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法国马列组织领导人儒尔盖和克吕佐强调
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马列主义政党
新华社巴黎三月二十二日电 法国《红色人道报》政治负责人雅克·儒尔盖三月十七日在这家报纸上发表一篇题为《党和统一战线》的文章指出,在法国,“大家怀着巨大的希望、信心和热情注视着目前为导致产生一个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联合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
他说,早在一九六三年,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问题就被看成是一个要尽快解决的任务。“今天,象一九六三年一样,建党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决定意义。表示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每一个战士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儒尔盖说,“在组织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战士的队伍里充满着对目前团结前景的关心。这种团结的生机勃勃必将体现在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发展。”
儒尔盖指出:“目前,由法国革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法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提出的发展反对资本主义和反对修正主义的群众潮流的愿望也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据《红色人道报》三月十七日报道,雅克·儒尔盖在一篇演说中强调,“一个多月以来,马列主义者在联合方面取得了比过去两年更有决定性的进展”。他说,“在法国存在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的唯一的真正的党,已经是历史的需要”。
同一天的《红色人道报》还刊登了法国革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人马克斯·克吕佐的一篇演说的摘要。他指出,“不论是阶级斗争提出的要求,还是我们进行的共同的工作的积极的总结,都要求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我们今天晚上在这里庄严地宣布,就我们方面来说,我们将作出一切努力,以避免发生在今年内我们两党实现不了联合的情况。”
他说,“因此,我们对法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政治局关于坚持建立‘争取无产阶级民主工农联盟’的联合倡议的决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将使我们的共同斗争得到加强,并且将决定性地促进联合的进程。”


第6版()
专栏:

瑞典共产党谴责苏联核潜艇进驻波罗的海
号召团结起来反对苏联的战争政策
芬兰报纸揭露苏联空谈“缓和”实则加剧紧张局势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电 据瑞典《星火》报三月十日报道,瑞典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近发表声明,支持瑞典政府就苏联核导弹潜艇进驻波罗的海一事向苏联政府提出的抗议,并要求苏联把这些核导弹潜艇从波罗的海撤走。
声明说,苏联把核导弹潜艇开进波罗的海明显地是在进行战争准备,同时也是“对非欧国家施加政治压力”,实行“炮舰外交”。
声明指出,苏联的行动表明,它的关于把波罗的海变成“和平之海”和使北欧成为“无核区”的谈话完全是虚伪的。
声明驳斥了塔斯社最近对瑞典所进行的攻击并且指出,塔斯社污蔑瑞典反对苏联核导弹潜艇的立场是什么“加剧紧张局势”,这完全是“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
声明号召一切进步人士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声明还要求超级大国就永远不以核武器进攻瑞典领土作出保证。
新华社赫尔辛基电 芬兰报纸《赫尔辛基新闻》三月十日发表社论,就苏联六艘载有核导弹的潜艇进驻波罗的海一事,揭露苏联正在这个海域加紧同另一个超级大国进行争夺。社论强调说,苏联载有核导弹的潜艇进入波罗的海一事提醒波罗的海地区的人民注意有高度政治性的紧张局势的存在。
社论认为,苏联把六艘核潜艇派进波罗的海,是怀有特别的政治上的阴险用心的,即把这个行动作为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平衡的交易中的一个筹码。
《新芬兰报》三月四日发表社论指责苏联一面鼓吹“缓和”,一面在波罗的海加剧紧张局势。社论说,“我们有理由责问苏联,为什么‘缓和’冠军和北欧无核区的支持者竟然采取了那些别人认为必然造成波罗的海紧张局势的步骤呢?”


第6版()
专栏:

挪威报纸谴责苏联在斯瓦巴德群岛的挑衅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电 挪威报纸《阶级斗争》不久前发表一篇社论,谴责苏联在挪威斯瓦巴德群岛的挑衅行为。
社论说,去年圣诞节前,苏联对挪威关于在斯瓦巴德群岛狩猎和捕鱼的管理条例草案提出了抗议。其理由是挪威的这一草案“侵犯了苏联的权利”。社论说,苏联的这一抗议与它在北部地区的一贯挑衅活动一样,是一种挑衅行为。关于斯瓦巴德群岛的(巴黎)条约规定挪威对斯瓦巴德群岛拥有绝对的主权,苏联却企图通过“分享主权”达到控制整个群岛的目的,这是它企图侵犯欧洲的整个军事战略的一环。


