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苏丹、埃及和索马里领导人纷纷发出呼吁
警惕苏联在中东和非洲进一步扩张渗透
新华社喀土穆十二月十二日电 苏丹总统尼迈里十二月十一日晚在他每月一次的《面向全国》广播和电视节目中说:“阿拉伯人应该警惕那些从继续进行战争而渔利的人。这突出地表现在苏联对非洲的策略中。苏联在非洲的策略是支持这个大陆继续存在敌对和争端。”
他说:“我将呼吁非洲统一组织全体成员国和其他国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不仅在一个特定地区而且在整个非洲大陆引起紧张局势或使冲突升级或导致外国干涉和威胁和平与安全的行动。”
尼迈里总统在谈到中东问题时说:“我们发现,美国支持实现和平的努力,而苏联作了另一种选择。”他接着指出:“不管这些对立的大国赞成的是和平还是战争,它们所采取的立场都是从它们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他说:“美国的态度源于它放弃了军事干涉,改用其他方式来遏制苏联日益增长的影响。”尼迈里总统说:“总而言之,戴维营协议有它积极的东西,也有它的缺点,尽管积极的东西多于它的缺点。”
他说:“我们支持戴维营的主动行动,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导致中东全面和平的第一步。”
尼迈里总统在谈到阿拉伯团结的问题时说:“阿拉伯团结不仅仅是人们的愿望,而且是取得积极成果和实现这一地区的持久和平所必不可少的。”
新华社开罗电 据中东社报道,埃及国防部长卡迈勒·哈桑·阿里号召埃及武装部队对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渗透保持警惕。
阿里部长十二月四日在伊斯梅利亚向第二军的官兵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周围地区的危险情况。我们知道苏联在我们周围地区渗透的程度。为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他还说:“武装部队应当能够往四面八方调动,能够在四面八方进行战斗。”
作为埃及参加华盛顿和谈的代表团团长,阿里部长在谈到埃以和谈的问题时说:“将通过协议实现的和平应当是真正的和平,应当给中东各国人民带来正义、安全和稳定。这种和平应当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恢复埃及对西奈半岛的全部主权,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权利。”
新华社科威特十二月十二日电 索马里外交部长阿卜杜拉赫曼·贾马·巴雷在科威特参加阿拉伯—非洲合作常设委员会会议之后,动身回国时对科威特《觉醒》周刊发表谈话说:“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军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产油国,因此产油国应该用一切手段和能力阻止苏联的挺进。”
这家周刊十二月十一日刊载了这一谈话。
阿卜杜拉赫曼用索马里的事例揭露了苏联在非洲之角军事存在的目的,他说:“我们索马里了解真相,了解苏联的真实意图,了解它所扮演的角色……它的目的是为了石油油井。”


第6版()
专栏:

前后五年多 会谈十六轮
中欧裁军谈判会谈毫无结果
新华社维也纳十二月十三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第十六轮会谈于十二月十三日宣布休会。从九月二十八日开始的这一轮会谈共举行了十一次全体会议,但未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进展。
由十二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和七个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参加的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自一九七三年十月三十日开始第一轮会谈以来,至今已经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中共举行了十六轮会谈、一百九十次全体会议。双方都提出过不少建议和方案,目的都在于削弱对方在中欧的军事实力,因此谈来谈去,始终谈不出个眉目。
第十六轮会谈主要讨论的仍然是个军队人数问题。西方认为,华约国家在中欧的兵力比西方多十五万人,而华约方面则坚持说,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兵力接近相等,但却拒绝提供自己方面的兵力的确切数字。西方发言人、荷兰大使德·沃斯·范斯廷维耶十二月十三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必须要在数字上取得一致,这是不言而喻的。决不可想象西方政府会在就这些事实取得一致看法之前就签订协定。”
另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是,西方建议为参加谈判的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确定集体的兵力最高限额,而华约国家则提出,如果要它们接受这一点,就必须同时确定每一个有关国家的最高兵力限额,其用意显然是为了对参加谈判的西欧国家中兵力最多、最强的西德加以限制。西方表示不同意这一反建议,因而谈判也没有取得进展。
在会外,苏联集团不仅不断加强其在中欧的军事实力,而且在十一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华沙条约组织首脑会议上,苏联还以北约的威胁为借口,迫使华约国家进一步增加军费开支;而北约各国外长也在最近举行的布鲁塞尔会议上指出:鉴于东方不断地加强常规力量和核力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国必须大力加强其防务力量,并使之现代化。
在这种情况下,此间观察家对于这一会谈能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取得重大进展普遍表示怀疑。


