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订出个群众满意的计划
春耕播种季节已经和即将到来。种植计划怎样安排?怎样做到既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又照顾人民生活需要?这是广大群众关心的一件大事。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中,应该进一步肃清“四人帮”散布的流毒,反对瞎指挥、“一刀切”的恶劣作风。种什么?怎么种?要充分同群众商量,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订出一个群众满意的种植计划,这是对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
——编 者


第3版()
专栏:

粮食品种不要“单打一”编辑同志:
小米营养价值高,味道香,北方地区人们都爱吃它。而且,谷糠是养猪养鸡的好饲料,秸杆是大牲畜的好饲草,群众说“谷子浑身都是宝,人吃马喂离不了。”谷子具有耐旱、耐寒、抗风、早熟的特点,适合坡梁地种植。我们涿鹿县地处河北省塞外,十年九旱,无霜期短。全县一半以上的耕地是坡梁地。长期以来,谷子一直是我们这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可是,近几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有的社队干部忽视人民生活的需要,片面认为“农业要大上,只有种高粱”。到一九七六年,全县谷子播种面积减少了百分之七十。这样一来,小米产区的人们吃不到小米,连产妇、病人也吃不到小米。
打倒“四人帮”以后,一九七七年,县委决定把谷子的种植计划扩大到十三万亩。眼下,备耕工作已经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呼吁各地在安排种植计划的时候,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在作物品种的安排上,不要“单打一”,既要积极完成国家计划,又要想到人们生活的需要。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种些黍子和芝麻
一月五日晚上,山东广饶县城关公社十六村大队第七生产队的办公室里,队委们正在开会研究落实今年农业生产种植计划。
会上,大家献计献策,争先恐后发言,提出了在抓纲治国关键的一九七八年里,如何高速度发展农业的措施。队长一笔一划地记着,老保管不时满意地点点头。大伙发完言,队长郭洪林向大家提出了今年队里打算种五亩黍子和七亩芝麻的建议。话音刚落,副队长孙文平立刻开了腔。他说:“去年华主席领导咱抓纲治国初见成效,咱队粮食产量超过了《纲要》,今年要种上这十二亩低产作物,粮食单产非叫它们给拉下来不可,咱定的粮食过‘长江’的计划可怎么实现?”老保管张庆昌接过他的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队长提的建议好,应该种点黍子和芝麻,这是按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华主席叫我们安排好群众的生活的指示做的。黍子固然低产,但是社员蒸年糕离不了它,黍穗苗子还可以做扫帚,也是社员日常生活不可少的;芝麻可以榨油,我建议还要多种点,多向国家交售芝麻,好让城市职工们多吃些油。我们种庄稼的,可不能只种粮食,搞‘单打一’,不顾群众生活的需要啊!”这一席话,大家都感到在理,于是一致通过了队长提出的计划。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订计划要抓多种经营编辑同志:
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被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被搞乱了。你一提发展多种经营,他们就给你扣上“以钱为纲”的帽子;你要种点经济作物,他们就要作为资本主义倾向来批判。现在“四人帮”粉碎了,没人打“棍子”戴“帽子”了,建议各地在制订今年生产计划时,合理安排好土地、肥料、劳力,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荒山、水面、河滩,因地制宜,安排好多种经营,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人尽其力,地尽其利。在保证粮食大丰收的同时,也要争取其他各项经济作物的好收成。
广东省普宁县流沙公社南园大队 白 玉


第3版()
专栏:

