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罗党政机关团体企业致电罗共中央和齐奥塞斯库总统
罗代表团表达了全体劳动人民意志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两天来,罗马尼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工厂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继续纷纷打电报给罗共中央和齐奥塞斯库总统,完全支持罗马尼亚代表团在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上的立场,认为齐奥塞斯库总统所阐述的立场表达了罗马尼亚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
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的罗马尼亚外交部给齐奥塞斯库总统的电报指出,“我们极为满意地看到您采取了坚定的、对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未来极为负责的立场。”
罗共各县委员会、匈牙利族劳动人民委员会、日耳曼族劳动人民委员会、全国科技委员会、罗共中央机关党组织及其他单位在致齐奥塞斯库总统的电报中分别写道:
“我们感谢您作为罗马尼亚人民的使者,以共产党的原则性支持国家独立和主权、加强缓和、脱离军事接触的事业,支持减少军费负担、铲除集团政策以便各国之间实行和平、自由和独立自主的合作。”
“我们完全赞同您采取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革命立场:我国代表团没有对事先未经征得同意的一些军事问题表示同意。”
“我们毫无保留地支持您坚决表达的观点:我国军队只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指示和领导、遵照国家宪法、国防法和其他法律而行动,永远不把调动罗马尼亚军队参加军事行动的权利交给罗马尼亚议会、人民、党和国家机构之外的任何人。”
“每个国家的军队只能从属于该国党和政府的领导。”


第5版()
专栏:

越南扩大对柬进攻遭到沉重打击
越俘虏说苏联顾问正在训练越南部队
本报讯 据西方报刊报道,越南正在扩大对柬埔寨的进攻,遭到柬埔寨军民的沉重打击。
报道说,越南入侵部队“在最近两星期里”,“在金边东北采取行动,从斯努往北推进,从棉末往西推进”。“斯努和棉末是长期以来被越南人占据的两个橡胶园市镇”。
西方人士说,“越南空军驾驶着各种类型的美国和苏联飞机,使用了重磅炸弹和杀伤武器”。在加强空袭的同时,发动了“猛烈的地面攻击”。
报道还说,“越南还不时在柬埔寨东北角的腊塔纳基里进行袭击。据说越南和柬埔寨军队还偶而在柬老边界上发生冲突”。
与此同时,越南正在对边界越南一侧训练柬埔寨的一小撮民族败类,并派遣他们越过边界进行骚扰。河内电台就大肆播放柬埔寨“发生暴乱”的消息。但是,西方分析家却“注意到”越南报道“暴乱”的地点“正好是情报机关的消息表明有越南军队的地方”。
西方认为,“越南现在在越柬边界上部署了十三个师”,“越南驻扎在老挝的军队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消息说,越南发动对柬埔寨的入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越南驱使一小撮柬埔寨民族败类打头阵,遭到柬埔寨人民的痛击后,“迫使越南只得派遣自己的军队”。但是,越南侵略军的“伤亡仍很严重”。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三十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广播,被柬埔寨军队俘虏的一名越南士兵说,苏联顾问正在训练越南部队。
二十二岁的越南士兵阮明冲说,他出生于越南广平省广安县黄海乡。他供认,他在越南中部广平省(现为平治天省)洞海受过训。他说,苏联军官经常到他受训的那个“学校”去。越南军事干部听苏联人的使唤。
他透露,在西贡新山一机场,大约有一百名苏联技术人员、三百名苏联飞行员和数百架苏联飞机,其中有些飞机是由苏联人员驾驶的。
他说,他所在的第六十六团在九月底入侵柬埔寨磅湛省的七号公路。他个人是在这次作战中于九月二十六日被俘的。
他说,苏联人和越南军官经常虐待士兵和老百姓。他们遭到越南人民的反抗。今年四月间,新山一机场附近约三百群众手持镰刀、斧头举行游行,要求越南当局停止强迫征兵。游行者要求“苏联人必须立刻从越南的领土上滚出去!”人们还在机场附近的路口悬挂起不少标语,其中有:“我们反对强迫征兵侵略柬埔寨!”“我们反对苏联的军援!”


