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春天的温暖
——记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
这是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感人肺腑的一幕。当邓副主席的讲话刚结束,方毅同志开始作报告时,华主席站起身来,走到八十六岁高龄的郭沫若院长身旁,提醒郭老可以退席,早点回去休息。
这情景,使多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啊!代表们说,华主席不单单是对郭老个人的关怀和爱护,也是代表党中央对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
这又是一个动人的情景:当邓副主席讲到党委的领导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的时候,邓副主席说,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时,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断了邓副主席的讲话,经久不息。
在党中央召开的、华主席亲自主持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看到这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他们的激动心情是难以描述的。
大会间休息时,休息厅里一片欢乐,笑声盈盈。那些曾经遭到“四人帮”迫害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那些顶住“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做出了出色成绩的人,今天更显得意气风发。多年的战友喜相逢,昔日的师生重会面。成都地质学院五十九岁的罗蛰潭教授,在会上一看到他的老师、比他年长三十一岁的何杰教授,马上前去伸出双手,扶着老师走进了休息室。他们已经阔别二十三年了,今天师生俩相依而坐,倾诉衷肠。
“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给了我们见面的机会;要是在前几年,……”老教授感慨万千。凝望着自己的学生,他笑得闭不上嘴。
“何老师,您当年常常叮嘱我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您的话给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学生也凝望着老师,笑得合不拢嘴。
九十高龄的何杰,原是北京矿业学院的副院长,我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他早年创建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后来又在九所大学连续任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对罗蛰潭说,他还没有退休,不久前为国家写了一份发展我国矿业科研的意见书。他希望他的学生都胜过他。罗蛰潭也向老师表示,决不辜负华主席、党中央的关怀,决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
继续开会的时间到了,有两位代表还在谈心。他们是广东汕头超声电子研究所所长姚锦钟和一机部科技局副局长陶亨咸。姚锦钟说:“大会叫人坐不住啊!回去以后,我要尽力把无损检验技术搞上去。”陶亨咸一边啧啧称赞,一边说:“我愿尽力为你创造条件。”他俩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散会后,代表们走出大会堂,十里长街已是万盏灯火。这是一个欢乐的夜晚,兴奋得令人难以入眠的夜晚。在代表们居住的宾馆里,人们心欢气畅,或三五成群地叙谈,或在座谈会上争相发言,纷纷表示要把华主席、党中央的关怀化作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力量。
夜深了。西藏代表团的藏族代表藏医民邦益西、兽医赤烈朗珠和公社科技站站长单增,还在畅谈他们见到华主席的幸福心情,畅谈他们一定要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出大力。
在辽宁省代表团当晚的座谈会上,大会特邀代表、沈阳农学院教授杨守仁即席赋诗:
“四害”清除气象新,
我辈今朝喜逢春。
盛会空前风光好,
宏图振奋万人心。
……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可贵的自学精神
青年木工郑伟安自学数学的事迹
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科学大会上,一位胸前佩戴着大红花的青年工人,登上大会讲台,向听众介绍了他是怎样长期坚持自学的。
这个青年名叫郑伟安,是上海卢湾区瑞金街道房屋修建队的木工。九年前,他初中毕业时,和千百万青年人一样,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走上山下乡的道路。可是,因从小就有的支气管哮喘病,使他未能如愿。学校通知他在家养病待分配。
“待分配”三个字,在这个十六岁的青年人的思想上掀起了波澜。他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奔向农村广阔天地,而自己却要“待”在家中,心里很不平静。他从过去听到的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年轻时代坚持自学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一种强烈的愿望在他的脑子里产生:绝不能虚度光阴,一定要在养病的同时,坚持自学,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选中了从小就喜爱的数学。他想,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它,都能用得上。
郑伟安在自学的途程上奋发前进,就象登山队员一样,越到高处越艰辛。他严格要求自己,有一股子知难而进的韧劲。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书上的一些概念,小郑第一遍看完,不懂。再看一遍,还是不懂。硬着头皮一直看下去,才琢磨明白。再看其余的内容,又遇到同样的情况。特别是越往后学,难度越高,头次看完,似乎懂了,以后再看,又不明白了。这中间,小郑也一度产生过“算了吧!我不是搞数学的料子”的念头,但是一想到,有一天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增添了巨大的力量,下决心坚持学下去。
在“四人帮”制造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交白卷英雄”不可一世的时候,郑伟安却埋头钻研数学,这就引起了许多误解、非议和诬蔑。有人说他是“走白专道路”。面对种种冷嘲热讽,他置之不理,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他给自己规定:每星期保证做到学习七十个小时。他学一小时,便在一个小本子上划一条杠,学满五小时,划成一个“正”字。这星期拉下了,下星期一定补上。
“四害”横行的日子里,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资产阶级生活享受的风气。有的人对他说:“你既懂得无线电,又会做木匠活,为啥不给自己装个落地收音机,做一套象样的家具,而去搞什么概率论,真傻!”小郑不为这些所动。这不是他的理想。他在一本数学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青春的消逝是很容易的,但怎样才真正地不去浪费她呢?人生的过程也是短暂的,但怎样在这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呢?及时行乐吗?不!这是颓唐没落者的哀鸣!应当革命!应当前进!应当创新,将一生贡献给人民!”
正是这种思想,激励着小郑排除种种困难,顽强地坚持自学数学。九年来,他自学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大学数学专业的许多课程,进而又专攻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概率论。同时,他还自修了英、德、法、日、俄五门外语。一九七七年夏天,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可分概率空间向数直线的双嵌入定理及其应用》完成了。这篇论文经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师审阅后,认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为了帮助郑伟安深造,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后来对这位青年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考试,内容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专业外语和政治。考卷答案证明,郑伟安的数学专业水平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制专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他解答问题的思路清楚,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和运算能力,论证能力更好。因此,学校决定,破格录取郑伟安为数学系的研究生。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在上海市召开的科学大会上,郑伟安光荣地戴上了大红花,并向代表们谈自学体会。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
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
“我们一定要无愧于二○○○年的春天;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青春!”这是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新同学们为迎接全国科学大会发出的豪迈誓言。
少年班的二十名同学,是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后,遵照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精神,经过严格的考核,从全国各地破格录取的。他们大都十四、五岁,最小的一个十一岁,最大的一个十六岁。这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少年,从进入科技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刻苦学习的新生活。在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合肥校园里,少年班的同学们,有的在打球、跑步,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在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上的难题;有的在热烈地争论问题,互相切磋,互相启发。
十一岁的谢彦波原是湖南医学院子弟学校小学五年级学生,几年来一直坚持刻苦自学,学完了高中数理化课程,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现在,他坚持自学的劲头更大了,规定自己每天要做完十道数学习题,从不间断。当有人询问这个“小大学生”想不想家、怕不怕困难时,他睁着亮晶晶的黑眼睛,认真地回答:“上大学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不想家,更不怕学习上的困难!”在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日子里,少年班的同学们缅怀伟大导师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朱委员长和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批判“四人帮”破坏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罪行,展望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更加激发了为革命而学习的责任感。十二岁的梁中杰说:“当我想到学习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时,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我决心勤奋刻苦地学好基础课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个机灵、活泼的少年,年龄虽小,对自己要求却很严格,他长期坚持刻苦自学,有时为了攻克一道难题,连吃饭也忘了。
少年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有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他们表示,我们这一代人任重道远,现在要加倍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快作好准备,绝不辜负华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新华社记者张碨 宣奉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