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初步调查
新华社记者 徐坤明 杨成明
南斯拉夫最大的农工联合企业
“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塞文缩写为“PKB”,以下简称“佩科贝”)按总产值来说,是南斯拉夫最大的农工联合企业,在南斯拉夫举足轻重的二百家社会所有制的大企业中居第十三位。
“佩科贝”是联合劳动复合组织(相当于总厂),包括三十五个劳动组织(相当于厂),一百四十四个联合劳动基层组织(相当于分厂或车间),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三十七个区,职工两万三千四百多人(从事农、牧业的约五千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三是熟练和高度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佩科贝”拥有土地近九万公顷,其中耕地五万八千一百二十公顷,果园和葡萄园五千四百公顷,草地和牧场八千四百九十公顷,森林九千二百九十公顷。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一千五百台,联合收割机四百五十台和其他农机四千台。饲养五万头牛(其中奶牛二万多头)和十二万头猪。
“佩科贝”还拥有现代化的屠宰厂、奶制品厂、肉制品厂、面粉厂、面包厂、饲料厂、榨油厂、制糖厂、糖果厂、酿酒厂、水果和蔬菜加工厂等三十多个工厂,生产八百多种产品。“佩科贝”在首都和外地有独立的销售网,其中包括六百二十个食品商店,在内地和海边的旅游地区还开设了数十个旅馆和饭店。
“佩科贝”一九七七年的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农畜产品:粮食十五万吨、蔬菜七千吨、水果和葡萄四万八千五百吨、甜菜二十万吨、葵花子六千吨、大豆八千吨、饲料三十万吨、牛奶一亿六千八百万公升、菜牛一万一千五百头、肉猪十三万头。
食品工业产品:面粉和面包七万吨、精饲料八万吨、水果和蔬菜加工制品一万六千吨、白糖三万一千二百吨、糖果和糕点四千二百六十吨、食油五千吨、鲜肉六千吨、干肉和香肠一千吨、肉罐头一千一百吨、冷冻方便食品(加热即可食用)四千吨、各种葡萄酒和烈性酒二万五千吨。
“佩科贝”的产品不仅供应贝尔格莱德,而且在全国各地和国外销售。一九七七年的出口额为一千五百万美元。
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的道路
“佩科贝”的前身是“潘切沃沼泽地国营农场”,创建于一九四五年底。当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为了解决首都人民的吃饭问题,南斯拉夫党和政府决定在贝尔格莱德市北郊多瑙河和塔米什河交界处的大片沼泽地上建立国营农场。随后开始饲养牲畜,农牧并举。进入五十年代后,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场办起了简单的食品加工厂,用手工业方式生产黄油、奶酪和肉制品。一九五八年建成奶制品厂,一九六一年屠宰厂和冷藏库相继投产,一九六四年又开办了饲料加工厂。与此同时,“佩科贝”逐步建立了销售自己产品的商业网。从六十年代后期起,又一面继续发展自己的农业、工业和商业,一面同贝尔格莱德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企业多次进行合并,逐步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农、工、商“一条龙”的大型联合企业。
一九七七年,在“佩科贝”近九亿美元的总收入中,农业占百分之二十八点六,工业占百分之三十四点一,商业占百分之三十一点二,其他占百分之六点一。目前“佩科贝”的农场所生产的农畜产品中,十分之九都由联合企业的加工厂进一步加工;工农业所生产的全部产品都由联合企业所属的批发部门和零售网销售。
“佩科贝”负责人在回顾联合企业的发展时强调,这条从单纯搞农业到农牧业与加工工业相结合、再到与商业网连成“一条龙”的发展道路,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农工联合企业的五大好处
根据主人的介绍和我们实地采访所见,建设农工联合企业有如下好处:
1、农工联合企业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发展速度快,劳动生产率高,对解决城市食品供应问题具有重大作用。现在,“佩科贝”每年生产的小麦足够贝尔格莱德市一百二十万人吃半年。全市所需的百分之四十的鲜肉和肉制品、百分之八十的牛奶和奶制品以及百分之八十的食糖,也都是由“佩科贝”供应的。
2、农牧业与加工工业相结合,可以使农牧业增加收入。这样,既有利于更快地为发展农业生产积累资金,也有利于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佩科贝”在单搞农业时发展速度较慢,建立加工工业后才使农业长了翅膀,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3、农场建立加工工业,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避免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减轻大城市在交通、住房和食品供应等方面的困难。“佩科贝”的加工厂大多建立在农村或小城镇。这些加工厂不仅吸收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牧业与加工工业相结合,既为农牧业产品保证了销路,又为加工工业保证了原料,从而加强了生产的计划性。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还大大缩短了运输原料的距离,既能节省运费和减少原料在运输中的损耗,又能减轻交通部门的压力。“佩科贝”的糖厂设在甜菜地附近,收获的甜菜就地加工,剩下的甜菜渣再供给附近的畜牧场作为饲料。在葡萄园旁建设酿酒厂,在畜牧场附近开办肉类加工厂,既经济,又方便。
5、联合企业具有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优越性。各单位可以及时协调发展计划,合理分工,实行专业化;可以有计划地消除薄弱环节,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能力;可以联合使用资金,逐步更新设备,采用先进工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联合以后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办到各单位在分散时办不到的事情。“佩科贝”的不少车间和工厂都是在联合以后才新建或改建起来的。