第5版()
专栏:

越南国会常委会批准越苏条约
新华社河内十二月一日电 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在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举行的会议上,批准了名为“友好合作”实为军事同盟的“越苏友好合作条约”。
据越南《人民报》报道,会议发表的公报说,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在听取了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就今年十一月三日在莫斯科签订的这项条约所作的报告后认为,这项条约标志着越苏两国的“战斗团结和牢不可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5版()
专栏:

莫斯科的严重失败
——西方报刊评华约组织莫斯科会议
本报综合报道: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后,西方国家的报刊和通讯社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这次会议
“分歧重重”、“意见不和”、“一片严重混乱”,暴露了“华沙条约的裂痕”。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认为,华约会议反映出来的分歧是这个组织自一九六八年八月苏联侵捷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它“还会对东欧的政局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莫斯科会议发表了一篇冗长的宣言,侈谈“缓和”、“裁军”、“和平”。西德《新奥斯纳布吕肯报》的评论写道:“东方集团很少发表这种对和平和缓和不乏娓娓动听的词藻,但对实现这些目标实际贡献如此之少的宣言。这一不清不楚的文件看起来就象一块烟幕。”不少西方报刊指出,这是一种“宣传动作”,目的是向外界隐藏“发生的冲突”。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在苏联企图通过这次会议以北约组织增加防务开支为借口,要华约成员国全面增加防务开支。显然,苏联由于疯狂扩军造成经济上重重困难,现在想把军费重担转嫁给华约其它成员国。有些报刊指出,这表明“苏联人决心奉行扩张的方针”。但是,华约的某些成员国“拒绝这种压力”。奥地利《新闻报》说,东欧国家,包括老百姓和绝大部分党的干部“首先担心的是自己有限的福利”,他们“到处在要求加速提高其同西欧相比仍然还是太低的生活水平”,而不愿“让人勒紧裤带”。
苏联在会议中还企图以“军事合作”和加强“一体化”名义,建立一个“由苏联控制的统一指挥部”。外报指出:这样做“自然而然就会剥夺‘华约国家’对本国军队的控制权”。但是,这个图谋也遭到了反对。英国《金融时报》说:“迄今为止,罗马尼亚人成功地挫败了苏联旨在加强军事合作并在对外政策上恢复更大程度的纪律性和一致性的企图”。西德《世界报》指出:“这意味着,苏联这个华约的最高司令,不再能在任何情况下调动至少是一个成员国的军队”,“可以说出现了一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东欧国家的新局面”。
在会议中,苏联还竭力企图要华约国家同它一起“联合起来”反华,并承担所谓“支持”华约范围以外的越南的义务。西德《总汇报》写道,“这次首脑会晤最重要的题目”,“是要把莫斯科的伙伴们统一到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上来”。但是,莫斯科会议文件最后既没有提到中国,也没有提到越南。据美国报刊报道,“莫斯科被迫把它所喜爱的谴责中国的内容全部从最后文件中去掉了,它不得不删掉了它通常对越南的那种过分的赞扬”。西德《世界报》认为,东欧各国“很不乐意地受华约组织‘亚洲政策’的约束”。奥地利《新闻报》说:华约成员国的“高级干部们在对中国新的方针的公开评价方面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意见分歧过”。
至于在中东的问题以及其他外交政策方面,苏联迫使华约成员国遵循莫斯科路线的企图,也未曾得逞。
这次莫斯科会议,用西方报刊的话来说,是以“对克里姆林宫公然冒犯而告终”。勃列日涅夫在闭幕宴会上“号召团结”,“就象一个人嚷着要得到已经过去的东西一样”。西德《世界报》指出,华约国家拒绝支持苏联政策“表明在东方集团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写道:会议出现了这样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苏联人再也不能把它的对外政策强加给它自己的东欧盟国了”。这家报纸甚至说:“看到在这样重要的文件里连苏联对这样一些大问题的哪怕是礼仪上的立场也没有,真叫人吃惊”。法新社也预言道:“东欧集团国家明显的小困难,不久后可能成为明显的大危机”。


第5版()
专栏:

马祖罗夫被解除苏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职务
新华社莫斯科十二月一日电 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十一月三十日通过决议,解除马祖罗夫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职务。
十一月二十八日颁布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指令中说:马祖罗夫是“因健康原因而退休的”。
前已报道,马祖罗夫已被解除了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人们注意到,今年八月份柯西金休假时,马祖罗夫曾经一度主持苏联部长会议的日常工作。


第5版()
专栏:

丝绸之路谱新声
——听伊朗钢琴家娜汶·阿芙露兹的演奏会
中央音乐学院 陈永连 杨峻
伊朗著名钢琴家娜汶·阿芙露兹最近访华演出,给我们演奏了贝多芬的《英雄主题变奏曲》、舒伯特的《流浪者主题幻想曲》和柴可夫斯基的《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欧洲古典音乐家的钢琴作品,受到首都听众的热烈欢迎。她那朴实、严谨而细致的演奏风格,以及熟练、准确而稳妥的演奏技巧,使我们耳目为之一新。
贝多芬的《英雄主题变奏曲》,是作者用自己的第三交响乐(即《英雄交响乐》)末乐章的英雄主题为基础,运用交响性的发展手法和富于动力的性格变奏原则写成的。全曲由十五个变奏和一段赋格组成。娜汶·阿芙露兹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倾注了她的全部感情。她用敦厚、结实的音色,铿锵有力地表现了英雄主题。随着主题的变奏发展,她把不同音区和力度的强弱与明暗的对比、强有力的和弦以及快速流动的旋律,演奏得激越迭宕。到高潮处,可以分明感觉到演奏者内在的感情波澜也达到了顶点,较好地表现了贝多芬所意图塑造的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舒伯特的《流浪者主题幻想曲》,是在他著名的《未完成交响乐》之后的又一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杰作。作者用自己的同名歌曲《流浪者》的音调作形象中心,运用浪漫主义交响诗的构思和交响性变奏手法,把歌曲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炽烈。这首乐曲是世界上许多著名钢琴家的保留曲目,这次我们能有机会听到娜汶·阿芙露兹的演奏,感到很幸运。她熟练地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流浪者》丰富的情感。音色的丰富变化,使我们似乎看到了《流浪者》多彩的生活图景。乐曲结束时不断出现的固定节奏的和弦,使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浪者》那走向光明的坚定步伐。
柴可夫斯基也是我国音乐界熟悉和喜爱的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但在“四人帮”横行时期,这位作曲家连同他的作品,也一同遭到了厄运。这次,伊朗钢琴家和我国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使首都听众感到格外高兴。这部作品是作者专为献给他的老师安东·鲁宾施坦而写的。作品象风俗画一般,充满了对光明、幸福的憧憬与向往,有着群众性的欢乐的民间歌舞的场面,基调明朗、健康。娜汶·阿芙露兹以她对这部作品的深刻理解,在中央乐团的协奏下,成功地再现了作者的意图。特别是第二乐章钢琴同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独奏的片断,展现出诗情画意的抒情场面,很是引人入胜。
此外,娜汶·阿芙露兹演奏的贝多芬著名的以土耳其音调为主题的《六番变奏曲》、舒伯特的《圆舞曲》,以及斯克里亚宾为左手创作的作品《夜曲》,也都各有特点,表现出了她的广泛艺术修养和熟练的演奏技巧,受到听众的好评。
中伊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通过丝绸之路,中伊两国人民早有文化艺术交流。在世界乐坛上享有盛名的风格独特的伊朗民族音乐,一向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早在六百年前,优美的波斯歌曲,就曾传到东亚,就曾在我国流行一时。这次我们又从伊朗钢琴家的精采演出中得到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感到分外亲切和兴奋。通过这几次演奏会,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伊朗钢琴家对欧洲古典音乐作品所作解释的造诣之深。她的演奏很注意表现乐曲内涵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这使首都听众经历了一次不平常的美学享受。


