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废墟上的“朱楼”
皎明
一八六七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南非的一个男孩偶尔路过桔河的河滩,拾到一块闪闪发光的小石头。这是一块钻石。和钻石一样,非洲的宝藏,比如黄金、象牙,最初被发现的经过,都是这样平淡无奇。然而,这些偶然的发现,却招引了殖民主义列强的传教士、冒险家、长枪队、雇佣军蜂拥而来。其中,有一个贪婪的殖民帝国迟到了。它,就是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
当时,有一个名叫朱伯特·皮纳的布尔人将军向俄国秘密建议,如果沙皇为他提供经费和武器,他愿招募雇佣军去非洲与英国人决一雌雄,如果取胜,就尊沙皇为“南非和中非的皇帝”。尼古拉二世当然十分感兴趣,因为他很想在他的皇冠上添上非洲这块“宝石”。但是,没等实现这项“非洲计划”,他连皇冠都丢了,更谈不上参加瓜分非洲的筵席。
虽然老沙皇好梦未成,可是,他的后继者却认为,晚一步未必就成为千古恨。
尽管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尼古拉二世的阴魂依然不散。如今,咄咄逼人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正在用十倍的努力和百倍的疯狂争夺非洲,企图实现尼古拉二世的“非洲计划”想到了的和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目标,同美国争夺最显赫的那把交椅。
新沙皇这种赶上前去的劲头,是尼古拉二世望尘莫及的。当年,一个哥萨克冒险家带了一百五十名俄国雇佣军,在红海通向亚丁湾的吉布提海岸上建立了一个临时村庄,取名为“新莫斯科”。这一来,触犯了当时正在参与瓜分非洲的法国殖民主义者的利益,法国人马上派军舰把“新莫斯科”夷为平地。老沙皇那时正忙于在远东扩张,鞭长莫及,眼看着败在别人的手下而无可奈何。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个时期以来,苏联就带着它的军火武器、卢布、克格勃、雇佣军,趁着老牌殖民主义被非洲人民赶走的机会,一步一步地深入非洲。它来到非洲虽然历史不长,但它的胃口和野心却比哪一个先行者都大。最新的例子是,为了控制非洲之角,苏联紧急出动二百五十架远程运输机和百分之十五的海运船队,分五路向那里直扑过去,并且由苏军将领指挥着“外籍兵团”冲锋陷阵,打了一场所谓“反对帝国主义阴谋”的战争。
当过沙皇财政大臣的维特,曾在回忆录中承认,“在俄国的上层社会中有一股征服欲”。沙俄的这种征服欲,在非洲没能得到满足。然而,这对于新沙皇来说却变成一笔资本,使它能以俄国在非洲不曾有过殖民地这种“一身清白”的形象在非洲出现,用“反对帝国主义”之类的甜言蜜语欺骗非洲人民,来实现它比老沙皇更大的征服非洲的霸权主义扩张计划。
不过,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沙皇俄国没有来得及在非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因而它也没有领教过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拳头,没有尝到过被非洲人民赶出去的苦味儿。这就使得新沙皇以为非洲人民是容易欺骗的,可以征服的。可是,刚刚摆脱了老的殖民统治的非洲人民,很快就识破了新沙皇的社会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如果说,老牌殖民主义者从十九世纪大摆筵席、瓜分非洲,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收获它们自己播种的苦果,被从非洲赶走,前后经过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那末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从向非洲扩张到被一些非洲国家赶走,只经历了十多年时间。这表明了非洲人民的巨大觉醒和力量,预示着社会帝国主义并不美妙的前景。
老殖民主义者在非洲的吃人筵席已经被非洲人民掀翻,这个过程可谓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就是如此无情。后起的社会帝国主义妄想在昔日殖民废墟上重建殖民统治的“朱楼”,然而它的这座“朱楼”将塌得更快。


第6版()
专栏:

千里马——朝鲜的象征
韩 华
景色秀丽的平壤万寿台山坡上,千里马铜像腾空飞奔,使人不禁想起朝鲜诗人气势磅礴的诗篇:
象闪电劈开苍穹,
千里马呀,你飞越
世纪的高峰;
象飓风席卷我们的
大地,
你把革命和建设的
风暴掀起。