第6版()
专栏:

印度勒令一苏驻印官员离境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十二日电 新德里消息:印度斯坦新闻通讯社十二月七日发表的一篇报道说,苏联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奥列格·乌尔策费洛夫已被勒令离开印度。
这是在过去的二十个月里,第八个被勒令离印的俄国外交官。大约五个月以前有一名苏联公使也被勒令离印。
据报道,这些苏联外交官是因为行为可疑而被命令离开印度的。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粗野的“文明使节”
何立
苏联驻日本大使波利扬斯基最近对日本记者大放厥词,侈谈日本与苏联进行“经济合作”的好处。但是,看来,这位大使当不好农业部长,被贬出使东洋,招揽生意,也并不高明。
大使举例说,那个“日本抱有极大的怀疑,主动放弃了”的秋明油田计划,由于西方接了过去,结果“对西欧国家极其有利”,并反问道,日本丢了这笔生意,“不可以说是很不利吗?”他还以那种“本店存货不多,售完为止”的奸商口吻,宣传说苏联已经同芬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一系列欧洲国家缔结了经济协定,劝日本趁苏联正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之际,赶紧缔结“苏日长期经济合作协定”,“越早越好”,如果犹豫不决,坐失良机,以后再想“纳入制定好的计划,那就太难了”,而“作为经济伙伴,日本再也找不到比苏联更加可靠的伙伴了”。但是,究竟为什么日本财界并不象大使那样把苏联看成施惠四邻、恩泽天下的摇钱树,相反地十分怀疑苏联急于求得日本在开发西伯利亚方面的“合作”的诚意的“可靠”性?大使先生对此却有难言之隐。
事实是,苏联在西欧兜售“经济合作”所包藏的祸心,早已被人们识破。西欧舆论界不断发出警告:对苏搞经济绥靖主义,无异“养虎贻患”!这几年来,苏联大量利用西方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扩充军备,加强对西欧的威胁,说明这种警告决不是出于杞人之忧。那么,苏联劝诱日本同苏进行“长期经济合作”的肯后,又是什么玩艺儿呢?难道苏联在加强其远东地区的军事经济实力的同时,它对日本的军事威胁和霸权行径,不也是越来越咄咄逼人吗?
当记者谈到苏日关系的要害问题即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时,波利扬斯基就立即收起“微笑外交”的花招,显露了霸权主义者本色。他不仅象往常一样,矢口否认苏日两国间存在“未解决的领土问题”,而且竟然倒打一耙,硬说什么,从会见日本方面的代表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国民对所谓领土问题没有兴趣”。与会者当场揭穿他这种明目张胆的捏造,追问他:“什么样的日本人会见了大使?”他不敢正面回答,却故意岔开话题,抓住日本记者提出的北方四岛上有日本祖先的历史事实,指责日本是“以此为借口,燃起领土野心”。这种自己霸占别人领土反而指责别人抱有领土野心的手法,一点也不新鲜,不过是人们所常见的克里姆林宫“外交家”们惯用的流氓无赖手法。
波利扬斯基禁不住他对于日本民众对苏缺乏“友情”的恼怒之情。他抱怨说,尽管苏联作出了“很大努力”,日本却“存在着不高兴与苏联建立良好关系的有影响的力量”。但是,大使先生怎么不首先问问自己:苏联作出的是什么样的“努力”呢?霸占着北方四岛不还,诬蔑日本加强防务是“复活军国主义”,接二连三在日本周围大搞军事演习、进行露骨的威胁恫吓,利用日苏渔业谈判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如此等等,这都是大使抹煞不了的事实。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苏联在日本播下怨恨的种子,怎么能指望收获友谊的果实?
莫斯科的宣传家们总爱吹嘘苏联驻外使节是如何的“友好”,“文明”。可是,这位苏联“超级”大使波利扬斯基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是:体现克里姆林宫霸权意志的“文明使节”是何等的粗野。


第6版()
专栏:

苏联船员行凶记
今年十一月十四日,一艘名叫“斯涅坚斯克”的苏联船正在肯尼亚滨海省蒙巴萨港基林迪尼停泊处的第十二号泊位卸货。突然间,一个气势汹汹的苏联高级船员走来,蛮不讲理地用脚踢一位正在工作的肯尼亚绞盘工。正在该港工作的大约五百名码头工人被这一无礼的行为激怒,他们立即举行罢工,拒绝为这艘俄国船卸货。他们还要求对这个俄国高级船员起诉。事件发生后,肯尼亚客货装卸处和肯尼亚码头工人工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调查,肯尼亚警察拘留了这个俄国船员。
肯尼亚码头工人工会组织书记阿里·阿布巴卡尔十一月十四日在和当地记者的谈话中指出,肯尼亚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外国人用脚踢,这是对肯尼亚人的侮辱。码头工人要求这个俄国船员向肯尼亚工人赔礼道歉。后来得知,这个俄国船员终于被迫向码头工人赔礼道歉。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大平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
继续执行全方位外交使之成功
据新华社东京十二月九日电 日本新任首相大平正芳十二月八日下午在首相官邸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新内阁将继续执行全方位外交,并将加强和充实这一政策。
大平首相在答复记者提出的前首相福田推行全方位外交、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等事件以后的日本外交政策重点的问题时说:“政治的根本是要珍视前人留下的遗产。在外交方面也是一样。迄今以对美关系为基轴,扎实地巩固了同各国的外交关系,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应有的成果。因而,我认为必须珍视先辈创建的遗产,并且以加强和充实这些遗产为根本。”
关于预定明年在日本召开的发达国家会议问题,大平首相说:“这件事已经通过三木内阁、福田内阁固定下来了,并列入了外交日程。”
关于日苏关系,大平首相说:“日本本来就把同北方邻国苏联保持友好关系作为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正如同过去做的那样,今后也将全力以赴地积极增进日苏之间的理解和互惠关系。只是有一点,就是北方领土问题尚未解决,这是极为遗憾的。我想要遵循历来的方针,而不改变在日苏之间进行耐心谈判的姿态。”
大平首相在答复记者问及如何处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说:“我认为东南亚和发展中国家所希望的大概是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的自立。因而,日本如何进行合作和帮助,这是处理同这些国家关系的根本。”他表示将遵循福田内阁时期曾经制定的方针。


第6版()
专栏:

