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邓副总理赞扬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成就
侯赛因总理确信马中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邓副总理向马来西亚已故总理拉扎克墓撒花瓣
新华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邓小平副总理今天上午在马来西亚不管部长达图·穆罕默德的陪同下,在马来西亚总理办公室听取了关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听完介绍后,邓副总理说:“祝贺你们取得的重大成就。祝愿你们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马来西亚总理办公厅计划执行处长达图·苏菲安·马杰德向邓副总理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他说,自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马来西亚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原料产量有较大的增加,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了很大增长。在第二个马来西亚计划(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五年)期间,马来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一。一九七七年,马来西亚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九百五十一美元。
马杰德对中国客人说,马来西亚人口为一千二百五十万,就其经济结构而言,马来西亚仍是个农业国。他说,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分种族地提高所有马来西亚人的收入水平和增加其就业机会,以减少、直至最终消除贫困。第二个目标是,加速改革马来西亚社会结构的进程,以纠正经济的不平衡,从而通过经济作用来减少和最终消除种族差异。他说,国家现在正在处于执行第三个马来西亚计划(一九七六年——一九八○年)的中期,虽然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马来西亚有信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邓副总理对他的详细介绍表示感谢。
介绍时,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叶成章大使以及国务院办公室副主任李力殷在座。
新华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马来西亚总理达图·侯赛因·宾·奥恩在邓小平副总理今晚在这里举行的告别宴会上祝酒时表示确信,马中两国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岁月中将顺利发展和进一步加强”。
侯赛因总理重申:“我们感谢你的国家对东盟的支持。东盟有它自己的特性,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它自己的立场。它是同所有国家友好的。”
侯赛因总理继续说:“我们就国际和双边事务进行的两次会谈对我和我的内阁同事们是十分有用和有益的。如果我能这样说的话,你和我在表达我们的观点时,是非常坦率和直爽的。”
他说:“我们决心创建一个团结的、强大的和繁荣的国家”,“马来西亚的命运,只能由马来西亚人民来决定。别人不能够也不允许作出这个决定。我们欣赏你和你的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对我们为实现这些目的而作出的努力所给予的谅解和支持。”
新华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前往国家清真寺,向马来西亚已故总理敦·阿卜杜勒·拉扎克表示敬意。
这座雄伟的白色大理石的建筑物座落在吉隆坡市中心。新闻部副部长达图·塞里·卡马鲁丁和国家清真寺首席阿訇哈吉·艾哈迈德·夏希尔在门前迎接邓副总理。在他们的陪同下,邓副总理沿着大理石的长廊走向拉扎克的陵墓。
邓副总理在陵墓前默哀,并向陵墓撒了花瓣。然后,邓副总理到马来西亚已故副总理伊斯梅尔陵墓前,向他表示敬意。
接着,邓副总理应邀在来宾签名簿上签了名。黄华外长也签了名。
邓副总理参观了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它的一座高达二百四十英尺的尖塔耸立在一个水池中央,还有一座可以容纳八千多人祈祷的礼拜堂。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叶成章和国务院办公室副主任李力殷陪同邓副总理参观。(附图片)
十一月十日,邓小平副总理同侯赛因总理首次会谈。
新华社记者 张桂玉 摄 (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国际短评

拙劣的反扑
十一月九日,塔斯社发表了一篇报道和一篇评论,还有苏联中央电视台的广播,大肆攻击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泰国时谴责苏越条约的讲话。当然,少不了越南的报刊和电台,也跟踪而至,掀起了一阵反扑的喧闹。
这是完全不出所料之事。苏联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迫切需要,匆促搞了一个名为“友好合作”、实为军事同盟的条约。但是,事与愿违,这一手不仅未能助长大小霸权主义的声威,反而激起国际舆论的强烈抨击,引起东南亚和亚洲以至全世界的疑虑不安。这叫做走上了反面。在这情况之下,邓副总理击中要害的讲话,特别使莫斯科和河内暴跳如雷,遭到它们倾巢而出的谩骂攻击,岂是偶然的吗?
但是,这一反扑,虽然势头汹汹,但因心虚理亏,显得有气无力。且看,无论是莫斯科的,还是河内的宣传家,都大骂邓副总理指出苏越条约带有军事性质,威胁亚洲、太平洋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安全的严正讲话,是什么“无稽之谈”。它们还列举条约的一些条文,加以“彻底驳倒”,硬说条约讲的是“关于和平友谊和平等国际合作的志向”。然而,条约明明有个条文,他们却不敢引用一下,更不敢置一词。这就是条约的第六条款,它明确记载:一旦双方中之一方成为“进攻的目标”,“缔约双方将立即进行相互协商,以消除这种威胁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为什么它们对自己订的这个条文,不敢拿出来见见阳光,引用来作为“彻底驳倒”的根据呢?很清楚,因为这一条正是条约的要害,是条约不仅具有“军事同盟”性质,而且苏联企图利用它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推行侵略扩张战略的铁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邓副总理说的,正是国际舆论界的共同看法。邓副总理说:“国际舆论已明确指出,条约本身带有军事性质”。国际舆论还普遍指责苏联企图利用越南“代理人”建立“亚安体系”,因而这一条约将“给亚洲带来新的紧张因素”。难道这也都是“无稽之谈”吗?苏越当局怎么不敢碰一下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呢?塔斯社之流企图以攻击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来转移国际舆论的视线,缓和国际舆论的不安,完全是痴心妄想。


