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红灯闪闪
黑龙江方正县文工团 北星
年三十儿晚上,腊梅村的人们都在欢乐的爆竹声中,忙着写春联、贴年画、包饺子,准备迎接新春。腊梅岭上的一座军用帐篷里,一个女战士却忙着泡药酒、配草药。红朴朴的圆脸上,忙得渗出了细碎的汗珠。怎么能不忙啊,部队完成了施工任务,辞罢旧岁,即将离开腊梅岭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可是,王大妈、彭二嫂、马四叔……他们的病虽然治好了,为了巩固疗效,还需要再给他们留些药。
“陈瑞玲,快,王大妈家挂红灯了!”站岗的哨兵走了进来。
陈瑞玲透过窗前雪压的腊梅花枝向岭下望去,果然看到村中五保户王大妈家里的屋檐上,高挂起一盏闪闪的红灯。
陈瑞玲急忙把泡好的药酒和配好的草药装进巡诊箱里,急匆匆下岭向腊梅村跑去。
提起挂灯,有一段多么感人的经历啊!
那是在三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施工部队开进了冰峰环抱的腊梅岭。陈瑞玲刚把卫生所安置好,她那送医送药的矫健身影,已经出现在岭下的腊梅村里。一连多少个夜晚,她刚刚离村回到住地,报晓的雄鸡已经唤来了满天火红的朝霞。
乡亲们凑在一起议论开了:
“腊梅村三沟五岔二百多户,天天走这坑坑洼洼的风雪夜路,一个姑娘家,怎么吃得消啊!”
“解放军爱护咱贫下中农,咱也要把人民子弟兵挂在心尖儿上。俺说这么办,”鬓边挂满银丝的五保户王大妈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说:“俺寻思天是黑的,灯可是亮的,谁家有了病人,在房檐上挂盏灯笼,瑞玲那孩子不就不用挨家挨户跑啦?”
从此,陈瑞玲夜间巡诊直奔灯笼去,值勤的哨兵也时刻注意帮助观察。
一天夜里,风雪交加。王大妈的哮喘病复发了,喘息困难,有心挂起灯笼,又心疼在工地劳累了一天的瑞玲。王大妈正想忍着熬过这一夜,突然瑞玲推门走了进来。只见她满身雪花,脸冻得红红的;帽上的红五星在白雪的映衬下,闪射出红彤彤、晶亮亮的光华。
王大妈愣住了:“瑞玲,你怎么来了?”
瑞玲抖掉落雪,微笑着坐在王大妈的身旁:“大妈,怕您风雪夜又犯病,我不放心啊!”
王大妈一把拉住瑞玲的手,心里一热,眼角闪出了两朵泪花:“闺女呀,灯笼不挂你也到,你真是咱贫下中农贴心的好孩子呀!”
三个月过去了。经过陈瑞玲的精心医治,腊梅村里,马四叔扔掉了拐棍,王大妈这个“老哮喘”,如今再也不闷气了!……可今晚王大妈为啥又挂起了红灯?
陈瑞玲心里燃团火,跑到王大妈家里,人没进屋,就亲热地叫开了:“大妈!”
“哎——!”随声迎上来的是王大妈那满面春风的笑脸。
瑞玲心里直纳闷,容光焕发的大妈不象有病呀?
王大妈呵呵笑着,把瑞玲迎进屋里。立时,一股春节的气氛迎面扑来:大门上,鲜红的春联耀人眼目,裱糊一新的墙上,新贴上了两张年画:《军民鱼水情》、《巡诊又到大娘家》。
看炕里,饭桌上摆满了酸菜粉呀、鸡蛋糕呀、炒黄花呀;桌中央大碗里盛的不正是大妈最心爱的“芦花”鸡么?炕边上,一盖帘薄边细褶的饺子,正等着下锅哩。
王大妈亲昵地攥着瑞玲的手,两眼眯成了一条缝:“傻闺女,还愣啥?快上炕头暖和暖和,今晚咱娘俩好好拉拉。”
瑞玲说:“大妈,您老的深情厚意我心领啦,可千万别把我当成外家的孩子呀!”
王大妈把瑞玲按在炕沿上,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深情:“闺女,跟大妈可不兴说外道话。三个多月了,俺不说你向乡亲们积极宣传普及大寨县,也不说你下狠劲和贫下中农一起搞农田建设的事,光为大妈的病你就费了多少心啊!你还帮俺劈柴担水,煎药做饭,可连大妈的茶水都没沾过嘴唇。眼看你们要走了,大妈多舍不得呀!今儿个,大妈和你一起过年三十儿,连带给你送行,这可是大妈的一片心哪!”
正说着,忽听门外人声喧哗,呼拉拉涌进一群人来,热热闹闹地把瑞玲围在中间。
瑞玲笑呵呵地向乡亲们祝贺了春节,随后打开了药箱:“马四叔,这瓶药酒给您留下治疗风湿症;刘三婶,这剂药是留给胖丫的爸爸降血压的;彭二嫂,这个偏方……”陈瑞玲把一包包中草药送到乡亲们手里。接着,又从怀里掏出一合银针和一叠批判“四人帮”的材料,捧到知识青年吉艳敏的面前:“这礼物送给青年点,愿你们扎根农村,和贫下中农一块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再用这银针,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
人们在激动中充满了依恋的感情,依恋中想起自己的来意,纷纷争抢着请瑞玲到家中作客。马四叔拍着瑞玲肩膀:“闺女,俺家挂起红灯请你去哩!”吉艳敏拉住瑞玲的手:“我们青年点的红灯可早就挂上了。”不等别人吱声,一旁急坏了刘三婶怀中的小胖丫:“解放军阿姨,妈妈给你焖了大红鲤鱼,把红灯挂得可高可高呢!”……
陈瑞玲推开门,只听远近传来了一阵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热烈的迎春爆竹声。她登上银色的雪堆,举目四望,家家那裹银的屋檐上,冰枝玉干的村树上,繁花累累的腊梅枝上,高挂着盏盏红灯。飞雪扑打着红灯,红灯映照着瑞雪,这奇丽壮观的景色,使腊梅山村充满了春意。
这当儿,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腊梅岭上部队的驻地里,也高挂起一盏闪亮的红灯,那是在催陈瑞玲整顿行装,准备出发。
这时候,岭上岭下,军民高挂的红灯,连成了一片,光闪闪,红彤彤,似簇簇鲜花盛开,如团团火焰燃烧。这红色的光芒,照红了天,照红了地,照红了腊梅村军民的心田!


