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整顿劳动组织 加强采掘一线
鹤岗矿务局大力挖掘劳动潜力,二千五百人充实到第一线,煤炭生产迅速上升
编者按:整顿劳动组织,是整顿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许多厂矿企业劳动潜力是很大的,整顿劳动组织,有许多工作可做。鹤岗矿务局的经验证明,只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了,不必增加人员、投资,就能推动煤炭生产迅速发展。各煤炭企业应当把整顿劳动组织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领导亲自动手,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本报讯 黑龙江鹤岗矿务局党委,学大庆、赶开滦,整顿劳动组织,加强采掘一线,使煤炭生产迅速上升。
过去,由于“四人帮”的严重干扰破坏,造成鹤岗煤矿的企业管理混乱,采掘一线工人倒流,劳动效率低,生产徘徊不前。去年,矿务局党委认真贯彻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精神,深入揭批“四人帮”,狠抓企业整顿,在全局范围内,大刀阔斧地整顿劳动组织,挖掘劳动潜力二千五百零一人,充实加强了采掘一线。经过调整,新组建五个采煤队,四个掘进队,充实加强了部分采掘队,有七个采煤队由一天二班生产改为三班生产。劳动效率比整顿前提高百分之二十三点三,非生产人员比过去减少百分之三点四。去年五月份以来,不仅扭转前四个月的欠产局面,而且月月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提前二十二天完成了去年全年国家生产计划。今年又提前完成了一季度原煤生产计划,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鹤岗矿务局整顿劳动组织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党委重视,领导亲自动手。去年以来,局党委带领广大职工,认真对照大庆、开滦的先进经验,用小整风的形式揭矛盾、找差距。他们发现,除了思想、路线上的差距外,在企业管理上,一线劳动力不足是个突出的矛盾。局党委下决心,对全局的劳动组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他们算了五笔帐:一是采掘一线人员紧张。全局有十一个采掘队由于人员不足,由三班生产改为两班或一班生产,有的矿由原来的八个采煤队合并为五个采煤队。二是采掘工大量倒流。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属于不合理倒流的达一千多人。三是二、三线人员多。非生产人员与全部职工的比例,超过国家规定百分之十一点七。四是采掘工不做采掘工作。采掘工被抽到体育队、文艺队、民兵、医院等处达三百一十三人。五是劳动效率低。一九七六年,全员、回采、掘进三项效率,都比一九七○年下降。通过算帐,局党委受到很大震动,深刻地认识到整顿劳动组织是刻不容缓的。
为了加强对整顿劳动组织的领导,局、矿两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挂帅,成立了整顿劳动组织领导小组,并组织专门人员,分别抓了采掘工归队、劳动鉴定和精简机构。从局到矿都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二把手亲自抓,党委成员分片包干。由于各级党委重视,整顿劳动组织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起来。
第二,发动群众,大造舆论。整顿劳动组织,牵涉人多,影响面广,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始,部分干部有畏难情绪,怕影响生产不敢整,人事关系复杂不好整。也有一些工人认为“还不是老一套,雷声大,雨点稀,整不下几个人。”还有一些属于整顿范围的人,四出活动,托人求情,甚至虚报病情,私写诊断书,想方设法不回采掘一线。
针对这种情况,各基层党组织从思想教育入手,层层召开动员会、座谈会,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批判“四人帮”破坏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反革命罪行,使广大职工认识整顿劳动组织的重大意义。同时还注意抓好典型,开展表扬和批评。
