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毁林造田是“以粮为纲”吗?
编者按 象浙江那样田少人多的地方,合理地扩大粮田面积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准确地理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这个方针,不能把这个方针片面地理解为单一的抓粮食。实践证明,单一的经营粮食,砍掉副业,砍掉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结果是什么也上不去,农业只能徘徊在一个低水平上。
“以粮为纲”,这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县,农作物的布局、种植,就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比如,牧区,应以牧为主。有的地方很适合种棉花,是传统的棉花产区,就应以生产棉花为主。这不仅可以对国家多作贡献,而且对集体和社员都有好处。
最近,记者在浙江省临安县采访,听到当地群众反映,这个县有些公社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为了扩大粮田面积,采取了毁桑改田、毁茶改田的做法,许多干部和社员都深为不满,认为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无论对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
位于天目山南麓的临安县,是个人多田少的山区县,全县有四十四万人口,近三十万亩水田和旱地,四百多万亩山林。这里盛产茶叶、桑叶、笋干、山核桃、木材、药材等经济作物。全县每人平均只有六分三厘粮田。这个县计划到一九八五年扩大耕地十五万四千亩,达到每人平均一亩粮田。扩大耕地的途径是:开发黄土丘陵六万四千亩;溪滩造田三万五千亩;劈山造田五万五千亩。
为了实现扩大耕地面积的计划,县委提出,桑、茶、自留地、社员住房、祖坟、新建工厂和学校要“七上山”。目前,十五万四千亩造田任务已层层落实到公社和生产大队。
合理地利用黄土丘陵和溪滩造田本来是可以的。但临安县有不少丘陵和溪滩早已开发利用,建成了经济作物基地。有的公社为了扩大粮田,竟把这些已建成的经济作物基地也毁掉了。这个县的杨岭公社,从一九六三年冬开始,向乱石荒滩开战,花了三年时间,投入十几万个劳动日,搬走近二十万方石头,垒起数十里长的护桑石墙,新建桑园二千八百亩,把昔日十里荒滩变成了茂密成荫的十里桑园。桑园投产后,每年向国家出售蚕茧一千多担。但是,从一九七五年起,杨岭公社十里桑园开始被毁掉,改成水田。经过两个冬春,已有三百多亩溪滩桑园改成田。记者最近在杨岭公社看到,其余准备改田的一千多亩溪滩桑地,由于不再施肥和培育管理,大片大片衰败荒芜了。
杨岭公社毁桑造田的做法,被临安县委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县推广。去年秋天,杨岭公社众社大队还在养晚秋蚕,县里为了在这个大队开造田现场会,要求大队立即把几十亩溪滩桑园挖掉,搞出造田现场。大队要求养完晚秋蚕再毁桑,县里不同意,县农办主任和区委书记来做说服工作。结果,五十亩桑园两天里毁掉了,大队只好到外地买桑叶养蚕。县里就在众社大队开了几千人的造田誓师大会。
由于县委的推广提倡,毁桑造田的情况在临安县不断发生。西天目公社沈村大队,在一九七四年建造了八十亩新桑园。现在公社党委要求这个大队把这些桑园全部毁掉造田,公社党委书记宣布:把全部桑园毁掉,改成水田以后,就奖给手扶拖拉机一台,奖金二百四十元。这个公社共毁了桑园四百多亩。近三年来临安县于潜区,桑园面积净减少一千三百九十八亩,西部的九个公社,三年里净减少桑园面积八百七十五亩。绍鲁、潜阳、堰口等公社桑园面积都比一九七五年减少百分之五十以上。
毁桑造田,使集体和社员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社员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有些地方的社员不敢再养蚕了。临天公社临天大队甚至把全部蚕具卖光,今年一张蚕种也不养。
在临安县一些社、队里,还发生了毁茶改田的现象。三口公社秋口大队是个半山区,平均每人只有五分半耕地。这个大队原有三百多亩茶园,近几年,已有一百二十亩茶园改成水田,使大队茶叶收入减少一万多元。大队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就上山砍树、砍柴、砍毛竹卖,严重损坏了山林资源。今年,公社党委又要秋口大队造田二百亩。由于该大队可以造田的地已全部改成水田,再要造田二百亩,势必进一步毁茶园。大队干部告诉记者:“接到造田二百亩的任务,社员心里真是急煞啦!”
青云公社畈龙大队,是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比较好的单位,全大队六百三十三人,八百零八亩水田,八百亩山林。去年,茶叶总产量达五百七十担,收入八万三千元,占大队农业总收入百分之三十八;还得到奖售大米和化肥。去年,粮食亩产提高到一千一百斤;社员收入大为增加。可是,尽管畈龙大队每人平均已有一亩三分水田,今年公社党委还是给这个大队下达造田二百五十亩的任务。由于大队无地改田,公社党委硬要大队把二百十二亩茶园全部毁掉改田。大队干部和社员坚决反对,因为砍掉了大队的茶园,将严重减少大队集体经济的收入,影响社员生活,粮食生产也要下降。
各地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如何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是一个大问题。浙江田少人多,扩大粮田面积是十分必要的,应该把一切可以开荒的地方都利用起来。但是,这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社员群众的反复讨论,千万不可不顾社队具体条件,层层分摊开荒数字;更不能强迫命令完成扩大耕地面积的任务。
林利兴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报》刊登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报道时加的编者的话
最近,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全国许多省市党委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正在展开热烈的讨论。除本报前已发表过的报道外,下面再摘编部分省市和一些学校、理论研究单位学习、讨论这一问题的情况,供各部队的同志学习参考。
关于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意义十分重大、深远。它不仅是一个在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真正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它关系到端正我们的思想路线,关系到我们的党风、学风、民风和文风,关系到推动我们的工作,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我们部队每个干部、战士都应该十分关心这场讨论。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流毒,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抓纲治军、准备打仗的各项工作搞好,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努力奋斗。
(《解放军报》十月二日第三版)


