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科研走在前 生产大发展
——从北京市化学工业发展看速度和科学的关系
在一个工业部门,一个工矿企业,科学研究应当摆在什么位置?它同生产发展的速度有什么关系?看一看北京市化学工业发展的情况,很说明问题。
北京市化学工业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解放初期,它只生产一些加工产品;现在,仅市化工局管的产品,包括化工原料,就有好几千种。全局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七百多倍。这么巨大的变化,是同大搞科学研究分不开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事实确是如此。以北京化工厂为例,一九五○年,这个厂还只能生产一些最普通、最基本的化学试剂,品种少、产量小、产值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适应国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这个厂狠抓科研工作,结果使生产来了个大发展,开辟了光谱纯试剂、基准试剂、高纯试剂、有机特效试剂等新门类,并且跨出化学试剂的界限,研制和投产了塑料增塑剂、塑料引发剂、冷冻用致冷剂、照相材料等产品。一九六五年,适应我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这个厂又抓了六个新门类产品的科学研究。厂党委抽调大批科技人员组成六个攻关班子,要求全厂各车间、科室都为攻关大开绿灯。结果,有四个新门类的产品成了这个厂的重要产品。一九七○年,适应电影、电视、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个厂又一次组织专门班子,下很大力量,研制和投产了为电影、电视、电子工业配套的化工材料。二十多年来,这个厂就是这样地由单一生产化学试剂的企业,发展成为广泛服务于国防、科研、工、农、医各部门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它既生产化学试剂,又生产化工原料,还生产各种直接为现代科学技术服务的特种化工产品。年产值由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一亿一千万元,年产量从几百吨发展到一万五千多吨,品种由一百多种发展到一千五百种。
科研走在前,生产大发展。北京化工厂的历史有力地说明,生产建设的速度同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企业要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就必须坚持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使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特别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整个生产过程不是直接依靠劳动者的技巧,而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切实抓好科学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四人帮”任意给抓科研的人戴帽子,打棍子,甚而把“科研应当走在生产建设前面”的科学论断,说成是什么“唯生产力论最典型的语言”。这伙反革命黑帮,妄图否定三大革命运动之一的科学实验,从而破坏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有的同志口头上也讲工厂抓科研重要,可是思想上总觉得生产是硬任务,科研是软任务。科研科研,可拖可延,今年不抓,还有明年。结果是年复一年,科研总是靠边,生产上得很慢。这种情况表明,这些同志并没有真正认识科研的重要性,看不到科研不搞好,生产就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爬行。试问:设备不更新,技术不更新,品种不更新,光拚体力,拚设备,不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怎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哪里会有生产大跃进?如果我们真想而不是假想高速度,我们就应当让科研走在生产前面,大搞科学实验。当然,在生产和科研的具体安排上,矛盾是有的。我们只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正确处理好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矛盾就不难解决。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开始只有一个车间,一个品种。工厂党委既看到近期生产,又看到长远发展,统筹兼顾,在安排好生产的同时,挤出一部分力量,加强科技队伍,开展科学实验,结果是新车间增加了五个,新产品增加了十个,产值增加了二十多倍。北京化工三厂也是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积极组织厂内厂外“三结合”,使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生产得到了成倍的增长。这些单位的经验都说明,只要企业党委真正重视,安排得当,就不会一头挤掉另一头,相反,会促进生产多快好省地发展,使企业年年有新套套,年年有新贡献。


第2版()
专栏:

向矸石山进军
——记邯郸市利用煤矸石的群众运动
走进煤矿区,往往可以看到,煤井旁边由煤矸石堆成的矸石山。过去,这大量的煤矸石被人们视为“废物”,长期抛弃在那里。粉碎“四人帮”以后,不少煤矿区遵照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指示,开始大量利用煤矸石,让它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发热发光。在向矸石山进军的战斗中,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打了一个漂亮仗,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邯郸是我国煤炭基地之一,峰峰、邯郸两个矿务局的十几个煤矿就座落在附近的太行山麓。那年年增高的矸石山,历年积存总量达三千万吨以上,占地两千亩。邯郸市利用煤矸石虽有较长的历史,但有组织、有领导的大量利用,是从一九七五年,特别是从一九七七年开始的。
