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从吹毛上天的笑话说起
潘际坰
关于老牌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有这样一个笑话:
意大利决定侵略埃塞俄比亚以后,墨索里尼选了十个精锐军团充当攻击的先锋。每个军团一万人。这个法西斯“领袖”把十万人召集到罗马广场,站在阳台上训起话来。
他放开嗓子尖声叫道:“我知道我的十大部队都是想打头阵的。为了对大家公平合理,我已经作出决定,就看你们各人的运气吧。”接着,他出人意外地从帽子上拔下一根羽毛,扔到空中,颇为郑重地宣布:“谁抓住这根羽毛,谁的部队就得到打头阵的荣誉。”墨索里尼讲完了就走进他的私人办公室,等候结果。
足足有一个小时过去了,谁也没有来找他。他心里有点纳闷,便从阳台的窗户向外望了一眼,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罗马广场上的十万大军,一个个都鼓足了腮帮子,往天上使劲儿吹,不让那根羽毛掉下来。
华冕的翎毛上天,“领袖”的威风扫地。这个政治笑话,活活勾画出了独裁者墨索里尼众叛亲离的窘境。
人们记得,在三十年代,这个法西斯头子是何等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他与希特勒一唱一和,叫嚷要“把欧洲地图再行改换一次”,野心勃勃地对外扩张,并且首先从埃塞俄比亚开刀。但是,这个政治笑话点得好:他的侵略扩张政策不仅遭到其他国家的人民的反对,在本国国内也是极不得人心,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样,发动的侵略战争注定了以失败而告终,他自己也受到人民的裁判,暴尸米兰街头,遗臭万年。
但是,人们也不由得回想到当年英法等国绥靖主义者在这个外强中干的法西斯魔王面前,那副卑躬怯懦、步步退让的丑态。当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时候,英国鲍德温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竟然宣称:“英国在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前称)境内或它的邻地,并无生死攸关的利益需要皇家政府反对意大利征服阿国。意大利统治阿国就某种观点上着想甚或有利于英国”。法国外长赖伐尔则早已与墨索里尼商妥,把“阿比西尼亚作为礼物送给他”。作为绥靖主义的标志,赖伐尔同墨索里尼签订的罗马协定也并不比张伯伦同希特勒签订的慕尼黑协定逊色。因此,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敢于挑起战祸,与其说主要是因为骗取了本国人民的支持,不如说是受到了绥靖主义者们的纵容和怂恿更符合实际。
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疯狂谋求世界霸权的今天,重温这一段历史,对于西方的一些绥靖主义者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今天的新沙皇,其野心之狂妄,气焰的嚣张,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但是,实际上,它也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没有人民的支持。勃列日涅夫如果在克里姆林宫的阳台上来一次墨索里尼式的表演,也必然会出现万众吹毛的“盛况”。西方的“恐苏病患者”有什么理由信邪怕鬼呢!


第6版()
专栏:

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
何平
日本杰出的革命作家、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小林多喜二,已经牺牲四十五年了。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日,小林多喜二在执行党的任务时,因内奸告密不幸被日本警察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当天就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
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日本人民和国际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三月十五日,日本进步人士举行了隆重的“工农葬”。当时,鲁迅先生闻讯十分悲愤,立即用日文发了唁电:
“日本和中国人民是兄弟。资产阶级用血在我们之间划了界线,而且现在还继续划着。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驱者却用血来洗去这种界线。小林多喜二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据。我们知道,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将坚决地踏着小林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
小林多喜二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他出生于日本秋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是在北海道小樽市的贫民窟度过的。他当过面包工人和银行职员,普通的劳动生活使他同工农群众结成了血肉联系,也使他对呻吟在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压榨之下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小林早期的作品,就已表达出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九二七年,小林就勇敢地投入革命运动。他加入了当地的工会和进步作家组织,参加了港湾工人大罢工和矶野农场的佃农斗争。同时,他自觉地钻研马列主义理论,同工农结合,努力改造世界观,“要在思想上坚决走向马克思主义”,逐步由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成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二年,他的小说《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问世。这部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反动当局残暴镇压革命者的“三·一五事件”的真相,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满腔激愤的控诉,引起反动派的惊恐,因而刚一发表就遭查禁。但他无所畏惧,紧接着又根据他深入现场进行周密调查的材料,创作了著名的小说《蟹工船》。这部作品,描述了在堪察加海上捕鱼工人的悲惨生活和英勇斗争,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指出了工人阶级团结战斗、争取解放的道路。尽管这部小说被反动当局查禁,但敌人的黑手遮不住真理的光芒。由于广大革命人民的喜爱和支持,《蟹工船》后来还是发行到了当时最高纪录的三万五千册。作者为此遭到银行老板的解雇,并被捕入狱。但这一切只能磨炼他的革命意志,使他的斗争热情更加旺盛。
