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趋利避害
四川继去年农业大增产后今年又战胜大旱获得丰收的一个经验
四川省继去年农业大增产之后,今年战胜严重干旱,粮、棉、油、糖等农作物又获得全面丰收,出现了灾年也能增产的新局面。蚕茧、茶叶、水果等的产量和生猪也普遍增产。
四川在大旱之年能获得丰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一批双打”、“一批两整顿”,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等原因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党委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掌握了夺取丰收的主动权。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客观规律
为了获得对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全省各级党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两年多来,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到了九十多个县(市)的许多社队,广泛听取社员和基层干部的意见,深入了解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各地委、县委的领导成员也纷纷到社队去,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把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
四川是个幅员广阔的大省,地理情况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全省多数地区,农田水利没有过关,抗灾能力弱,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四川也具备着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在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巴山蜀水之间,既有平原浅丘,又有峻岭巨壑;既有风雪严寒的高原,又有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河谷。宜农宜林宜牧,各具特色。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使许多农作物都能在这里栽培成长。全省江河纵横,地下水源丰富,便于提水引水、蓄水保水和搞自压喷灌。省委认为,在向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只要领导上方向路线端正,方针政策对头,又有好的思想作风和正确的工作方法,上述那些有利条件将会充分发挥作用,不利条件也将会向着有利的方面转化,农业生产一定能够高速度地向前发展。
趋利避害,多谋善断,充分发挥有利条件
在农田水利尚未过关、基本条件没有改变的现阶段,如何战胜十年九旱的实际困难,取得生产斗争的主动权?
省委运用趋利避害、变害为利的辩证方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把全省的农业搞上去。
在四川,小麦过去属于低产作物,每亩百多斤,全省种植面积最多只有一千多万亩,不受重视,历来被人们称为“小春”。解放后,通过选用良种和推广先进技术,小麦单产逐步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高产作物,全省夏粮产量比秋粮增长幅度大、速度快。一九七六年同一九四九年相比,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产量大约增长了两倍,而水稻、甘薯、玉米等秋粮仅增长百分之五十左右。省委首先注意发挥“小春”的自然优势,有计划按比例地逐步扩大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夏粮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省委这种安排,是符合四川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的。去年全省夏粮总产量为九十八亿斤,今年提高到一百一十亿斤,今年不仅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单产也比去年提高三十多斤。温江地区一百八十七万亩小麦平均亩产突破了四百斤,全省有七个县亩产五百斤以上,不少社队还创造了小麦亩产一季过《纲要》的优异成绩。全省增产的粮食中,夏粮占了大部分。这样,在四川农业上的一些旧看法开始改变:“小春”不小,潜力很大。各地已经把多种、种好小麦作为一项重要增产措施。
要扩大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这就涉及占全省稻田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冬水田的改造问题。冬水田是四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专为对付干旱、解决插秧用水的传统小型水利设施。它冬季蓄水,来年插秧,一年只种一季稻谷,田冷泥烂,单产不高。冬水田中的“望天田”,本身并没有水源保证;秋冬遇旱,蓄不上水,勉强插秧,往往产量锐减,甚至颗粒无收,长期成为提不起放不下的“包袱”。