四川威远县充分利用塘、库、堰的水面发展渔业生产。这是靖和公社建立的鱼种场,它生产的种鱼除供应本县社队需用外,还支援附近县、市。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决不能弄虚作假,骗取大寨县称号”
——记沁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作风的事迹
好坏都看 不怕露“丑”
从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来,山西沁县的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八以上。这个速度和县委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
去年夏季,沁县县委根据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带领全县人民大打了一场以荒山造林、整地刨坑为主攻方向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全县五万多人上阵,由各级领导率领,在山上安营扎寨,连片治理,建成造林壕田六万多亩。这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沁县还是第一次。上级领导派人来检查指导工作,外地也不断有人来参观访问。让人家看什么呢?有的同志说:县办的“七一”、“八一”两个林场,都是大工程,就让人家看这两个地方吧。可是,也有人不同意。他们说:“七一”林场是一开始搞的,当时没经验,标准低,质量差,有些条田下了几场大雨就冲坏了,让人家看了还不露“丑”?“八一”林场是后来搞的,面积大,质量高,有看头。还是让人家看“八一”吧。到底看哪个?大家都等县委表态。县委书记扆耀光说:“我们的工作是一分为二的,有成绩,也有缺点,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都是客观存在。上级领导来检查,外地来参观,正是帮助我们改进工作的好机会。不仅要让人家看好的,更要让人家看差的,把我们的‘丑’露出来,使参观的同志们从对比中认识到壕田比条田好,回去搞的时候就可以少走弯路。这样有什么不好呢?”老扆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从此,不论是上级来检查工作,还是外地来参观访问,总是既让看“八一”林场,也让看“七一”林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大家深受教育。
要讲实效 不图热闹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怎样摆布劳力?表面看,这是个方法问题,实际上却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在去年秋季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中,沁县县委曾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场大讨论。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划,沁县一九七七年秋冬季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之一,是沿长太公路两边搞综合治理,叫做“九十华里一条线”。那么,劳力该怎样摆布?有的同志说:干脆把各个公社的劳力全部集中到“九十华里一条线”上来,这样看起来声势大,对外边影响大。县委领导同志没有先说如何摆布劳力,而是先摆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我们搞农田基本建设到底是为了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搞农田基本建设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加快农业发展的速度。”有的说:“搞农田基本建设要讲实效,可不能图形式,凑热闹。”县委领导接着大家的话茬儿说:“是啊,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把冲天的干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们全县有四十万亩耕地,分布在许许多多的山沟里、坡岭上,长太公路两边仅仅是一部分。要大幅度增产,就必须大面积治理,可不能只看到这一条线,丢掉几十万亩一大片。再说,把全县的劳力都调到公路两边来,不仅吃饭、住宿有困难,而且人多摆布不开,容易形成窝工浪费,劳民伤财。这种华而不实的事,我们不能干。”县委领导的意见对大家启发很大。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沿长太公路两边的八个公社,集中在“九十华里一条线”上搞综合治理,其余十三个公社,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程,以社为单位作战。由于这个决定符合实际情况,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调动了社员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效果。去年秋、冬完成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量,相当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总和。
错了就改 不能作假
去年十二月上旬,上级党委通知沁县县委写一份建设大寨县情况的报告。由于材料要得急,有些数字没来得及统计,有关部门作了个估计,就填上报送走了;还有些数字的计算也不太准确。
过了几天,各项统计数字报上来了。县委副书记马贵书发现,各级干部参加劳动的天数和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同前些时上报的数字不一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找来有关部门的同志询问情况,才知道原来上报的材料上有些数字是估计的。他毫不犹豫地说:“赶快把原来估计的数字改正过来,重新打印上报。”当时,有关部门的同志有点犹豫地说:“改了重新上报,会不会影响咱县今年进入大寨县?”马贵书同志耐心地解释说:“我们希望进入大寨县。但是,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华主席提出的六条标准来要求,决不能弄虚作假,骗取大寨县称号。如果今年进不去,我们就对照六条标准揭矛盾,找差距,继续努力。”有关同志立即把不实的数字改正过来,重新打印后报送上级党委。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工农结合 城乡结合 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
大石头林业局大搞副食品生产基地
