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李先念副总理同马科斯总统举行会谈
罗慕洛外长设宴招待李先念副总理
李副总理观看菲律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新华社马尼拉三月十四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今天上午和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埃·马科斯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和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罗慕洛参加了会谈。
会谈是在“总统号”游艇从马尼拉前往巴丹省的出口加工区的途中,在游艇上进行的。巴丹省位于马尼拉湾西岸。
李副总理的夫人林佳楣在马科斯总统的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的陪同下乘同一游艇前往巴丹。
中午,游艇到达目的地。李副总理一行在马科斯总统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地为出口加工的服装厂和制鞋厂,受到出口加工管理局官员和工人们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马尼拉三月十三日电 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罗慕洛三月十三日晚上在马尼拉的普拉扎大旅馆举行宴会,招待正在这里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李先念副总理。李副总理和夫人林佳楣、黄华外交部长和夫人何理良等应邀出席了宴会。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柯华和夫人张明也出席了宴会。
菲律宾内阁成员、武装部队高级军官和各国驻菲律宾的外交使节出席了宴会。出席宴会的共二百多人。
罗慕洛外长在宴会上讲话说:李先念副总理的访问,“表明了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人民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我们殷切期望的是,我们两国之间建立的关系将不断增强,并为在互利基础上加强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他说:“李先念副总理的访问表明了另一个重要事实:我们的关系证明作为国家间进行合作和加强和平体制的基础的共处原则是行之有效的。对已故的中国的伟大总理周恩来来说,他于一九五五年在万隆会议上雄辩地阐述的这些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今天国际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他也一定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他指出,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二十世纪的一个伟大事件。中国重新获得了作为伟大的统一国家的地位,在国家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说:“中国不断发展和稳定是保持亚洲和平的重要因素。在华国锋主席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为这一地区的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代表菲律宾,对李先念副总理表示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目标特别感到高兴,东盟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加强我们之间的和平与稳定,希望这会有助于东南亚总的全面稳定。当东盟日益增强活力的时候,我们贵宾的诺言特别值得欢迎。”
李先念副总理在宴会上致答辞说:“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在马科斯夫人的陪同下很有兴趣地参观了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大学分校和菲律宾艺术中心,受到了他们热情友好的接待。我们有机会看到了在马科斯总统领导下,菲律宾人民和专家们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和所作出的出色成就,我对此表示衷心祝贺。同时我们欣赏了菲律宾青少年十分精彩的演出。在马科斯夫人积极组织和推动下,菲律宾人民在清除殖民主义文化影响,挖掘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罗慕洛将军是我们的老朋友,早在一九五五年万隆会议期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同罗慕洛将军有过接触,进行过友好的交谈。一九六四年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会议上,陈毅副总理同罗慕洛将军就促进中菲友好关系也进行了接触,会议后还互相通过书信。我们的黄华外长在联大工作期间,也曾同罗慕洛将军多次就发展两国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老朋友们又欢聚在一起,自然倍感亲切和愉快。”他说:“我们两国建交以来,除了为发展双边关系,我们共同作出了努力外,还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特别在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经济权益、反对经济霸权主义以及重新审议并修改联合国宪章、反对大国操纵联合国的斗争中,我们两国都相互支持,积极合作。这些都同罗慕洛将军和菲律宾外交部以及朋友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宴会充满着友好的气氛。
新华社马尼拉三月十三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今天傍晚在马尼拉的菲律宾民间艺术剧院观看了菲律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我们的历史》。
演出是由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专门为李副总理安排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和夫人陪同李副总理和夫人观看了演出。
当李副总理和夫人等进入剧场时,全场一万多观众起立鼓掌。乐队奏中、菲两国国歌。马科斯夫人登上台边围着洁白鲜花的舞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再次表示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她用汉语说,欢迎李先念副总理、林佳楣夫人、黄华外交部长和夫人。菲中几千年的友谊万岁。
由数百名青少年参加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我们的历史》,描述了菲律宾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英勇奋起反抗殖民者,并为自己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而斗争的史实。观众对动人的表演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附图片)
李先念副总理和夫人三月十二日拜会了马科斯总统和夫人。图为李先念副总理同马科斯总统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李先念副总理和马科斯总统三月十四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国际短评