一九三○年他到了东京,在日本共产党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他继续以文学为武器,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和富有战斗性的评论。后来,他又几次被捕。在炽热的阶级斗争中,小林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九三一年七月,他当选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总书记,肩负着领导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重任。他以火一般的热情,冒着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奋不顾身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短短五、六年中,小林又创作了《在外地主》、《为党生活》、《转折期的人们》、《工厂支部》等小说。这些作品描写了当时蓬勃的工农运动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一直是鼓舞、激励日本人民斗争的精神力量。小林多喜二的许多作品,被译成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字,受到了各国劳动人民的喜爱和好评。
小林多喜二是中国人民真诚的同志和战友,他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在作品中愤怒地谴责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这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战争开火的日子”。一九三○年,他为上海出版的中译本《蟹工船》写的序言,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今天,小林多喜二的光辉名字和不朽作品,仍将鼓舞我们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奋斗!(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冰岛散记

想象与实际
冯至
在古代,交通阻隔,消息不通,住在大陆上的人对于远方的海岛常常有不切实际的想象。欧洲中世纪传说,在大西洋西北的冰岛,有一个美丽而凶狠的女王。德国十三世纪初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叙述布尔根国王为了向那个女王求婚,驶船从莱茵河入海,走了十二天的航程。史诗把冰岛女王的宫廷描绘得跟莱茵河畔的封建宫廷一样。实际上那时的冰岛并没有女王,也没有华丽的宫廷,而是来自挪威的移民历尽千辛万苦,在岛的沿海地带披荆斩棘,建立的新家园。
如今,凭借现代的交通工具,世界各地的距离大大地“缩小”了。比莱茵河与冰岛之间的距离不知大多少倍的北京与冰岛之间的距离,乘飞机如果中途不作停留,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彼此消息的传播也日益频繁,但是人们的头脑里仍然存在着不符合实际的想象。
接近北极圈的冰岛,顾名思义,容易使人想到寒风凛冽,雪地冰天。诚然,冰岛的高山上有长年的积雪和万古的冰川,但是在平原,有高温的蒸气喷泉,海上送来墨西哥湾暖流,气候比同纬度的任何地区都要温暖。就是在冬天,冰岛人也在露天温水池里游泳,这是一种普遍的体育锻炼。
一提起北欧来,就想到那里有茂盛的森林。冰岛是北欧五国之一,但地面被岩石覆盖,其中很大部分是火山爆发后凝固了的岩浆,人们说,月球的表面就是这样。因此,岛上没有树林,没有乔木,有的地方连草都不生长,只在沿海地带有可供牧畜的草原和矮小的灌木,可是风不扬尘,河水澄清,碧海青天,别饶风致。
冰岛面积十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二十五万。在矿藏稀少、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百分之一的情况下,冰岛人利用水利资源和地下热能,从事渔业产品加工和羊毛生产,把城市和原野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祖先的创业精神。
历史的常规告诉我们,移民离开本国的乡土,在人迹罕到的远方建立新居,他们的文化往往是贫乏的,不如祖国的文化根基深厚,源流长远,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产生自己的新的文化。但在冰岛,来到这里的移民,定居不久,就把他们本乡本土的神话和历史传说,用格律紧严的诗句和简练有力的散文记录下来。诗的总集名为《埃达》,大量的散文记载被称为“萨伽”,是北欧文学的丰富遗产。冰岛人自豪地说:“在中世纪,当斯堪的纳维亚的统治者们争夺权势,无休止互相残杀时,我们在遥远的冰岛保存下斯堪的纳维亚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上这些情况,如果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得到的。
毛主席说:“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我们在冰岛遇见不少一见如故的朋友,他们由于不同的原因跟中国建立了友谊:有人在北京跟毛主席握过手,或是跟周总理谈过话,认为这是一生中的幸福;有人在冰岛欣赏过中国京剧团、杂技团精湛娴熟的表演,永远不能忘记;有人赞叹中国悠久的文化;有人从中国革命的胜利得到鼓舞。这都是经常可以遇到、可以想到的。想不到的却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大学生,他为冰中友好热情工作,他是冰中文化协会主席,我们称他为盲友。每逢中国民间的代表团到冰岛,他都把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放在一边,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协助客人更好地完成访问任务。
是什么动力使他这样忘我地从事冰中两国人民的友好活动呢?中外古今,有许多诗歌散文赞颂音乐感人的事迹,我们的盲友就是通过中国的革命音乐来认识中国,熟悉中国,从而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他从少年时起就有意识地从音乐中吸取精神的营养,以极大的兴趣在收音机旁倾听世界各地播送的音乐。音乐中有的使人心旷神怡,有的使人萎靡不振,有的使人沉醉,有的使人难以理解,不能接受……。可是中国的革命音乐,是那样健康,那样乐观,那样雄伟,鼓舞人们不畏强暴,蔑视困难,使他从中得到无穷的力量。他逐渐跟中国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和我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信,搜集中国音乐的唱片和资料,久而久之,就成为中国音乐的精通者,中国电台播送的音乐、戏剧有什么改变,他都听得出来。当我们跟他谈到江青篡改革命现代京剧时,他立即插话说:“《沙家浜》原来有《新四军军歌》,后来就听不到了。”
他知道,中国古代的音乐并不是这样富有战斗性的,中国现代的音乐之所以有很大的革新,主要是由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他在研究和倾听中国革命音乐的同时,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于中国的一切加深了理解,而且自己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最使人感动的是他借助于供盲人读书使用的电子仪器,逐字逐句地读完四卷《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本。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也许有一部分是真理吧,但是说得太绝对化了。我们在冰岛住了一个星期,接触到冰岛的山水人物,虽然认识肤浅,却深深感到,人的想象有很大局限,有时与实际大相径庭,而实际永远是丰富多采的。(附图片)
冰海泛舟
海滨一角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陈养正