第4版()
专栏:

邓副总理和侯赛因总理继续会谈
侯赛因总理接受访华邀请
新华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向马来西亚总理达图·侯赛因·宾·奥恩转达了华国锋总理请他在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的邀请。侯赛因总理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邓小平副总理和侯赛因总理今天下午在马来西亚总理府举行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会谈。
在诚挚、坦率和友好的气氛中,双方都表示希望进一步发展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增加两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友好往来。
两国领导人就国际形势、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继续交换了看法。双方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选择。双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任何地区寻求和建立霸权。(附图片)
十一月十日,邓小平副总理同侯赛因总理首次会谈。
新华社记者张桂玉摄(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国际短评

说假话的表演
人们一直怀疑苏联和越南为什么对东盟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苏联和越南尽管对东盟进行了一阵子频繁的“微笑外交”,但东盟国家的这种疑虑只有加深,而没有半点减少。
这种局面,使得苏越焦急不堪,但又无可奈何。于是,苏联驻马来西亚大使库利克先生出场作了一番表演。他很不害臊地说什么自东盟于一九六七年成立以来,“苏联从未对它有敌意”,只是“起初曾对东盟的动机有所‘怀疑’”,是有人“曲解”了苏联“对东盟采取友好的态度”。把自己洗刷得何等干净!
可惜这种把戏一点也不新鲜,无非是假装糊涂,诚心说谎的那一套。世所共知,从东盟一成立,苏联就开动宣传机器,不停地对它进行公开、露骨的谩骂和攻击,直到去年年中,塔斯社和苏联报刊还一个劲地骂东盟是“涂上迷彩的军事组织”,走“一条扩充武装力量实力和在排他性联盟范围加强军事合作,直至变该联盟为军事联盟的斜路”,“使东盟具有军国主义精神。”如此等等。难道这不算“敌意”倒叫作“友好”?难道这不是十年一贯,而仅是“起初”有所“怀疑”?难道如此长期地加以仇视,仅仅“怀疑”二字够用吗?难道这不是苏联宣传家笔下的白纸黑字,而竟是什么人的“曲解”?
其实,靠说假话、装笑脸的手法向东南亚推行阴险外交的,岂止是这一位拙劣的苏联大使先生而已。前有越南副外长,后有越南领导人,还有苏联副外长,“前哨”人物,后台人物,先后都如此这般表演了一番呢!


第4版()
专栏:

要团结不要分裂
——巴格达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前前后后
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巴格达开了四天会,已于十一月五日结束。埃及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议的最后公报重申全体阿拉伯国家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深信阿拉伯民族在团结的基础上,有能力对付困难处境。此外,会议公报还批评了戴维营会议的两个协定,呼吁埃及放弃这两个协定。据报道,与会国在对戴维营协议和对埃及的态度上,争论激烈,分歧很大。舆论普遍认为,这个最后公报是一个折中的产物。
这次会议是在怎样背景下召开的?
一九七三年十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面目进一步暴露,它在中东的势力不断削弱。去年十一月以来,埃及同以色列进行了多次直接接触。这在阿拉伯国家中,产生了不少不同的看法。今年九月,美国、埃及、以色列三国首脑的戴维营会晤及两项协议,在阿拉伯国家中又一次引起分歧意见。对于解决三十年来阿以之间争端的大问题,阿拉伯国家有各种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不足为奇的。奇怪的则是苏联。戴维营会议之后,它竟是那么不平静,搞了不少鬼名堂。其频繁的外交活动,围绕着一个目的:利用阿拉伯国家的分歧,火上加油,制造大分裂,以便于插手中东事务,摆脱它在解决中东问题上只能“由外面往里看”的尴尬处境。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世界面临着分裂的危险。为了尽可能地寻求阿拉伯国家都能接受的立场,维护阿拉伯的团结,在伊拉克的倡议下,召开了这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
在对戴维营两个协议和对埃及的态度上,这次巴格达会议上表现出来的主要分歧,概括起来是:
一种意见认为,戴维营协议违反了阿拉伯联盟宪章,是“投降”,是“背叛”,要求“孤立”埃及,要求阿拉伯国家断绝同埃及的经济、政治关系,并建议将阿盟总部迁出开罗。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设法解决那些对敌人有利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不应“制裁”埃及,因为这会加深阿拉伯的分裂,从而削弱反对以色列的阵线;在困难的情况下“联合起来,不要分裂”;阿拉伯的大方向就是把阿拉伯力量团结起来,要收复阿拉伯土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只有靠团结和队伍的统一才能办到。
巴格达会议经过四天的辩论和协商,终于克服了分裂的危险因素。一些与会的代表说:“会议不应把矛头指向埃及,必须尊重事实。”“我们格斗的敌手,也是兄弟埃及格斗的敌手。我们大家都了解埃及和埃及人民所承担的值得赞扬的牺牲。”这次会议的结果,正如南通社评论所说的,阿拉伯人在巴格达成功地找到了“最低限度的共同立场”,绕开了分裂的暗礁,重申了阿拉伯民族的团结。
巴格达会议的结果,显然很不合莫斯科的心愿。戴维营会议后,不是阿拉伯国家的苏联,显得比阿拉伯国家还要
“热心”。它唯恐阿拉伯世界不乱,起劲地宣传什么“进步国家”的宗旨之一“首先是同苏联的友好关系”,阿拉伯联盟的总部应迁出开罗。对于象苏丹和沙特阿拉伯这些阿拉伯国家,苏联则一律冠以“阿拉伯反动派”、“保守阵线”的大帽子,甚至把它们谩骂为中东“最反动的阿拉伯政权”。就在这次巴格达会议前一天,苏联还别有用心地给会议定调子说,伊拉克倡议召开的会,是要制定反对萨达特的行动纲领。塔斯社在会议前还煽动说,这次会议要有“进攻性”。进攻谁?当然是要攻埃及、攻苏联所谓的“阿拉伯反动派”。但是许多阿拉伯国家不听苏联的这一套,它们明确地回答:不允许把斗争矛头对准埃及,否则不出席会议。
巴格达会议结束了。会议避免了分裂。当然,复杂的中东问题,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全部解决。但不管在未来的道路上出现什么新问题、新矛盾,只要阿拉伯人民坚持维护团结、反对分裂,警惕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阴谋诡计,阿拉伯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就能前进。
钟冬


