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特别能战斗的劳动英雄
一个学大庆、赶开滦的群众运动,正在煤炭战线蓬勃展开。继一九七五年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表彰了特别能战斗的“十面红旗”以后,又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上受到表彰的三十六名劳动英雄,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三十六名劳动英雄是:吴旭芝、侯占友、王焕明、陈景太、秦守智、李满仓、郝晓明、王景文、杨永成、李瑞、刘鼎环、邢昭芳、张元金、张占田、李守杰、李春林、丁兆和、吴修伦、张建设、李元广、马典周、郭清泗、陈孝顺、刘祥疃、丁义录、张乾、吴达贵、喻雨初、鲁金水、朱忠秀、曹收、张远林、徐殿明、李有琪、刘忠兰、胡桂荣。
这些劳动英雄,个个特别能战斗。他们是矿山的老愚公、顶梁柱,是天大困难踩脚下的矿山铁汉,是爱矿如家的矿山主人,是“三老四严”遵守纪律的实干家,是革新攻关的闯将。这些劳动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煤炭战线有了开滦这面红旗,有了一大批大庆式企业和特别能战斗的队组,有了这么多的劳动英雄和模范,煤炭工业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对四个现代化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第2版()
专栏:

钢铁队长吴修伦
在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中,有一支人称“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掘进队”。吴修伦就是这支钢铁掘进队的老队长。
一九五四年,一支新掘进队在淮南矿区成立了。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吴修伦,被任命为这支“娃娃队”的队长。二十四年风雨征途,老吴率领这支队伍先后转战西南、华东五个省区,搬家八十多次,行程五万余里,参加了十九对矿井的建设,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六次创造全国井巷掘进新纪录。
钢铁队长有一副钢铁筋骨,能抗大自然的风浪,能顶反动政治气流的高压。“四人帮”恶毒攻击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诬蔑十面红旗是“唯生产力论典型”。吴修伦不转向,不屈服,带领全队同志顶高压,斗“四害”,坚决贯彻采掘队长会议精神,坚持学大庆、赶开滦的方向,坚持大干社会主义,多次突破历史最高纪录。(附图片)
吴修伦 潘世勋画


第2版()
专栏:

煤海愚公吴旭芝煤海愚公人人夸,党是父母矿是家,事事都听党的话,年年大干跨骏马。为了祖国现代化,继续革命大步跨。学习老吴好思想,矿山遍开英雄花。(附图片)
吴旭芝 赵东瑞画


第2版()
专栏:

矿山铁汉侯占友煤海的铁汉,好打进攻战。追得乌金似水流,赶得地球团团转。
(说明:人称侯占友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矿山铁汉,故取此意)(附图片)
侯占友 潘世勋画


第2版()
专栏:

工人技术员丁义录
以前,山东兖州煤矿机械厂在生产井下刮板运输机的元环链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工人只好围着冲床,用手捏着截好的钢棍,一个环一个环地编,工效低,事故多。要从国外进口一套设备,又需要花费国家一笔不小的外汇。工人技术员丁义录决心自己动手造元环链自动编链机。
丁义录克服文化低、条件差的困难,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翻阅了十几种国内外技术资料,到十个省市十四家工厂学习,经过上百次实验,取得了一万七千多个数据,终于造出了十八毫米元环链自动编链机。
为了提高元环链质量,丁义禄猛攻淬火关。他从一个科技简报上看到国外采用中频淬火效果很好,就决心再攀高峰。他过去是个铆工,不懂电,就边干边学。经过十几次失败,集中群众智慧,攻克六道难关,造出中频淬火机,使元环链抗拉强度达到了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煤矿机械制造的一项空白。(附图片)
丁义录 潘世勋画


第2版()
专栏:

又红又专的刘鼎环
辽宁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技术员刘鼎环同志,一九六六年以来,坚持深入现场设计、施工,同工人结合,先后实现二十八项技术革新。在北票一口千米深井的建设中,刘鼎环提出的利用永久井塔代替临时井架凿井的新建议,不仅节省材料、投资,还使工期缩短了一年,被正式列为煤炭部竖井开凿的一项先进经验。
有一次,他下井时腰部受伤,脊椎骨严重脱位,领导上让他立即住院。他坚持带病工作,说:“台吉竖井正在紧张施工,我不能离开现场。”后来病情加重,出现了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有时脑、腿失灵。为了矫正脊椎,他穿上了“铁背心”,不能随意活动,但仍坚持下井,长期工作在现场。有时腰疼得厉害,吃点止痛片接着干,弯腰有困难就站着画图,他坚定地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工作。”(附图片)
刘鼎环 侯一民画