第6版()
专栏:

美国煤矿工人结束长期的英勇大罢工
华盛顿群众举行示威抗议当局迫害黑人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七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十八万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已于三月二十五日结束。这次罢工持续了一百一十天,是美国煤矿工人有史以来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规模的大罢工。
煤矿工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切身权益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曾两次否决了工会负责人在政府高压下同资方达成的协议,甚至在政府宣布动用“塔夫脱—哈特莱法”来镇压罢工后仍然坚持罢工,终于迫使资方取消了镇压工人罢工的条款。但是在免费医疗和退休金等问题上,资方并没有满足工人的全部要求。新的劳资合同虽然勉强通过了,但是政府官员担心今年夏季就可能爆发一系列未经工会同意的罢工。
煤矿工人的这次罢工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垄断资本。据煤炭业资本家公布的数字,这次罢工占用了八千八百万个工时,少生产了一亿两千万吨煤,仅煤炭和铁路运输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三十五亿美元。电力、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也都受到这次罢工的影响。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日电 华盛顿消息:大约八千名群众三月十八日举着标语牌并高呼口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反对迫害黑人,要求释放“威尔明顿十人”。
所谓“威尔明顿十人”是美国当局制造的冤案。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当局为了镇压黑人斗争,一九七二年以纵火烧毁一家商店为名,逮捕了九名黑人和一名白人,并且判处他们总计长达二百八十二年的徒刑。
去年三月,这一冤案中的三名主要证人陆续承认他们是在州检察官杰伊·斯特劳德的威胁利诱下作了假证。虽然真相已经大白,但九名黑人迄今仍被关押在狱中。(附图片)
正在进行罢工斗争的美国小农场主和自耕农将大批食品送给罢工的煤矿工人,支持他们的斗争。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加强团结争取春季斗争的胜利
日本十五万工人在东京集会示威
新华社东京三月二十六日电 日本东京、神奈川、埼玉、千叶等地的十五万工人三月二十六日在东京举行大会,要求提高工资和保证不解雇工人。与会群众表示要加强团结,争取今年春季斗争的胜利。
日本工会总评议会议长槙枝元文、总评主妇会会长藤原久代等人在会上讲话,呼吁日本工人为争取今年春季斗争的胜利而奋斗。
会后,与会者分三路在东京闹市区举行了示威游行。
同一天,在日本全国共有三十三个地方举行了工人争取春季斗争胜利的大会。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马新印尼日本举行会议
雅加达消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四国三月十日至十一日就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顺利通航问题举行了会议。
会议讨论了加宽、加深这两个海峡的某些部份、规定航行船舶的大小以及实行分道航行制度等问题,目的在于避免船只相互碰撞、搁浅而引起严重的污染。
由于通过海峡的日本大型油船数量最多,三国要求日本在为海峡采取安全措施而需要的费用上作出贡献。
蒙古增加幼畜头数
据蒙古通讯社报道:目前蒙古人民共和国饲养的幼畜共计为三百六十七万四千头,这比去年同期有了增多。预计,今年全国共将繁育约九百万头幼畜。
苏联飞机飞过美国预警区
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消息:美国空军的一位发言人三月二十五日说,三月十九日,有两架苏联图—十六型飞机飞过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预警区,美国空军派出两架飞机进行拦截。
在美国空军的拦截下,苏联飞机被迫离开。
美国又进行地下核试验
二十三日,美国又在内华达州试验场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是美国今年以来宣布的第二次,也是一九六三年八月苏、美、英三国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以来的第三百一十三次核试验。
与此同时,据正式宣布,苏、美、英三国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再次因达不成协议而休会。(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高尔基——“革命的海燕”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狂风呼啸,乌云滚滚,雷声隆隆。蠢笨的企鹅躲在峭崖底下,海鸥和海鸭在恐惧中呻吟……只有那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自由地飞翔,它欢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在一九○一年写的《海燕之歌》对当时俄国革命形势的生动描绘,对俄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热情赞颂。这首气势磅礴的战斗诗篇是作者参加了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的一次示威游行之后一气呵成的。《海燕之歌》发表后,立即被劳动群众和革命青年展转传抄和翻印,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人们称它是“革命的檄文”,把高尔基赞为预报革命风暴的信使——“革命的海燕”。列宁在《暴风雨之前》一文中,借用高尔基塑造的艺术形象,号召无产阶级“精神焕发地迎接暴风雨”,并在文章结尾引用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名言,发出了彻底埋葬沙皇专制制度的战斗号令。
革命导师列宁称赞出身于底层的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从社会“底层”走向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高峰,经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他于一八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位细工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起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在童年时代却没有童年的幸福,在沙皇统治下的人间地狱备受熬煎。他在鞋店里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运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干过各种工作: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跑龙套”演员,等等。在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中,高尔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参加过民粹主义小组和早期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锤炼成坚强不屈的性格。