第6版()
专栏:

延水长流纺车转
朱徐黎
参观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同志,一定记得在抗日战争馆的南泥湾部分,陈列着一座《延水长流纺轮飞》的雕塑。看着这位俭朴的八路军战士盘腿而坐、专心致志地摇动着纺车的形象,耳边就好象响起了潺潺延水声、嗡嗡的纺轮飞转声和激昂的大生产战歌;眼前就仿佛展现出火热的延安生活……。有多少当年喝过延河水的老同志看着它,深情地回忆起南泥湾的战斗岁月,决心铭记毛主席的亲切教诲:“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有多少生长在红旗下的青少年默然伫立在它面前,立誓继承和发扬毛主席亲手培育的延安精神。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竟遭到“四人帮”一伙的禁锢。
这座雕塑是济南部队某部业余雕塑工作者仇志海同志创作的。
一九七四年,这座雕塑经部队领导机关和美术部门评选通过,参加全国美展。但是,就在开馆的前一天,“四人帮”安插在国务院文化组主管美术的那个亲信窜进展览馆,当她看到这件作品塑造的是老八路的光辉形象,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说:“这个作品不行!太陈旧了!”一句话就判了死刑。什么“太陈旧”?!是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太陈旧”吗?绝不是!是作品所歌颂的延安精神、赞美的革命老干部这个鲜明主题,不合他们的胃口。一九七四年,“四人帮”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另搞一套,掀起批“周公”、揪“大儒”的阵阵黑浪,妄图打倒敬爱的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广大老干部打成所谓“克己复礼”的“复辟势力”,在这种形势下,这座雕塑的出现,正象一把锋利的匕首,戳穿了“四人帮”一伙的卑鄙阴谋。这件雕塑作品,再现了延安时代老八路的战斗生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对广大老干部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倾注到了雕塑的切、旋、削、戳的动作之中。面对着纺线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不禁使我们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的光辉革命实践,想起敬爱的周总理当年被评为纺线能手的感人事迹。经常看这样的作品,可以勉励自己不忘南泥湾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马年说马
天津鼓风机厂 毛羽
按照我国农历,由春节开始,进入了戊午年,也叫“马年”。
提起马,人们就会想到它那四蹄腾空、飞跃向前的雄姿,就会联想起千舟竞发、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
驯马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中有“马”字的商朝算起,至少也有三千多年。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研究马的专著《相马经》。我国有广阔牧场,几千年来,各族劳动人民培育了不少优良种马。象强劲善跑的蒙古马,高大壮美的伊犁马,善走山路的川马等,都是其中比较著名的。
马,温驯而骠悍,稳健而快捷。它挽车犁田、驮重涉险、驱驰疆场,长时期来,人们的生产活动、交通往来、抵御外侮,都离不开它。正因为马在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以马为题材的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象陕西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的石雕“昭陵六骏”,很早就闻名中外。一九六九年在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更引起人们的高度赞赏。
古代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突出自己的“尊严”,常常借名马来抬高身份地位,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是一例。无独有偶,就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竟也有人挖空心思在马身上做复辟梦。阴谋家林彪就把自己比做“天马”,能够在天空“独来独往”。野心家江青去大寨,骑着“御马”,带着大批随从,以显示她要当女皇的淫威。这些想在马身上发迹的丑类们,因为倒行逆施,结果都被人民一个个打下马来。
英雄的骏马,人民的铁骑,也为中国革命出了力,立了功。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开创一个新中国,长征路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为了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毛主席领导革命大军南征北战,“快马加鞭未下鞍”。几十年的戎马生活,终于为我们打下了人民江山。
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由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继承下来,推向前进。在这马年的开始,我们又看到了那骏马的雄姿:它昂首蹴蹄,仰空长嘶,它的精神是奋发向上,它的速度是挟风逐电,它的力量是排山倒海……进军号吹响了!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正摆开壮丽无比的跃进战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又跨上了征鞍;跟在后面的是亿万英姿勃勃的骑手。英明领袖华主席高擎毛主席的旗帜跃马在前,亿万骏马一齐奔腾,向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加鞭,再加鞭……
呵,骏马之年,祖国的跃进年!