千里马铜像于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五日——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四十九诞辰揭幕。那巍峨挺拔的白色塔基,载着塔顶上飞奔的巨大千里马,总高度达五○·二米,其中用一百四十吨青铜铸成的千里马的高度和长度各十六米。跨在千里马上的两位骑手——前边的工人高七米,他高举着朝鲜劳动党向全体党员发出的“红信”;后边的农民高六·五米,她抱着丰收的稻穗。这匹千里马在蔚蓝的天空中,舒展双翅,奋跃前蹄,昂首前冲,仿佛正在踢开云层,乘风疾飞。它生动地象征着朝鲜人民在自己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英明领导下,紧密团结,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一九五七年,朝鲜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八年九月,朝鲜劳动党中央给全体党员的“红信”号召,以跨上千里马的气概,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奋勇前进!从此,掀起了千里马运动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金日成同志曾多次视察过的降仙炼钢联合企业,是这个运动的发源地,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千里马的故乡”。
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朝鲜人民创造了有名的高速度——“千里马速度”,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建立了强大的自主民族经济。今天,跨上千里马的朝鲜人民,正满怀信心地执行始自今年的宏伟的第二个七年计划,“为加速实现国民经济的主体化、现代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攀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峰而策马奔腾。(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花海
顾子欣
我爱海,爱那激荡着友谊波涛的花海。
刚从印度访问归来,同志们一见面,总爱关切地问道:“印象怎么样?”该叫我从何说起?在印度虽只十六天,但我们的感受却如此丰富,三言两语怎能表述呢。要说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就象印度的花一样美。
印度在热带,鲜花自然多。看,在地边、街头、窗口、檐下……到处鲜花可见。真可谓:入目皆花团,放眼尽芳菲。花的品种也多得出奇,有好些叫不出名字的,甚至印度朋友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所要说的,不是自然界的花,而是印度人民献给中国朋友的友谊之花。
从抵达印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生活在花海中。无论走到哪里,是参加集会,或拜访朋友,印度人民总要按照传统的礼仪,给我们戴上花环或送来花篮、花束和花枝。那是用玫瑰、茉莉、郁金香、晚香玉等鲜花编成的,花瓣上,有的还缀着几滴清香的露珠。尤其是在公众集会上,花环一个接一个,挂在我们脖子上,多得简直无法数计呵,多得简直要把我们淹没在花海之中。我记得有个花环,是一色紫玫瑰的,朵朵都如碗口大,掂在手里足有三四斤。接过花环我默默寻思:这难道仅仅是出于印度人民的好客吗?不!请听每个会场上响起的口号声吧:
“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
随着花海的起伏,激起友谊的涛音。中印两国山水相连,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岁月的甘露,滋润了友谊。在五十年代,这口号,不正是两国人民可以经常听到的吗!但近十多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国关系疏远了,交往也一度隔断。但是两国人民是珍爱着友好历史的。如今中印兄弟重逢在一起,印度人民这种感情立即迸发出来,又喊响这十多年郁积心头的口号。他们献给我们的无数鲜花,一朵朵,不都凝聚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挚情谊吗!
我记得,在喀拉拉邦,几万群众涌上街头,鸣放鞭炮欢迎中国客人;男女漫舞,大象前导,象背上张着红伞,象脖上托着送给中国客人的花环。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深深感动!
