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看话剧《丹心谱》
曹禺
苏叔阳同志创作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丹心谱》,是一个很好的话剧。我曾看过联排,彩排和演出,每一次观看,心中都十分激动。我想,使我激动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主要还是剧中的人物给予我的深深的感触与感召。
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来,我倾心于人物。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上。而刻划人物,重要的又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感情。人物的动作、发展、结局,都是来源于这一点。《丹心谱》,正是努力地在刻划人物上下了功夫的。
我曾和许多人一起看过这个戏。有逻辑思维的科学家(当然,他们也用形象思维而且有丰富的感情的),有饱经风霜的老干部,还有我年轻的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落下了感动的泪水。我想,这就是因为剧中的人物,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触动着、振动着、激动着我们的心,从而教育了我们。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地,首先,这些人物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就是说,真实。我相信,有许多老科学家会在老医生方凌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方凌轩的独白,正是他们的所思,方凌轩的经历,正是他们曾走过的路。而方凌轩又是更加强烈地,鲜明地,集中地表现了他们,这些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终生的人。
方凌轩,这位老知识分子,他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是成功的。他耿直,刚强,纯洁。他心不存私念,敢于直言,认真不苟。性格表现得很突出。这位老医生深深地爱他之所爱,他心中的圣火与光明——敬爱的周总理。他卑视那些丑类,并且,决不以轻蔑了之。当他洞察了“四人帮”及其亲信的阴谋,他凭着自己正直的心,奋勇地迎上去,给以痛击!他并不感到自己是英雄,他是在行他的路,而这条路,正是毛主席、周总理为他指出的。
作为方凌轩的女婿庄济生,那又是另一番“功夫”了。这是一个伪君子!他从政治上投机,到科学上撒谎,从出卖原则,到出卖灵魂,而这一切都来自他极端的利己主义!说他是一个“风派”人物,我觉得很合适。庄济生并不张牙舞爪,丑态百出。他是在他的生活中,或说在戏剧的发展中,逐渐地暴露了他污浊的内心。他自以为精明,在政治大搏斗的漩涡中,不被吞没,最好是扶摇而上,他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以至背叛人民,用他卑劣、渺小的心胸,对待人民无限崇敬和爱戴的周总理。然而他有着伪善的面孔,一个“孝顺的女婿”,一个“忙碌的党委委员!”谁能说,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呢?“四人帮”的社会基础正是这样一伙为自己而活着的丑恶小人。
耿直的方凌轩终于真正地认识了他!戳破了他空虚的内心!方凌轩怒斥庄济生那一段戏是很精彩的。剧作者只用了简练而有力的几句话:“滚!”,又一声:“让他和我划清界线!锁上大门!”让人们感到斗争如此地切肤相关,又如此地惊心动魄!
这样的一对翁婿,从思想上的水火不容,而发生深刻的矛盾,剧烈的冲突。正是通过这点,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直至最后的决裂一场!夫妻、母女、翁婿,曾是血肉相连的人物之间,发生了深刻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庄济生被同志、家人、历史所唾弃!然而方凌轩最后对他说:“在你面前还有两条路:一条路,彻底毁灭;另一条路,改过自新。只要你能走上自新之路,我们方家的大门还是为你敞开的!”但得到的回声,是庄济生因空虚、孤立而发出的歇斯底里的“笑”,这些都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很好的披露!试看,如若没有这些笔墨,人物无力,那么再曲折、离奇的情节,也难以触动观众的心。
《丹心谱》一剧中,人物是有力的!除了方凌轩和庄济生之外,其他人物也十分生动。
其中方凌轩的至友,对当时的政治情势爱发个“牢骚”的老中医丁文中,就很有独特的个性。他有一付锐目,看人入骨三分,又有尖利的喉舌,与“风派”人物每见必战,击中要害!人物的语言痛快、淋漓,令人不忘!
再有,方老的学生郑松年,我觉得他象一株质朴的树木,根扎得深,因而立得牢,邪风不染,污泥不沾,可亲而又可爱!
方老的家人,妻子吴愫心,女儿方静淑,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她们母女二人,一个爱丈夫,一个爱父亲。然而她们不仅是作妻子的爱,作女儿的爱,她们是爱方凌轩的心,这样一颗火热的心。所以她们患难与共。在方静淑与她的丈夫庄济生关系的处理上,毫不生硬。人们完全能够理解这样一对夫妇决裂的结局。并且为方静淑离开了耻辱而宽慰!
院党委书记李光,这个人物我也认为是成功的。他的每段戏,都不妨称之为恰到好处。他没有慷慨陈词,也没有绵绵话语,然而作为一个党的工作者的形象,是感人的!他不以激昂、强勇而耀人耳目,而是以平静、沉着、真诚而动人肺腑,正是他引导方凌轩认识了斗争的实质,并吸取了力量!剧中其他的人物,报社记者梁晨,方凌轩的侄孙女吴丽芳及退休工人老赵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各有特色。甚至连没露几次面的那位“贾宝玉”陈新生,也如同小火花,闪出了亮光!
