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第一线
董太
华主席在去年十月的一次重要指示中,肯定了石化部的部长们到第一线去检查工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领导方法,并对一些领导干部说,要下去摸一摸,切实抓下去。最近,华主席在唐山又一次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上第一线。华主席的指示向我们明确指出,当前改进领导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领导干部要深入第一线。
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的
一个基本条件
毛主席倡导的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贯穿着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领导者要深入下去,到基层,到斗争的第一线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解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党的领导责任的加重,毛主席多次强调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以改进领导方法和作风。毛主席说:“要到下面去研究问题。我希望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这样做。听说现在许多负责同志不下去了,这不好。中央机关苦得很,在这个地方一点知识也捞不到。你要找什么知识,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真正出知识的地方是工厂、合作社、商店。工厂怎么办,合作社怎么办,商店怎么办,在机关里是搞不清楚的。越是上层越没有东西。要解决问题,一定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请下面的人上来。第一不下去,第二不请下面的人上来,就不能解决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58页)在这里,毛主席精辟地论述了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的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是否深入第一线,是一个关系到搞唯物论还是搞唯心论的问题。我们的领导机关只是一个思想产品的加工厂,原料出在下面,出在三大革命第一线。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得到好的原料或半成品,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即比较符合实际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计划、办法。浮在上面,不了解下情,想当然地出主意,发指示,就是搞主观主义。在机关看材料,听汇报,或派下属干部去调查,也是了解情况的必要办法。但是,这些办法都代替不了领导干部亲自深入第一线。领导干部要得到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真正知识,就必须亲自下去,发挥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官能的作用,亲自感受,亲自体察。否认感性知识,否认直接经验,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领导干部是否深入第一线,这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还是实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要求做到两个结合,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要实现这两个结合,领导就必须深入下去。领导者不直接地具体地深入下去,突破一点,取得经验,以指导全面,而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意见、要求,而凭主观发号施令,这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
是否深入第一线,这是区别领导工作中两条认识路线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区别两种领导方法的一个显著标志。
怎样深入第一线,华主席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粉碎“四人帮”以来,华主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商讨党和国家的大事,又到各地视察,亲自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今年元旦,华主席到唐山看望工人和干部,深入矿井、车间,了解情况,并作了重要指示。春节期间,华主席又视察了首钢,同钢铁工人亲切交谈。华主席继承和发扬了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发展大好形势的重要一环
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现在,我们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长征途中一个工作更伟大、斗争更艰巨的时期。如何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以适应这个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基本的办法还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就是深入下去,到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去参加实践,增长才干,取得经验。这也是我们过去搞经济建设,搞农业合作化,搞四清运动等斗争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
深入第一线,也是当前领导方法上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今年是抓纲治国三年大见成效的重要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千头万绪,各条战线都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许多同志在砸烂了“四人帮”的精神枷锁后,斗志昂扬地深入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典型,摸出了经验,推动工作大步前进,开创了大干快上的新局面。但是,在领导工作中还存在另一种状况。有一些同志习惯于蹲机关,泡在会议中,钻进文件堆,不是自己下去,或请下边的人上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同少数人在房间里冥思苦想,搞一些咬文嚼字的东西去指导工作。有的虽然形式上下去了,但如蜻蜓点水,掠影,没有深入,不解决问题。“行李卷蹲点,小汽车跑面”,这是群众对这种领导方法的描绘和批评。这些同志的领导方法违背了毛主席关于到下面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导,同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由于没有深入下去,结果是情况不明,措施不力,工作一般化,打不开局面。而且往往成为下面“五多”现象的制造者。由于领导不深入,致使有些地方的歪风邪气、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长期没有被揭露,给工作造成损失。为什么出现工作发展不平衡现象?这同领导干部是否深入第一线,是否到基层去抓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不深入第一线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有些人认为不必自己亲自下去,满足于下边送来的一些经过加工的间接材料,或者是凭经验、靠估计办事。他们没有真正懂得“钓鱼台无鱼可钓”的道理。二是怕艰苦,怕麻烦,不愿到第一线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抓纲治国的要求很不相称。
当前,抓住了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这个重要环节,就能使我们的工作方法、领导艺术有一个大的进步,领导方法和作风方面的许多问题,如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瞎指挥、“五多”现象等等,也可以得到克服,抓纲治国的事业就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坚持领导深入第一线的制度
领导深入第一线,也有一个肃清“四人帮”流毒的问题。这些年,“四人帮”不但对革命和生产进行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也把毛主席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作风破坏了。“四人帮”的一切意见、主张,都是根据篡党夺权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他们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到第一线去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相反,对于真正深入第一线,同群众一起抓革命促生产的干部,他们还要横加罪名,残酷迫害。为了搞阴谋,“四人帮”有时也窜到一些基层单位去,而每次都是兴师动众,前呼后拥,比封建官老爷出巡还要排场,行径极为恶劣。“四人帮”搞的唯心主义和这种恶劣行径,使一些人中毒很深。我们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必须肃清这方面的流毒和影响。
我们的领导机关要进一步革命化,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抓工作。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第一线。凡是群众从事三大革命运动的现场,都是第一线。领导者要迈开双脚,走到这些地方去,到群众中间去,不是一般地去转一转,看一看,而是要真正深入下去,蹲下去,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搞“三同”,向他们学习,进行调查研究。总之,要切实解决问题。
我们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普通在哪里?就在于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以平等态度待人,不搞特殊化。领导干部到第一线,要自觉地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要象毛主席讲的那样,不摆老爷架子,不摆官僚架子,把架子收起来,跟人民见面,跟下级见面。要采取商量的态度,请教的态度。如果摆架子,搞特殊,即使到了群众中间,也是如油浮水,搞形式主义。
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除老弱病残者外,都要自觉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38页)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对于推动广大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对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近,华主席指示,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有事同群众商量,充分走群众路线,还要积极参加劳动,实现思想革命化,反对当官做老爷。这对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毛主席的教导和华主席的指示,订出必要的制度,作出妥善的安排,采取有力的措施,坚持深入第一线,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


第3版()
专栏:思想评论

威信从何而来?