我也记得,在马德拉斯,当地友协在一位女议员家里为我们举行欢迎茶会。女主人献过花环就告诉我们:二十二年前,她曾访问过中国,见过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见过敬爱的周总理。多少年来,她一直珍藏着一面中国国旗和当时拍摄的许多照片。她高兴地说:“那怕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仍然相信,印中两国终究是要友好的……”我注视着那特意展出的五星红旗,凝望着胸前的鲜花,心里想:这可不是普通的花呵,这是印度人民对中印友谊的坚定信念的象征。
我还记得,在加尔各答,有个农民剧团从百十公里外赶来,为中国朋友演出。演出刚结束,剧团组织者、一位年老农民不待卸装就走下台向我们献花,他同我们紧紧地握手,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旁边的朋友说,老人七十多岁了,腿脚不灵便,已经多年没登台,这次听说中国朋友来,一定要亲自参加演出,表达对新中国的向往之情。还有个青年组织在给我们的信里庄严地写道:“尽管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竭力要在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挑拨离间,但请你们相信,今天的印度青年学生,特别是印度劳动人民,决不会让它们的阴谋得逞。印中友谊万岁!”随着这封热情的信送来的,是衬着柏枝的一朵红玫瑰。
我更不能忘记告别印度的那天,多少朋友到机场送行,以便最后一次给我们戴上花环。我们的老朋友、久病初愈的印度著名歌手比斯瓦斯也赶来送行。突然间,他引吭高歌,唱起了他一九五二年第一次在中国唱的那支歌:《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于是所有在场的人立刻加入歌唱的行列。在这激越的歌声中,在这激荡着友谊的花海中,我们徐徐登机踏上归国的途程。坐在机舱里,对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和万里碧空,我不禁想起一九六○年周总理访问印度时讲过的话:“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恒的。”中印两国之间暂时的分歧,不过是万里晴空,一片浮云。我衷心希望并且相信,这“一片浮云”完全消散的日子,总有一天会到来!(附图片)
芬芳的鲜花献客人。图为一群印度女青年在跳献花舞。


第6版()
专栏:

愤怒的阿巴拉契亚山
刘宓庆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中西部十八万煤矿工人发动的大罢工结束了。这次英勇的大罢工坚持了一百一十天,是美国历史上煤矿工人斗争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规模的罢工。它显示了美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战斗意志和力量。
阿巴拉契亚山斜贯美国东部,这个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烟煤和无烟煤,盛产石棉和大理石。古老的美洲印第安人深情地将阿巴拉契亚山脉唤作“希望的群山”。阿巴拉契亚反映着北美洲大地母亲赐给的希望,这种淳朴的希望与大西洋西岸不息的涛声交织着,回荡在从密西西比河到金色的加利福尼亚之间广阔的北美腹地上,激励着印第安人和美洲开拓者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美洲的田园交响诗。
可是,有多少的岁月,阿巴拉契亚却总是与贫穷和破产联系在一起,在美国劳动人民心中,阿巴拉契亚常常是与不幸的回忆联系在一起,成了语言中一个不祥的字眼。在美国作家的笔下,阿巴拉契亚,那“希望的群山”,变成了“忧郁的群山”。是的,在阿巴拉契亚山区,哪里有矿藏,哪里就有苦难;哪里有煤,哪里就有美国矿工的辛酸。在今天美国的矿工中流传着一句行话:“人血比煤还要厚”。时至今日,采煤仍然是“美国最危险的工业之一”,艰辛的劳动还在不断吞噬着矿工的健康。
依利诺斯州有位叫巴利·比尔德的矿工说:“当我跟妻子告别的时候,她常常担心我能不能活着回来”。在奥新纳,在西弗兰克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那些荒僻的矿区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矿工遗下的孤儿。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曾经凝望着阿巴拉契亚死寂的山谷写道:“那里是无边的贫苦。我只愿有生之年听到它迸发出一、两声催醒世人的呼号”。
福克纳死于一九六二年。他没有看到他离开人世后十六年间他的同胞所经历的变迁。阿巴拉契亚依然是苦难的象征,十几年来那里有三十万加入美国联合煤矿工人工会的工人被强行解雇,成了“工业自动化的牺牲品”。但是就在今天,从阿巴拉契亚那死寂的山谷里,迸发出了福克纳在世时没有听到过的愤怒的呼号!
