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最坚强的人”
——春节前夕访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
春节前夕,记者访问了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的“最坚强的人”。
提起“最坚强的人”这个荣誉称号,人们就会想起大跃进年代,这个休养院组织一支革命残废军人文艺演出队,曾到全国八个省、市十五个大城市作汇报演出。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首长在北京亲切接见他们,并观看了演出。他们那种坚强的革命意志,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受到热烈的赞扬,人们称他们为“最坚强的人”。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最坚强的人”现在怎样?
走进休养院的大楼,门口立着的大镜框内写着“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亲笔写的特等革命残废军人刘渝生的诗句。周总理的关怀,二十年来一直在激励着这些坚强的战士,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不断前进。
“战场上我们用刺刀劈过敌人,残废了我们仍是无畏的士兵”。今天,这些无畏的士兵,怀着深仇大恨,口诛笔伐,争相投入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失去了双手的,就用两臂夹住笔来写;双目失明的,就用盲文来写;不会写文章的,就口述请别人代笔。一张张大字报、一篇篇大批判文章,是一把把刺向“四人帮”的利剑。去年,他们克服病残困难,共写出批判文章七百多篇。一等残废军人易如元,因爱人患病而离院回家探亲。他一边照顾病人一边挤时间写批判“四人帮”的文章。
这些为革命事业立下过功勋的人们,正象他们自己在诗中所说的:“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我们有一颗永不残废的心”。他们那种克服病残困难,坚持认真学习的精神,使人感到衷心钦佩。双目失明的一等残废军人李举洪在旧社会里没有上过一天学,来到休养院后才开始学盲文。他经常外出向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又长期坚持为伤病员做按摩,他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学盲文版《毛泽东选集》。去年,他仅用了八个月就把一至四卷通读了一遍。五卷出版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象李举洪这样认真学习的,在休养院大有人在,全院已有二百七十多人读完毛选五卷,有一百七十多人读完一至三、四卷。
在这里休养的有老红军、老八路,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负伤致残的青年战士。他们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老红军苟德明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他盖的棉絮,还是当年在延安时发的;他还保存着延安大生产时发的棉衣、毛巾等,存款折里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发的津贴。他说:“过去的东西不能丢,留着鼓励自己继续革命,也用来教育后来人。”休养院的许多残废军人经常被邀请到外单位作报告,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千万青少年和革命干部、群众。
“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我们却愿意象颗小小的螺丝钉。”“四害”横行的时候,这里的革命残废军人不怕“四人帮”挥舞的“唯生产力论”、“光拉车不看路”等一顶顶帽子,坚持开展各项生产活动,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打倒“四人帮”,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
他们栽桑养蚕、种菜、养猪,去年又增加了编织竹帘。六个残废军人组织了一个修车小组,专门为下肢瘫痪的同志修理三轮车,仅去年就修理一千多辆次,既解决了修车困难,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下肢瘫痪的一等残废军人龚发明,参加了养蚕组生产,他还利用休息时间搞竹编,什么蚕簸、撮箕、背篼、筲箕等,院里需要什么,他编什么。他害病躺在床上,还为医院划了二十多斤棉签,群众送了他个称号叫“闲不住的人”。他们还积极支援附近社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去年积肥送肥七万多斤,为社队割麦、栽秧八十多亩。
在会议室里,残废军人文艺演出队,正在为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慰问团作汇报演出。打倒“四人帮”,这里人人心欢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发扬。他们创作许多歌颂毛主席、华主席和忿怒声讨“四人帮”的文艺作品。他们演唱的大都是自己的创作。特等残废军人、下肢瘫痪的女歌手何长俊,当年曾受到周总理接见,今天她的歌喉依然十分嘹亮。她在《毛泽东思想传万代》一歌中唱道:“山连山,海连海,革命旗帜永高举,伟大真理在胸怀,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继续革命朝前迈。”