林木
“无私功自高,
不矜威益重。”
这是何等高贵的无产阶级领导者的品格啊!说的是谁?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这两句,出自赵朴初同志的《周总理挽诗》。写得好。好在不仅刻画了周总理崇高的形象,而且道出了一个真理:威信是从“无私”、“不矜”中建立起来的。
威信从何而来?是从地位来的吗?是从权力来的吗?是从老资格来的吗?统统不是!只有旧社会的官僚才靠这些建立“威信”。最近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说有一个县委机关,已经有了十多辆汽车,书记还嫌不够,最后又买来一辆红旗牌轿车。于是,书记出巡,汽车成列,“红旗”开路,威风凛凛。这位书记居然想靠“红旗牌”建立“威信”!写信人在信中问道:“县委为什么威信不高?”他列举了几件事情,小汽车之多就是其中之一。
有些人以为,只有一贯正确,从来不犯错误,威信才高。他们恰恰忘记了毛主席的教导:不犯一点错误的圣人是没有的。有了错误,是勇于承担责任,还是上推下卸?是作自我批评,还是文过饰非?这同一个领导人的威信大有关系!有的同志,听不得不同意见,谁要敢于进行批评,就压制、打击,甚至组织围攻。应该说,这样办,正是搞垮威信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威信是人为地树立起来的吗?根本不是。威信是在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有人不信这一条,喜欢拉一帮子人,抬轿子,吹喇叭,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找到了提高威信的窍门,其实蠢得很,连最起码的真理都不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非自有公论。
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国内国际享有崇高的威望。难道是什么人树立起来的吗?林彪这个极端卑鄙的阴谋家、野心家,妄图贪天之功以为己功,叫嚷什么“大树特树”,吹嘘他发现了什么“天才”。对于林彪这种两面派手法,毛主席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名曰树人,实则树己。林彪和“四人帮”费尽心机,采取种种卑劣手段,妄图大树特树他们自己的威信。结果怎么样呢?还是那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奉劝那些还在有意无意地想树自己“威信”的同志们,应把林彪和“四人帮”作为难得的反面教员,从中汲取教训。我们永远要以毛主席、周总理、华主席为榜样,只有努力做到无私、不矜,才能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
注:矜(jīn今)自尊自大的意思。


第3版()
专栏:

驳张春桥反对依靠工人阶级的谬论
石家庄市委理论组 石家庄市纺织局理论组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对中国工人阶级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中国工人阶级除了无产阶级一般的基本优点外,还有它特殊的优点: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又批判了各种糊涂观念,指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对于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四人帮”拚命反对。国民党特务分子张春桥胡说什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个‘提法’是值得研究的”,于是,“四人帮”及其党羽就在“研究”的幌子下,公然篡改党的阶级路线。
张春桥反对依靠工人阶级的一个谬论是:工人阶级内部“有矛盾”,有矛盾就不能依靠。他说:“依靠整个工人阶级,好象内部没有矛盾了。那就不合辩证法了。”这纯粹是胡说八道。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先进、中间和落后的差别。但是,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革命的阶级。在和资产阶级斗争中,整个工人阶级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依靠的基本力量。张春桥把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任意夸大,从而得出工人阶级不能依靠的荒谬结论,不仅在政治上是极端反动的,在理论上也是形而上学猖獗的一种表现。马克思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曾指出:“它的全部粗俗性表现在: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2页)在要不要依靠工人阶级这个问题上,张春桥玩弄的正是这样一套手法。他只承认工人阶级内部有差别和矛盾,否认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时的一致和统一;如果你主张依靠工人阶级,他就说你看不到工人阶级内部有矛盾。按照张春桥的逻辑,有矛盾就不能依靠,要依靠就不能有矛盾。那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那就什么也不能依靠了。张春桥攻击别人“不合辩证法”,其实,“不合辩证法”,搞形而上学的正是他自己。
那么,张春桥所说的工人阶级内部“有矛盾”是指的什么呢?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言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所说的“矛盾”,绝不是工人阶级内部先进、中间与落后的矛盾,而是所谓“造反派”和“保守派”的矛盾。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在群众中,在工人阶级内部,也确实存在过这样或那样一些分歧,但他们都是反对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保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林彪、“四人帮”打着支持“造反派”的旗号,人为地把工人阶级分裂为“造反派”与“保守派”,掀起“全面内战”的恶风浊浪,煽动“打倒一切”,其罪恶目的是要依靠那些叛徒、特务、流氓、阿飞、打砸抢者,造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反,以实现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迷梦。张春桥别有用心地强调所谓工人阶级内部“有矛盾”,祸心就在这里。