第4版()
专栏:

卓琳在马来西亚参观访问
新华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今天上午参观了雪兰莪锡器厂。参观时,她从一位女工匠手中接过一把锤子,试做一只锡的啤酒杯。
这家工厂是由一位中国血统的马来西亚公民
(来自汕头的锡匠)在一八八五年创建的。这家工厂闻名东南亚,它出产的精致的茶具、花瓶、家用器具和其他装饰品,行销国内外市场。
卓琳和邓副总理一行中的其他女同志受到厂主一家的热烈欢迎。
她们观看了这家工厂锡镴器皿生产的全过程。
锡镴器皿是由百分之九十七的精炼锡和百分之三的锑和铜制成的。这些器皿不含铅,因此使用安全。
在车间,中国客人受到工人的欢迎。她们还观看了这家工厂为即将在吉隆坡举行的第四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而制作的奖章。
今天下午,卓琳参观了位于湖泊花园入口处的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副馆长佐尔基夫利在博物馆的主要大厅通过历史文物、文物的复制品和图表向中国客人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马来西亚人民的风俗和传统。
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里陶丁的夫人爱妮陪同中国客人参观访问。


第4版()
专栏:

我新任大使向英女王递交国书
新华社伦敦十一月七日电 中国新任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柯华十一月七日上午在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递交了国书。
女王在接受国书后,同柯华大使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柯华是九月十六日抵达伦敦就任大使的。


第4版()
专栏:

黄华外长拜会里陶丁外长
新华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中国外交部长黄华今天上午在外交部拜会了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里陶丁。
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中马两国外长就当前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形势交换了意见。
他们还讨论了双边关系和两国之间增加贸易、文化和体育交流的途径。
拜会时,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叶成章和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王晓云在座。
马来西亚外交部秘书长扎伊通·易卜拉欣和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达图·拉赫曼·贾拉尔也在座。


第4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东盟扩大成员国特惠贸易安排
东南亚国家联盟贸易与旅游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十一月七日到九日在新加坡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增加五百项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商品的决定。
连同以前已有的八百二十六项,目前东盟的特惠贸易安排商品已达到一千三百二十六项。这些商品在东盟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其关税率大多数将比原来的减百分之十。
马尔代夫新总统就职
马尔代夫共和国新总统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十日晚在首都马累举行了就职宣誓仪式。
穆·阿·加尧姆是上届内阁的运输部长,他在七月二十八日的大选中获得百分之九十二点九的选票当选为总统。
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改组
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十一月八日改组。索马雷继续担任总理。
以原副总理朱利叶斯·陈为首的人民进步党因为在政府人事和经济政策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十一月七日退出联合政府,结束与索马雷为首的潘古党为期六年的联合执政。
英国工党政府赢得信任投票
英国工党政府十一月九日在下院就政府未来一年中的政策进行的一次信任投票中以十二票的多数获胜。
信任投票是在一次为期七天的辩论结束时举行的。工党政府以三百一十二票对三百票获胜。(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