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索马里数万青年学生集会示威
抗议苏联干涉非洲之角坚决保卫国家独立主权
埃及、苏丹和也门领导人呼吁加强阿拉伯团结解决非洲之角争端
新华社摩加迪沙三月一日电 索马里青年和学生数万人三月一日在摩加迪沙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强烈抗议苏联对非洲之角的军事干涉。在这以前,索马里工人和妇女共十万人分别于二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在摩加迪沙举行了抗议苏联干涉的集会和游行。这些活动表达了索马里人民保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强决心。
三月一日,青年和学生们冒着赤道的烈日,聚集在贝纳迪尔体育场和“十月二十一日”广场。他们汇合在无名战士纪念碑前的广场上,举行集会。
示威群众高举用索马里文、英文和阿拉伯文书写的标语牌,谴责苏联的军事干涉。他们高呼“制止苏联和古巴的扩张主义”、“我们准备保卫祖国”等口号。
当游行队伍经过苏联驻索马里大使馆时,示威群众高呼口号,高唱战斗歌曲,他们反对社会帝国主义的愤怒情绪达到了高潮。一位青年学生对着苏联大使馆紧闭的窗户愤怒地高呼:“我们不要苏联和古巴!”
索马里副总统侯赛因·库勒米·阿弗拉、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中央委员会动员局局长阿卜杜勒·卡迪尔·哈吉·穆罕默德和其他高级官员参加了集会。
库勒米·阿弗拉副总统在集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这次示威游行“是对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
二月二十七日,数万名索马里妇女在摩加迪沙举行了集会和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呼“不准苏联干涉非洲之角”等口号。库勒米·阿弗拉副总统在集会上讲了话。
他说:“外国没有任何理由来干涉非洲事务,因为非洲人民通过自己的组织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号召索马里工人、妇女和青年努力工作,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新华社开罗二月二十八日电 据开罗报纸报道,埃及和苏丹一体化最高委员会的两主席——埃及总理马姆杜·萨利姆和苏丹副总统拉希德·塔希尔·贝克尔,最近在埃及的阿布辛比勒举行会议。会后发表一项联合公报说,埃及和苏丹一体化最高委员会呼吁加强共同努力,保卫非洲的自由和安全,以对付外国对南部非洲和非洲之角日益加剧的军事和政治干涉。
联合公报指出,尼罗河流域两国人民的团结和联合行动,是建立阿拉伯团结的坚实基础,这种团结通过统一的战略,将能对付世界上的各种挑战。
新华社萨那三月一日电 据最近一期的《萨那》周报报道,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指挥委员会主席艾哈迈德·加什米最近发表谈话说,也门主张摆脱国际斗争的因素,以和平方式解决非洲之角的争端。
他说:“我们已经并仍在采取一切办法,旨在以和平途径解决这一争端和该地区国家之间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避免使局势尖锐化。因为我们坚信,维护这一敏感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其摆脱国际斗争的因素,是这一地区人民进步、发展和繁荣的良好条件和必由之路。”
他在谈到阿拉伯团结问题时说:“阿拉伯的历史告诉我们,有了团结和统一,阿拉伯人就能取得最光荣和最体面的胜利,而分裂和分歧则给他们带来灾难。”
据新华社萨那二月二十七日电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外交部长阿卜杜拉·阿斯纳杰二月二十七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书面谈话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对非洲之角的局势感到担忧。”他表示:“只要双方愿意,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准备进行调解,以期在这一地区实现安全与和平,排除来自大国的干涉。”