我对这些人物很有兴趣。正是因为作者成功地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划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满腔热情地歌颂周总理,歌颂忠心耿耿为人民、坚持科学研究的医务工作者,无情地鞭挞“四人帮”及其亲信。写戏在塑造人物上,是要下功夫、费心思的。因为剧本的成功与失败,思想、内容表达的深刻与肤浅,我认为是取决于人物的刻划。
必须说,在《丹心谱》这个戏中,还有一位没有出面的人物,那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他没有走上舞台与我们相见,然而,他是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心中。在方凌轩的身上,在李光的身上,在郑松年等等的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周总理教诲的力量!“○三”新药的试制是一场激烈的斗争,然而以死相争,保卫周总理,这才是最最激动着我们的!在那些冰封雪冻的时辰中,正是周总理的心,温暖着我们的心!深夜,周总理给方凌轩老夫妻打来电话,关心“○三”新药的试验,关怀他们一家,让人万万也想不到。然而,再一深思,总理正是这样的啊!我们有这样的总理是多么、多么的幸福!当方凌轩的医案印得,新药试验成功,准备向周总理汇报喜讯的时候,哀乐传来!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理想,他的一片丹心,永远鼓舞我们去生活、斗争。
《丹心谱》的意义正在于此。
最后,我想提一下,《丹心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恢复名称后的第一个戏,如果说《丹心谱》还有另一层的意义,我的感觉就是,她焕发了这个剧院的青春!周总理曾亲切地关怀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许多演出,和同志们促膝交谈,谆谆教诲。今天,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被“四人帮”压制的话剧事业又挺起了胸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丹心谱》,就是要继承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遗志,加倍努力地工作。这是又一个长征的新的起点。让我们为这伟大的时代放声歌唱,让我们为人民贡献出艺术生命,让我们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用尽心力,让敬爱的周总理望着我们前进吧!
(原载四月十九日《光明日报》)(附图片)
话剧《丹心谱》第三幕,深夜,老中医方凌轩和他的老伴吴愫心接到敬爱的周总理打来的电话,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光明日报》供稿
话剧《丹心谱》第五幕,方凌轩写的防治冠心病医案,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在院内外广大群众支持下,冲破了“四人帮”及其亲信的百般刁难和破坏,终于赶印出来了。《光明日报》供稿


第3版()
专栏:

光采夺目的话剧《丹心谱》
陈刚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丹心谱》,在广大热爱话剧的观众中间,在戏剧工作者中间,都引起了轰动。这是因为它的剧本和演出都比较出色,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具有值得重视的成就。它相当有力地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深情;也表现出人民对“四人帮”的强烈仇恨和极度蔑视。整个戏剧演出,洋溢着我们时代的革命精神,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使人们的耳目焕然一新。
是从生活出发,还是“主题先行”?这是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上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四人帮”肆无忌惮地践踏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完全颠倒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先定主题,再找材料,“设置矛盾”,“设置人物”,按照“三突出”办法编排坐次,图解主题,把抽象的思想演绎为干瘪的形象,必然导致公式主义流行,“雷同化”猖獗,在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上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在演出方面,他们破坏话剧的现实主义表演体系,生搬硬套京剧表演程式,鼓励大喊大叫,把话剧艺术糟踏得不成样子。观众说这是“喊剧”,不是话剧。“四人帮”被粉碎了,但是,彻底扫荡这些污泥浊水,仍然是我们话剧工作者的迫切任务。话剧《丹心谱》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我们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我们的话剧就大有希望,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剧本作者苏叔阳同志是一位业余作者。他是在中医研究院的岗位上经历了这些年的重大斗争的,对生活熟悉,有真情实感,有真知灼见。我们从剧本可以看出,他努力学习和继承了老一辈剧作家郭沫若、曹禺、老舍、夏衍等同志的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精心构思,勇于创造,才写出这样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充满着革命热情的作品。
《丹心谱》很注重刻划人物。全剧十二个人物,性格鲜明,各有特点,真实可信。可以说,这些人物基本上都写活了。通过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冲突,剧本深刻地反映了以方凌轩为代表的革命医务工作者,为坚持、捍卫毛主席、周总理指示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研制治疗冠心病的新药,同“四人帮”的亲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只是我们伟大时代的一个小小侧面,可是却被表现得那样深入细致,那样波澜壮阔,那样有声有色,这是难能可贵的。它深刻地暴露出“四人帮”的种种倒行逆施,在革命人民心灵上造成的巨大“内伤”。这在当前揭批“四人帮”的戏剧创作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深刻地揭露“四人帮”,正是为了有力地歌颂革命人民的伟大斗争风貌。在这场斗争中,作者着力地歌颂了方凌轩热爱毛主席、周总理的一片赤胆忠心,同时有力地鞭笞了投靠“四人帮”的“风派”人物庄济生的丑恶灵魂。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方凌轩对“四人帮”的阴谋破坏活动,有一个识别、抵制和斗争的过程,剧本对此刻划得比较细致,层次分明。第二场,在大字报问题上,方老“主动出击”,贴出启事,愿与大字报作者辩论,这是剧本中相当精彩的一笔,典型地反映出这位热爱党、追求真理的老医生的斗争精神,突出他的性格特征。