新华社记者 孙跃冬


第2版()
专栏:

她走在时间前面
潍坊发动机厂青年女工郎咸萍为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
编者按:山东潍坊发动机厂青年女工郎咸萍,是为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劳动的千百万农机工人的优秀代表,也是以实干精神力争农业高速度的模范。郎咸萍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工人阶级应尽的职责,把贫下中农的要求时刻记在心上,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实干精神是很可贵的。
一九七八年又过去一个多月了,离一九八○年底已经不到三年时间。我们要学习郎咸萍那种分秒必争的精神,真正挽起袖子来大干实干。
本报讯 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的代表们,最近在山东省潍坊市参观学习的时候,听到了潍坊发动机厂一个青年女工为农业机械化作出出色贡献的动人事迹。这个工人叫郎咸萍,她以工人阶级的高度责任心,努力为农民兄弟生产优质产品,年年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现在她已经干完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的生产定额,开始干一九八○年的活。因此她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共产党员郎咸萍在夺取生产高速度和高质量的过程中,曾经同“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一九七四年四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在潍坊市挑动武斗,煽动停工停产,并且诬蔑郎咸萍和六班工人“加工零件越多,偏离革命路线就越远;干的活越多,对社会主义危害就越大”。在这股阴风恶浪面前,郎咸萍毫不动摇,始终和全厂先进工人一起,坚守生产岗位。一九七五年三月,“四人帮”的爪牙又刮起停工停产妖风,郎咸萍和另外三个工人满怀义忿,联合写了一张题为《大干社会主义有理》的大字报,痛斥了“四人帮”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要提前五个月完成全年国家计划。这张革命的大字报,点燃了全厂工人向“四人帮”反击的怒火,在厂党委领导下,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高潮。郎咸萍怀着对“四人帮”的切齿痛恨,坚持天天早上班,晚下班,上了车床就象上了战场一般,出大力,流大汗,拚命干。这年四月份,她一个月就完成了四个半月的工作量,全年任务提前七个月完成,而且产品质量良好,超额实现了大字报里提出的奋斗目标。这一年,全厂柴油机的产量,比一九七四年增长两倍多,给“四人帮”的破坏阴谋以迎头痛击。
郎咸萍全心全意为农业机械化出力,既表现为争分夺秒抢时间,也表现在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上。她所在的六班,主要任务是为柴油机每月加工十二种、二万九千多件零配件。郎咸萍知道,这些产品虽小,作用可不小。如果质量不好,就可能造成柴油机“趴窝”,使农民兄弟遭受损失。“一定要使经过我手的每个零件都达到高质量!”她怀着这样的信念,全神贯注地精心操作。她还常跑到总装配车间去,征求关于本班产品加工质量方面的意见,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在郎咸萍带动下,六班的产品质量,一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工人阶级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阶级责任心,是推动郎咸萍在生产上埋头苦干的巨大动力。她曾到寿光县农村去劳动,在凛冽的寒风里和社员们一起战天斗地,她深刻感受到,农民兄弟是多么迫切要求机械化呵。一九七五年春,益都县一带严重干旱,山区农民连喝水也困难,要到几里路外去挑。发动机厂送去了抽水用的五台柴油机,帮助一部分社员解决了困难,但还是不够用。他们厂生产的一台五十马力柴油机,用于灌溉就相当于二百个劳动力,“假如能多生产些柴油机,将能为农民节约多少劳动力!”郎咸萍还不止一次地看到,社员们带着损坏了的零件,远道来到厂里,要求解决困难。这些事使她深有感触,久久不能忘记。她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农民兄弟服务。
粉碎“四人帮”以后,郎咸萍参加了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光荣地见到了英明领袖华主席。她心情激动,更加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为了实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遗志,在一九八○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她决心使出全身力气,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向祖国的忠诚哨兵致敬
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海防和边疆,遍布着英雄的保卫者。当“四人帮”妄图毁掉祖国社会主义大业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忿怒而又担忧啊!如今,“四害”消除,玉宇澄清,英雄战士们喜看神州大地正向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迈进,个个豪情满怀,日日夜夜为保卫祖国而战斗。