去年,南充地区发生了严重秋旱,全区冬水田有五分之四没有蓄上水,插秧困难。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开动脑筋,寻求出路。南充地委的领导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有些水利条件不好的社队,早在几年前就曾采取果断措施,把没有灌溉保证的水田改成旱地,种上小麦,并接着种玉米、甘薯等旱粮,用节省下来的水集中灌溉其余稻田。结果,虽然旱象严重,但仍获丰收,有的还创造了一年三熟、亩产过千斤的新水平。群众把这种切合实际的增产措施叫做“水路不通走旱路”。与此相反,凡是心存侥幸,寄希望于春夏有雨,不看具体条件,只想等天下雨种水稻,硬着头皮走“水路”的社队,最后往往粮食歉收。南充地区“水路不通走旱路”的经验,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在实现水利化之前,改一年一熟为两熟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战略性措施。去年秋收后,全区抓住有利时机改造冬水田一百多万亩,扩大小麦等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八十多万亩,今年夏粮增产二亿六千万斤;夏种期间旱象持续发展,他们让这些水田继续走“旱路”,先后套种连作了玉米、甘薯等旱粮作物,秋粮又增产三千五百万斤。在大旱之年多收了三亿多斤粮食。南充地区的经验受到省委的重视,在全省类似地区大力推广,要求围绕抗旱和提高复种指数这两个方面继续改革耕作制度,避其害而趋其利,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四川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灾害也有它的规律性。伏旱一般发生在全年气温最高的七、八月间,这些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摸索出“躲”、“抗”、“补”等一整套办法,即:在伏旱到来前早为之计“躲”,伏旱到来时集中力量“抗”,伏旱过后采取措施“补”。人们选用早熟作物良种,适当提早栽种时间,使它们的关键生长期躲过伏旱,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总结了群众这一经验,予以大力支持和推广。
因地制宜,尊重客观实际,一切经过实践检验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年来,被林彪、“四人帮”践踏殆尽。有些干部不看实际情况,不听群众呼声,在生产上搞瞎指挥、“一刀切”,造成了严重损失。
比如,提高复种指数的问题,有些领导同志不作调查研究,不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主观片面地把部分地区少数社队变稻麦两熟为麦、稻、稻三熟的经验,生搬硬套到一般地区来大面积推广,盲目要求麦收以后少种中稻,多种早稻和晚稻。为了使这种瞎指挥的命令通行无阻,有的同志甚至把双季稻说成是“方向稻”、“路线稻”、“革命稻”,谁要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双季稻的推广问题,谁就犯了“方向路线错误”,谁就“不革命”。这样,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一种政治压力,弄得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关系紧张。结果,谁也不敢理直气壮抓中稻。甚至明知有些地方中稻产量高,也不敢公开讲。实际上,四川盆地多数地区种中稻是适宜的,广大农民群众又有丰富经验;全省水稻产量中,中稻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抓住中稻,就抓住了大头。至于多种、种好双季稻,则需要一定的条件,特别是气温条件。在四川,多数地方气温不适宜。打倒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大家思想解放,心情舒畅,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了。去年春天,省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猛攻中稻,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双季稻”的方针,受到了全省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在省委因地制宜的生产方针指导下,去年全省双季稻的种植面积缩小了,中稻面积扩大了,各得其所,早、中、晚三稻季季增产。四千九百多万亩水稻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八十多斤,总产量增加二十多亿斤,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还出现了中稻平均亩产超《纲要》的县和一大批过千斤的社队。今年又有十二个县的中稻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过千斤的社队比去年更多。
四川的实践证明,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才能在群众中扎根,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川省抓纲治蜀两年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经验十分丰富,特别是今年抗灾夺丰收的经验尤其可贵。在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曾一再强调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经验的问题。对四川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这两年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是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王国。这就需要上上下下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把思想搞活。毛主席讲过,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才有自由,这就是四川省大旱之年获得丰收的基本经验。
本报记者 李绍中


第1版()
专栏:

无臂英雄耿玉亭
如果您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您一定会记得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介绍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保尔”!
他,是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热电车间的技术员,他的名字,叫耿玉亭。
理想之火不熄
严冬,一辆汽车载着因公负重伤的耿玉亭,穿过炼塔林立的厂区公路,向医院飞驰……
这是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阵阵寒风卷起积雪,在大庆草原上滚动。
这一天,是多么令人悲痛的日子啊!