第6版()
专栏: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新华社记者述评
二月二十三日,克里姆林宫根本未与日本协商,就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单方面地在《消息报》上公布了“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这种强权政治的做法,在国际关系史上确实是罕见的。这个条约草案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苏联匆忙把它公布出来,反映了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日本的急不可待的心情。
这个条约草案,首先是为了使苏联霸占日本北方领土合法化。草案只字未提两国间的尚未解决的领土问题,妄图以条约的形式把多年来克里姆林宫顽固坚持的苏日之间“领土问题已经解决完毕”的主张固定下来。就在苏联单方面公布“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的前一天,苏联驻日大使波利扬斯基在会见日本首相福田时说,“苏日睦邻合作条约”“是要在法律上把(苏日之间)迄今取得的成果确定下来”,对领土问题,条约“还是不提为好”。
苏联这么牢牢地抓住日本北方领土不放,是出自它的侵略扩张政策以及同美国争霸的战略需要。日本北方四岛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曾以择捉岛的单冠湾为据点,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今天,苏联不仅把单冠湾作为海军基地,而且在日本北方四岛上普遍建了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成为掩护苏联太平洋舰队通过宗谷、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据点。日本报刊还指出,苏联在鄂霍次克海建立了由潜艇发射多弹头远程导弹的军事基地,而日本北方四岛和整个千岛群岛,则是这一海域的天然屏障。克里姆林宫要用“苏日睦邻合作条约”“在法律上把迄今的成果确定下来”,首先就是要日本在法律上承认苏联霸占北方领土的既成事实。
苏联要强使日本签订这项条约,胃口绝不止于日本北方四岛。从条约草案的内容来看,苏联还有控制整个日本的深远打算。这里,不妨从一九六○年修改的日美“安全条约”和这次“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中各拿出几项条款略加对照:
日美“安全条约”第六条中规定:美国的海陆空三军“被允许使用在日本的设施和地区”;而“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的第三条则称:苏联和日本“承担义务不允许利用本国领土来进行可能有损于对方安全的任何活动”。这两条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只要“苏日睦邻合作条约”一旦签订,那么对日美“安全条约”就要起“釜底抽薪”的作用。
又如,日美“安全条约”有日美结成军事同盟的条款,条约的第四条规定:“缔约国将经常就本条约的执行问题进行协商,并且将在日本国的安全或远东的国际和平和安全受到威胁时,应任何一方的请求随时进行协商”;而苏日条约草案第五条中则称:“一旦发生双方认为危及维护和平的形势或一旦和平遭到破坏,双方将立即相互进行接触,以便就能够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局势的问题交换意见。”这就不难看出,苏联草案的目的,不仅是要削弱日美“安全条约”,而且要用苏日军事同盟拆散和取代日美军事同盟,以便把日本纳入苏联的称霸世界的战略轨道。
苏日条约草案的第十二条规定,苏日双方“自己不能觊觎,也不承认任何人在世界事务中有任何特权或优势的要求,包括在亚洲和远东地区起主宰作用的要求”。当今之世能同苏联在世界事务中争夺“特权”和“优势”,在亚洲与远东争夺所谓“主宰作用”的只有美国一家。可是,苏联在这一条中所说的它自己“不觊觎”是假,“不承认”美国的“特权”、“优势”与“主宰作用”倒是真。莫斯科是想用这条规定把美国的势力赶走,取而代之。日本报刊指出,这是要把日本纳入苏联的“亚洲安全体系”。
阴谋永久霸占日本北方四岛,企图取代日美军事同盟,这就把“睦邻合作”的面纱撕得粉碎。好不容易在日美关系中地位取得了某些改善的日本,怎么能甘心再让“苏日睦邻合作条约”来摆布它呢?这次苏联的草案一出笼,就遭到了日本朝野一致强烈反对,恰恰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感情。


第6版()
专栏:

日本报纸谴责苏联违反惯例强加于人
日本人民坚决拒绝苏日条约草案
新华社东京三月二日电 日中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总部机关报《日本与中国》和《北海道新闻》最近发表评论,强烈谴责苏联抛出“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表示日本人民拒绝接受这一条约。
《日本与中国》的述评说,苏联抛出的“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毫未提及北方领土,只是说要“继续进行缔结苏日和约谈判”,这表明苏联顽固坚持它不同意日本所要求的一揽子归还北方领土的立场。述评说,“不言而喻,这项草案,日本国民是不能接受的。”
述评说,我们认为,这一条约草案“还有抵销写明反霸条款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意图”。
述评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包括了紧急协商条款。述评说,日本国民是不会同意这项条款的。
《北海道新闻》的社论说,苏联政府单方面公布“苏日睦邻合作条约”草案,“是企图强加于人,是违反外交惯例的”。“它的政治背景,是企图牵制恢复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社论强调说,战后日苏外交的最大课题是缔结和约,而要缔结和约,就不能回避(北方)领土问题。社论指出日本政府的立场是,“应当从正面去谈判(北方)领土问题,以缔结‘和约’,这是先决条件。我们支持这一立场。”


第6版()
专栏:

保加利亚节约动力和燃料
据新华社索非亚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保加利亚最近重视节约而有效地消耗动力和燃料,并要求居民把取暖、照明和生产所需的动力和燃料限制在必要的界限内。保加利亚所需的动力和燃料有很大一部分靠进口,其中主要是来自苏联。最近,保加利亚领导人在讲话中,一再强调国际市场的行情使保加利亚经济“受到不良影响”。
据保加利亚报纸报道,为了节约动力、燃料和材料,保加利亚一九七七年曾制订“有效使用物质资源的全国计划”,规定了在一九七六——一九八○年期间节约电力、柴油、汽油和煤炭等的指标。
据此间报纸报道,保加利亚国家科学和技术进步委员会主席纳乔·帕帕佐夫最近访问了美国。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第6版()
专栏:

苏联步步进逼 美国一味退让
勃列日涅夫又压美让步同苏达成限制战略武器协议
美国一些报刊和议员批评政府软弱使苏联肆无忌惮
新华社北京三月一日电 最新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表了两篇文章,它们认为,在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美国一味妥协退让,这只会使得苏联更加肆无忌惮。
这两篇文章是分别由这家刊物驻苏联记者罗宾·奈特和这家刊物的副主编约瑟夫·弗罗姆写的。
奈特的文章写道:近来,“一个新的因素影响到克里姆林宫对缓和的态度,这就是苏联领导人中间产生一个日益增强的信念,认为华盛顿的政府是软弱的”,一个例子是,它
“甚至没有能够对付苏联和古巴在非洲的行动”。“莫斯科现在似乎作出了结论,认为卡特总统没有能力在国外采取那种与他的强硬言论相称的强硬行动。”
文章说:“二月中旬,《真理报》就限制战略武器会谈问题发表了一篇罕见的占整版篇幅的社论,它发出的信息是毫不妥协的:如果要达成一项武器协议,需要让步的是美国,而不是苏联。”
文章指出:“莫斯科所下定义的缓和”,“既允许克里姆林宫享受武器协议的好处和获取西方的技术,而又不妨碍它使用除了核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向美国挑战的自由”。
弗罗姆的文章着重谈到了美国国内对政府现行对苏政策的软弱无力的不满。
文章写道:“一些提出批评的人认为,美国首先关注的是合作,而苏联则集中于竞争。”
文章说,在华盛顿,有人认为,“由于美国采取了消极态度,俄国人和古巴人干涉安哥拉得手了;如果再次由于我们的消极态度而使他们在埃塞俄比亚取得又一次的成功,他们就会大胆得足以在将来向我们提出更加危险的挑战”。
文章还批评了政府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问题上一再对苏让步的政策。文章说:“苏联正在大规模地全面扩充军事实力,其目的有三: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扩大在欧洲的常规力量方面已经很大的优势;获得在任何发生危机的地点进行干涉的能力”。文章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仍然把同苏联签订一项限制战略武器的新协议看作“缓和的中心”。但是,美国的“克制”“并没有对克里姆林宫发生什么明显的作用”。
有人已经就此提出警告说:“我们再也不能作出让步;事实上,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
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八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众议员查尔斯·威尔逊最近发表公开谈话,批评政府在同苏联谈判“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第二阶段协议时让步太多。他说,在这种基础上谈成的条约将会是一个“只限制美国战略武器的条约”。
威尔逊作为美国国会派去参加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观察员代表团的一员,曾经翻阅了双方初步协议的草稿。他指出,有些不利于美国的协议条款,政府一直瞒着国会和公众,其中包括:同意让苏联保有超出美国两倍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弹头;苏联可以有三百多枚能携带八个弹头的特大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没有要求,也不会被允许拥有任何可以与之相比的、能携带多弹头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对苏联的新型超音速‘逆火式’轰炸机不加任何限制,这种轰炸机能对美国本土发射核导弹和投掷核炸弹”,而美国则要接受对它的陈旧的B—52型轰炸机的限制;美国也表示愿意限制它的巡航导弹的射程。
威尔逊还透露,苏联并不满足于美国已经作出的让步,它还在威胁美国不得向西欧国家提供巡航导弹。
他说,苏联官员们亲自向他表示,如果美国在西德、英国或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其他国家部署巡航导弹,“他们就可能再在古巴设置一些导弹”。
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六日电 莫斯科消息:勃列日涅夫二月二十四日在莫斯科发表讲话,指责美国“一些势力”在“苏美合作的道路上制造障碍”,再次压美国当局让步,以尽早按苏联的意愿就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达成协议。
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最近访问了美国。勃列日涅夫是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开会讨论这次访问的结果时提出了上述指责的。
据塔斯社消息,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说,“今天,遗憾的是,不得不指出,苏美合作的道路上依然布满着各种障碍。”他说,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为例,“现在美国有人想要阻挠这项会谈的进程,阻碍会谈圆满结束”。
勃列日涅夫以威胁的口吻说,“我们希望美国负责人士能够理解,象通常所说的,下的赌注太大了”。
接着,他又就“有关生产和在欧洲部署中子弹的计划”问题对美国提出指责,说实现这个计划“就会使局势大大复杂化”。勃列日涅夫进一步发出露骨的警告,说“除非放弃生产这种武器,否则就只能在杀人武器竞赛方面出现一个新的质的飞跃。不能看不到这一点”。