一天拂晓,我们的边防战士又离开温暖的营房到铁布克山去巡逻。
冰封雪果的铁布克山是新疆塔城地区的一座大山。山上山下,气候变化无常。战士们途经铁布大岗时,突然,狂风卷着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袭来,把战士们打得直不起腰,睁不开眼,头部阵阵发麻。班长张玉亮眼看行进速度缓慢下来,急切思虑着怎样才能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赶到目的地。他想起了“硬骨头六连”百折不回的韧劲,抹了抹满脸雨水,大声喊道:“同志们,练硬骨头精神的节骨眼儿到啦!坚持就是胜利!”喊声鼓舞着大家在风雨冰雹中继续前进。到了半山腰,暴风雨更加猛烈。张玉亮走到全班前面,让战士们一个拉一个地拽紧他身上的腰带,自己顶着暴雨、冰雹在前面开路。风大、雨急,坡陡、路滑,他咬紧牙关,身子伏向地面,承受着一班人的拉力,以惊人的毅力前行。走了一段,累得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两手抠着地,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右手中指的指甲裂开了,鲜血从嵌满指甲缝的泥土中渗出来。十指连心,他不顾剧痛,带领大家往上攀登,终于胜利地翻过了大岗,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战士们穿着透湿的军衣,冷得打颤,可他们坚强地挺立在哨位上,锐利的目光直刺远方。
又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东海海面上突然出现一艘“渔船”,鬼鬼祟祟地向我方移动。狡猾的敌人满以为在浓雾掩护下,阴谋可以得逞。但是,他们没有料到我们的观察战士早已死死盯住了他们的行踪,前线军民早已为他们布下了天罗地网。
被誉为“海疆猎手”的六三四一艇和六三四二艇象离弦的箭,朝上级指定海区驶去。海图室里不断地向驾驶台报告着方位、航向,跳邦组做好了捕捉敌特的一切准备,雷达兵及时准确地向指挥员报告目标的距离。战艇距离敌特船越来越近了,英雄的水兵面对敌人,怒火满腔。刹时间,两艘战艇同时打开了探照灯。强烈的光柱照得敌人蒙头转向。这时,跳邦组和掩护组的同志大喝一声:“快投降,缴枪不杀!”敌特吓得头也不敢抬,乖乖地举起了双手。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的海防、边防战士就是这样百倍警惕,严阵以待。他们通过批判“四人帮”篡党乱军的罪恶阴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斗岗位的重要意义。
在祖国南海前哨桂山岛,我们见到一位名叫朱兴的报务员。每逢节日,他就主动承担起战斗值班,昼夜二十四小时都坚守岗位,用那特有的“嘀嘀哒哒”的电键声,加入了响彻祖国大地的“新春曲”。
隆冬的一天深夜,暴风雪侵袭着空军某部三连雷达阵地。连长严守信、副连长崔泽华被风雪的呼啸声惊醒,想到雷达天线联系着祖国安危,一旦摔坏,“千里眼”就会变成瞎子,敌机就可能乘虚而入,于是一骨碌爬起来直奔雷达阵地。雷达阵地正在风口上,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五十多度,风力足有十二级,拳头大的石头被刮得遍地乱蹦,十几吨的雷达天线被抛起一尺多高。崔副连长不顾个人安危,爬上剧烈摇晃的天线,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用手摸试着钢管裂缝了没有,拧拧螺丝是否松动,然后把增加的两根防风绳拴在天线上。严连长则在地面抱起石块,把固定防风绳的地锚钉紧,又搬来大石头压个严严实实。经过三个小时的战斗,雷达天线又钢钉般地扎在阵地上,不停地搜索空情。
祖国的边防有巍巍雪山,喘急的河流,和那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我们的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从无畏惧。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日日夜夜战斗在边防线上。
在这喜迎新春佳节的日子里,让我们满怀深情,向伟大祖国的忠诚哨兵们致敬!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学雷锋 见行动

红色女话务兵
我们是红色的女话务兵,
头戴耳机手拿塞绳,
传达战斗的号令,
报道胜利的喜讯,
连着遥远的边疆,
通向伟大的北京,
敬爱的华主席,
也能听见我们的铃声!
迎着一阵豪迈的歌声,我们来到了云南边防部队某部总机班。
总机班七个女战士,坚持学习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被人们誉为祖国西南边疆的一班红色女话务兵。
走进她们的机房,只见交换总机上,铜牌欢跳,塞绳交错。工作台正面醒目的标语上工笔写着:“对同志象春天般温暖,对工作象夏天一样火热。”
我们翻阅她们的电话登记簿、值班交接簿、差错登记簿,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全班差错率已下降到千分之一。
在机房的墙上,张挂着“‘三满意’守机员竞赛评比表”,上面插满了小红旗。
应我们的邀请,一位叫杨红的女战士,特地作了操作表演。
杨红头戴耳机,手拿塞绳,双眼蒙着毛巾,在密密麻麻的插孔前穿梭般地接插着每一对线路。总机班班长刘碧瑶手里掐着表,注视着她操作。当杨红在三十秒钟内插拔完十八对线路后,忽然总机门上同时掉下五块铜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杨红从容不迫地在几秒钟内就将五个电话全部接通了。