清晨,电波里传来了敬爱的周总理不幸逝世的噩耗,耿玉亭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泪水夺眶而出。为了排除车间一台主变压器油开关的故障,他已经两天一夜没合眼了。此刻,他回想起周总理三次视察大庆时所作的指示,回想起周总理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战斗动员,感到有了克制悲痛的力量。他从别人手里接过检测工具,登上三楼,走进高压配电间继续工作。
上午十时十六分,高压配电间里突然发出嗡嗡的响声,闪出一道道火光。当人们切断电源,奔上三楼时,耿玉亭已被强大的电流击倒,他的黑如木炭的双手向上佝偻着,指尖还在冒烟,手上带的不锈钢的表带也被烧熔脱落……
医院进行了全力的抢救。为了防止发生败血症而威胁耿玉亭的生命,医生只得从肩胛骨截去他的双臂。
手术后第二天早上,耿玉亭从昏迷中醒来。当他从扎着厚厚绷带的前胸和双肩发现自己已失去双臂的时候,泪水止不住从两腮滚落下来。过去用双手建设大庆的幸福和今后失去双臂带来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深深地陷于沉思之中。
一九六三年春,二十四岁的耿玉亭从承德石油学校电气专业毕业,怀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理想,来到大庆工作。他曾经用自己的双手和工人们一起攀铁塔,建设输电线路;他亲手为大庆炼油厂投产的每一套装置送了电……。此刻,他想到,原来自己打算编写一本全厂供电系统资料汇编,而现在,连起居饮食都不能自理,自己的愿望还能实现吗?还能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吗?
当领导和同志们来看望他时,他总是担心地询问大家:“我还可以工作吗?”“我将来能做什么?”领导同志耐心地安慰他:“你安心养伤,将来有你的工作做,革命工作多着哩!”
他的爱人刘桂芬,更了解他的心情。她深情地对耿玉亭说:“我们决不辜负领导上和同志们的期望,只要你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在一起坚强地生活下去!”
人们拨开耿玉亭脑海里的疑团,他的心里象开了一扇窗子,逐渐亮堂起来。
那时,耿玉亭的伤口还在化脓。每天,当护士夹着药棉擦洗伤口的时候,耿玉亭痛得阵阵发抖,每换一次药,汗水就浸湿了他的全身。看到这种情景,护士换药的手不禁迟疑起来,耿玉亭咬着牙说:“别害怕,大胆点,我挺得住!”
手术后才两个多月,耿玉亭就在病床上练习仰卧起坐;不久,他又在别人帮助下练习走路。第一次下地,当扶他的同志刚撒手,他就失去平衡,歪倒在床上。没有双臂的他,在挪动脚步的时候,身子就象被绳子捆着那样寸步难行。但是,半个月以后,他居然自己走出了病房!
这,给耿玉亭增添了新的希望。可是,将来怎样去工作呢?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个问题。
一天夜里,医院二楼的电路出了毛病,病房里顿时一片漆黑。正当值班医生焦急时,耿玉亭出现在他面前。医生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发现是他,一下怔住了。耿玉亭说:“我是搞电的,由我来指挥,你们干。”在耿玉亭指挥下,检查了配电盘的每个保险闸,消除了故障,病房里的电灯很快又亮了。
这件事,使耿玉亭确信,他完全可以重返工作岗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又象火一样在他胸中燃烧起来。
胜利的十月,当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锣鼓敲响的时候,耿玉亭兴奋地说:“我虽然不能振臂,但我还能高呼!”他以颠簸的双脚支撑着不平衡的身躯,加入了庆祝游行的群众行列……。
从此,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的无臂英雄耿玉亭,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新的长征。
“征服困难越多越快乐”
当耿玉亭结束了十个多月的医院生活,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过去的困难都已经不在话下了,而新的困难又在等待着他去克服。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六日,耿玉亭开始上班了。他披着星光,迎着寒风,步履艰难地走在通往工厂的道路上。
这条路,他是何等的熟悉啊!十多年来,他不知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足迹。道路两旁,他参加设计的厂前路灯,发出了一道道光芒;他亲手栽的林荫树,迎风挺立,经历了生与死的搏斗和考验之后,今天,耿玉亭又沿着这条路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耿玉亭双脚的大筋被强大的电流击断,有几个脚趾已失去了功能,走路只能靠脚跟用劲。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吃力。他没有双臂,身体失去平衡,大风一吹,就摇晃起来。可是,他凭着一定要恢复工作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走去。四里半的路程,他足足走了四十分钟,在上班前十分钟赶到了车间。工人们立即迎上来,给他擦脸,替他整理好衣帽。
看到耿玉亭走路这样艰难,刘桂芬怎能不心疼呢!她想:如果我能用自行车带他上下班,那该多好!一个星期天,他们夫妻俩在操场上开始练习骑车了。严冬季节,他俩穿着棉袄、棉裤和大头鞋,一次一次地摔倒了,又一次一次地爬起来再练,终于掌握了这个本领。从此,每逢好天气,刘桂芬就用自行车带上耿玉亭,一起去工厂。
