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庆祝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南斯拉夫联邦议会隆重集会
一批新建厂矿在国庆前夕相继竣工投产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为庆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三十五周年,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今天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
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副主席法·霍扎,联邦执委会主席韦·久拉诺维奇,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中央主席团执行主席布·米库利奇,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书记斯·多兰茨等领导人出席了庆祝会。
联邦议会主席德·马尔科维奇在会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回顾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历程,谈到了战后以来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总统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马尔科维奇指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南斯拉夫的社会产品增长了五倍,工业生产增长了十三倍。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成果。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马尔科维奇接着强调指出,今天,南斯拉夫“争取社会主义自治、争取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斗争并未结束。必须克服旧意识的反抗,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并反对国内外敌人所进行的颠覆活动”。
马尔科维奇在谈到南斯拉夫的对外政策时指出:“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自治性质产生了南斯拉夫不结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自治的南斯拉夫的革命道路的实质。”他说:“争取独立和自由发展,争取各国人民平等和加强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殖民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压迫,反对在各国之间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中推行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同争取自治的、社会主义的和不结盟的南斯拉夫的斗争分不开的。”他表示,南斯拉夫决心保卫国家独立、完整和自由的发展道路。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前夕,从南斯拉夫各地纷纷传来一批新工矿企业相继竣工并正式投入生产的喜讯。
十一月二十四日是南斯拉夫各地新建工程投产最多的一天。这一天,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电子工业增加了两家新厂,一家是卢布尔雅那市的微型电路厂,另一家是克拉尼市的电子计算机厂。在塞尔维亚共和国,沙巴茨市的“佐尔卡”化工企业同一天为新建的年产量达三十五万吨的硫酸厂举行了投产仪式。十一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投入生产的还有: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两个天然气田,它们每年可以生产天然气三亿多立方米;塞尔维亚共和国弗拉涅市的服装厂,它每年可以缝制各种衣服一百五十万件。
十一月二十五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水电站建设者也为国庆作出了献礼。他们这一天在德拉瓦河上建成了第八座水电站,其装机容量为十一万二千千瓦,每年可以发电五亿七千万度。
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泽尼察市钢铁联合企业新建成了四号高炉。这是南斯拉夫目前最大的高炉,年产生铁一百一十万吨,比这个企业前三座高炉的总产量还多。同一天,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还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糖厂——巴奇糖厂。这家新投产的糖厂每年可以生产食糖五万吨。这是南斯拉夫为争取食糖自给而在两年前开始建设的五家糖厂之一,其余四家将在今年年底以前陆续投入生产。


第5版()
专栏:

