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们党的历史仅仅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吗?
李洪林
林彪、“四人帮”把党内路线斗争和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关系颠倒过来,这是他们破坏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恶劣手段。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当然是干革命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工具,是组织和领导本阶级以及革命人民向敌人作斗争的司令部。这就是说,共产党是为了向阶级敌人作斗争,为了改造社会而存在的。
但是,按照林彪、“四人帮”的观点,共产党主要不是为了同敌人作斗争,而是为了向党内作斗争而存在的。在他们的笔下,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内路线斗争的历史,不但“路线决定一切”,而且“路线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突出路线斗争而存在的。至于这个党领导革命人民同阶级敌人进行的斗争,反而降到从属地位了。在这种宣传的毒害下,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党内犯过路线错误的人如何可恶,而不知道阶级敌人多么凶残。这是敌我关系的根本颠倒,是对党史的严重歪曲。
第一,从党内路线斗争和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关系来说,是先有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然后才有党内的路线斗争。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剥削阶级,存在着小资产阶级,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必然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党内,使一些党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他们的影响,倾向于错误的观点或路线。这是党内路线斗争的社会阶级根源。如果社会上消灭了阶级,那就连共产党本身都消亡了,当然也就无所谓党内的路线斗争。
第二,党内矛盾是经常存在的,这是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但是党内矛盾不一定都发展成路线斗争。党内有些矛盾,并不牵涉到党的路线,经过党内民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就解决了。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党内斗争,不分轻重大小,一律提升到路线斗争的高度。林彪、“四人帮”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连鸡毛蒜皮也要进行“路线分析”,这是别有用心的。
第三,党内路线斗争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战胜革命的敌人,达到革命目标的手段。不能离开革命的大目标,把党内斗争当作目的。林彪、“四人帮”所提倡的那种“路线觉悟”,就是煽动人们以党内斗争为职业,专门在党内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无限上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这种“路线斗争”,乃是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事情,是敌人求之不得的。共产党人是要搞路线斗争的,但是共产党人的首要职责是同敌人作战,进行路线斗争乃是为了更好地战胜敌人。离开这个目标的所谓“路线斗争”,只能使党陷于瓦解。
第四,党内斗争,一般地说,是党员之间思想性质的斗争。即使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它的最高形式是路线分歧),也还是同志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发扬党内民主,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斗争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要运用党章所规定的组织原则来解决,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就是党的纪律。站在错误路线方面的党员,如果思想上还没有认识错误,只要在服从组织原则的条件下,不搞阴谋活动,不组织小集团,也仍然是党内的同志。这种党内矛盾,和革命人民同阶级敌人的矛盾,在性质上根本不同,解决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随意地无限上纲,过火斗争,是错误的。当然,事情是发展变化的。犯错误的人如果坚持错误并发展下去,破坏党的组织纪律或搞阴谋活动,那么,本来是党内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就会变成对抗性的矛盾。例如,陈独秀起初只是犯了路线错误,党组织虽然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但他仍然是共产党员,他和党内其他同志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党内矛盾。后来,他与托洛茨基分子结合起来,在组织上进行反党活动,矛盾就变为对抗性的了,于是党决定把他开除出去。开除出党,这是党组织对于一个党员所能采取的最重的处分。
也有另外一种情形。象张春桥,本来就是国民党特务,江青是隐瞒了叛徒身份,混到延安的。他们钻进党内是从内部来搞破坏的。“四人帮”利用党内民主生活的不健全,钻进党的中央领导核心,抓到了很大的权力,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推行了他们那条表面上“左”得要死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不少人上了当。他们有纲领,有路线,有政策,有“理论”,还有一批人跟着这条路线走,因而形成了我党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于是,在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同“四人帮”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另外,在跟随“四人帮”路线走的人们当中,除极少数钻进来的敌人和新生的反革命分子(构成他们的帮派体系)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犯了错误可以改正的人,至少是可以挽救过来变为好人的人。因此,对于在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犯错误的多数党员来说,仍然是党内问题。