吉林延边大石头林业局是一个老局,有八千多职工,四万五千多人,经营面积二十九万七千公顷。广大职工和家属所需用的副食品,过去几乎全部从外地调进,甚至千里迢迢从关内以至江南远途调运。这样,既增加了运输费用,对林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也有影响。近几年来,这个局以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农副业基地,副食品供应才逐步得到解决。现在有近万只鸡的养鸡场,有三百多头种猪的养猪场,每年为基层提供大量仔猪;有储鱼量达五百多万斤的养鱼场,近一、二年已捕捞五万多斤鲜鱼。这些基地所生产的副食品,除了保证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和生产大会战、年节需要以外,还有计划地供应给林业生产第一线的职工,蛋、鱼、肉等副食品供应水平已超过附近市镇居民。现在,除全局建立了大型蔬菜、养猪、养鸡、养鱼基地外,三十二个林场和基层单位也都建立起自己的副食品生产基地。由于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和发展,职工的生活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十多年来一直提前完成国家木材生产计划,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地处边远林区的林业企业,在发展林业生产过程中,要不要建立自己的副食品生产基地?林区职工和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解决副食品问题?大石头林业局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的实践证明,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林区,广大职工和家属在搞好林业生产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解决农副业产品供应问题,完全可能,大有可为。这对于建设“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型林区,从根本上解除职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有着重要意义。
大石头林业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在学习大庆建设“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矿区的过程中,他们也受到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人认为林业生产这么忙,那有精力抓农副业;有人污蔑林区搞副食品基地是工不工、农不农的大杂烩。林业局党委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分清路线是非,宣传大庆经验,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林业生产与农副业生产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建立自己的农副业基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局党委亲自在第五林场搞试点。这个场全年无霜期只有八十来天,经过全场职工和家属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在从来没有种过白菜的高寒山区,第一次夺得了白菜大丰收,实现了秋菜自给有余。
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是大石头林业局搞好农副业基地的一条重要经验。群众发动起来以后,都积极找门路,想办法,办副食品生产基地的热情很高。为了避免盲目性,局党委及时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他们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对全局农副业基地的建设作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例如:充分利用水库的水灌溉,发电,养鱼、鹅、鸭,养珍珠和青饲料;在柞木林带开辟木耳场,在椴树林带发展养蜂;利用肥沃的森林草原地带发展畜牧业。林区所特有的橡子、松针和一些树叶等都成了他们发展养殖业的饲料来源,改变了过去有山不利用、有水水白流的局面,使全局副食品生产有领导、有计划地蓬勃发展起来。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建队屋
广东省海康县南兴公社王宅大队的干部,原来在村中一间旧食堂里办公。后来生产发展了,集体粮仓不够用,他们就把房子腾了出来,然后自己动手,砍了四根树杆,割了几担草,在大队中间的田头盖了一座茅棚。农忙时正好当田头指挥部,平常开会学习也都在这里。风吹雨打,墙坏了,弄团泥巴糊糊;顶破了,加把稻草补补;年年加,年年补,顶上横梁压折了,他们再在中间顶一根木杆。四年多一直没有搬过家。
大队没有钱建队屋吗?不是。
从一九七一年起,大队曾四次计划过建队屋,钱都拨定了。但是第一次,大队买拖拉机钱不够,他们把建队屋的钱垫上了;第二次,大队建医疗站,又把钱占用了;第三次……一年又一年过去,大队先后买了六台拖拉机、三部柴油机和其他一批农业机械,扩建了仓库、学校、医疗站,各生产队也都盖了砖瓦队屋,唯独大队党支部办公的地方,还是那间田头茅草寮。
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由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了严重破坏,他们的茅草寮曾经成为一些人的“笑料”,有的说它“太寒酸”,有的批评它“不象样子”。可是大队党支部却不这样看。每次建队屋的计划被耽搁时,他们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让大家想一想毛主席是怎么说的,比一比大寨的干部是怎么做的,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作风,进行一次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大家在思想上逐步统一了认识:集体的钱都是群众劳动的成果,应该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去年,王宅大队农业生产又获得了大丰收。贫下中农都说:今年该轮到大队建队屋了。“双夏”大忙后,大队党支部又一次作出建队屋的计划。三千元的建筑费用拨出来了,石头、灰沙也运来了。可是地基刚刚砌平地面,又出现了新情况:为了打好今年农业翻身仗,大队计划建设一座电动排灌站,买马达、水泵刚好差三千元。党支部又决定暂停建队屋,先用三千元买机器。
现在,王宅大队的电动排灌站已经建成。贫下中农站在新修的水泵房旁,望着远处田野上那座茅草寮,心情象渠道里的流水一样激动。大家说:“我们的干部,真是把心都放到集体上去了。”