苏联经济境况不妙
——西方报刊看苏联经济
严明
苏联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一九七六——一九八○年)已经实施了三年。这个被苏联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伟大目标”究竟实施得怎样?苏联的经济情况究竟如何发展?对此,西方报刊正在进行越来越多的议论。它们的普遍看法是:苏联经济增长率已大大减缓,经济困难在日益加重。
进入“长期的低增长时代”
许多西方经济学者几乎一致得出结论:“苏联经济形势已面临困难局面”,进入“长期的低增长时代”,处在“一幅令人不快的图景中”。据日本《世界周报》的文章说,苏联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工业生产确有显著的提高,在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若干部门,在数量上也确实已“赶上和超过美国”,但“自七十年代初以来,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正在下降”。英国《每周评论》发表文章,以苏联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例,认为苏联经济“不是获得进展,而是走向衰退”。这家刊物指出: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从五十年代的百分之五点八下降到了六十年代的百分之五点一,一九七一年到七五年间,平均年增长率只达到百分之三点七”。估计在八十年代,其增长率“将是百分之三到三点五”。
苏联的第十个五年计划,被西方称之为“紧缩计划”。据统计,这个计划的各项指标的增长率,比第九个五年计划减少了百分之三十。然而就连这样低指标的计划,其执行情况也不妙。例如一九七七年的“苏联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糟的一年”,没有达到“十五”计划规定的增长指标。许多西方学者有这样的看法,苏联“短期的增长前景”可能略有改善,“但是总的看来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本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可能要用六年才能完成”。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苏联经济的不景气现象短期内难以克服,其程度也将日益严重。因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如:疯狂的扩军备战,劳动力匮乏和苏联能源困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要起作用。
军备竞赛的巨大代价
美国《生存》双周刊的文章指出,过去“苏联经济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加强动用资金和劳动力上面”。现在由于苏联疯狂扩军备战,大炮挤掉了黄油,庞大的军费开支阻碍了投资率的增长,从而也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据西方报刊揭露,现在苏联的军费达一千四百亿美元,这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无疑是个巨大的障碍。有人说,苏联军备虽有庞大发展,“但不免外强中干”。因为“世人徒然震惊于近十年苏联军事力量的突飞猛进,而不知军事力量的提进,是用透支政策来达成的。”美国哈佛大学伯格森教授说:“如果苏联目前决定把它的国防预算减少百分之二十五,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的增长率几乎可以增加一倍。”
西方报刊还指出,苏联为了扩军备战,不但与非军事的经济部门争资金,而且还争设备、争资源、争技术,争劳力,“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苏联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是它的扩张野心却是无限的。西方报刊指出,苏联为了争霸世界,在八十年代仍然要把军备维持在目前每年增长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的水平上,这样,苏联扩军备战造成的经济困难将继续下去。
劳动力匮乏日趋严重
西方学者把“劳动力匮乏激化”看作是与扩军备战一样是使苏联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商务部的一位专家说,过去苏联的劳动力被计划人员认为是一个不受限制的生产因素,“然而,今天,劳动力的供应不再是无限的了,到八十年代甚至会更少”,“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在苏联寻求足够数量的劳工都会有很大的问题”。
西方报刊指出,造成苏联劳动力匮乏的原因:一是出生率下降,二是死亡率普遍上升,男子寿命缩短(长期的酗酒所致),人口的增长不足以满足生产增长的需要,另外“工人热情不高”,“纪律松弛”,“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流动大”。因此“劳动力储备枯竭”成了计划工作“特别棘手的问题”。
据西方报刊报道,苏联为了解决劳动力匮乏的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包括“力图降低离开学校的年龄”;试图用双份收入引诱那些到了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继续工作,大量使用犯人,苏联“使用的犯人要比其他国家为多”;还从国外,特别是东欧国家招募劳动力。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据西方经济学者分析,“这种现在就在妨碍苏联经济增长的缺少劳动力的现象,到八十年代会更严重”,对苏联的经济来说,这“可能是灾难性的”。
能源问题前途未卜
石油的生产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苏联经济增长的速度,因为苏联的石油占它全国能源生产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是控制和剥削东欧国家的重要手段。对于苏联的石油资源,西方经济学家有两派不同看法。一派认为,苏联石油资源几年内不成问题,但许多西方报刊指出,不仅在西方国家,甚至在苏联和东欧,也会发生能源危机。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绝大部分西方学者都认为,“石油是莫斯科的经济计划者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随着它的军事机器和支持它的重工业的不断扩大,随着它对西方贸易逆差的扩大,苏联用于消费和出口的石油需要量将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苏联的石油生产的增长率却在下降。一些西方学者预测,苏联石油产量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会达到高峰,以后就开始下降。
对苏联政策的影响的估计
不少西方报刊在分析苏联经济问题时,特别联系到苏联的对外政策,作了种种估计和猜测。总括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苏联财政拮据,劳力短缺,“将迫使苏联政府和共产党削减其武装部队人数”;“由于经济压力很大”,“苏联会在外交政策和长期战略目标方面作相应的变更”。他们还把苏联的这种经济状况视作是“一个有利于东西方经济合作的趋势”。其实,这种估计不过是绥靖主义者的一厢情愿。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过去十年苏联疯狂加紧军备竞赛,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劣势转向均势和优势时,苏联的经济同样存在着问题,但并未减缓苏联向全球扩张的势头,而是恰恰相反。西德《世界报》指出,由于苏联经济力量下降,克里姆林宫“必然已认识到它处在一种时间的压力下,即时间对它不利。这可能就是苏联疯狂地推行扩军备战和扩张政策的一种原因”,它企图“以发动侵略来摆脱困境”。例如,如果它自己的石油不再能满足需要了,它就会“把手伸向波斯,或者为自己开辟得到非洲原料的通道,同时又破坏西方绕过好望角的油轮航线或使之不能使用。”《亚洲华尔街日报》文章提醒人们,如果西方以为可以靠自己优越的经济和技术来战胜苏联和保证稳定的话,就会变成虚假的安全感。


第6版()
专栏:世界之最

奥地利阿尔山公路隧道十二月一日建成通车。它全长十四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