万里访亲叙友情
——记耿飚副总理访问非洲七国
最近,耿飚副总理满载着八亿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到非洲七国进行友好访问。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刚果、几内亚、马里、加纳、尼日利亚,到非洲东部的卢旺达和索马里,友谊的航程达一万多公里,耿副总理一行在七国度过了三十四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从十月四日踏上非洲大陆开始到十一月六日访问结束,中国客人一直沉浸在友谊的海洋中。人们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的感情。耿副总理一行走到那里,那里就象过节一样。不论是在刚果河畔的渔村,或是在尼日利亚文化古城贝宁,还是在卢旺达著名风景区吉塞尼,欢乐的人群穿起鲜艳的民族服装,跳起富有特色的非洲舞,擂起铿锵有力的达姆——达姆鼓,激情地高呼:“欢迎!欢迎!”“欢迎中国贵宾!”人们还不时地用汉语向中国客人发出亲切的“你好!你好!”的问候声。当耿副总理抵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和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时,青少年们用汉语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中国歌曲,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土地上中国客人听到这些熟悉的歌曲,如同是置身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不仅亲自到机场迎送耿副总理,而且在从机场到宾馆的一路上,亲自驾驶汽车迎送耿副总理。所有这些都生动地体现出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兄弟情意。
在七国访问的日子里,给我们留下另外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断作出努力。
在加纳,耿副总理一行参观了著名的沃尔特河水电工程。它座落在首都阿克拉以北一百公里处沃尔特河上的阿科松博峡谷。一座六百六十米长、一百三十二米高的大坝拦住了滔滔的河水,使这里形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巨大人工湖——沃尔特湖,它长达四百公里,面积八千五百平方公里,水深达八十米。水坝的西端是发电站的机房,安装有六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九十一万千瓦。一条条高压输电线把强大的电流送往全国各地。这项宏伟的工程是加纳人民在独立后,克服了重重困难于一九六六年一月建成的。它的发电量现已供应全国电力的百分之九十五。它不仅推动了全国工业和湖区农业、渔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方便了人民的生活。沃尔特河水电站的电力还输送到邻国多哥和贝宁。那输送强大电流的高压线,好象一条友谊的飘带,把加纳人民同邻国人民联结在一起。同一天,耿副总理一行还参观了正在阿科松博下游二十四公里处兴建的沃尔特河第二座水电站——克庞水电工程的工地。加纳治理沃尔特河的宏伟成就和规划,显示了加纳人民开发、利用本国资源的坚强决心。
在尼日利亚,中国朋友参观了新建的瓦里炼油厂。这座炼油厂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于今年六月建成。工厂负责人介绍说,这座炼油厂的技术是非洲目前最先进的,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它每天可提炼原油十万桶,年产四百五十万吨,主要产品有汽油、两用煤油、液化油和燃烧油。工厂现有职工九百人,将来要减少到七百人。尼日利亚虽然年产一亿多吨原油,但由于炼油能力不足,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产品。这座炼油厂的投产,将使尼日利亚大大减少石油产品的进口量。据介绍,另一座炼油厂也将在近期内动工兴建,建成后,尼日利亚本国需要的石油产品将可以达到自给。
在访问期间,我们亲眼看到这些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例如,加纳发起的
“自给自足”运动,尼日利亚开展的“养活全国运动”,刚果制订的“两年行动纲要”等,都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在马里,耿副总理参观了设在首都的马里国家烟草火柴公司。工厂负责人说,这家公司从一九六五年建成投产以来,产量逐年增加。它的营业额在国营企业中占第四位。现在,它的产品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马里朋友还告诉我们,目前本国生产的食糖也已能满足国内需要的三分之二。马里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财政和贸易部长迪亚拉十月十六日在一次讲话中说,马里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选择了建设独立的民族经济。马里是个农牧业国家,最近八年连续遭受严重的旱灾。但是,马里人民自力更生,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一九七六年粮食产量除本国自给外,还出口了稻谷两万吨、小米和高粱两万五千吨。这反映了马里人民在发展农业、建设民族工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区,我们看到在远近的山坡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香蕉林和成群的大角牛;在山谷之间的平地上,是一片片的甘蔗林、稻田和茶园。这里生机盎然,景色宜人。十一月一日,我们在基加利郊区参观了由政府官员用“乌姆冈达”劳动开垦种植的咖啡林。那一片片苍翠的咖啡树已近一人高,一串串青色的咖啡果挂满枝头,真是一派喜人的景象。“乌姆冈达”劳动是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在一九七四年开始倡导的,那一年的二月二日,他带领卢旺达军队的一部分官兵,来到基加利郊区的尼亚鲁贡加山谷开荒造田,同时向全国发出开展“集体发展劳动”的号召。群众用卢旺达语的“乌姆冈达”一词来称呼这一劳动。“乌姆冈达”一词原义是“农村中邻舍间的帮忙”的意思。现在,“乌姆冈达”这个古老的词汇获得了新的内容:“集体发展劳动”。目前,“乌姆冈达”劳动已在全国形成了制度,不论是共和国总统、政府部长,还是军人、官员、学生、商人,都必须参加。军人每周劳动两次,共十小时,政府官员和全国其他公民每周劳动一次五小时。“乌姆冈达”劳动包括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修建学校以及卫生和体育设施等。据去年的一次统计,全国已有三千多个小型发展项目是“乌姆冈达”劳动完成的。四年多来,“乌姆冈达”劳动创造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卢旺达人民的辛勤劳动,正在使这个“千丘之国”日益繁荣。
新华社记者
邱伟钜


第5版()
专栏:

博杜安国王接见楚图南、叶飞
新华社布鲁塞尔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比利时国王博杜安和王后法比奥拉十一月二十七日接见了正在比利时访问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团长楚图南和中国交通部长叶飞,并且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接见时,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康矛召在座。
下午,比利时参议院议长罗伯特·范德克尔克霍弗、众议院议长勒比尔东分别接见了楚图南和代表团。
晚上,比中协会经济委员会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举行宴会,比利时众议院议长勒比尔东、交通大臣约斯·哈贝尔特、比中协会主席罗贝尔·阿梅德和各界人士一百多人参加了宴会。
叶飞部长也参加了宴会。


第5版()
专栏:

我军事友好代表团结束访缅回国
据新华社仰光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为团长的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结束了对缅甸为期七天的友好访问,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离开仰光回国。在访问期间,代表团访问了缅甸东部军区和西北军区,参观了在眉苗的国防学院。
二十六日晚,伍修权团长举行告别宴会。


第5版()
专栏:

荷兰女王储和首相接见叶飞
据新华社海牙电 荷兰女王储贝娅特丽克丝公主和她的丈夫克劳斯亲王十八日上午在王宫接见了正在荷兰访问的中国交通部长叶飞及其一行。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女王储请叶飞部长转达她对华国锋总理和其他中国朋友的问候。她说,去年她对中国的访问以及同李先念副总理的谈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飞部长是应荷兰政府的邀请于十七日下午到达海牙对荷兰进行友好访问的。
据新华社海牙电 荷兰首相安德烈斯·范阿赫特十一月二十二日在海牙接见了正在荷兰访问的中国交通部长叶飞。
叶飞部长向荷兰首相转达了华国锋总理的问候。范阿赫特首相也请中国部长转达他对中国领导人的祝愿。


第5版()
专栏:

中国和荷兰签订民航运输协定
新华社海牙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荷兰王国政府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在海牙签订了一项关于民用航空运输的协定。
中国民航总局第一副局长张瑞蔼和荷兰民航局副局长兹万南堡在协定上签了字。
以张瑞蔼为团长的中国民航代表团二十七日下午离开荷兰回国。


第5版()
专栏:

我友协代表团访问上沃尔特和贝宁
据新华社北京电 瓦加杜古消息:以副会长罗士高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结束了对上沃尔特的访问后,十一月十四日离开瓦加杜古前往贝宁。代表团十一月三日到达瓦加杜古当天,上沃尔特外交部长穆萨·卡尔古古会见了全体团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据新华社洛美十一月二十四日电 科托努消息:以副会长罗士高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十一月二十四日结束了对贝宁的七天友好访问,离开科托努。
在访问期间,贝宁总统克雷库两次接见了代表团,并同中国客人进行了诚挚、友好的谈话。


