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星期画刊

树雄心 立壮志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著名小麦育种家、中国农林科学院院长金善宝(中),已八十二岁高龄,仍在培育小麦新品种。近几年,他和科研人员顶着“四人帮”的压力和干扰,培育成多种春麦。这些新品种经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多个单位试种,一般都获得高产。
七十七岁高龄的数学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苏步青,积极为发展数学研究工作贡献力量。最近,他主动承担带教研究生的任务。
工人出身的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陈仁甫(右一)是又红又专的先进标兵。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和同志们一起先后研制成百万次和更大型高速的电子计算机。
骨科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陈中伟(右二),在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取得一次又一次新胜利。最近,他和科内医务人员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解决了骨科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人员段一士(右)和葛墨林长期合作,坚持研究基本粒子理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受到中外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王希平,十年如一日,同工人团结战斗,先后设计制造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光刻机,以及甩胶机、探针测试台等十多台工艺设备。这是王希平(右)与测试人员讨论多头探针测试台的改进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集体——物理专业激光化学组的教师,自己筹建实验设备,成功地开展了激光分离同位素研究工作。这是他们在作实验。
化学家、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汪猷,在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等大量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贡献。目前,他正从事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工作。
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昆虫学家蒲蛰龙(右一)在海南岛普查热带经济作物虫害情况。二十多年来,他和有关人员研究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不断取得可喜成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北京图书馆近来根据科研的需要,积极增购科技图书和外文科技期刊,扩大借书范围,很受读者欢迎。目前,该馆已和一百一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个单位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这是国际交换组工作人员整理国外寄来的书刊。
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经常送货到哈尔滨化工研究所,使一项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并得到及时推广。这个商店打破单纯商业观点,走出店门,变千家来一店、为一店走千家,被誉为黑龙江省科技战线上的好后勤。
江苏省启东县电子研究所科技人员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先后为工业、农业、渔业、气象、医疗卫生等方面完成了十多个科研项目,被国务院有关部门树立为全国电子科研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这是启东县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工人在调试新制成的船闸控制设备。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