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把科大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教育科研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庆祝建校二十周年,聂副委员长题词,方副总理电贺
据新华社合肥十月五日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近隆重庆祝建校二十周年,总结二十年来办学的成绩和经验,研究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速培养科技人才的措施,决心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和影响,努力把科技大学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聂荣臻为科技大学二十周年校庆题词:“科技大学创办二十年,成绩显著,培养的大批科技人才,已成为今日科技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打倒林彪、‘四人帮’,教育和科技的春天又来人间。望乘东风喜雨,抓纲治校,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出更多更辉煌的科技成果,出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发来贺电,希望全体师生员工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团结一致,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努力把中国科技大学办成一个世界第一流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造就大批无产阶级专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中国科技大学诞生于一九五八年。二十年来,这所大学在毛主席、周总理和华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办学上不断排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先后共培养出八千多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现在已成为科技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有的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二十年来,科技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一批成果。
科技大学党委总结二十年来办校的基本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勤工俭学,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抓尖端科学技术。二十年来,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不动摇。特别是一九六九年,科技大学迁至安徽后,“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多次阴谋拆散科技大学,改变科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科技大学的广大师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科技大学贯彻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得到中国科学院和所属各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许多著名科学家亲自到校任教、兼课,各研究所接待大批学生学习和实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办好科技大学的具体措施:要继续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重点是要肃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流毒,真正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要切实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并要提拔一批中、青年优秀业务骨干到校、系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要使学生打好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和外文基础。为了尽快培养适应现代科学需要的科技人才,学生在校学好三年或三年半基础课后,要分别到各研究所,直接接触最新的科学技术。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教学力量,作好教师进修提高的工作,并邀请更多的研究人员到校授课,更加密切学校与研究所的联系。要加强学校的科研工作,各系要集中办好一两个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各有关所的科学家的指导下,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要保证教学科研人员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业务活动。
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省委书记赵守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李昌等,出席了在九月二十日举行的科大建校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校庆期间,学校还宣布提升了五十四名教授、副教授,表扬了二百七十多名先进工作者,其中有十六名被授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第4版()
专栏:来信

城市要积极培植草地编辑部:
每逢开展卫生大扫除的时候,我往往见到许多单位把庭院和周围空地上的青草拔得一干二净,留下一片片的黄土。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研究。
搞清洁卫生,为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除掉一些野草,有时也是需要的,但是见草就除,统统铲光,把草地变成裸露的黄土,这就不但不能保护环境,反而损坏了环境。
草地对城市有许多好处:
一,可以防止风沙污染。有草的地方,大量的草根和地面土壤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变为一体,风刮不起,雨冲不掉,有效地保持水土。据测定,刮大风的时候,裸土地面的空气粉尘浓度达每立方米九毫克,而在大草坪上却几乎测不出来。北京市本来草地就很少,加上拆除防震棚,大量黄土露天,一遇大风,尘沙飞扬,污染环境,不利于精密、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工业生产。特别是尘土中夹带了许多病菌,直接危及人们的健康。当然,要使城市不起尘土也可以采取其它办法,但较有效和易行的办法是普遍地发展草地、种植草坪。
二,可以调节城市的气候。夏天,在烈日照射下,人工铺装地坪和黄土的温度迅速升高,而草地的温度则上升缓慢。北京地区,七至八月的白天,柏油路面的温度为摄氏三十度至四十度,而草地只有摄氏二十二度至二十四度。在冬天,草地的温度则高于人工铺装地坪的环境气温。大片的草地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
三,草地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粉尘。草的叶面粗糙不平,有许多绒毛,能滞留和吸附空气中大量粉尘。生长茂密的草地,叶的面积总和可达占地面积的二十至三十倍,而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则比裸露地面大七十倍。因此,草地也是一种良好的天然除尘器。
四,草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可吸收某些有害气体,草地的绿色有益于人们的眼睛。
此外,城市大力发展草地、种植草坪,可以有效地美化城市,美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因此,草地是绿化城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现代化、园林化城市必不可少的。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城市,除了道路、广场和水面之外,全是草坪覆盖,做到了黄土不露天。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学习和借鉴。
有人说,草地会生蚊子。这种说法不科学。只要我们查一下蚊子的生活史,就可以看到,蚊子的虫卵、幼虫和蛹这三个阶段,都是在水中进行的,草地根本不是蚊子的孳生地。
我们应该认真抓好发展城市草地这件事情。具体做法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庭院、空地的野草保留起来,经常加以修剪整理,去掉不需要的部分,做到低矮、整齐,并保持草地的卫生。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人工种植的草坪。
有人担心草难种、难管。其实只要真正发动群众就不难。我们可以发动群众把草除掉,为什么不能发动群众把草种好、修剪好、管理好呢?首先,我们要大力宣传,使大家明白草地的好处,改变不科学的习惯看法,做到人人爱护草地,人人管理草地。同时,城市园林部门还要加强专业的领导和管理,生产一些必须的工具和机械,积极发展草种,开展科学研究。
程芳欣