第6版()
专栏:文化生活

诗朗诵的魅力
蒙宣
这真是一次满意的艺术享受。演员把诗句朗诵得多么出色,传神,完全把听众引进了作品所描绘的境界:林涛在我们耳边喧啸,雪山在我们眼前矗立,斗争的艰辛使我们振奋,胜利的喜悦使我们激动;而当美好的春天到临的时候,我们真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原野,闻到了各种奇葩佳卉的芳香……啊,诗朗诵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
为什么能收到这样好的效果?我想,主要是因为演员对于诗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通过声音——朗诵,准确地把他的感受表达了出来。当然,这也是需要技巧的。在这方面,演员掌握得很好,适度,有分寸,毫不追求那种表面华丽讨巧的东西,因此,既能做到淳朴自然,真挚感人,又富有诗的韵味。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自的特点。诗朗诵,顾名思义,正应该是这样,即运用富有表情、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展示出作品的革命内容和战斗精神,以此来吸引听众,使听众震动,感奋。适当的面部表情和必要的手势,是可以增强朗诵的艺术效果的;但是,如果过多地强调甚至求助于后者——不断地挥手举足,不断地扬眉瞪目,那么,即使不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也不能算作诗朗诵,而是演戏,说相声,或别的什么表演。朗诵讽刺诗,需要运用较多的夸张的表情和动作,那自然另当别论。


第6版()
专栏:

台湾相思树
解放军某部 王培公
春节前夕,我来海岛哨所。在战士的桌上,一眼就看见了你。
窗外,一海怒涛,一岛礁石,没有草,没有树,甚至也很少土;而你,却茁壮地生长着,叶片葱绿,枝干挺拔。你——小小的树苗啊,怎会受到战士们如此的爱护?看,这擦得一尘不染的瓦盆;看,这精心松过的泥土!
和你作伴的,是枪架上那擦得亮闪闪的一排钢枪,是桌面上那摆得整整齐齐的一叠红书;而在你上方的墙上,毛主席和华主席正亲切地注视着你……
我问班长:“什么树啊,这么珍贵?”
班长深情地望着你,慢慢吐出几个字:“台湾相思!”
轻轻一句话,推开了我的心扉;拍天怒浪,涌进了我的胸膛……
台湾相思啊,你生在何处?养育你的,是阿里山的沃土?是日月潭的风露?
台湾相思啊,你生在何处?滋润你的,是高山族同胞的汗滴?是基隆港渔民的泪水?
你,又是怎样来到战士桌上的呢?是那些被战士们奋身救护过的、遇难的台湾渔民,临别时留下的一片心意?还是冲破艰难险阻从海外归来的台湾同胞,特意给海防战士捎来的礼物?
相思树啊,你出生在台湾,成长在大陆。你把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念、祖国人民对台湾的思念,紧紧地、紧紧地连在一起。
台湾的相思树啊,祖国的相思树,我看见,你的旁边,钢枪闪亮;我看见,你的前面,红书耀目;我看见,你的上方,毛主席、华主席慈祥的目光,每天把你关注。
我捧着你啊,相思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我有多少话要对你说!
班长望着大海,突然开了口:“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能亲身参加解放台湾,把这棵相思树苗带过海峡,栽回到解放了的台湾宝岛上!”
我紧紧地、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耳边,风在怒吼,海在欢呼……


第6版()
专栏:

夸一夸咱村的宣传队〔歌词〕
刘章老哥们儿,老姐们儿,听我来夸一夸咱村的宣传队儿。咱们村的宣传队儿办的可真不离儿,自编自演的小节目真正爱煞人儿。有舞蹈,有歌曲,有相声,有小戏儿,还有那多年不见的秧歌剧儿。看起来真舒心,听起来有滋味儿,节目小,作用大,叫人长精神儿,就象那,就象那清清的渠水流进庄稼地儿!头几年,真憋气儿,“四人帮”刮妖风到处搅混水儿,多少好作品打进了地狱门儿,一花独放百花枯那叫什么事儿!“三突出”,“三陪衬”儿;打棍子,扣帽子儿,唱歌的一个一个被锁着嗓子门儿……党中央除“四害”呀,再不受窝囊气儿,一社社,一队队儿,到处摆新戏儿,直唱得,直唱得学大寨赛那热腾腾的火一盆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