为了发动群众,局、矿两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要求下边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带头送自己的子弟和亲属回采掘一线。有六名局、矿领导干部和十六名科级干部,动员了自己的子弟和亲属重返采掘一线。通过大造革命舆论和领导干部带头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了广大群众,迅速提高了认识,从一线倒流到二线的同志,纷纷写申请书、决心书,要求归队,二线职工也纷纷要求上一线。对回采掘一线的人员,各矿都召开欢送欢迎大会,给他们戴光荣花,敲锣打鼓地把他们送回采掘队,造成了上采掘一线光荣的政治气氛。很多工人、干部都兴奋地说:“从来没有见到局、矿领导整顿劳动组织的决心下得这样大,工作做得这样好。”
第三,措施有力。在提高认识、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局党委集中力量,分三个阶段,大打了一场整顿劳动组织的会战。第一阶段,从三月到四月两个月的时间,做好采掘工归队和落实工资政策的工作。经过调查落实,采掘工归队共九百一十六人。原来做井下工作,后调井上工作,应降工资的全部把工资降了下来。第二阶段,从五月到六月,精简辅助工和组织劳动鉴定。经调查研究,压缩辅助工六百零一人,充实了一线。建立健全了医务劳动鉴定管理办法、休工标准和管理办法、定残标准等。局、矿两级对七千多人进行了劳动鉴定,其中恢复工作的二千三百八十二人中,有八百三十一人重返采掘一线。第三阶段,从六月末到七月份,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全局充实基层干部六百三十二人,矿务局机关把原有三十三个处室合并为二十三个,机关干部由八百二十九人减到四百二十四人。
第四,认真检查,不断巩固提高。实行整顿之后,局党委组织了由主要领导干部带队,有干部、工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验收组,进行了一次全面大检查。经过检查验收,全局尚有一百零九人应归队而未归队。检查组同有关单位一起,一个人一个人地落实,仅用十二天的时间,这些人全部回到了生产一线。
局党委认为整顿劳动组织的成果能否巩固提高,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局党委对今后干部、工人的调动作了如下规定:机关增加干部,或基层抽调工人做干部工作,必须经基层党委讨论决定,报局党委批准;凡从采掘一线抽调人员作辅助工,要经群众评议,队和井区审查,经局批准;任何个人无权决定抽调采掘工人。


第2版()
专栏:

加强企业管理 保证安全运输
北京铁路分局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全局出现人人想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保安全的新气象,第一季度货运量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本报讯 北京铁路分局自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开始的“百日无事故”活动,已于今年三月二十七日胜利实现了预定计划。紧接着,分局党委又提出向第二个“百日无事故”进军。目前,北京铁路分局的广大干部、职工正在努力夺取运输生产的更大胜利。
前几年,“四人帮”到处散布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等谬论,把铁路运输部门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和运输秩序搞乱了,致使事故不断发生。去年以来,北京铁路分局广大职工狠批“四人帮”破坏安全生产的罪行,分清路线是非,建立和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表彰先进,狠抓企业管理。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后,全分局迅速出现了人人想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保安全的生动局面。张家口车务段,点多线长,作业量大,过去由于管理制度和运输秩序被搞乱了,曾多次发生事故。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以后,段领导干部深入到基层,和工人一起深入揭批“四人帮”,开展“三大讲”,大力宣传安全运输的重要意义。他们算了政治影响、经济损失、人身安全的三笔帐,恢复和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自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以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事故。
