种“望天田”,没有可靠的水利保证,只是在秋天雨季里蓄上水,待来年种上一季稻。搞好了收一季,产量很低,搞得不好,颗粒无收。解放后,四川省几次想把这类田改种旱作物,由于四川群众喜欢吃大米,愿意种这种“望天田”,再加上没有充分地走群众路线,长期以来没有改成。四川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具体总结了一些生产队把“望天田”改种旱地作物获得丰收的典型经验,提出“水路不通走旱路”,在水利问题未解决之前,先把水田改成旱地,打一段迂回战,等到水利问题解决以后,再种水稻。有的社员思想不通,说玉米不如大米好吃。干部就向群众做思想工作:“咱们应该先解决吃饱的问题,后解决吃好的问题。四川的玉米再不好吃,总比吃东北支援来的高粱米光采。”这样一来,群众思想通了,很快就把四百多万亩“望天田”改种旱作物。只是这一项改革,四川省一九七七年就增产了数以亿斤计的粮食。
一九七七年,四川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跑了几十个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出了“红苕一条龙”、“小型水利加喷灌”、改造“下湿田”等比较大的增产措施加以推广。每一项措施,都可以保证几百万亩至一两千万亩土地大幅度增产。这些措施在一九七七年四川大打农业翻身仗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川的实践说明,只要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就出方法,出措施,出胆略,出主动权,出领导艺术。
在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上,四川省委领导同志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了地、市、县委的领导同志。在四川,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领导生产,已成了一种风气。有的县委书记说:“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在指挥生产上就打了定心锤。”这种作风正是毛主席一贯倡导的作风,有了这种作风,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四川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揪出“四人帮”之后,党一号召大干,二话不说,人马出动,战天斗地。不久前,四川省委向全省干部和群众发出号召:要树立继续革命,不断跃进的雄心壮志,一定把祖国战略大后方的四川建成一个高产稳产的农业基地。四川省委敢于向大家这样提出问题,是以一九七七年已经取得农业发展的高速度作基础的。我们相信,这个愿望一定会变成现实。


第2版()
专栏:

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报告
决定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校
新华社北京四月二十五日电 国务院最近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报告,决定在全国恢复和增设五十五所普通高等学校。
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四百三十四所。一九七一年前后,林彪、“四人帮”一伙全盘否定十七年教育事业的成绩,同时撤销、裁并了一大批普通高等学校,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近几年来,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恢复、增设了一批普通高等学校。
教育部向国务院的报告中指出,恢复和增设这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是本着加强薄弱地区和行业,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改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布局的原则确定的。同时,注意了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平衡以及是否具有一定的办学条件。
在这五十五所院校中,包括恢复一九七一年前后被撤销、裁并的院校十三所,新增设的院校四十二所。它们是:广西轻工业学院、锦州工学院、北京化纤工学院、江汉石油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郑州粮食学院、湖北轻工业学院、湘潭煤炭学院、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地质学院、安徽农机学院、抚州地质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成都气象学院;荆州师范专科学校、黄冈师范专科学校、襄阳师范专科学校、宜昌师范专科学校、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曲靖师范专科学校、下关师范专科学校、蒙自师范专科学校、保山师范专科学校、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北镇师范专科学校、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师范专科学校、九江师范专科学校、遵义师范专科学校、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兴义师范专科学校、铜仁师范专科学校、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宝鸡师范学院、汉中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学院;延边农学院、西藏农牧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莱阳农学院;长春中医学院、延边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学院;四川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学院。
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扩大培养能力,是使高等教育逐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一个有力措施,也是深入揭批“四人帮”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的一个实际步骤。
目前,各有关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正抓紧恢复、设立这些学校的筹备工作。


第2版()
专栏:

北京石景山区部分教师搬进新宿舍
新华社编者按:北京市石景山区在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下,为中、小学教师盖了一幢宿舍楼,改善了部分教师的住房情况。这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件事做得好,很值得赞扬。
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各行各业都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人民教师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者,他们的劳动应当受到人民的尊重。有关领导部门应当在现有物质条件下,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石景山区的事实说明,只要有关领导部门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认真真去抓,教师的住房问题和其他集体福利事业,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的。
本社记者报道: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批中、小学教师,最近,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教师宿舍楼的新居。这是这个区为中、小学教师建造的第一幢宿舍楼。教师们高兴地说,中、小学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宿舍楼,这是华主席、党中央对咱们教师的关怀啊!自从粉碎“四人帮”,我们真是工作越干越有劲,日子越过越舒心。
北京市计划部门早在一九七六年就计划为城区、近郊区中、小学教职员工建设一批宿舍楼,但这一计划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没有如期完成。粉碎“四人帮”以后,有关部门抓紧了工作,加快了中、小学教师宿舍楼的建设速度。石景山区盖起的第一幢教师宿舍楼共有六层,建筑面积为四千平方米,有七十二个单元。这样,加上新建和改建的一批平房住宅,全区这次一共改善了一百三十多名教职员工的居住条件。新房的分配,尽量优先照顾住房困难大、工龄长、年老体弱以及归侨教师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教职员工。
石景山区教育局还针对本区中、小学女教师较多、双职工多等情况,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分别在教师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创办了三所教工幼儿园和一个托儿所,基本上满足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子女入托的需要。目前,北京其他一些区也在为教师兴建宿舍楼,有的已经建成。(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