第3版()
专栏:

“我也是个普通一兵”
去年八月,河北成安县一带一连下了三天两夜暴雨,东半部低洼地带的几个公社沥涝成灾,丰收在望的庄稼被淹。县委书记宋万起知道了这一情况,心如火燎。他立即骑上自行车,朝着灾情严重的路固公社驰去。当他行至距离县城十多华里时,因道路泥泞,积水一尺多深,没法骑车了,他就索性脱掉鞋袜,扛起自行车,涉水步行赶到了路固公社。到了公社,老宋连口水也没顾上喝,便同公社干部一起拄着棍子、趟着水,查看灾情去了。宋万起走到那里,就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研究排水的办法,参加排除积水的战斗。就这样,老宋在十天内,步行涉水二百多华里,走遍了成安县东半部四个公社五十三个大队。每到一处,社员群众看到自己的县委书记趟着水,浑身是泥的情景,都非常感动。
为了彻底改变东半部雨少旱、雨多涝的状况,县委决定开挖东风二排支渠工程。老宋一有空就到工地去。民工吃啥他吃啥,跟群众一块排队打饭;民工干啥他干啥,不怕脏不怕累。一天吃罢晚饭,宋万起找到公社负责同志,要求夜里值班看机器抽水,公社负责同志关切地说:“你干了一天的活了,够累了,早点休息吧!”宋万起说:“那怎么行,社员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还干,我也是个普通一兵,那能特殊呢?”公社负责同志见说服不了他,只好也安排他看守机器。第二天一早,又见他和民工一起上工了。


第3版()
专栏:

“挑茅粪队长”
数九隆冬,陕北高原北风呼啸。在富县南道德公社,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衣着朴实、中等身材、四十开外的人,肩头挑着一担粪桶,手里拎着大粪勺,顶风冒雪,走村串户,兴冲冲地来往于村庄、田间的小道上。他,就是南道德公社党委书记黄来有,社员们都亲切地叫他“挑茅粪队长”。
去年春季,南道德公社党委在讨论粮食增产措施时,感到突出的问题是肥料不足。老黄想:“茅粪是个宝,省钱,肥效高,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于是,在他的提议下,经公社党委讨论决定,全社固定十九名劳力,建立了一支挑茅粪的专业队。去年,玉米拔节的时候,在老黄的带头下,专业队积极挑茅粪,使全社三千二百亩重点玉米田普遍追施了一次人粪尿,亩产平均过“黄河”,实现了每人平均生产千斤粮。
去年冬季,积肥运动一开始,老黄又第一个挑起了粪桶。最近,天寒地冻,有的队员产生了嫌脏怕苦的思想,老黄就耐心细致地反复向大家讲解肥料和粮食的关系,粮食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作用。大家提高了认识,鼓起了干劲,决心再脏再苦也要挑。 (本报通讯员供稿)


第3版()
专栏:编后

从小事做起
这三篇文章,反映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读了感到亲切。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传统和作风,都不是抽象的东西。成安县委书记步行涉水查看灾情,在水利工地上,民工吃啥他吃啥,民工干啥他干啥,毫不特殊。南道德公社党委书记为了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顶风冒雪,走村串户,不怕脏,不怕累,带头挑茅粪。王宅大队的干部把全部心力都用到了发展集体生产上,四次推迟建队屋的计划。这些看来都是小事,但是,人民群众往往就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认识我们的党,认识我们党的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的性质,肆意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攻击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老一套”,谁要讲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就诬蔑是
“不抓大事”、“给走资派评功摆好”。他们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大刮资产阶级的帮风、邪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糟蹋得不成样子,破坏党的威信,破坏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今天,我们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中,要深入批判他们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罪行,同时要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