耿玉亭在顽强的练习中找到了无数办法,克服自己由于失去双臂而带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夏天,蚊子叮在脸上,无法轰走,他把脸贴在墙上、电线杆上或草篙上蹭一蹭;风雪天,有时皮帽子的护耳被风吹开了,他就把护耳贴在电线杆上暖暖耳朵。为了不给同志们增添麻烦,他定量吃喝,控制排泄,尽量使自己的生活习惯适应上班工作的需要。
周围的同志热情地帮助他,细心地照料他。当耿玉亭去现场检查输电线路、出外开会、作报告的时候,人们陪着他,帮助他上车下车,给他喂饭、喝水、擦汗。有的工人见他进车间的门不方便,特意用铁皮做了一个马蹄型的扣手钉在门的下角上,耿玉亭进门时,只要把一只脚伸进扣手里,就可以把门拉开。
有人关切地对他说:“老耿,你这么困难,就不要上班了吧。”他回答:“为了革命工作,征服困难越多越快乐。”
毛主席曾经指出:“每一个人有一条生命,或者六十岁,或者七十岁,或者八十岁、九十岁,看你有多长的命。只要你还能工作就多多少少应当工作。而工作的时候就要有一股革命热情,就要有一种拚命精神。”一年多来,这段话耿玉亭不知读了多少遍!他正是用这种拚命精神,这种革命热情,战胜伤残,克服困难,为党工作的。
写字,过去对于他,是一抬手的事,而现在却成了他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一大拦路虎了。有几次,车间领导和其他技术员不在场,工人们等着要人签字,他干着急没有办法,心里难过极了。
耿玉亭决定用嘴咬住笔练习写字。铅笔被他咬断了一根又一根,圆珠笔也试过了,都无济于事。有两个老工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支用有机玻璃做的月牙形的“丁”字圆珠笔,耿玉亭用牙紧紧咬住这支特制的笔,练习写字。可以想象,咬住笔写字,这是多么困难呵!而且写字的时候,眼睛离纸张只有一支笔的距离,这又是多么难受啊!他练呀练,写呀写,常常写得头昏眼花。今天,当人们看见他那流利、工整的字体,谁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个没有手臂的人写出来的!耿玉亭就是用这支笔,天天为工人签发工作票,书写技术资料和读书笔记。他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
耿玉亭受伤以后,有个小伙子曾经劝他:“耿师傅,电这玩艺儿太危险,以后别搞电了。”耿玉亭回答:“电连着四个现代化,太重要了,我不但要继续搞电,还要让我的儿子也搞电。”
伤愈之后,他果然还是干他的老本行。车间改造三万五千伏输电线路,他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既节省工艺装备,又方便了操作管理。党中央号召节约电力,他和工人们一起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调整,每天给国家节约电力三千多度。
一九七八年初夏,正当大庆工人阶级贯彻执行华主席关于“大庆还要向更高的目标进军”、“石油部门要为创建十来个‘大庆油田’而斗争”的指示,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时候,国务院领导同志又向大庆油田发出了要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号召。耿玉亭想,搞现代化不能等,要首先从本单位做起,从一点一滴化起。他提出了把车间的燃料油泵房改建成自动化的无人操作泵房的建议。他担任了技术攻关组的副组长。当改建中需要阀门时,耿玉亭告诉大家,这种阀门哪个单位有,另一种阀门可以到哪个废料库里去找……。同志们都十分惊奇,象他这样一个残废者,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跑了这么多的地方!现在,他参加提出设计方案的燃料油泵房的技术改造工程,已经开始了。
耿玉亭虽然失去了双臂,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他走在前列。
他心里想的,何止是改造一个油泵房!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想着一桩心事:搞四个现代化,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自己虽然没有手了,但还有嘴,一定要把人民给自己的知识教给更多的人。他主动担负起给工人讲技术课的任务。每次讲课前,他都在刘桂芬的帮助下,查找资料,拟定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为了使工人们能看懂图纸,提高教学效果,耿玉亭教课时,头上戴着类似牙科医生头镜那样的一个铁箍,在铁箍上面焊了一根一米多长的粗铁丝当教鞭。耿玉亭就是顶着这根教鞭,诲人不倦,给听课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耿玉亭以自己出色的行动,获得了大庆“模范标兵”和石油部“劳动英雄”的称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特殊的幸福生活
耿玉亭和刘桂芬的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不知道要比一般人困难多少倍。但是,他们却把这些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幸福生活”。