可见,路线斗争只是党内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党史的全部内容,尤其不能等同于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但是,林彪、“四人帮”却把事情完全弄乱了。对他们来说,路线斗争就是一切,而且一斗就是敌我矛盾。于是党的历史也就剩下他们所说的那种“路线斗争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以打倒一些人为目的的党内斗争,而看不见党怎样领导革命群众向革命的敌人进行战斗,看不见为革命目标而进行的斗争。
“四人帮”这样歪曲党史,还找来一道护身符,这就是被他们曲解之后的一句话。毛泽东同志在同林彪反党集团作斗争时,说过一句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通过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不同态度。
毛泽东同志这句话是在革命实践检验了党史上不同的路线之后所作的科学结论。这是从几十年的实践当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是许多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真理。这真理告诉我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发生的革命有它的客观规律。共产党要想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使自己的路线符合客观规律,否则一定要失败。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是正确路线;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是错误路线。怎样断定一条路线是正确还是错误呢?要看实践。实践是检验主观世界一切东西的唯一标准。一个政党的路线,是这个党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制定的。从哲学上说,它也是一种反映,是用政治路线的形式对革命(包括建设)发展规律的反映。规律是客观的,反映是主观的。主观如果符合客观,就是正确的。按照正确的路线去行动,革命事业就会发展壮大。主观如果不符合客观,就是错误的。按照错误的路线去行动,一定到处碰钉子,会把革命事业的成果象败家子一样败个精光。可见,毛泽东同志这里讲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
但是,任何真理都不能夸大,夸大了就会走向反面。“四人帮”把这句话拿过来,断章取义加以歪曲之后,就变成“路线决定一切”了。其实,“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说的是“路线正确与否”在革命成败这个范围之内是决定一切的。至于它的“正确与否”,又要看它是否符合实际而定。而判断它是否符合实际,又要靠实践这个唯一的标准。如果把这些条件通通抛开,抽象地强调“路线决定一切”,那不纯粹是唯心主义吗?“四人帮”用他们所谓的“路线斗争”来歪曲党史,正是用这种手法,摘取只言片语来吓人骗人的。
他们对党史这样歪曲,恰好反映了这个反革命集团的利益和特点。“四人帮”本来就是钻进党内来搞破坏的。把党内斗争说得高于一切,正好掩盖他们对我党的好干部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罪恶行径。同时,这也是树立他们这一帮派的威信的必要条件。他们要篡党夺权,连一点本钱也没有。他们可以拿来大吹大擂的,只是会在党内到处乱斗。这就有点象当年蒋介石“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那样,在党内进行残酷斗争,他们是非常内行的。“党内外阶级敌人”,已经成为“四人帮”的口头禅。可见,他们从来都是把党内路线斗争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的。在这种原则支配下,党内犯路线错误的党员,和党外的帝国主义、国民党,完全是同等待遇,也就不奇怪了。
到后来,这“党内外阶级敌人”又不够了,因为党内“敌人”同党外敌人还是平等的,这不符合“四人帮”的需要。他们需要的是把所谓“党内敌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以便从内部把我们的党搞垮。于是“阶级关系新变化”的理论就出笼了。这“新变化”也很简单:在社会主义时期,出了一个“党内资产阶级”,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他们要求把专政的矛头对准它,眼睛要瞪得大大地看着它。谁是“党内资产阶级”呢?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民主派”,也就是我们党政军各个方面的革命领导干部。这是我党的骨干。把骨干都打倒了,这个党也就瘫痪了。那么社会上的敌人呢?新鲜“理论”又出来了。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风源”在党内,社会上的斗争是“风尾”。“党内刮什么风,社会上就起什么浪”。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主体”、“首脑”已经移到党内来了。
这样,“四人帮”阴谋打倒我党领导核心的“理论”就形成了。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生来专搞党内斗争的;斗争的对象是谁呢?是“党内资产阶级”。于是“四人帮”反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有了完备的理论形式,他们可以放手大干了。为什么“四人帮”对路线斗争史那样感兴趣?他们真是想搞马克思主义路线吗?根本不是。把路线斗争抬得至高无上,纯粹是为他们要搞反革命大清洗服务的。
我们批判林彪、“四人帮”颠倒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关系,并不是轻视路线斗争,而是要从他们的破坏下,恢复党史的本来面目,恢复路线斗争本来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分清路线是非是多么重要。历史经验是很宝贵的,正确地研究历史,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现实斗争。陈独秀也好,王明也好,林彪、“四人帮”也好,他们所代表的那些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太严重了。现在,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已经取得很大的胜利。我们应当乘胜深入揭批他们对党史和党的建设方面的严重破坏。这对于从理论上和路线上分清是非,十分必要,对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尤其必要。


第3版()
专栏:

技术科学与四个现代化
罗沛霖