农工商“一条龙”之间的关系
在“佩科贝”的发展史上,农工商“一条龙”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这种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最初阶段,农牧场在向加工厂提供原料时,完全按照市场价格结算。在价格问题上,双方经常讨价还价。那时,联合企业是个比较松散的组织,各单位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整体利益,而是自己的局部利益。后来,联合企业各个单位进行协商,根据互利原则,每年确定各种农畜产品的内部价格。这种做法比以前有了改进,但还没有根本改变商品交换关系。从一九七三年起,“佩科贝”在参加“一条龙”的各个单位之间开始实行“收入关系”。所谓“收入关系”,从实质上说,就是把从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到销售这“一条龙”看作是个整体,把最后成品销售后获得的收入作为参加“一条龙”的各单位的总收入,再以社会平均劳动为标准,来衡量各单位为生产最后产品所作出的贡献,然后根据各自的贡献再来确定在分配总收入时各单位应该分得的百分比。这就是说,在“收入关系”中,除最后成品仍然是商品外,“一条龙”内部各个阶段所生产的产品已不再是商品,参加“一条龙”的各单位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商品交换关系,而是在“联合劳动”中按照劳动分配收入的关系。
以牛奶和奶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这“一条龙”为例,参加这“一条龙”的各个单位,如种植玉米(饲料)的农场、饲料加工厂、饲养奶牛的牧场、奶制品厂和销售网等,通过“收入关系”已经结成一个整体。在分配收入时,以奶制品销售的收入为一百,农场、饲料厂、牧场、奶制品厂和销售网按各自作出的贡献分得一定的百分比。
“佩科贝”负责人在介绍“收入关系”时指出,由于在分配收入时以“一条龙”为整体,参加“一条龙”的各单位只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因而,各单位的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自己经营好坏,而且也取决于“一条龙”经营好坏,这就促使各单位的劳动者不仅关心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而且关心“一条龙”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在衡量各单位对生产最后成品的贡献时,是以社会平均劳动为标准的,这就促使各单位的劳动者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如果超过平均水平,就能增加收入,而低于平均水平,收入就会减少。
他强调,“收入关系”以劳动为分配的唯一标准,联合企业通过“收入关系”,努力使每个同样熟练的劳动者,不管他在农业、工业还是在商业部门工作,只要付出同样的劳动,都能享有同样的个人收入。
从“佩科贝”一九七七年的收入分配情况来看,“收入关系”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原料生产者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状况。例如,熟练工人,无论在农、牧业或者在工、商业工作,去年的平均个人收入大体相同,而又有一定差别。有些农、牧业组织中熟练工人的平均个人收入甚至超过了在工、商业组织中工作的熟练工人。
据介绍,在“一条龙”中实行这种“收入关系”,减少了商品交换的层次,把农、工、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加强工农联盟、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吃大锅饭”到按劳分配
“佩科贝”负责人在介绍企业分配问题时强调指出,南斯拉夫宪法明确规定:“劳动和劳动成果决定人的物质地位和社会地位”;“人的劳动是占有社会产品和管理社会资料的唯一基础”。他们说:“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对平均主义不能促进生产,只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鼓励劳动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们在回忆战后初期的情况时说,当时“潘切沃沼泽地国营农场”同其他国营企业一样,由国家统一给职工发固定工资,实际上是“吃大锅饭”。这种做法不能鼓励人民的主动精神。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和一点不干都有“大锅饭”吃。
“佩科贝”负责人又说:“在‘吃大锅饭’时期,完全由国家给企业投资并规定生产任务。当时我们这些人都成了‘伸手派’,只知道伸手向国家要钱,要东西。我们往往是把国家的钱花掉了,却拿不出东西给国家。当国家质问我们为什么完不成任务时,我们就强调天气不好或其他客观原因。
“一九四八年,我们开始感到当时的经济制度有问题。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从一九五○年起实行了工人自治,把企业交给工人管理。国家不再向企业投资,企业需要资金时可向银行贷款。尽管农业贷款利息很低,我们却开始精打细算,不再当‘伸手派’了。因为国家投资花掉就完事了,可银行贷款是要还的,而且还要付利息。我们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尽量减少开支,节约费用。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也改变了固定工资的办法,按每个人在劳动中的贡献,即劳动成果,来决定每个人的收入,使个人的物质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使每个劳动者不仅关心个人利益,而且关心整个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不仅关心眼前利益,而且关心长远利益。一句话,就是使每个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人。”
“二十八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发展和改善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支流上看,也出现过偏差和问题,但主流是好的。”
“佩科贝”当前是怎样贯彻按劳分配呢?