一九七五年,在全国四届人大精神鼓舞下,邯郸人民意气风发,决心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六月份,市委向全市提出:国民经济要大上,就要走革新、改造、挖潜的道路。在燃料方面,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广开能源。从此,利用煤矸石成了全市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运动的重要内容。
在改造炉灶,利用煤矸石方面,第二商业局饮食公司所属的利民食堂,走在前头。为了节省煤炭,支援工农业生产,他们学习外地建造简易煤气炉的经验,克服各种困难,改建炉灶。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矸石煤气炉。这座炉一次加进八百公斤矸石,可以烧十四小时,供每天营业八百元所需的煤气,绰绰有余。过去烧好煤,每天要花十二元,现在只要四角八分钱。
利民食堂矸石煤气炉建成后,邯郸市委非常重视,立即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全市很快形成了自力更生、大建矸石煤气炉的群众运动。二商局饮食公司各单位,首先做到普遍使用煤气炉;机关、学校、厂矿的做饭、烧茶、取暖,也开始广泛使用。到去年年底,全市共建成矸石煤气炉二百一十五座。光这一项,就烧矸石四万一千多吨,节约好煤两万多吨。
普遍推广矸石煤气炉,是邯郸市委领导全市人民向矸石山进军的第一战役。从去年七月,贯彻执行国务院和河北省委有关文件开始,又进入了第二战役——把煤矸石的利用从生活领域发展到生产领域。半年多来,他们迈出了多大的步伐?请看以下几个材料:
邯郸有四个火力电厂,其中三个电厂的锅炉掺烧煤矸石。掺烧的比例,一般达百分之十,邯郸热电厂有的锅炉掺烧到百分之十五至二十。
制氧机厂锻造机件使用的烧煤烘炉,改造为矸石炉,已正式投入生产。
陶瓷公司所属陶瓷七厂,将矸石煤气炉用于烤花,使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峰峰矿务局、第二农药厂等单位,用矸石作化工原料,提炼三氯化铝、硫磺等,已取得成功经验。
另外,开始大量以煤矸石作原料,生产砖、水泥等建筑材料。……目前,在生产中利用煤矸石,已占全市利用总量的一半以上。
邯郸市在利用煤矸石方面的成果,是经过了许多斗争取得的。
市增产节约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谈到,思想阻力之一是“身在煤海不愁煤”,不懂得利用煤矸石的重大意义。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群众运动,当试验中碰到困难,出点岔子,能不能顶住冷风,坚持不打“退堂鼓”。最大的阻力是,万恶的“四人帮”乱扣所谓“唯生产力论”的大帽子,搞得一些单位的负责人不敢抓煤矸石的利用。一九七六年这项工作进展不快,原因就在于此。
面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和前进中的阻力,邯郸市委态度坚决,决心很大,一直认真抓这项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市委以揭批“四人帮”为纲,通过树立典型,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利用煤矸石运动的开展。去年,全市树了五个典型,为各行各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市委还选择三个烧煤最方便的单位做突破口,让他们做出表率,用来克服各种思想障碍。这些单位,一个是燃料批发部,是整天卖煤的;一个是王凤煤矿,是整天出煤的;一个是市委机关,是领导全市的。过去,这三个单位都有自己不烧矸石的“理由”。燃料批发部有人说:“我们这里每年都要堆放十万吨煤,只要风少刮走点,雨少冲走点,就够我们烧的了。”王凤矿有人讲:“只要采煤工人倒倒鞋壳篓,食堂就能烧几天。”市委机关呢,有人觉得只要电话一拨,从哪个煤矿都可以要点好煤,何必费事去烧矸石。自从大家学习了华主席的有关指示,市委认真一抓,烧煤最方便的三个单位,带头大量利用煤矸石。
王凤煤矿开始搞双体煤气炉的时候,由于矿党委组织职工算了一笔节煤帐,大家的劲头挺足;可是,后来炉子出了毛病,一个炊事员被煤气熏倒,不少人议论纷纷,主张下马。矿党委毫不犹豫,组织大家总结经验教训,党委书记亲临现场,指挥施工,直到把炉子搞成功。
在煤矸石利用方面,虽然还有某些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但邯郸人民已经尝到了利用煤矸石的甜头。据市增产节约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他们要在机关、厂矿、学校、饭馆等单位大力推广矸石煤气炉和沸腾炉,工业锅炉要积极提高掺烧矸石的比重,大量利用煤矸石制造建筑材料,提取化工产品,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同时要组织矿区农户改烧矸石炉灶,推动城乡居民采用矸石蜂窝煤、矸石煤球。这些措施实现以后,预计全年可利用矸石一百万吨以上,相当于全年的“洗矸”总量。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潍坊市努力用现代技术武装工业
近三年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一的速度向前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消耗逐年下降,全员劳动效率和工业企业利润显著增长
新华社济南二月十九日电 潍坊市大力学习和推广新技术,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