第6版()
专栏:保加利亚通讯

“他还活着,活着!”
保加利亚人民最近纪念了保加利亚伟大的民族英雄、革命者和诗人赫里斯托·鲍特夫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面对奥斯曼苏丹沉重的枷锁,还是俄国沙皇在“解放”的幌子下的侵略,鲍特夫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自由的精神,总象一团火种,在保加利亚人的胸中燃起熊熊的烈焰。鲍特夫当年献给一位起义领袖的诗句,今天被人们用来歌颂诗人自己:
“他还活着,活着!”
“在争取自由的战斗里倒下的人,
永生不死……”
在纪念鲍特夫诞生的日子里,人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巴尔干山麓的卡洛费尔城——鲍特夫诞生的地方,在他的雕像前献上一束束鲜花,默哀致敬,在他的故居博物馆里参观那两千多件展品、追思他作为诗人和革命者所走过的战斗历程。
那是在保加利亚人民遭受土耳其残酷统治的年代。鲍特夫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被蹂躏,感受到人民“脖子上套上枷锁”,被紧锢在“奴隶的摇篮里”的痛苦,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革命宣传活动。他发誓“把双手铸成铁锤,把皮肤蒙成战鼓,把头颅变成炸弹”,同异族统治者作殊死的斗争。
一八六八年,为了免遭土耳其统治当局的迫害,鲍特夫侨居罗马尼亚,在那里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和其他流亡的保加利亚爱国者一起,组织起义队伍。他时时憧憬着手执利剑,重返故土的一天:
“队伍出发了,开走了,
路途是可怕的,但是光荣的,
我可能年轻轻的牺牲……
可是……只有这个褒奖就够了——
有一天人民说:
有个苦命人为了真理,
为了真理也为了自由而死去……”
一八七六年,鲍特夫终于履行了自己的誓言。那一年,在他参与组织的著名的四月起义爆发后不久,他率领两百人的支队,横渡多瑙河,踏上保加利亚国土,同土耳其军队浴血奋战。六月二日,当支队挺进到巴尔干山沃拉峰时,鲍特夫不幸中弹牺牲,那时,他年仅二十八岁。
在侨居罗马尼亚期间,鲍特夫积极从事出版革命刊物的工作。他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政论。作为诗人,他以巨大的愤慨,无情地揭露压迫者的残暴和卑鄙,痛斥他们使保加利亚沦为“谎言和奴役”统治着的“可诅咒的大地”、“血腥的、罪恶的王国”。他用自己的笔呼唤人民起来斗争。他热情讴歌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军,号召人们上巴尔干山里去,参加起义军的队伍。他对胜利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炽烈的诗句,给了人们巨大的教育和鼓舞:
“斗争已经沸腾了,
它以迅速的步伐,
走向自己神圣的结局……
我们就要高呼:‘面包或者是枪弹!’”
在短暂的一生中,鲍特夫留给后人的诗歌只有二十首,但这些诗却是保加利亚文学中最宝贵的财产。
鲍特夫去世已经一个世纪了。他的战斗的一生和他的不朽的作品永远是鼓舞保加利亚人民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美好的未来而斗争的伟大力量。他英勇牺牲的日子——六月二日已被定为“鲍特夫日”,成为保加利亚人民纪念为祖国的自由而倒下的先烈的日子。保加利亚的许多城市、街道、工厂、学校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他写的几乎所有的诗都被谱成了歌曲,在人民中广泛流传。
鲍特夫没有死。在他诞生一百三十周年的时候,人们在报上发表文章,把沃拉峰比喻为鲍特夫敏锐的眼睛,把多瑙河比喻为鲍特夫抵御外敌的长剑。鲍特夫没有死。他还活着,活着!
新华社记者 余志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