据介绍,“佩科贝”同其他社会所有制的企业一样,分配大权主要集中在同生产者最接近的联合劳动基层组织手里,每个基层组织的工人委员会根据国家法律、社会协议和自治协议制订出收入分配条例,经本单位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佩科贝”在分配过程中,首先从“总收入”(即在市场上最后实现的价值)中扣除原材料消耗、劳务费用等各种生产费用和各种税收,余下的部分是“纯收入”。从“纯收入”中又扣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科研事业的业务基金,用于弥补企业亏损、自然灾害的储备基金和用于职工集体消费的共同消费基金后,余下的部分是个人收入。个人收入的分配完全是以按劳分配原则进行的。基层组织根据社会平均劳动对每项生产任务定出质量、数量、原材料消耗等指标,经工人讨论通过后,严格按每个人完成指标的情况,即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大小确定个人收入多少。在评价每个工人劳动成果时必须考虑下面一些因素:劳动量和复杂性;劳动成果的质量;专业性、劳动经验和责任;劳动条件和对工人健康的危害性;应完成的任务和效果;在劳动中的节约情况;劳动任务的重要性。
根据分配条例规定的原则,劳动好,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的工人,收入就多;劳动差,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的工人,收入就少。例如:奶制品厂规定,八小时产品数量超过定额百分之二十,质量超过指标百分之十,个人收入增加百分之三十。拖拉机手每天耕地二点五公顷,收入为百分之百,如完不成定额,耕地二点二公顷,只能收入百分之八十;如超额完成,耕地三点五公顷,可收入百分之一百五十。如耗油量超过平均指标或拖拉机保养不好,都要扣工资。每个拖拉机手都有记载完成定额质量、数量、机器维修、耗油量、节约情况的卡片,作为个人收入的考核依据。其他职工也都有这类卡片。又如,牛奶按含脂量定级,规定每生产一公升一级牛奶,个人收入零点二五第纳尔,二级牛奶零点二二第纳尔,三级牛奶零点二○第纳尔,达不到三级的牛奶,没有收入;还规定奶牛必须保持一定重量的标准,不合标准时也没有收入或减少收入。
八小时劳动之后,由于劳动需要工人加班时,则按照加班时间的长短增加个人收入。据介绍,这样做,一是鼓励农忙时肯于加班的工人,同时,规定各种加班费也促使领导人尽量合理安排生产,减少临时加班。职工经领导批准后才能加班。
由于天气不好或其他客观原因不能出工而又没被委派其他工作时,工人可得到相当于平均个人收入百分之八十的补贴。如工人拒绝在缺工期间被委派的其他工作,按旷工论处,无权得到补贴。
基层组织工人委员会在年终时有权把职工一年节约的原材料、节约的油、电等资金的一部分作为个人收入发给职工,以鼓励工人增产节约的积极性。
“佩科贝”各基层组织的个人收入分配条例规定,最高个人收入和最低个人收入的比例不能超过四比一;最低个人收入不能低于同行业平均个人收入的百分之六十。
“佩科贝”各级领导人的个人收入由各级工人委员会根据各级劳动组织的经营情况确定。经营有方的经理和经营不力者个人收入相差很大。
大力开展科研提高劳动生产率
“佩科贝”负责人强调:“科学研究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采用最新科学成就,是‘佩科贝’一切工作的基础。”三十多年来,“佩科贝”积极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在当年创建农场时,全场只有一名农艺师,一名兽医和两名技术员,许多职工都是文盲或半文盲。面对这种状况,企业领导人一面在农场里开办夜校,鼓励职工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一面在国内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派人到农业发达的国家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为了适应生产现代化的需要,“佩科贝”的工人委员会在一九六○年作出决定,不再招收八年制学校没有毕业的新职工,已就业的职工中尚未达到这一程度的也必须迎头赶上。当时的工资条例规定,谁没有达到这一文化程度,谁的工资就得减少。“佩科贝”现在仍然设有教育中心,经常根据生产需要,培训各种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现在,“佩科贝”设有农业经济科研所,下设十二个研究所,分别研究种植业、畜牧业、园艺、加工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计划制度和发展规划等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科研所已从研究改良品种、革新工艺,扩大到研究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科研部门每年根据生产需要提出研究计划,生产部门也可主动提出研究课题。经过磋商后,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就研究项目和所需费用签订合同。