耿玉亭在给一位同志的信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比通过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给党做出了超越客观可能的贡献的人更幸福。”
耿玉亭受伤后,党组织和群众给了他多方面的照顾。但是,对这些方便条件,他和他的一家减了又减,压了又压。送到家的沙发、电风扇,他们退回了;原来请来帮助料理生活、由厂里发给生活补助费的一位亲属,他们辞退了;领导上规定他和刘桂芬全休,工资和劳保由国家照发,他们却双双上了班。
刘桂芬的肩上要负起多重的担子呵!她不但要干好自己的保管员工作,承担全部家务,还要协助耿玉亭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人们看到她为耿玉亭赶蚊子、擦鼻涕、刮胡子,干着种种细微琐事,想到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耿玉亭的巨大耐心时,也许会以为她的精神负担一定是很沉重的。不,刘桂芬的心情不是这样!每当她看到伤残的丈夫在自己的帮助下为党为人民作出成绩的时候,她感到这是一种特殊的幸福。她说:“老耿的双臂是为革命工作失去的。他既是我的丈夫,又是我的同志和阶级弟兄。我帮助他生活和工作,同样是革命的需要。”
有时,耿玉亭见刘桂芬过于疲劳,就想分担一些自己力所难及的事务。有一次,为了查找资料,他用嘴把书箱里的书一本本叼出来,弄得鼻子上、嘴巴上沾满了灰尘。刘桂芬心疼地对他说:“你千万别过意不去,我帮助你也是革命的需要呀!”
每天上班前,刘桂芬都要把耿玉亭需要的笔记、资料和书报带在身上,以备他需要时查找;回家后,耿玉亭还要在她的协助下,备课和钻研技术。他们共同在学习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一天拂晓,时钟刚打过四点,耿玉亭突然把刘桂芬从梦中叫醒,要她帮助找一份车间急需的资料。耿玉亭动嘴,刘桂芬动手,从四点找到六点,翻遍了全部资料也没找到。刘桂芬忙得团团转,耿玉亭急得团团转。虽然那天早上他们没有找到这份资料,但他们花费的精力和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是多么感人啊!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不只一次地描绘过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宝贵,人生的意义;今天,耿玉亭和刘桂芬用他们自己的实践,作出了无产阶级战士不平凡的回答。
今年五月十二日,《人民日报》登载介绍耿玉亭同志事迹的通讯之后,人们从祖国各地寄来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表达了对耿玉亭和刘桂芬无限深切的情意。南海之滨的一位老木工随信寄来了草图和说明,要给耿玉亭特制一辆脚踏三轮车;江西一位老人表示,要来到耿玉亭身边,帮助照料他的生活。……
耿玉亭和刘桂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和情操,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敬!新华社记者郭玉德 陈坚发王德华 周佩琪 (附图片)
耿玉亭(右二)在向四化进军中,积极和车间工人一起改造旧设备。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按照客观规律 发展农业生产
本报评论员
四川省在大旱之年获得农业丰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们,开始自觉地探索和运用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当地有利条件,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掌握领导生产的主动权。是搞“长官意志”、搞瞎指挥,还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农业生产能否高速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下狠功夫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严肃认真地解决这个问题。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为人民谋福利;如果违反它,破坏它,就必然要受到“惩罚”,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力鼓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把本来是很清楚的问题,搅得一蹋糊涂。在林彪、“四人帮”反科学、反民主的反动思想影响下,有些人凭借手中的权力,靠想当然办事,不顾自然条件和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大搞瞎指挥、“一刀切”。他们根本不讲因地制宜,强迫种植某种作物,推行某种耕作制度,甚至把下种、收割时间都定得死死的,不准群众提出异议;对于他们强令推行的那一套,谁要敢说半个不字,就给扣上“右倾”、“反先进”、“反对党的领导”等政治帽子。群众对此反应强烈,认为这些领导人指挥生产是“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办法多,做事无理嘴巴硬”。他们搞瞎指挥,出坏主意,最后出了问题,抬脚一走了事,吃亏的还是农民。群众说,我们不愿意要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领导。说得不是很对么?