查理·达尔文,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的创始者、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找到了生物发展的规律,证明所有的物种都有共同的祖先。达尔文的这一重大发现,对生物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科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结束了生物学领域中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统治时期,对近代生物科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于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诞生在施鲁斯伯里镇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他少年时代就爱好博物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一八二五年,他到爱丁堡大学去学医。在这里,他对两种水生生物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有趣的发现,便在该校的学术团体普林尼学会先后宣读了他最早的两篇论文,那时他才十七岁。
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他的父亲就于一八二八年让他去剑桥大学学神学。一八三一年他毕业后就参加了测量考察舰“贝格尔”号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这对达尔文是有决定意义的五年。南美洲等地大量的物种变异的事实,使他对《圣经》产生了怀疑,通过对采集到的各种动植物标本和化石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逐步摆脱了神创论的束缚,坚定地走上了相信科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回国后,达尔文开始对物种起源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他整理航行收获,收集大量科学事实,研究前人著作,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总结本国和别国劳动人民培育新品种的经验(在他的著作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关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就有一百多处,作为他的学说的佐证),二十二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专心思考,综合研究,终于在一八五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后来,又先后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著作,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的内容。
达尔文从在人工选择下物种可以改变的事实出发,分析了自然界的生存斗争和生物普遍存在变异的情况,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生物的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彼此有亲缘关系;生物进化是客观事实,是通过环境变化、生物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实现的,即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一定条件下,有利的变异就会遗传给后代,保存和发展下去,并逐渐产生新的物种,推动生物的进化。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达尔文的学说有很高的评价。在《物种起源》出版后不到一个月,恩格斯就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我现在正在读达尔文的著作,写得简直好极了。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
列宁也说过:“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达尔文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学说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他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夸大了生存斗争的作用,而对生物进化的内因重视不够。同时,他只承认生物界的渐变,不承认进化过程中有飞跃。
达尔文虽然正确指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没有认识到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尽管如此,达尔文的学说在科学上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达尔文的一生是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勤奋学习和坚持科学实验以及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生。他逝世于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寺院中堂的北廊,和杰出的科学家牛顿葬在同一个地方。(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各国文物

一幅镶嵌的“太极图”
——突中文化交流的历史文物
在突尼斯共和国东部海滨城市苏斯的考古博物馆里,有一幅直径半米多的镶嵌壁画“太极图”。近年来,到突尼斯访问的一些中国代表团经过苏斯时,都应邀参观了这件证明突中两国人民早有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据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把这幅画叫“阴阳图”,它表明天地事物分为好与坏、白天与黑夜、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相传这原是中国纺织品上的图案,经过丝绸之路从东方传去的。古罗马人常在家门前挂上这种图案,祈求逢凶化吉。公元二、三世纪时,突尼斯工匠按照这个图案创作了这幅镶嵌壁画。
苏斯考古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突尼斯文物,其中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是数以百计的镶嵌画。镶嵌画,就是用天然采色的碎石子拼制的画面,或铺于四壁,或铺于庭院,是古罗马人擅长的建筑美术。内容主要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耕种和捕鱼生活,也反映战争与娱乐以及花卉图案等等。镶嵌画画面图案精致美观,人物及动物的形态优美生动。古代突尼斯匠人在创作镶嵌画时兼收了罗马人与本地柏伯尔人在这方面的长处,因此在已出土的各国镶嵌画中,突尼斯镶嵌画以其精美冠于世界。 聘 如(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