这以后,部里命令解散科研组,封上研究室,调走他的助手,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迫害接踵而至,在党委书记李光的启发下,他才逐渐认清了“四人帮”借题发挥,妄图攻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险恶用心。他毅然挺身而出,拚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捍卫敬爱的周总理。那一段对总理的深情回忆,那一次亲切的电话交谈,那一场会议上的交锋,那一席对女儿的嘱托,以及同女婿庄济生的彻底决裂,从各个不相同的侧面,精雕细刻地表现出方凌轩的独特性格。在剧本里,作者还精心塑造了丁文中这个人物,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方凌轩、丁文中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于“风派”人物庄济生的描写,没有把他简单化,脸谱化。剧本真实地、具体地表现他投靠“四人帮”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曾经有过思想混乱,有过心情矛盾,在路线斗争尖锐,营垒逐步分明时,他见风使舵,要寻求“保险系数”,出于个人的卑鄙目的,卖身投靠。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了“四人帮”亲信对庄济生的又拉又打;反映了庄济生时而虚伪狡诈,时而得意忘形,时而颓唐沮丧,时而凶相毕露,无情地撕去了这个“风派”人物的种种伪装,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他的肮脏的灵魂。同时,剧本还注意到表现庄济生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恰如其分,较有分寸,合情合理。应当说,写好这类“风派”人物,既写出他们的典型性,又揭示他们的不同道路与不同个性,无疑是很有教育作用的。
《丹心谱》还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吸收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比较努力于运用简洁明快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使之鲜明生动。剧中的语言,富有时代特点,有生活气息,真实朴素,其中有些语言很有感情色彩,生动传神,时有警句,妙趣横生。因此,在剧场中能够不时地激起笑声,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在语言性格化方面,还有一些可以加工的余地。
这个剧本运用精选的、独特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方凌轩的一张“启事”;吴丽芳关于“猪心”的议论;郑松年向老师告别时深深的一鞠躬;为李光送行的一杯清茶;老太太的“约法三章”等等,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细心刻划的,使观众久久难以忘怀。这些生动的,别具匠心的细节描写,对于刻划剧中的人物,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要感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导演梅阡同志,老演员郑榕、于是之、胡宗温、杨宝琮、修宗迪、谢延宁同志等,把这个剧本在舞台上展示得那么丰富、深刻、生动,是花费了巨大的艺术劳动的。我们这些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是怀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深厚的革命激情来演这出戏的,因而演得那么真切,那么动人,使整个戏剧闪闪发光,成为一出光采夺目的话剧。(附图片)
话剧《丹心谱》编导和演员在一起研究剧本。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努力学习 不断进步
《丹心谱》编剧 苏叔阳
话剧《丹心谱》上演了。我思绪万千,心情很不平静。也许我说出了几句人民群众的心里话,但我的笔实在太拙劣了,许多蓄积心头的感情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我还没有很好地表达出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刻怀念和对于“四人帮”的无比憎恨。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过早地离开我们的时候,我曾在那些寒冷的冬夜,徘徊在金水河畔,仰望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思考斗争道路上的风波。我看见金水河被寒冰封结。那时候,人们连悲歌都不行,只有沉默,把愤怒、悲哀,一齐深深地埋进心窝。我想,这些炽烈的情感变成火种,总有一天要烧起冲天的大火。我决心写一首长歌,唱出人民心里的话,歌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作为一个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我对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着深深的敬爱,对万恶的“四人帮”有刻骨的仇恨。但是,那时在被“四人帮”“禁锢得比罐头还要严密”的文艺界,“吟罢低眉无写处”,我只能把这些爱,这些恨,这个写作的欲望吞下去。
华主席率领我们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摘掉了我们喉咙上的枷锁。解放的喜悦勾起了怀念,胜利的欢乐引起了思考。感情的闸门冲开了,我不能自制。每天深夜,在妻儿睡熟之后,我坐在会吱吱唱歌的书桌前,记下我熟悉的人和事,写下我的感受。渐渐地,一个戏的结构成型了。我埋首疾书,泪水和墨水一起印在稿纸上,愤怒和深情从笔尖倾洒出来。我不知我是否写出了人民群众需要的东西。但那时我自信,因为我写的是我周围活生生的人,是他们对毛主席、周总理的爱,对“四人帮”的恨。我想,这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的。
感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们,他们愿意排演我这个文艺新兵的粗糙作品,他们把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化作辛勤的劳动,丰富了这个戏,使它在舞台上放出光彩。
《丹心谱》上演后,许多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来信,给我鼓励、鞭策和期待。我们的人民实在太可爱了。你只要做出一点点成绩,他们就赠你以十倍、百倍的褒奖。能为这样的人民贡献自己的才智,这是我们的幸福和光荣。
我深深知道,没有华主席、党中央为我们开创这样一个历史新时期;没有人民群众对“四人帮”艰苦卓绝的斗争;没有文艺界的老师、同志们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丹心谱》这出戏。个人的才智只有溶化在党的事业里才会发出光和热。在《丹心谱》上演之际,我谨向一切关心我的同志们报告,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原载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