第5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访“自治利益共同体”
在贝尔格莱德“绿山”针织厂采访时,我们认识了该厂自治利益共同体代表团的代表、缝纫女工巴比奇。什么是自治利益共同体代表团呢?原来在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南斯拉夫,基层单位都有由群众选出的几个代表团。有的代表团是参加管理社会政治事务的,它推选代表参加政权机关;有的代表团则是参加管理社会生活等事务的,它推选代表参加区里不同的自治利益共同体。
什么是“自治利益共同体”
何谓“自治利益共同体”?我们听起来有些不大好懂。但南斯拉夫人认为很简单,他们解释说,自治利益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劳动者基于共同的利益而组织起来的自治机构。在南斯拉夫,不仅企业单位实行工人自治,而且自治关系已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文教科学等部门,因此国家预算中已没有给这些部门的拨款,政府也不直接进行管理,而是由劳动人民组成“自治利益共同体”来负责。
根据南斯拉夫宪法规定,自治利益共同体是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为了满足在教育、科学、文化、保健和社会保护等方面“个人和共同的需要和利益”,同在这些部门从事活动的劳动者一道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自治利益共同体中,“实现劳动的自由交换,联合劳动和资金”,平等地按照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推进这些事业的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劳动者和文教科学等部门的专业工作者组织起来,自己出钱,自己管理这些部门的事务。不仅文教等部门,宪法还规定,为了共同出资建造住房、确定住房建筑计划,可成立住房自治利益共同体,此外,在市政服务、动力、供水、交通等部门,可以由企业和它们的用户组成自治利益共同体。由此可见,自治利益共同体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共同体”是怎样工作的
为了了解这种自治机构是怎样进行工作的,我们走访了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文化共同体。共同体的秘书长告诉我们,现在的作法是一九七四年颁布的新宪法规定的。共和国分别成立有文化、教育、科学、保健、社会保护等五个共同体。以文化共同体为例,新作法同过去相比,较大的改变是:文化工作者的劳动同物质财富创造者的劳动密切结合起来,使文化成为所有劳动者共同的事业。过去,在自治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走过弯路,有一个时期,文化基金掌握在由文化工作者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手中,文化事业变成只由文化工作者来管理了。然后,大的工业企业代表参加进这些管理委员会,他们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没有起多少作用。后来在区和共和国成立了文化共同体,但是没有真正建立在自治的基础上。只有从一九七四年底,在贯彻新宪法和共盟关于在自治基础上改造文化的政策时,才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共和国的文化共同体实际上是各区的文化自治利益共同体的联合会。它是由各区的自治利益共同体选派的代表和文化艺术团体的代表组成的,下属电影、图书、造型艺术、国际合作等十五个委员会。所有代表和委员会成员都是不脱产的,只有一个由秘书长为首、包括十五个委员会的秘书组成的二十一人的办事机构,是专职工作者。共同体的任务就是筹集经费、制订和协调共和国的文化工作计划。
使更多的人参加社会事务管理
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文化经费,是由共和国全体就业者交纳个人毛收入的百分之零点三二集成的。经费的开支则根据文化发展计划。计划是怎样制订的呢?先由各区的文化自治利益共同体提出自己的计划。比方说,某区要修建一座图书馆,另一区提出该区的古迹应予修缮保护,别的区则提出该区艺术团体出色,可到外地、甚至国外演出,等等。这一切计划集中到共和国来,经过讨论和协商,由十五个委员会分别制订出计划草案,交回到各区去讨论研究,听取各区的意见,最后制订计划,然后把经费分给各区。实际上,共和国分给各区的经费是不够用的,各区还要根据本区的需要直接向本区劳动者征收文化费用。据共和国文化共同体的同志介绍,塞尔维亚各区直接征收的文化费用,数目不同,大致可占劳动者个人毛收入的百分之零点二到零点六。例如,某区兴建一座俱乐部,如果该区想要早日建成启用,就要向本区劳动者多征收一些费用,这由区自治利益共同体决定,别人无权干涉。他们认为这样做比由共和国把建筑费用全部包下来还好,因为区里的劳动者自己直接提供了费用,从而感到是自己兴建的,自己是新俱乐部的主人。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作为基层政权单位的区,它的自治利益共同体是关键的环节。因此,我们特意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市的兹维兹达拉区。
贝尔格莱德市的兹维兹达拉区拥有十三万人,区里的自治利益共同体有二十来个,即除去文教科学等以外,还有住房、就业、绿化、道路、下水道等等自治利益共同体,其中有一些是临时性的,某一项任务完成了,共同体也就解散了。我们会见了区文化自治利益共同体主席米利契科维奇。他告诉我们,区文化自治利益共同体的代表也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共同体(相当于我国的街道委员会)和联合劳动组织(即企业)的代表,共五十人;另一方面是文化工作者的代表,共二十六人。这七十六人商定本区的文化发展事业,当然包括筹集资金问题。它的办事机构只有一个秘书和一个工作人员,而且都是不脱产的。主人强调指出,这种做法的重要目的是使更多的人参加管理社会事务,更好地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劳动者看得见他们创造的财富用到哪儿去了。
大家出钱办同大家利益有关的事
谈到这里,使我们想起了“绿山”针织厂的代表巴比奇的话。她曾对我们说过,通过自治利益共同体,大家出钱、共同管理同大家利益有关的事,每个工人都知道自己拿出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她还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工作情况。她说,她们厂那个自治利益共同体代表团共有来自各车间工段的代表二十一人,她和另外三人被推选为区的各自治利益共同体的代表。她的任务是从区自治利益共同体把讨论的问题带回到本厂的代表团来,例如办某项事业需多少经费,工厂需出多少钱,由代表团开会研究,然后再把代表团的意见带到区自治利益共同体去。巴比奇的代表工作当然也是不脱产的社会工作。她告诉我们,她们区自治利益共同体商定,会议基本上在业余时间开,免得占用劳动时间,影响到代表的个人收入。但偶尔不得已占用了劳动时间,工厂将根据工人的平均收入给以补贴。
自治利益共同体这一制度,在南斯拉夫才实行了四年。塞尔维亚文化共同体的秘书长强调说,这是一场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他们认为,从四年的实践看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就是:文化同广大劳动群众大大接近了。过去由国家收税、由国家管理文化事业,结果,文化生活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例如,贝尔格莱德的大剧团很少到小地方演出,展览会也往往在大城市举行。现在,文化由广大群众自己管理,情况不同了。四年来,文化共同体在全共和国组织了二千六百场各种音乐会、七百五十二次展览会,塞尔维亚歌剧院每年都到各小城市演出几十场,甚至有的剧团新剧目的首演也不在首都,而是在其他城市举行。此外,还新建了七十来个不同的文化设施,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件事都使大家感到满意。文化共同体还不断接到群众的电报、电话和信件,他们提出各种意见和要求。总之,建立文化自治利益共同体,使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要求增加了。他们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满怀信心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 迎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