有些人为什么习惯于搞瞎指挥,还不感到是个问题,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还不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志只知道对上级负责,不知道对人民负责,不懂得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有的人很会迎合上级的意图,对来自上面的东西,不管是否合乎实际,可以不顾后果地强令推行。对来自群众的意见,可以不闻不问。顺从上级对自己有利,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照样当“官”,这哪里还有共产党人的气味?还有的人惯于靠行政命令办事,视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儿戏,随心所欲地命令群众做这做那,好象农民都不会种地,都不愿多打粮食,只有他这个领导会种地,不管出个什么主意,全县几十万人都得照办无误。对于至今还不觉悟的这样专横跋扈的领导人,群众完全有理由不欢迎他们,有权要求他们承担法律责任,赔偿损失。
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瞎指挥,是否意味着对农业生产可以撒手不管呢?当然不是。如果这样办,要你这个领导干什么呢?正确地指导生产,应该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客观规律,坚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处在生产斗争的第一线,他们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最熟悉,对因地制宜搞好生产最有经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社员的切身利益,因而也最关心生产的成败。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由于违反客观规律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端正思想,转变作风,高度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创造必要条件,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把真心话讲出来,把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好办法、好措施提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对农业生产实行正确的指导。
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居于四个现代化的首位。要高速度发展农业,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些人搞瞎指挥,除了思想作风不端正以外,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无知,也是一个原因。我们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向群众请教,向农业科技人员请教,向一切懂得科技知识的人请教,逐步使自己成为真正懂得农业的内行。一个领导人如果对当前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毫无所知,或者满足于一知半解,怎么能够领导社会主义大农业?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多少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的一些同志做了不少违反客观规律的蠢事,使群众吃了苦头,现在是该觉悟的时候了!希望从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同志,把恩格斯的这一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下大气力,开动脑筋,努力学习,提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尽快地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第1版()
专栏:

今年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收购进度快
粮、棉、油、麻等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据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七日电 今年我国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的生产普遍好于去年,收购进度快,绝大多数品种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据商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统计,粮、棉、油、麻、烟、茶、蚕茧、生猪、鲜蛋的收购量都比去年同期增加。到十一月二十日,秋粮入库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九,其中江苏、浙江、湖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今年棉花收购进度之快是历年来少有的。继油菜籽丰收以后,今年秋季油料作物也取得好收成,到十一月二十日入库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十八点九。
到十月底,生猪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四百九十万头,平均每头猪毛重增加六斤多。鲜蛋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亿六千多万斤。绝大部分畜产品的收购量也比去年增加。土特产品的收购量大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生漆、蜂蜜的收购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


第1版()
专栏:

华国锋总理电贺大平正芳荣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八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十二月七日致电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大平正芳,衷心祝贺他荣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电报全文如下: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 大平正芳阁下:
在阁下荣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之际,谨致衷心祝贺。
阁下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日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愿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为不断发展中日关系,为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新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七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