且看苏联如何动作
三月九日,索马里政府宣布召回它在欧加登的武装部队,同时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非洲之角,主张立即开始谈判,为非洲之角的冲突求得和平、公正和持久的解决。索马里的决定,为和平解决这一地区的冲突创造了条件,得到国际舆论的好评。我们对索马里政府的决定表示赞赏。
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关于欧加登地区的争端,是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埃索两国曾多次在欧加登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武装冲突,但经过非洲国家的调解以及两国的共同努力,都使冲突得到缓和或暂时解决,从未酿成今天这样严重的地步。
这次埃索之间爆发的武装冲突,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一手挑动起来的。苏联利用了埃索历史上的矛盾,先是向索马里提供大批各种武器,而后再向埃塞俄比亚运去大量先进武器,还派遣大批苏联军事人员和古巴雇佣军。苏联在非洲之角制造紧张局势,挑动武装冲突的目的,就是想要控制它、占有它,把它作为向整个非洲大陆、中东地区乃至地中海、印度洋进一步渗透、扩张的跳板,以逐步实现其争霸世界的野心。
索马里政府的撤军决定,不仅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和平,而且也完全解除了苏联军事卷入的借口。现在,全世界都在注视莫斯科,要求它停止干涉,从非洲之角撤出它的全部军事人员和雇佣军。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当和平的曙光出现非洲之角的时候,塔斯社却别有用心地散布怀疑的阴云,说从索马里的决定中还看不出是否指的是撤出所有武装部队,企图为苏联军事力量继续赖在非洲之角寻找新的借口。苏联报纸也大谈苏联对非洲之角的冲突,过去和现在都坚持按所谓“热爱和平的”原则行事,完全回避它大规模军事干预的事实,只字不提它自己打算怎么办。人们对苏联在这个地区今后如何动作,正拭目以待。
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两国都是中国的友好之邦。我们一贯支持非洲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主张非洲国家的主权应当得到一切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涉和侵犯。非洲是属于非洲人民的,非洲国家之间出现的问题,应该而且只能由非洲人民自己来解决。我们相信,只要排除外来势力的干涉,非洲之角的问题是不难得到和平解决的。


第6版()
专栏:

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赞赏索马里从欧加登撤军
西亚德总统说索马里能够依靠团结克服困难
新华社比绍三月十三日电 据几内亚比绍国家电台三月十三日广播,几内亚比绍国务委员会主席路易斯·卡布拉尔和非统组织秘书长埃特基·姆布穆瓦三月十二日对索马里军队撤出欧加登地区表示满意。
卡布拉尔主席三月十二日接见了正在几内亚比绍访问的姆布穆瓦秘书长,双方讨论了非洲之角和南部非洲局势。
路易斯·卡布拉尔主席再次重申,几内亚比绍人民坚决支持津巴布韦爱国阵线,反对罗得西亚史密斯种族主义政权炮制的“内部解决”协议。
路易斯·卡布拉尔主席和埃特基·姆布穆瓦秘书长还谈到了危及西非大片地区的严重干旱问题,研究了对付干旱的措施。
新华社开罗三月十二日电 据开罗报纸报道,埃及外交部长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卡迈勒三月十日说,埃及认为索马里从欧加登撤出它的正规部队的决定,是非洲统一组织正在寻求的建设性步骤。
卡迈勒说,埃及同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保持着接触,以使这场冲突能取得一种非洲的解决办法,这种办法将给非洲邻国之间带来稳定和兄弟般的关系。
新华社摩加迪沙三月十二日电 据索马里《十月之星报》报道,西亚德总统三月十一日说:“索马里人民将面临许多困难,但是我们能够依靠团结和有效的工作来克服这些困难。”
西亚德总统是在摩加迪沙国家剧院向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革命社会主义党贝纳迪尔地区的干部和学生干部讲话时这样说的。
他高度赞扬党的干部和政府雇员履行了他们的职责。他说:在目前,“要优先考虑的是保卫国家、增加生产和政府机构的互相协调”。
西亚德总统在谈到当前非洲之角的形势时指出,要使非洲之角问题获得真正的和平解决,“就必须给予这个地区的人民以自决权。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支持这一行动。”他指责了某些大国的立场。他说:“国际民主力量的肩上承担着特殊的责任。”