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矿工走出了矿井,走出了煤田的底层,走出了千百个地下工作面。他们流着汗水、带着满身的煤尘,走出来了!整个阿巴拉契亚山区回响着千千万万矿工的呼号:“走出来,走出来,走出来!”矿工们汇集在费拉德菲亚,汇集在匹兹堡。他们的正义呼号,震动了大地。美国工人阶级挺起了如钢似铁的胸膛。
美国煤矿工人的这次大规模罢工,是美国工人阶级对自己力量的一次检阅。罢工工人提出了政治的和经济的广泛要求,从争取罢工权到提高工资、改善安全设施和保证医疗福利。经历了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几次经济危机和侵越战争的历史教训,美国工人阶级的觉悟正在日益提高。在美国煤矿工业中,平均年龄为三十一岁的年青一代矿工正在成长。他们以英勇的战斗姿态,面对着被解雇的威胁,面对着反动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案的压力而毫无惧色,发出了“不屈服!”的怒吼。
美国煤矿工人的英勇斗争,震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赢得了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在矿工们坚持战斗的艰难时刻,钢铁工人、汽车工人和建筑工人为矿工兄弟组织了强有力的声援活动,汽车工人为矿工和他们的家属捐集了几百万美元的生活费,有的驾着满载食物的汽车奔赴罢工现场。在肯塔基州中心市的罢工工人和家属濒临食品困难的时候,密苏里州的农民用卡车给他们运去了食物。美国许多食品商店和地方服务行业的职工也都纷纷向罢工工人伸出了支援之手。
在这个阶级斗争的重要时刻,具有光辉革命传统的伟大的美国劳动人民,发出了响彻北美洲的呼声:“我们是兄弟!”
这是美国工人阶级英勇战斗史中可纪念的一页。坚强的美国矿工,象巨人一样,屹立在阿巴拉契亚高地,身后是阿巴拉契亚山的瘴霾乌云,眼前是大西洋波涛汹涌的海面。巨人挺起了油页岩一样坚实的胸脯,黝黑的脸膛上是一双火一般的眼珠。当代美国矿工的不屈形象不禁使人想起美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中的许多英雄好汉。今天,整个美国都听到了发自阿巴拉契亚山震天动地的呼号:用斗争迎接胜利,用胜利迎接未来!(附图片)
在美国国民经济中,采煤至今仍然是一种最危险的行业。图为一名煤矿工人正在黑暗的坑道里,艰难费力地打坑柱子。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法 国)*对于有心人,没有什么东西是无用的。*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记着去时走错路的经验,回来时就顺利了。*和熊打交道,斧头要握牢。
(英 国)*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早起的鸟儿捉得虫多。*憎恨朋友,等于帮助敌人。


第6版()
专栏:

巴西的珍奇树木
明丽的阳光,丰沛的降雨量,潮湿的天气,以及激流滚滚的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和圣弗兰西斯科河三大河系的滋润,使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国家之一。它的森林面积达三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森林总面积的一半。它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四万种左右,其中约一万二千种为特有种。
巴西有“咖啡王国”之称。除咖啡树和橡胶树等经济树木外,还有许多珍奇的树木。
巴西有一种耐旱植物,叫纺锤树。这种树又被人们称为瓶树,因为它的形状两头小,中间大,中段直径有些可达数米,很象瓶子。纺锤树生长在巴西高原东北部圣弗兰西斯科河中下游地区。那里雨量少,旱季长,纺锤树的树干里可以贮存雨季时吸收的大量水份,以供旱季的需要。更有趣的是,口渴的旅行者只要用很简便的方法,就可以向这种树取水解渴。
巴西另外一种珍贵植物,在旱季时树干和树叶上长着很厚的一层蜡质,可以减少水份的蒸发。这种耐旱树木叫蜡棕榈。它的经济用途很广,蜡质可以制造胶片和蜡烛,树叶用来盖屋顶,编席子和帽子,树根和果实被当地居民当作食物,树干是建筑材料。由于蜡棕榈浑身是宝,所以人们给它取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幸福树”。
在巴西,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名叫“巴西果”的乔木,树干高耸云天,最高者达八十米。这种树的果实“巴西胡桃”(也叫“巴勒”),营养价值很高。每颗果子有二十多个三棱形的小子儿,富有脂肪,含油量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很好的食品。此外,“巴西胡桃”还可以提炼机械用油。
(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