第2版()
专栏:

矿山铁人郝晓明
郝晓明是山西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的工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扇动停工停产,郝晓明不信邪,不怕鬼,挺身而出坚决斗。他说:当矿工不下井劳动,算什么革命派?他坚持和一些老工人下井劳动。他十一年干了十五年的活。参加工作三十年,他年年出满勤,干满点,每个新年、春节都在井下过。他爱人生了三个孩子,他没有歇过一个班。
三十年来,郝晓明轻伤小病不休息,拚死拚活干革命。一次,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柱砸到腿上,疼得他满头大汗。为了不影响战友们进行夺煤大战,他硬是不要别人护送,自己咬着牙,从六里远的工作面一步一挪、走走停停地到了井口。到医院一照像,小腿迎面骨的两根骨头全砸断了。医生说:我当外科大夫二十年,没见过你这样的硬汉子!(附图片)
郝晓明 潘世勋画


第2版()
专栏:

戈壁滩上闹革命的职工家属刘忠兰
在甘肃山丹地区一片“风吹石头跑,只长骆驼草”的盐碱滩上,甘肃省一四五煤田地质勘探队职工家属刘忠兰同志,带领一些家属,挥舞铁锹,冒着祁连飞雪,戈壁风沙,在荒凉的盐碱滩上种出了好庄稼。一九七六年粮食平均亩产跨《纲要》,一九七七年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九十六斤。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发出后,刘忠兰冲破阻力,带领二十户家属,第一批走出城市来到山丹县四坝滩。她耐心地作家属的思想工作,克服重重困难,顶住了林彪、“四人帮”扇起的无政府主义妖风,在戈壁滩上安家扎根,搞好农副业生产。她们开始试种的四十亩小麦,出苗后不几天就发黄发蔫。刘忠兰心急如火,天天绕着地埂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水泡、压碱、保苗等一套办法。在家属们的精心管理下,第一年就获得亩产小麦四百二十斤的好收成。刘忠兰带动广大职工家属,先后办起了三个农场,开垦了两千多亩荒地,把荒滩变成了米粮川。
(附图片)
刘忠兰 赵东瑞画


第2版()
专栏:

雷锋式的好战士张元金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一辆满载旅客的公共汽车,向泸州市方向飞驰。突然,车厢内放的油桶起火了,浓烟涌满车厢,火柱直冲车顶,眼看一场严重事故就要发生。在这紧急关头,一位解放军同志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手提包扑打烈火。头发、眉毛烧焦了,但他豪无惧色,咬紧牙关,奋力同烈火搏斗。由于油桶的汽油不断流出,火势越烧越大。此时,烈火多燃一分钟,国家财产和旅客安全就多一分危险。这位解放军同志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身体扑在油桶上,滚压烈火。司机和旅客被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一齐奋勇向前打火。大火扑灭了,国家财产得救了,旅客们脱险了,这位解放军同志被严重烧伤。
被烧伤的解放军同志是谁?他就是战斗在煤炭战线的基建工程兵四四○部队总仓库机械班班长、全国煤炭战线著名英雄张元金。他一九六六年入伍后,三次奋不顾身抢救火灾,被誉为雷锋式的好战士。
(附图片)
张元金 赵东瑞画


第2版()
专栏:

科研工作者的知心人
——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站党支书熊运厚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我们听到许多科研人员这样谈论:“这几年计算站取得一些成绩,党支部书记熊运厚同志费了不少心血。”“熊运厚同志积极支持科研工作,热情关心科研人员,勤勤恳恳,平等待人,真是科研人员的知心人。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
一九七五年初,熊运厚来到计算站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四人帮”诬蔑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的谬论甚嚣尘上。熊运厚还听人说:“计算站那些知识分子难弄!”可是,他不相信。他到研究室、计算机房看看,去科研人员家里访问,找科研人员谈心,所见所闻,使他非常激动。这是一些多好的同志呵!他们当中,有的身体已经残废,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家务负担较重,但是,他们顶着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埋头苦干,坚持科研。从这里,熊运厚深切地感到,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确实是热爱祖国的,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他们根本不是什么“臭老九”!他们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党派我来工作,我就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关心、爱护科研人员,支持他们的工作,用毛泽东思想帮助他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为人民多做贡献。
熊运厚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这些思想,是不合“臭老九”炮制者的口味的。他下了决心:要干工作,就要准备闯风险。为了党的科学事业,再大的风浪也要顶住!
一九七六年,随着“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的加剧,“四人帮”及其在科学院的党羽对广大科研人员的迫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熊运厚在这场激烈的两条路线搏斗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和计算站的科研人员坚信,“四人帮”虽然嚣张,但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他们同“四人帮”在科学院的党羽斗了一个又一个回合。
春节期间,“梁效”抛出反党文章《回击科技界的右倾翻案风》,熊运厚听了很不是滋味。他认为,这篇文章同毛主席、周总理对科技战线的正确估价唱反调,是根本错误的。春节那天,有人叫他去学习这篇黑文,他严词拒绝:“这不是中央文件,我们不学!”在一次学习会上,有人大放厥词,说什么“苏联变修是因为知识分子掌权”。熊运厚当场驳斥:“不对!苏联变修是因为资产阶级掌权。”“四人帮”在数学所的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借“追查谣言”迫害计算站的科研人员,熊运厚挺身而出,抵制追查。这些,使熊运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所谓“计算站难弄”,不是计算站的广大党员和科研人员不好,而是修正主义的那一套在计算站贯彻不下去。在斗争中,熊运厚同计算站的科研人员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获得了科研人员的信赖和支持。他更加坚定了依靠广大科研人员,搞好科研工作的信心。
前年,“四人帮”在科学院的党羽布置搞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总结,所里有人还要搞什么批“唯生产力论”的总结。熊运厚和党支部的同志商量,决定不理“四人帮”那一套,把“总结会”开成抓革命、促科研的誓师大会。当时,有人担心地劝熊运厚:在这风头上开这种大会,小心犯错误。熊运厚坚定地回答:“抓革命,促生产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没有错!”这一年,尽管有地震灾害的影响,计算站的开机时间却比往年增加了,一些研究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熊运厚出身在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后,他参加解放军,到过朝鲜战场,以后又长期当工人。他从切身的经历中认识到党的每一项事业,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前途和幸福。因此,他总是严格按党的要求去工作。他认为,党的干部在科研单位的责任,就是要把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如果党的干部不过问科研工作,甘当“外行”,就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最大的失职。熊运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为了了解科研工作,他非常注意向科研人员学习。平时,他经常请科研人员讲解一些科研中的问题。每逢开业务会议,他都去参加,认真地听和记。熊运厚就这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多的主动权。
熊运厚虚心体察科研工作的特点,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坚持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计算方法组参加了一个彩色胶片挤压涂布的科研项目。这种先进技术对发展我国的电影事业很有意义。熊运厚积极支持这项科研。有一次,计算机大修,停机时间较长。方法组的同志因排好的程序不能上机,非常着急。熊运厚当即召集机房人员,分析了大修中的各种问题,制定出加速大修的方案。机房人员在党支部带领下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任务。在熊运厚的支持下,方法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彩色胶片挤压涂布的计算任务,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在党支部工作中,熊运厚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让支委中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搞业务。他重视政治学习的实际效果,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法,从不随意占用科研人员的业务时间;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搞好科研的条件。
在计算站,提起熊运厚关心科研人员,人们可以讲许多事情:深夜,大家正在维修计算机,他从家里拿来大米为大家熬稀饭;科研人员的家属来探亲,招待所一时腾不出房子,熊运厚把他们安顿在自己家里,他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房子里;一九七六年地震期间,他挨家挨户地到科研人员家里访问,帮助解决困难;熊运厚和支部成员定了一条规矩:逢年过节,到计算机房值班,让科研人员过好假日;……
熊运厚同志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平时都在群众中,和广大科研人员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
本报记者(附图片)
八十高龄的浙江医科大学生物教研组主任、著名生物学家蔡堡教授和教师一起研究教材,为在新学年开课作认真的准备。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