潍坊市的干部、工人,在粉碎“四人帮”之前,顶住“四人帮”的压力,坚持学大庆,开展技术革新,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们干的更欢。广大干部、工人老老实实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学创结合,急起直追,努力把全市工业生产尽快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现在,全市工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已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仅是一九七六年到现在,就搞成功两千三百多项技术革新,其中较重大的有八十多项。此外,还推广了二十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建起了七条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和二十多条机械化流水作业线。由于广泛采用新技术,最近三年间,这个市的工业生产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一的速度向前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消耗逐年下降,全员劳动效率和工业企业利润显著增长。
潍坊市原来是一个手工业城市,现代工业主要是在解放以后靠革新、改造、挖潜,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中共潍坊市委从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感到,要高速度发展工业,必须广泛采用新技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市委自觉地把虚心学习新技术,广泛采用新技术,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象领导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那样,把科学技术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使全市各个工业部门发展很快。
近几年来,市委领导同志每年都要带领工办、计委、科技部门和各主要工业局的负责同志,到兄弟省、市、自治区学习取经。一些工业局和厂矿也经常派人到外地学习。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五年,市委书记亲自带队,两次到常州,除了请常州市委全面介绍他们加快发展工业的经验以外,还一个厂一个厂地学习他们广泛采用新技术的经验和有关的新技术。几年来潍坊市各工厂企业在市委领导下,坚持学大庆、赶常州,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革新、改造、挖潜,有计划地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逐步使整个企业或行业的技术改造配套成龙。
与此同时,潍坊市工业部门经常针对某一行业普遍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请兄弟单位或科研部门的同志来潍坊开设专课讲座,传授新技术。例如为了学习和推广球墨铸铁新工艺,节约优质钢材,市有关部门还主动邀请山东省机械局的工程师来这里讲授球墨铸铁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要求,使这项新工艺较快地普及开来。潍坊市有几十只耗焦量大的冲天炉,被人们称为“焦老虎”。后来,他们学习外地经验,又请外地有关专业人员来潍坊作关于优选法的报告,在柴油机厂用优选法进行提高焦铁比的试验,使焦铁比迅速由平均一比八上下提高到一比十三以上,全市一年可以节约焦炭两千三百多吨。
中共潍坊市委还十分重视组织本市各行业和企业之间互相学习,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一九七一年以来,这个市先后组织了铸造、热处理、金属切削、设备维修、电子、化工、纺织等六个技术交流队。去年,市里又成立了科学技术交流站,市委建立了技术交流领导小组,市属各工业局和各厂矿也都建立了科研所和相应的科研组织,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科研所为中心,以三结合的技改小组为骨干的四级科研网,对于普及新技术起了推动作用。(附图片)
山东省潍坊棉纺织厂青年职工为革命学习技术,钻研业务。这是他们在一起交流先进经验。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技术员陈光达培育成功水稻新品种——高粱稻
四川省井研县农科所技术员陈光达培育的水稻新品种——“高粱稻”,在川南丘陵区一些县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二十三年前,中学毕业生陈光达回到农村老家,决心培育一种能抗风、防倒伏的水稻新品种。
陈光达决定用高粱同水稻进行远缘杂交。
为了掌握高粱开花的规律,陈光达不分日夜守候在田里,一连几个小时地耐心观察。为了摸清水稻扬花的习性,陈光达也花了很大功夫。经过细心探索,他才弄明白当地水稻一般在上午扬花,特别是晴天的上午,阳光一照,田里的气温上升,如果这时一片云彩遮住阳光,天空阴暗下来,这一明一暗之间,水稻便立即大量扬花了。这是因为水稻扬花不仅需要温度,而且需要湿度,云彩一遮,田里的湿度发生变化,就促进了水稻扬花。摸清了这些细微末节,陈光达就掌握了人工杂交的主动权,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取粉、杀雄、授粉等比绣花还细致的工作。以高粱作父本、水稻作母本的远缘杂交初步成功了。他获得了三颗第一代水稻杂交种。这三颗稻谷具有不同于一般稻谷的明显特征:形状较圆,颖壳较厚,外壳呈紫红色。它是否具有杂交优势呢?还要在第二代、第三代……中继续培育、观察。陈光达把这三颗种子播了下去,经过精心栽培和管理,幸好有一颗成活了。现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高粱稻”,就是由这一颗种子发展起来的。