这些女话务兵是十个月前才来到总机班的。那时,她们有的向往着驾驶战鹰,翱翔在祖国蓝天;有的羡慕白衣战士,想为军民医伤治病;有的还想身跨战马,在祖国千里边防巡行。至于当电话兵,她们都不那么感兴趣。
连队党支部象是看透了她们的心思。因此,在欢迎新战友的时候,便出现了这样的对联:“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横额是:“学习雷锋”。随后,党支部又组织她们学习雷锋的事迹和日记,给她们讲我军通信兵的革命传统,讲电话班工作的重要性,教育她们当好领导机关的“耳目”和“神经”。
有一件事深深地教育着这些女战士。那是去年三月,一个假日的晚上,值勤守机的总机班班长刘碧瑶,忽然接到了一个火警电话:“喂!我是司令部值班室,汽车站失火,加油站受到严重威胁,地委求援,请迅速接通各直属部队,越快越好!”刘碧瑶心红手快,以迅速准确的动作接通了所有电话。各直属部队立刻奔赴现场,很快扑灭了大火。事后,汽车总站给部队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烈火炼真金,军民鱼水情。”
事实使女战士们认识到,小小塞绳千斤重,一插一拔真光荣。她们批判了“四人帮”散布的“学习业务技术是白专道路”的谬论,决心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一个又红又专的女话务兵。为了保证接转每个电话都做到听得清、插得准、说得明,她们根据各人的听觉习惯不同、发音吐字不同的情况,开展了苦练“四功”的活动:听各种话音的耳功,讲普通话的口功,快接快转电话的手功,多为用户着想的脑功。她们白天练,晚上关了灯也练,练出了没有照明也能接转电话的硬本领。
在昼夜繁忙的工作中,女话务兵们个个争当“三满意”(首长满意、用户满意、友邻台满意)的守机员。每当遇到接不通的电话,她们总是认真登记,进行回叫;遇到声音小、杂音大的电话,她们就热心帮助传话。去年七、八两个月,她们就帮助用户传话一百九十九次。
一天上午,上海高等院校招生办事处找军分区干部科通话,不巧干部科的同志都上山打靶去了。人不在怎么办?刚下夜班的女战士张前莉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毫不迟疑地冒雨上山,找来干部科的同志,接通了上海打来的电话。
还有一天,一位从河北农村来的同志,住在饭店生了病,勉强跑到邮局给在数百里外的舅舅打电话。由于土话多,乡音重,无法听清。为此,值班战士李燕亲自跑到邮局,问明用户的意图,代为接通了电话。但事不凑巧,他的舅舅出差去了,舅妈又没见过面,只好委托就近的一位老战友把亲戚带来。可是这位老战友家里又没有电话。怎么办?群众的困难没有解决,战士为人民服务的心意就没有尽到。李燕便把电话内容记下来,下班后专门跑去找到了那个同志的家,转达了电话。这位远离家乡的同志感动地说:“你们关心用户胜亲人,真是红色的女话务兵!”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热情的机场服务员
一天下午,金色的晚霞洒满首都机场,一架从革命圣地延安飞来的班机降落了,旅客们走进候机大厅。其中一位年轻旅客,背着大包小包,抱着一个啼哭的小孩,神情很焦急。服务员侯健英赶紧迎上去问:“同志,您从那儿来?到那儿去?孩子怎么直哭?”这位旅客姓任,他说:“我是到延安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老家在门头沟,是送孩子回来的,小孩刚满月……。”小侯热情地说:“你不要着急,咱们帮你解决困难。”说完,和她的伙伴立刻忙了起来,有的抱孩子,有的端饭菜,有的给孩子买牛奶。孩子刚吸几口牛奶,立即把奶吐出来,姑娘们赶紧请来医生。小任看着这些素不相识的阶级姐妹为他和孩子忙碌,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天黑了,候机室的领导和服务员们,考虑到小任赶回门头沟有困难,就请他带着孩子在招待所住一晚上,同时决定第二天派服务员王国平同志送小任父子回家。
次日,王国平一路上尽力照顾小任父子:每次上车,他背着大包先上去,给小任找好座位;下车时,他走在前面“开道”;车上比较拥挤,他就用身子护着孩子,一直把他们安全地送到了家。小任的父亲拉着小王的手说:“同志,我们全家要向你们学习。”小王说:“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
张凤英


第2版()
专栏:

旅客的贴心人
湖南省汝城县汝城饭店服务员陈兰英同志,十多年来,坚持学雷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受到了旅客的一致赞扬。
旅客来到汝城饭店,陈兰英总是热情接待。看到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旅客们都感到她好象是自己的亲人。一次,有个旅客半夜突然肚子疼痛,饭店领导和几个服务员把他送到医院,经医师诊断是急性阑尾炎,要马上开刀。陈兰英想:病人身在外地,无亲无友,动了手术谁来照料呢?她马上给病人的爱人挂了长途电话,要她来医院照料。不巧,病人的母亲得了重病,他爱人要照顾母亲和小孩,无法来医院。于是,陈兰英为病人办好住院手续,又主动承担了护理义务。病人出院了,陈兰英帮他买好车票,并把他送到车站。这位旅客感动得热泪涌流。
到饭店投宿的旅客,有不少是来治病的,陈兰英总是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各种方便。一次,一个患痔疮的病人病情恶化,不断流血流脓,把被子和衣服都弄得很脏。陈兰英不但给病人洗衣换被,煎药送饭,端屎倒尿,还打水帮他洗脸洗脚,三十多天,从不间断。病人无限感激地对她说:“你真是我们旅客的贴心人!”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