张春桥反对依靠工人阶级的第二个谬论是:老工人是“既得利益者”,“继续革命想得少了”,根本不能依靠。就是说,革命不能得利,得了利就不能革命,也不能依靠了。这是张春桥的又一反动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是阶级斗争的根源。任何一个阶级的革命,都是为了争得本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旧中国,为什么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要起来革命?为什么无数革命先烈要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堪忍受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就是不愿再过那种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得以过上象今天这样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如果说这就叫做“既得利益”,那得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利。这种利,不仅得之应该,得之有理,而且保之应该,保之有理。工人阶级得了这些利是不是就不想革命了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无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深深懂得,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今天得到的利益,比起无产阶级的最根本的利益——实现共产主义,还仅仅是第一步。因此,他们继续革命的要求不是少了,而是更加强烈了。他们懂得,如果不继续革命,不大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可能复辟,今天得到的利益就会付之东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就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正是这些老工人,对资本主义最恨,对社会主义最爱,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们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他们是我们党依靠的基本力量。张春桥把老工人视为眼中丁、肉中刺,企图通过否定对老工人的依靠,来否定对整个工人阶级的依靠,正好说明张春桥一伙是工人阶级不共戴天的死敌!
张春桥反对依靠工人阶级的第三个谬论是:“工人不如农民”,说什么“一个农民的生产,是全过程的。一个工人,只知道自己的工种”,“看不到全局”。加强工农联盟,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可靠的保证。张春桥借口农民觉悟高来压低工人,妄图挑拨工农关系,说明他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死敌。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小生产发展到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工序和工种越来越多,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与这种新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培养了工人阶级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工人阶级最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张春桥说的由于工人不了解生产“全过程”、工人阶级不能依靠的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而是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蒲鲁东那里拣来的破烂货。早在一八四七年,马克思就指出:“蒲鲁东先生连工厂的这唯一革命的一面也不懂得,竟倒退一步,建议工人不要只做别针的十二部分中的一部,而要顺次做完它的所有十二部分。据说,这样工人就可得到做别针的从头到尾的全部知识。这就是蒲鲁东先生的综合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5—136页)把张春桥的谬论同蒲鲁东的主张对照一下,它的反动本质就更加清楚了。
张春桥这样丧心病狂地反对依靠工人阶级,是他一贯仇视工人阶级的反动本性的大暴露。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抛出黑诗,赤裸裸地咒骂工人阶级是一群毫无阶级觉悟的“黑鬼”;解放前夕,他在石家庄日报当总编辑的时候,打着“依靠贫民”的幌子,叫嚷“工人阶级是未必能依靠的”;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又摆出一副“理论权威”的架势,臆造污蔑工人阶级的新“论据”。张春桥为什么要编造种种谬论反对依靠整个工人阶级呢?说穿了,是为了抛出他那个“依靠工人阶级‘左派’”的反动口号。试问:他所说的“工人阶级‘左派’”是指老工人吗?不是,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是指新的年轻一代吗?不是,因为他们“更不行”;是指英雄模范人物吗?更不是,因为他们是“站在保守势力一边的”。那么,张春桥所说的工人阶级“左派”是些什么人呢?就是翁森鹤、陈阿大一类的新生反革命分子、流氓、打砸抢者,妄图依靠这些工人阶级的败类,结帮营私,破坏革命和生产,以便乱中夺权。(附图片)
上海无线电八厂青年工人邵根美,发扬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对原线切割机床大胆进行了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五倍以上。图为邵根美正在检查机器运转情况。
福建省三明纺织厂老工人马玲娣带头把好质量关,创造了二百零四天、六十万米无漏验的好成绩。这是她在认真检验布匹。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