技术科学的蓬勃兴起,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当代的前沿技术,如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原子能等的发展,无不是通过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工作才得以实现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系极大,不可不加以充分的重视。
基础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技术科学的内容则远为繁多,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基础科学的成果去具体解决社会实践中提出的大量技术问题。历史上应用科学发展在先,只是当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后,基础科学才形成并分离了出来;而研究物质运动的具体规律,从而直接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技术科学,却留在应用科学范围以内。科学技术更高度地发展以后,大量的技术实践的经验,要运用基础科学的已知成果去总结;基础科学的重大成果,要经过进一步的大量发展工作,才能应用于社会实践,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样,在近几十年来,技术科学空前地繁荣兴旺起来,它已经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狭义相对论的出现,预见到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以后原子裂变现象也观察到了,这在基础科学方面可以说是已经为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主要的前提。但是,只有解决了大量的核物理技术、核化学技术和许多专业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后,才能制出核武器和核动力设备来。这些科学技术问题,大量属于技术科学的范围。
麦克斯韦在实验中证实了各项电磁学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预见到电磁波的存在。以后赫芝也观察到了电磁波的现象,可以说,无线电通信的可能性,在基础科学方面已经解决了。然而许多年来,不但要创造许许多多物质条件,才能实现无线电通信和雷达技术,而且至今还必须对电波传播、微波技术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才能使电磁波得到充分利用。
三四十年代,在通信和雷达观测的领域里,在抗干扰和充分发挥信道作用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科学家运用分析数学和统计数学的成果,分析了这些经验,提出了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三十年来,成千的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电子技术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为现代通信和雷达实现抗干扰、数字化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极电子管发明以后,收信放大管不断缩小,到四十年代的微小型管,几乎已到了实用的极限。由于功率消耗大,阴极的寿命有限,使收信放大管难于再有很大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发明另一种更好的控制电流的器件,于是半导体三极管诞生了。通过技术科学的大量工作,运用半导体物理各个方面的成果以及其他基础科学的知识,解决了材料、工艺、结构上的问题,使半导体三极管脱离它原来点接触型的粗糙形态。同时产生出集成电路,并不断提高,达到现在的高水平和广泛应用,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原子能的发展和电磁波的利用,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成果之后,经过在技术科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发挥了作用的。第二个例子信息论的发展,说明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或初步的规律性知识,经过技术科学的大量研究工作,运用基础科学的成果给以总结,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反过来指导技术实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三个例子半导体的发展,是从长期技术实践中提出重大的问题,通过技术科学的研究,运用基础科学的成果,得到了高水平的解决。三个例子说明三种不同的情况。三种情况却都说明了在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中,技术科学起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基础科学发展了,生产发展了,生产技术也发展了,技术科学却没有发展,那么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
信息论原是从通信、雷达技术的具体实践经验中,运用基础科学的成果作出的总结和概括。它现在还是主要与电子技术相联系的技术科学。但是由于信息是在各种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论已在各行各业发生作用,它很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发展,一定会使基础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应用科学转化为基础科学,原来就是早期科学发展中大量存在的事实,今后也会继续地出现这种现象。科学技术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反映了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中去的两个飞跃的具体过程。在它们之间一定是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循环,从而使我们一天比一天更深入于自由王国。
基础科学的成果和社会实践中的技术经验,正在以空前的速度积累起来,需要通过技术科学的广泛发展来发挥它们的作用。技术科学的发展往往在几年、几月甚至几天之内就见到效果。因此,发展技术科学对于我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电子计算机琐谈
于树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的体力的放大。人们对热能、电能、原子能的利用,人的手、足、眼、耳大大延伸了,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的智力的放大。电子计算机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成千上万倍地放大了人的智力。光有人的体力的放大,没有人的智力的放大,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障碍。电子计算机使人的体力和智力重新协调起来,使人真正成为巨人。人类把很多的机械的思维活动交给电子计算机去做,就能集中力量进行更高级的创造性劳动,从而更大地发展生产力。人们把聪明智慧给了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智慧。