第6版()
专栏:

南非黑人群众为索布克韦举行葬礼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十三日电 赫拉夫里内特消息:来自南非各地的大约五千名黑人群众和一些白人群众,不顾反动当局的威胁,三月十一日聚集在已故南非民族主义领导人罗伯特·索布克韦的家乡赫拉夫里内特,为索布克韦举行葬礼。
索布克韦是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长期从事反对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一九六○年,他曾领导黑人群众开展斗争,反对南非当局歧视黑人的“通行证法”的运动。随后,他被南非当局非法逮捕和监禁,直到一九六九年才获释。索布克韦出狱后长期患病,于今年二月二十六日逝世。
三月五日,索韦托学生联合会在索韦托举行追悼大会,号召索韦托的黑人学生举行悼念索布克韦周。
另据报道,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和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也分别举行了追悼会。


第6版()
专栏:

欧安会续会争吵八个月草草收场
中小国家代表和欧美舆论纷纷表示失望和不满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三月十日电 欧安会续会经过近八个月的激烈争吵,三月九日在贝尔格莱德草草收场。会议取得的唯一的结果,是勉强地通过了一个空洞无物、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的“最后文件”。
这次会议是根据一九七五年赫尔辛基欧安会的规定召开的。会议的任务是检查两年来与会各国“执行会议规定的情况”,并就“增进欧洲安全与合作”的问题“交换意见”。参加这次会的有欧洲三十三个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代表团。
这次会议从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五日开始举行筹备会,花了五十天的时间才决定召开正式会议的日期和议程。同年十月四日,会议正式开场,原来预定开到十二月二十日,但由于会议毫无进展,不得不宣告休会。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复会后,又定于开到二月中旬,但由于争吵不休,也无法按期结束。法新社说,这个一拖再拖的马拉松会议,是在一种类似“葬礼”的气氛中收场的。
今年一月十七日复会的当天,苏联代表尤·沃隆佐夫就抢先抛出苏联炮制的“最后文件”草案,大肆鼓吹所谓“缓和”和“裁军”等问题的陈词滥调。紧接着美国代表针对苏联的草案,也提出了一个长达十五页的“最后文件”,“强调的主要点是人权问题”。南斯拉夫报纸就此指出:“美国代表团坚持要把人权问题写入最后文件,千方百计想用人权问题上的攻势把苏联逼到墙角,而苏联则竭尽全力阻挠美国实现它的目的。”由于苏、美代表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互不相让,使会议走进了死胡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才勉强通过一个被称为“空洞”、“贫乏”和“没有政治内容”的“最后文件”。
在欧安会续会上,三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共提出了一百多项建议,但均遭到苏美的拒绝,未能达成协议。与会的中小国家对会议结果纷纷表示不满和遗憾。瑞士和马耳他的代表指出,由于会议反映出的以军事联盟的考虑为出发点,不结盟国家作出的创造性努力都被扼杀了,未取得任何成果。
根据这次会议的“最后文件”规定,下届欧安会续会将于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
新华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 “欧安会”贝尔格莱德续会闭幕后,欧美各国报刊、通讯社发表报道和文章,对这次会议的结果表示失望和不满。
合众国际社三月十日发自贝尔格莱德的一则报道指出,这次会议经过许多个月的“愤怒的争辩、激烈的谈判以及长时间的瞪着眼睛的外交较量以后”终于结束了。报道说:“美国说它赢了。”“苏联说它赢了。”而“欧洲的中立国家则愤怒地说,所有的人都输了。”
南斯拉夫通讯社在一篇会后报道中称“欧安会”续会为“一次长长的马拉松赛跑”。这家通讯社指出,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极其单薄,令人不满”。但是“别无其他选择,而这正是欧洲现状的反映。”
伦敦的《每日电讯报》把“欧安会”续会形容为“一个充满危险的大失败”。这家报纸三月十日发表文章说,会议这样结束,“苏联将继续征服非洲,建立它在欧洲的军事优势和对美国的第一次核打击的能力,而西方不是作出反应,而是投其所好地继续供给苏联低息贷款、粮食、原料和技术。”