第3版()
专栏:

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才算真理
刘子厚同志要求参加全省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的同志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据新华社石家庄十月三日电 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说,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毛主席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我党培育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肃清林彪和“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的一件大事。
刘子厚同志要求参加全省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的各地、市、县委和公社党委书记,联系河北省的实际,认真学习华主席、叶副主席、邓副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李副主席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的讲话,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
刘子厚同志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不解决,拨乱反正就缺乏一个客观标准,就不能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另一方面,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快三十年了,曾经提出过不少设想、方案、计划,进行过不少试验,有许多成功的东西,也吃过不少苦头。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弄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以便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更好地前进;而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也需要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才算真理,才应当坚持;凡是实践证明是脱离实际的,则不是真理,就要改正。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些同志并不十分懂得。比如,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在有的地方和单位还有阻力,明明是冤案、假案、错案,就是不去甄别平反。他们的所谓依据,就是某个领导批示的,某某人在这儿工作的时候定的,因此不能更动。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究竟实践是检验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呢,还是领导指示、个人权威是检验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呢?我们说,不管是谁作的决定,都要从实际出发,都必须实事求是。经过实践检验是错了的,就应当按党的政策加以改正。现在我们常听说有些同志思想不解放,心有余悸,在拨乱反正中有一溜子“怕”,思想上的挡头很多,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他们也不敢去正视,去纠正,主要原因是怕人说他们“否定文化大革命”。说到底,这还是他们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因此,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关系到能不能顺利地解决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而造成的大量积重难返的问题。
刘子厚同志说,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一些同志滋长了不调查研究,说大话、空话,搞形式主义,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的坏作风。这些东西,是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如不彻底改变,其结果必将一害国家,二害人民,三害自己。有的人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应该从中接受教训。


第3版()
专栏:

甘谷县饮食服务公司职工
利用下脚料养猪鸡羊
新华社兰州十月三日电 甘肃省甘谷县饮食服务公司职工充分利用本公司的下脚料和当地资源,发展养猪、养鸡、养羊和自制食糖,增加了肉、油、蛋、奶、糖的来源,使饭菜和糕点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受到群众的称赞和商业部的表扬。
甘谷县饮食服务公司所属各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排出五、六十万斤白醋糟、粉渣、豆腐渣和泔水等下脚料。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公司职工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建起了一百多间猪圈,把下脚料收集起来,饲养了四百多头肥猪和四十多头母猪,七年来为市场提供了二十五万七千多斤猪肉和五万四千多斤猪油。
办起养猪场以后,猪槽常常出现剩余饲料。这个公司的职工又利用猪槽的剩余饲料办起了养鸡场,从一九七五年以来共产鲜蛋两千一百多斤。他们还利用边菜烂叶办起了一个奶羊场,三年时间生产羊奶两万三千磅。
甘谷县有种甜菜的习惯。每年生产队除按计划向国家交售甜菜外,社员手中还有剩余的甜菜。从一九七二年起,甘谷县饮食服务公司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向社员收购剩余的甜菜,用来制糖。到现在,他们共生产食糖四万三千多斤,自产食糖占饮食业用糖量的百分之三十八以上。他们还用制糖过程中排出的糖渣养猪、养鸡、养羊,进一步发展了饲养业。有了肉、油、蛋、奶、糖,饮食供应就兴旺起来了。现在,甘谷县饮食服务公司能生产二十多种糕点,饭菜花色品种经常保持在四十种左右。当地群众很满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