电子计算机的效率怎样?假定一个计算过程需要用每秒钟一千万次速度的电子计算机运转三百小时做出来的话,那么用人工来做,至少需要三十万年。对某些原子能利用的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做粗略的近似计算,用每秒十万次的计算机要算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如果用人工计算,一个人要算上一万年。
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做原来由人做不到的事情。世界上著名的数学三大难题之一的四色问题,即画地图要求相邻两国不用同一种颜色,一幅地图最多只需要四种颜色。要证明这个定理很难,数学家经过上百年的努力,证明不了。一九七六年,美国两位数学家用电子计算机证明了。他们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一百亿个逻辑判断,证明了一千九百三十六个引定理,对构形组中一千四百八十二个构形施行了约化手续,算了一千多小时,终于解决了四色问题,震动了全世界的数学界。
电子计算机可以做人们来不及做的事情。例如数值气象预报,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气象的近期预报可以归结为数值计算。但大量繁复的数值计算需要很长时间,等到计算出来,早已时过境迁,所作预报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因此有人慨叹数值气象预报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现在,用大型电子计算机作数值气象预报只要几分钟时间,既准确又及时。半个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只是梦想的事情,现在实现了。
有人估计,如果美国电话系统没有电子计算机化,那就需要美国全部十八岁到四十五岁的妇女充当电话接线员。
几年以前,我国某大型水坝上发现一处坝体裂缝,有关部门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分析,不但弄清了产生这一裂缝的原因,而且还算出了另一处存在裂缝。后来在计算机算出的位置上,果然找到了这条隐藏的裂缝。
从一九四六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现在,只有三十二年的历史。三十几年来,大约每五年到八年运算速度提高十倍,可靠性提高十倍,体积缩小十倍,成本降低十倍。七十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生产数量每年以百分之二十五的速率上升。当前,电子计算机正在向新型、网络、巨型和智能模拟的方向发展。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化学仿生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朱秀昌
化学仿生学研究怎样在化学中运用生物体内许多生命的法则。这是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比现代化化学工业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要优越得多,主要特点是效率高,没有副反应,而且都是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人们从生物体中得到启发,形成了化学仿生学这个边缘学科。
大豆植物不需要施肥,因为它的根部有个“肥料工厂”根瘤菌。模仿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用化学方法在常温常压下把空气中的氮直接合成氨,这就是化学仿生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已经弄清楚固氮酶原来是一种含铁和钼的蛋白质络合物。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已经找到一种钼的络合物,它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把氮转变为氨,转化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过目前还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能不能建立一个化学工厂来终年日夜生产粮食呢?这也是要由化学仿生学来研究解决的课题。植物的叶绿素和酶是生产淀粉的机器和催化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是原料,太阳光是动力,这样在植物这个工厂里就可加工出淀粉,这个生产方法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要有十四种酶一起参加催化,所以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已能用一种金属络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变为极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但要达到做成淀粉这个目标,还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咸水、海水不能灌溉和饮用。目前还没有费用便宜的除盐方法。我们知道,生物体内有许多膜的结构,例如细胞中就有外膜和内膜,这种膜可以通过离子。离子通过时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不需要施加什么压力,就从膜外的稀溶液迁移到膜内浓溶液中去。这是一种浓缩现象,称为活性迁移,或主动迁移,浓度差别可达一百倍,耗能很低。模仿这种活性迁移来解决盐水的淡化作用,是化学仿生学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猫头鹰和鼠的眼睛能够接收红外线,所以能在晚上看得见东西,因为晚上一切东西仍会发射红外线。能不能仿制这些动物的视觉器,使人类在晚上也能看得见呢?现在,复杂的夜视器已经有了,但很笨重,人们要求化学仿生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有些昆虫具有灵敏度非常高的嗅觉器官。现在已经有一类液晶化合物,它们的光电性质对刺激非常敏感,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灵敏程度。
由于生物体中的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还有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阐明,所以目前化学仿生学的进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