只读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获得了欧洲和俄国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渊博知识,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时期。高尔基的早期作品生动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点。他怀着对旧世界的满腔憎恨,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抨击了统治者的残忍、贪婪,刻划了劳苦大众和“流浪汉”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们不满现状的反抗情绪。而在一些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作品中,高尔基怀着渴望为人民争取自由的满腔热情,塑造了不畏强暴、充满战斗精神的英雄形象。高尔基通过传奇故事和象征形象,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和慷慨激昂的诗一般的语言,歌颂了撕开胸膛掏出心来、为人民照亮通向光明之路的青年丹柯,赞美了身负重伤仍抖擞精神、要飞上天去再同敌人决一死战的雄鹰。尽管高尔基在其早期作品中尚未找到改造世界的真正革命力量,但他反映了劳动人民要求砸碎奴隶枷锁的反抗精神。
高尔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是在二十世纪初的革命斗争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当时他是一位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开始同工人运动建立起密切联系,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一再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列宁在一九○一年写的《示威游行开始了》一文中,称高尔基是“全欧闻名的作家”,并对沙皇政府迫害作家的行径提出了强烈抗议。高尔基不顾沙皇政府的高压,继续用他的笔作武器,向旧世界挑战,因而越来越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和欢迎。他写的话剧《底层》上演时,群众以游行示威来表示对高尔基的支持和赞扬,对沙皇政府的鄙视和反抗。
高尔基于一九○五年参加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同时迎来了第一次俄国革命。他积极参加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同年十一月,他在彼得堡第一次见到了伟大导师列宁。起义期间,高尔基的住宅成了指挥战斗的司令部。
革命斗争的实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使高尔基有可能写出象小说《母亲》那样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作品。高尔基在小说《母亲》中成功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刻地揭示了早期工人运动从自发斗争转向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和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领导作用。高尔基以伏尔加河畔的工业区索尔莫沃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栩栩如生地刻划了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高尔基早期作品中的丹柯、雄鹰和海燕这些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形象,在小说《母亲》中已经升华为在五一劳动节游行中高举红旗前进,在沙皇的法庭上宣判资本主义死刑的布尔什维克的典型形象。
高尔基曾回忆列宁对小说《母亲》的高度评价,列宁说,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这部小说是高尔基于一九○五年革命失败后,在国外流亡期间写成的。他在流亡期间经常受到革命导师列宁的关怀和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高尔基回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他积极献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晚年的高尔基站在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斗争第一线,通过文学创作和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广泛的社会活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他写的政论文章热情地歌颂了工农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情地抨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人。
高尔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对中国革命斗争一向深表同情。他曾多次谴责沙皇政府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一九○○年,当沙俄派军队侵占我国领土、野蛮镇压义和团起义时,高尔基在一封给契诃夫的信中,表示了要到中国来的强烈愿望。他得知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之后,于一九一二年写信向孙中山表示热烈祝贺,并请孙中山为《当代人》杂志写稿,希望“叙述中国人民对一般欧洲资本的掠夺野心,特别是对俄国资本家及俄国行政当局的行动持什么态度?”高尔基在这封信中说:“我们,俄国人,也想做到你已经达成了的工作,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高尔基表示希望中俄两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撒播仇恨、压迫人民”的沙皇政府。一九三四年,当他得知中国工农红军打了胜仗的消息时,他满怀热情地写了《致中国的革命作家们》一文。他对“世界上还从来没有显示过”的中国无产者的勇敢精神表示崇敬,并写道:“我深信你们一定能够最后战胜敌人。”
高尔基的作品,早在一九○七年即已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则陆续译成中文出版。鲁迅说,中国人民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感受了反抗”。他的作品也鼓舞过我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我国解放以后,高尔基的主要作品和文章都有了中译本。《母亲》曾多次出版,《海燕之歌》被选作中学生的教材,而《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则是我国青少年十分喜爱的读物。今天,在纪念高尔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王 燎·(附图片)
一九二○年高尔基和列宁合影。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