“佩科贝”在自身加强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密切注视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所同罗马尼亚、美国、西德、荷兰、瑞典、丹麦等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关系。“佩科贝”在新建或改建工厂时,经常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设备和工艺。
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佩科贝”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显著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一九四七年每公顷不到十七公担(约合每亩二百二十多斤),一九七七年超过四十八公担(约合每亩六百四十斤),比三十年前增加了一点八倍。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一九四七年为每公顷三十四公担(约合每亩四百五十多斤),到一九七七年达一百二十九公担(约合每亩一千七百二十斤),增加了二点八倍。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在一九四七年为一千四百一十八公升,到一九七七年达四千四百七十三公升,增加了二点一倍。现在,“佩科贝”每一个从事农牧业生产的职工,平均可以提供四十二人所需的食品。
改造小农经济的桥梁
据介绍,“佩科贝”作为社会所有制的联合企业,起着团结和带动个体农户,使小农经济向社会所有制过渡的桥梁作用。
“佩科贝”设有专门从事同个体农户进行“联合劳动”的组织,据介绍,“佩科贝”同个体农户“联合劳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简单的购销关系。企业向农户出售良种,提供机械服务等,农户向企业付现款。企业从农户那里按市场价格收购产品。双方互不承担义务。这种农户多半是有劳力在工业部门的混合户,主要兴趣不在农业上,逐年减少土地量。
第二种是个体农户同企业签订一年的合同,企业根据合同向农户提供良种、饲料、新工艺、机器等;农户根据合同有义务向企业提供产品。年底时,双方根据投入的劳力、设备、资金进行结算,互相承担义务的风险。目前,这种形式最多。
第三种形式是农户把自己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资金、劳力同企业联合,双方签订至少合作五年的协议,共同制订年度和中期稳定发展生产的计划。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双方共同利用“佩科贝”拥有的最新科学成就,在企业专家指导下统一规划,进行生产,农户的生产纳入企业的计划。年终按双方投入劳力、资金和比例进行分配。冬季企业为农民举办知识讲座,并共同制订下一年度的生产计划。这种农户比前面两种农户的产量高,销路有保障,收入多。他们可以选举代表参加联合企业的生产管理,享受企业的免费医疗福利,并免交土地税。第三种形式是两三年前才开始的,但发展十分迅速,大批第二种形式正在向第三种形式过渡,今年就比去年激增百分之四十二。(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十二月二十八日电)(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的养牛场。
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摄
“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的牛奶加工厂。
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摄


第5版()
专栏:

黎明的金桥——日中友好的赞歌
日本著名歌手三波春夫满怀庆祝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喜悦心情,创作了一首题为《黎明的金桥——日中友好的赞歌》的歌词。歌词写道:
跨上黎明的金桥,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毗邻的国家我们的老朋友啊,
你好,你好,你好!
冲过长时间的风暴:
和平鸽向晴空展翅飞翔。
太阳露出笑脸,
我们走在黎明的金桥上。
亚洲国家的新朋友啊,
你好,你好,你好!
满怀开辟未来的希望,
越过波涛汹涌的海洋。
火红的太阳在燃烧,黎明的金桥放射光芒,
两国有无穷的力量。
你好,你好,你好!
黎明的太空,
欢乐的歌声回响。
现在,这首歌词已由日本作曲家三木隆志谱曲。三波春夫准备最近在日本演唱,并希望有机会到中国访问,亲自向中国人民演唱这首歌。
三波春夫在谈到创作这首歌的感想时说:“五年前,我就想创作一首歌颂日中友好的歌曲。现在,我们盼望已久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终于缔结了,日本人民都为之欢欣鼓舞,我觉得再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了。为了表达日本人民对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喜悦心情,展望日中友好的美好前景,我创作了这首歌,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