北京铁路分局开展的“百日无事故”活动,在运输生产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今年第一季度货运量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二,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装车数比历史最好水平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五;煤炭、焦炭、原油、钢铁等十种主要物资的运输,也全面完成了计划,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第2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常绿岛
——记玉环县大鹿山岛的绿化
在波涛汹涌的东海上,有一个四季常青的海岛——浙江省玉环县大鹿山岛。十五年前,这儿还是一片寸草不生、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远远望去,好似一只“花斑鹿”。而现在,岛上树木参天,绿荫覆盖,“花斑鹿”变成了一只翠羽丰满的“孔雀”,跃跃欲飞。
大鹿山岛的开拓者们,用自己的双手,给这个千年荒岛披上了绿色盛装,建设成繁花似锦、果树满坡的植物园。那是一九六三年,玉环县来了五名工人、知识青年和技术员。他们怀着绿化祖国海岛的雄心壮志,在这里扎下了根。岛上的五千亩林地,洒下了他们的汗水;满岗遍坡的一百多个品种的树木,倾注着他们的心血。
海岛上有一个高一百五十多米、坡度为八十度左右的险坡,人在上面站不稳脚。为了征服这个绿化的“禁区”,英勇的造林尖兵们肩背树种,手抓茅草,攀登悬崖峭壁,在石缝里年复一年地进行播种。如今,这块险坡上出现了郁郁葱葱的松林。
岛上有桔、桃、梨各种果树,还有南方的银桦,北方的榆树;有可作药材的白术、川梿,还有日本的花柏、柳杉,澳大利亚的荆树、海参松。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赠送给我国的红杉,也在这里安了家。
那树干挺拔、枝叶婆娑的木麻黄,齐整地排列在海岛周围,组成了防风林墙,象海防哨兵似地护卫着岛上的其它林木。为了让木麻黄这个热带的“骄儿”能够在东海小岛上扎根,技术员许基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反复研究了岛上的土壤性能、岩层结构和气候变化规律。刮大风时,碎石击面,他蹲在风口观察树苗的抗风能力;夏季,烈日当空,他冒着酷暑察看树苗的抗旱性能;冬天,朔风怒号,他踏着冰雪去探索树苗的御寒力。小许终于掌握了栽种木麻黄的规律。现在,木麻黄在海岛上不仅有栽必活,而且抗风力强,成材迅速,三年前种植的木麻黄,有的已经高达十几米了。
当年只有五名拓荒者的小岛,如今已发展成有二十一名职工的玉环县林业基地。工人们利用工余时间开荒种地,下海捕鱼,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猪羊成群,鱼虾满舱。他们不仅做到蔬菜肉食自给,近年来还向国家上缴了一万多斤粮食。
每年春季,是大鹿山运送树苗最繁忙的时节。一艘艘机帆船乘风破浪,驶向海岛,载走了岛上创业者们精心培育的树苗。
愿祖国万里海疆出现更多更美的常绿岛。
新华社通讯员 陈贻兴
新华社记者 虞云达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胶南县在积米崖湾建成一坐新渔港,修建了水产冷库两个,还将陆续兴建制网厂、船具厂和水产品加工厂等设施,成为山东省一个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红管家”与他的“针线笸箩”
——记胜利油田先进生产者、材料员吴国刚
胜利油田有个材料员叫吴国刚,是油田的先进生产者。工人们都称他“红管家”。他管理的“针线笸箩”——采油队库房,也被称为学大庆的先进库房。
吴国刚是个年过半百、转战了半个中国的“老石油”,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为党工作。一九七二年,他担任了孤岛指挥部采油二大队采油七队的材料管理员。基层的材料库,就象老太太的针线笸箩,存放的材料品种多,而且零碎,稍一马虎,就可能出现差错,或者造成浪费。吴师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做好材料工作,自觉从严从细,把个小小库房管得井井有条。
圆钉,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小材料。本来这类材料是论斤论两计算的,可是吴师傅却按“个”计算,连一个小钉也不浪费。一次,有个同志领圆钉钉纱窗,吴师傅只给他数了二十个。这个同志笑笑,没接,意思嫌太少。吴国刚当面给他算了一笔帐:“钉一个纱窗,左右用十个,上下用八个,才用十八个,还有两个备用的。你领多了有啥用?”这个同志被吴师傅精打细算的精神感动了,高高兴兴地拿着圆钉走了。电工用的保险丝,过去都是成卷发给电工,一不小心丢失了,就浪费很多。一九七四年,这个材料库领回一卷25安培和一卷30安培的保险丝。吴国刚没有成卷发给电工,而是把它保存在库房里,电工什么时间用什么时间领,用多少领多少。这两卷保险丝至今已用了四年,仍有剩余。