第4版()
专栏:

邓颖超、康克清会见尼姆·威尔斯女士
新华社北京十月五日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康克清,今天上午亲切地会见了《续西行漫记》作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姆·威尔斯女士和三位美国电影工作者。
邓颖超、康克清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尼姆·威尔斯女士,高兴地同她握手、拥抱。七十二岁的尼姆·威尔斯女士在三十年代就来过中国,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情,写了著名的《续西行漫记》一书。一九七二年她曾再次来中国。邓颖超副委员长对她说:你从三十年代以来一直在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贡献。你的这种精神使我们很受感动。
尼姆·威尔斯女士介绍了同她一起来访的三位年轻的美国电影工作者蒂莫西·康西丁,埃列克·沙里宁,纳尔逊·斯多尔,他们将在中国拍摄介绍中国情况的电视纪录片。她告诉中国朋友,这三位年轻人将把老一代燃起的友谊火炬接过来,传下去。邓副委员长对他们说,你们是第一次来中国,友谊之花在你们生活艺术上是新起点。愿你们继续下去。会见时,三位美国朋友不时地开动摄影机,将这难忘的愉快友好的场面拍摄了下来。
会见后,康克清副主席设午宴招待美国朋友。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参加了会见和宴会。(附图片)
邓颖超、康克清同尼姆·威尔斯女士等美国朋友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编后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收到程芳欣同志来信以后,我们征求了国家建委城市建设局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程芳欣同志的来信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发展草地,有计划地种植草坪,是绿化城市,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现代化、园林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这一事物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希望全国各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风景城市,要关心这件事。城市建设和园林部门,在抓好普遍植树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出规划,抓好试点,取得经验,积极发动群众,保护和培育好草地,种好草坪,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第4版()
专栏:

陈慕华副总理会见将离任的尼日尔大使
新华社北京十月五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今天上午会见了即将离任的尼日尔驻中国大使阿尔祖马。
会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副司长戴佩宸、戴平。


第4版()
专栏:

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朱惠方先生追悼会在京举行
邓小平乌兰夫方毅陈永贵谭震林许德珩等分别送花圈和参加追悼会
新华社北京电 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朱惠方先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七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朱惠方先生追悼会,九月二十七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邓小平、乌兰夫、方毅、陈永贵、谭震林、许德珩、童第周、周培源、裴丽生、茅以升、齐燕铭等同志,以及朱惠方先生生前友好,送了花圈。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全国科协、国家科委、农林部、国家林业总局、中国林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也送了花圈。
参加追悼会的有:陈永贵、童第周、裴丽生、李霄路、孙承佩、张克侠、郑万钧、陶东岱等同志和朱惠方先生生前友好,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职工,共三百人。
追悼会由农林部副部长、国家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主持,国家林业总局副局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梁昌武致悼词。
悼词说,朱惠方先生是江苏省丹阳县人,早年留学德国、奥地利,回国后,曾在浙江大学、金陵大学、长春大学、台湾大学任教授。一九五四年从台湾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教授。一九五六年,他响应敬爱的周总理的号召,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朱先生是九三学社成员。
朱先生是对祖国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一位专家。在旧中国,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旧社会的贫困和灾难,殷切渴望有一天中国能富强起来。全国解放时,他正在台湾任教,当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了,心情非常激动,下定决心要返回祖国大陆。他冒着种种危险,冲破重重难关,设法从台湾取道美国,在美国工作一段后,终于回到祖国大陆。他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
朱先生回国后,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改造,努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他热爱祖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无比痛恨。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后,他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冒着酷暑亲自到浙江、广西、江苏和上海等地调查芦竹,为祖国的造纸事业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就在他患病入院期间,还不断向他的助手们询问工作进行的情况,交代病好出院后的开会事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朱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多年,是我国林业科学、教育界的老前辈。他对林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木材解剖、纤维形态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对青年人的学习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十分重视木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写了《中国经济木材的识别(针叶树材部分)》、《国产三十三种竹材的纤维测定》等著作,还编著了《英汉林业辞汇》,组织有关单位编译了联合国的《林业科技辞典》。
悼词说,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团结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为加速发展我国科研事业,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贡献一切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