第5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阿尔巴尤利亚
——闪烁着独立、统一光辉的古城
在罗马尼亚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六十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罗马尼亚的著名古城阿尔巴尤利亚。据历史记载,早在二千年前,罗马尼亚人的祖先——达契人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中央集权的达契亚国,并在特兰斯瓦尼亚定都。
然而,历史几经变迁,在公元十一世纪以后的数百年中,特兰斯瓦尼亚归匈牙利管辖。一六九九年,它又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的一个自治公国,而到奥匈帝国成立后,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一八七七年,罗马尼亚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独立。一九一八年,特兰斯瓦尼亚同罗马尼亚统一。至此,形成了罗马尼亚统一的民族国家。
我们来到市中心的古城堡前,一座矗立着的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这是人民为纪念一七八四年农奴起义领袖霍里亚、克洛什卡、克里尚三人修建的。
陪同人员说,霍里亚就义前曾被关在古城楼的石牢里。后人在牢门边的石头上刻记着霍里亚被囚禁在这里的时间:一七八四、十二、二七——一七八五、二、二八。那正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起义领袖被处以车裂酷刑。那一天,统治当局从特兰斯瓦尼亚地区各村抓了许多农奴,迫使他们到场目睹这一惨状。但是,英雄们虽然被杀害,他们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理想却永远鼓舞着人民前进。
古堡的中央,耸立着勇敢的米哈伊大公的高大塑像。他是反抗奥斯曼帝国侵略的英雄。十四世纪,在罗马尼亚东北部和南部建立了蒙特尼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封建公国。一六○○年,蒙特尼亚大公勇敢的米哈伊第一次把罗马尼亚历史上的三个公国——蒙特尼亚、特兰斯瓦尼亚、摩尔多瓦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并定都在阿尔巴尤利亚。塑像后面的几排建筑物,就是他那时的宫殿。墙上有一幅大型的铜铸浮雕,表现了当年阿尔巴尤利亚人民欢迎他入城的热烈场面。塑像是一九六八年纪念特兰斯瓦尼亚同罗马尼亚统一五十周年时落成的。浮雕是一九七五年庆祝阿尔巴尤利亚有史二千年的纪念物。
米哈伊大公建立的统一历时不到一年,因他本人遭到哈布斯堡王朝的暗杀而遭失败。但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次统一始终是激励后代为实现民族统一和国家独立而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民称颂他是民族史册中的光辉形象。现在每年都有许多新入伍的战士到这里举行入伍仪式,宣誓永远忠于祖国和人民。
同米哈伊大公塑像隔着一条路的对面是全国闻名的“统一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们,一九一八年十月,奥匈帝国崩溃。同年十二月一日,就在博物馆的一个大厅内,特兰斯瓦尼亚地区选出了一千二百二十八名代表,在这里举行国民议会,一致通过了宣布特兰斯瓦尼亚同罗马尼亚统一的历史性决议。这一天,在附近的“罗马人广场”还举行了十多万人的庆祝大会。
出了古堡向西,是著名的“罗马人广场”,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夜晚,从特兰斯瓦尼亚各地赶来的十多万人,就在这里燃起篝火,忍着饥寒,等待着伟大的黎明。昔日的荒草地,如今成了新市区。
陪同人员告诉我们,全市四万五千人口中的将近一半居民住在这里,其中有罗马尼亚族、匈牙利族和日耳曼族。
在“罗马人广场”的一栋住宅楼里,我们拜访了七十七岁的谢尔德安老人,他是当年十万人大会的参加者。他兴奋地回忆说:“当宣布特兰斯瓦尼亚和罗马尼亚统一这历史性决议的时候,整个广场立即欢腾起来,人们流着喜悦的眼泪拥抱、欢呼和歌唱。我至今还清清楚楚记着,当时有一个白发苍苍的八十岁老人,颤抖着双手说:‘我现在可以死了,我已经亲眼看到了祖国的统一。’”谢尔德安老人退休以后,经常向学校里的孩子们介绍当年实行统一的情景。他的七十四岁的老伴也激动地说:“当年父亲经常教我们唱民族音乐家波隆贝斯库创作的《三色旗》,并对我们说:‘你们将来也要把这首歌传给你们的子孙’。我确实这样做了。退休前,我是小学教员,我的学生都会唱这首歌。”一九七七年十月,这首歌已正式成为罗马尼亚的国歌。
罗马尼亚谚语说:“水逝而石在”。历史变迁,然而阿尔巴尤利亚古城依然存在。时光流逝,罗马尼亚人民在以齐奥塞斯库同志为首的罗共中央领导下,不畏强暴、勇敢捍卫统一、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永放光芒。人民不忘过去,正是为了珍惜今天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郑坚 丁永宁
(据新华社)(附图片)
阿尔巴尤利亚的“罗马人广场”一角。如今是拥有六千多套住房的新住宅区。
罗通社传真照片
(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老挝人民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
据新华社万象十二月一日电 今年以来,老挝人民克服困难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
目前,老挝各地水稻和旱稻已基本收割完毕。据老挝有关部门估计,除遭受水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收成超过去年。
八月中旬,老挝万象、甘蒙、沙湾拿吉和占巴塞四省的一些地区遭到较严重水灾,沙耶武里和沙拉湾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了虫灾。灾区人民为了克服灾害给他们带来的困难,同水灾、虫灾展开了斗争,补插了一些秧苗。同时,为弥补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各地农民大力开垦、复垦荒地,种植玉米、红薯、木薯等杂粮作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老挝全国共种植杂粮作物四万八千多公顷。
在工业战线上,广大工人努力完成生产计划。十月份,距万象七十公里的南俄河水坝第二期工程竣工,使南俄河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从原来的三万千瓦增加到十一万千瓦。万象啤酒厂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一些工厂克服了原料不足和零件缺乏的困难,生产出了一批产品。万象苏巴龙织布厂七月至十一月份生产了布十一万多米。工商部所属的各个木工厂和家具厂一至九月份除生产了一批胶合板和薄板外,还制造了各种家具八万四千多件。
在交通运输战线上,各地筑路工人和人民今年以来修复公路二千七百多公里,特别是在九月份以来修复了被洪水冲断多处的十三号和九号公路。近来,丰沙里省工人建成了横跨南乌河上长一百米的浮桥,促进了城乡的物资交流。据初步统计,老挝交通、公共工程和运输部以及九个省的运输工人今年以来已运输各种物资二十九万多吨,为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