吴师傅不仅发料时严格把关,还经常深入现场,了解用料情况,保证物尽其用。有个计量站,将价值七十余元的高压闸门接在循环管线上当普通闸门用,被吴国刚发现了。他立即建议,用价值四元左右的普通闸门把这个高压闸门换了下来,并将换下来的高压闸门涂油备用。有一次,吴师傅在一个计量站发现,有的棉纱只用一次就扔掉了。他觉得这不是一个站的问题,而是在“四人帮”的流毒影响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他建议党支部结合揭批“四人帮”,号召全队职工节约闹革命。在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他每隔几天就到各岗位去收集一次废棉纱,收回后用细土搓、碱水洗,收拾干净,晒干备用。最近半年,用到生产上去的再生棉纱就达一百五十多斤。有的人把吴师傅管材料的这股认真劲儿,说成“小气”。吴师傅却说:“节约是我们的责任,浪费是对人民的犯罪。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一厘钱也得讲认真。”
为迅速、准确地做好材料供应工作,吴国刚还经常到井、站去问、去看,以便对用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有个计量站准备喷刷设备,急需调漆用的橡胶水,吴师傅知道后就到处去找,找到后又亲自送到站上。工人们说:“吴师傅真成‘及时雨’了”。
吴国刚对自己“针线笸箩”里的各种材料精心爱护、精心保管。夏天,孤岛地区风大沙多,无孔不入。有些配件,往往因落上沙土而生锈、腐蚀。为保证材料不受风沙影响,吴师傅把库房的门窗缝隙全部用胶皮钉了起来。库房里的各种材料、设备,他经常一件一件地擦洗、保养。他还按大庆“五五”规格化的要求,对库内材料精心摆放。小小料架上,横看成线,竖看成行,管理得井井有条。
吴师傅不仅对库内的材料爱护备至,对已发出的材料、工具也时刻挂在心上。每天下班时,他总要到周围去转一趟,把丢在外面的工具收回来,把损坏了的收起来,找不到的也要问个水落石出。一九七二年他接手库房工作时领的十五把铁镐,用到现在,有十把仍旧完好地存放在库房里。
(本栏均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万宝库
北京市工艺美术工厂有个修旧利废库。库房虽然很简陋,但里面的宝贝可真不少。了解它底细的人,都称它“万宝库”。
走进这坐库房,举目可见各种废旧的钢铁机件、有色金属、交电器材、大小五金、化工染料、竹木制品和制作工艺美术品用剩的各种原料,还有烂纸破本陈年旧报、杂骨桔皮、破旧布头,等等,整齐地摆满了框架。四年多来,从工业垃圾中回收到“万宝库”的有:黄金四千四百多克,白银一万零九百多克,废钢铁三十九吨,象牙渣末五吨多,还有雕漆渣末、金钢砂等。这些物资总计价值十一万五千多元。
北京市工艺美术工厂使用的材料,上至金银钻石铜铁锡,绫罗绸缎各种玉,下至锅碗瓢勺盐碱纸,白面香油黄土泥,共计九大类,五百余种。每天,从车间、楼道扫出去的垃圾都送到“万宝库”里。工人们不怕脏,不怕苦,天天在这些垃圾里拣宝贝,他们还推着手推车到厂内各处转,把废旧物资拣回来。去年六月,景泰蓝车间清理下水池,挖出一大堆又臭又黑的污泥,正准备往厂外倒,“万宝库”的工人何德生见了马上拦住,他光着脚在污泥中拣出景泰蓝磨活用剩的木碳头三十多公斤,铜渣一斤多。
厂里的工人提起“万宝库”,都说,别小看了库里这些破烂,它们的作用可真不小。厂里凡是搞技术革新或是找短缺的备件,大家总爱到“万宝库”来转一转。几年来,这个厂搞的几十台设备的大部分零件,都是从“万宝库”找来的。仅一九七七年从“万宝库”领出的废旧钢铁机件就有三吨多。厂电工组去年把“万宝库”的废旧交电器材加以修理利用,节约了三千多元。


第2版()
专栏:

有心人
宁夏磁窑堡煤矿工人中有许许多多精打细算的有心人。运输班班长、回族老工人郭兴奎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井下出煤,湿煤容易粘在矿车底上,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郭兴奎认为,矿车底里的煤倒不干净,到井下就少装煤,一车少装十斤、二十斤,矿车整天、整月、整年往复循环,那样不仅浪费了人力、电力,而且会造成亏吨。因此,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清车底。隆冬季节,煤和水冻在车底上,就用铁棍敲,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矿上有人计算过,郭兴奎一年从车底清出来的煤,就有一千五百多吨。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水力发电工程局起重工薛聚高,二十多年来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是他(右)和同志们利用业余时间回收废旧材料。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