经过几代培育,新品种的杂交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如穗大、子多,子粒较大,千粒重增加,茎杆粗硬;但也有缺点,一个是植株增高到一米以上,一个是生长期长达一百六十天左右。为了解决植株增高的问题,陈光达采用“转育”的办法,用新品种作父本,“珍珠矮”水稻作母本,再次进行杂交培育,经过几年的努力,植株降到了八十厘米以下,适合当地大面积栽培的要求。但是,随着植株的降矮,子粒变小了,空壳率也增加,旧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矛盾。陈光达对此毫不气馁,他坚信科学技术就是在矛盾中发展,在斗争中前进的。他经过详细调查后,挑选当地的高产水稻品种“泸丰青”作父本,又一次进行杂交转育,终于在保持矮株特点的情况下,使子粒变大,空壳减少,恢复了原来的杂交优势。在解决生长期长的问题中,陈光达从早到晚在田间忙碌,观察比较,早中选早,把理想的早熟穗挑出来,进行繁育,坚持不懈地年年选、年年育,终于使生长期缩短到一百四十天左右。
陈光达从一粒种子起家,培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高粱稻”,不仅具有抗倒伏、耐旱、耐瘠等优点,而且产量也高。井研县农场连年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都在一千斤左右。近几年来,井研县各社队和邻近的县引进这一新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当地的一般品种产量要高二至三成。(附图片)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苏独伦公社东风三队队长、天津知识青年邱家恒(左一),和科研小组一起研究新培育的小麦良种。


第2版()
专栏:

丁学礼在宁夏试验成功麦稻两熟
农民专家丁学礼今年六十八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古城公社古城二队科学实验小组的领导人。他对宁夏引黄灌区改革水稻栽培技术和在实现水稻高产、春麦高产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而且选育出不少水稻优良品种。
宁夏引黄灌区海拔一千到一千三百多米,气候寒冷,无霜期不过一百五十天左右,难于麦稻两熟。丁学礼不迷信,不保守,勇于创新。他满怀信心地搞麦稻两熟的试验。为此,他改水稻水育秧为旱育秧,使育秧不占农田来为两熟争取时间。为了防止失败给集体造成损失,丁学礼从自己家里拿出稻种,自己动手搭起一个十平方米的简易温室,还生上一个小火炉,然后在塑料薄膜上铺土施肥,进行育秧。他整整四十个日日夜夜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人累瘦了,秧育成了,接着,丁学礼又和干部、社员一起,学习外地的寄秧办法,把要等收麦后才插的部分秧苗暂寄在稻田里。这样,古城公社部分稻田的麦稻两熟终于获得成功,历年亩产都在一千五百斤左右。


第2版()
专栏:

青海高原夺得春小麦高产
青海高原已成为我国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一九七六年,全省春小麦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将近一倍,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十四点七。
青海省地处内陆高寒山区,春小麦从海拔一千八百米的河谷到三千六百米的山区都有种植,但解放初期亩产只有百斤左右。有人说,春小麦是低产作物,青海高原自然条件差,要想高产非常难。究竟能不能高产?这个问题只有深入进行科学实验,才能作出确切的回答。
早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年代,青海省个别单位就开始探索春小麦高产稳产的规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生物研究所、贵德县农科所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基层,同贫下中农一起积极开展春小麦丰产规律的研究,在春小麦的生理生态、遗传育种、光能利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生长规律和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他们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青海高原虽然自然条件差,但在不利因素中包含着许多有利因素,非常适合春小麦的生长。一是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光合作用充分,有利于干物质的增长和积累。二是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低,呼吸消耗少,干物质的积累多。三是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减轻了倒伏和病害的威胁,适宜于密植。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变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春小麦就可以高产。一九七○年前,他们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在柴达木盆地、黄河上游河谷、湟水流域等不同地区的试验田里,分别创造出了亩产千斤以上的春小麦高额产量,并首次突破了亩产一千五百斤大关。这一科学实验成果,终于驳倒了“春小麦低产论”的观点,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信心,看到了春小麦增产的巨大潜力。广大社员群众高兴地说,从没见过的“千斤田”,现在看到了。要想夺高产,就要请科学实验来当“开路先锋”。
青海省农业部门各级党组织和青海省科委,从中得到启示,大抓科学研究,使春小麦的产量不断提高。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