第6版()
专栏:

虚假缓和的一面镜子
新华社记者述评
“欧安会”贝尔格莱德续会经过一再延期,到三月九日好不容易有了个收场。这个会议激烈争吵二百来天,取得的唯一成果——勉强通过的“最后文件”,正如路透社二月二十五日所预言的,“至多不过是记录一下曾经举行过这次会议而已”。
把这次续会的结果同两年七个月前“欧安会”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闭幕时的情景加以对照,是颇有意思的。当年,赫尔辛基会议“最后文件”虽然同样充塞的尽是“安全”、“缓和”、“合作”之类冠冕堂皇的空话,但总还搞出了个一百二十多页的文件,而贝尔格莱德会议“最后文件”只有可怜短短两、三页。当年,赫尔辛基会议结束时,与会的许多中小国家虽然对会议结果心存疑虑,但仍多少抱有一些期待,希望真的能够促进欧洲安全、缓和。而今,公开的不满和失望已完全代替了当初的期望。有的代表干脆把贝尔格莱德会议说成是“失败”,说“这次会议的结果严肃地表明,我们不应该对缓和抱幻想”。当年,在赫尔辛基会议文件签字以后,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政府首脑曾经装模作样,斟满香槟酒,祝贺会议“成功”。而今,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相互诅咒,已代替了碰杯声。华盛顿指责克里姆林宫说:由于它的过错,贝尔格莱德会议没法通过一项“充分反映赫尔辛基协议”结果的“总结性文件”。莫斯科则反唇相讥曰:白宫“不要假仁假义!”《真理报》甚至暴跳如雷,公开谩骂参加贝尔格莱德会议的美国首席代表戈德堡是“从事颠覆勾当的能手”。
“欧安会”其实是“欧危会”,是两个超级大国争夺欧洲霸权的工具,是苏联用以对西方制造虚假安全感的骗局。“欧安会”的过程,赫尔辛基会议以来事态的发展,都有力地证实了这个结论;贝尔格莱德续会落了这么个结局,进一步证明了这个结论。
人们清楚地记得,两年多以前,苏美两国首脑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如何赌咒发誓,把欧洲“安全”、“缓和”说得多么娓娓动听。可是,两年多来,中欧裁军会议依旧停步不前,苏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一直难产。苏美两家争夺愈演愈烈。苏联更把扩军备战和霸权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赫尔辛基会议一结束,苏联立即着手以空前的规模研制和部署新一代的战略核武器;同时对常规军事力量实施一项新的武器更新计划,其规模也大大超过一九七五年以前几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赫尔辛基会议结束不久,苏联就派雇佣军武装干涉安哥拉,在苏联历史上头一次在海外显示远程“军事干预能力”,随后又入侵扎伊尔,插手非洲之角,从侧翼包抄西欧。总归一句话,紧张局势在加剧,欧洲更不安全了。
从赫尔辛基到贝尔格莱德,这段历程使一切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良好愿望不断落空,也使他们不断识破了苏联鼓吹的“缓和”的真相。这次“欧安会”续会,就是苏式“缓和”的一面镜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