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邓副总理雨中游览京都岚山
卓琳等在东京参观访问受到热情款待
新华社京都十月二十七日电 新华社记者报道:邓小平副总理今天在雨中游览了日本京都著名风景区——岚山。
高高耸立在京都西部近郊的岚山,今天笼罩在茫茫云雾之中。潇潇细雨轻刷着山间茂密的苍松与丹枫,碧绿清澈的大堰川绕着山脚缓缓流去。秀丽动人的雨中岚山,使人想起我国三月的江南。雨中的岚山,更使前来参观的中国客人忆起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五十九年前,周总理留学日本期间曾两次雨中游览岚山,写下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的光辉诗篇。京都地区的日本朋友不久前决定要在岚山修建一座周恩来总理的纪念碑,并打算把这首诗全文铭刻在碑上,作为日中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纪念,缅怀为他们所尊敬的周恩来总理。
今天,当邓小平副总理来到日本著名的文化古都——京都访问的时候,日本朋友特地在岚山山麓林木丛中的“岚亭”,以京都的名菜“怀石料理”,招待中国客人。
中午,当邓副总理一行的车队抵达岚山的时候,“岚亭”附近的街道两旁,挤满了日本青年学生和其他群众,他们向中国客人热情挥手,表示欢迎,有的人还用刚刚学会的中文高呼:“欢迎!欢迎!”
邓副总理和夫人卓琳等,由日本外相园田的夫人园田天光光和日本驻中国大使佐藤正二陪同,来到“岚亭”。宾主盘腿围坐在“榻榻密”(日本席垫)上,品尝日本式饭菜。几位年轻的女琴师轻轻拨动古弦琴,弹起幽雅悦耳的日本民间乐曲。宾主开怀畅叙,一开始就谈起了今天岚山的雨。邓副总理说:“雨中岚山,别有风味,周总理写诗就是写的雨中岚山。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廖承志副委员长应大家的要求,即兴赋诗,并抄赠“岚亭”主人。诗中写道:
“天高江户正秋风,
烟雨京都叶未红,
大堰河边人越艳,
岚山楼阁看新枫。”
今天,邓副总理在京都还参观了著名古迹京都“御所”(皇宫)、“二条城”和“修学院离宫”。这些宏伟的古代建筑,反映了勤劳的日本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有不少建筑是仿照我国古代长安城内的建筑修建的,它们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邓副总理一行在“二条城”参观时,走进一座绿草如茵的庭院,欣赏了日本艺术家专门为中国贵宾表演的日本乐器合奏。七位身着美丽和服的妇女弹起古琴,演奏了日本的民歌《樱花》等曲调。他们演奏结束时,邓副总理鼓掌表示谢意,卓琳用刚学会的日语说:“谢谢!”接着,邓副总理等人参观了日本朋友特意举办的菊花展览。京都府立植物园园长木幡欣一向邓副总理介绍说:“菊花是大约一千二百年以前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它由日本国民利用日本的风土培育成长为如此美丽的花朵,这是日中两国友好的象征。”他说:“日本和中国在植物方面有着很深的关系。”邓副总理高兴地说:“今后也要继续这种交流。”
据新华社东京十月二十七日电 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和经普椿、何理良、王珍等近日在东京参观访问期间,受到热情款待。
福田首相的夫人福田三枝十月二十五日曾设宴招待卓琳、经普椿、何理良、王珍等。二十六日中午,在她们即将离开东京前往日本关西地区京都等地参观的时候,园田外相的夫人园田天光光在国宾馆日本式的分馆以日本的名菜“天婆罗”款待了中国客人,主人并邀请中国客人观赏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为日本妇女所喜爱的花道和茶道表演。
花道的表演者勅使河原霞,以娴熟的动作,当场将枫枝红叶、铁线莲、兰花、菊花等许多种不同的花草精心剪裁,插入花盘、花瓶、竹器等花具中,形成各种优美的造型。虽然是不同种类的花草,但是看上去浑然一体,交相生辉。
卓琳等观赏花道表演后,走进另一间闲静、雅致的茶室,观看千登三子表演茶道。千登三子热情地对中国客人说:“为了能见到你们,我是今天上午从四国赶回来的。”她说,日本的茶和茶道,同中国有很深的关系,茶和日本最早使用的茶具,都是从中国传来的。另一位表演的妇女以十分文雅的动作将茶冲、泡、调好。又有几位穿着艳丽和服的年轻妇女,捧起盛茶的碗,郑重地送到客人面前,请她们品尝。
二十五日上午,卓琳等参观访问了东京都千代田区番町小学。几百名学生在校园内列队用中文高呼“欢迎,欢迎!”五名着装漂亮的小女孩向卓琳等献了鲜艳的蔷薇花。
在校长室里,小塚芳夫校长说:“我们对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介绍说,番町小学已经有一百零七年的历史,这个学校的学生历来对理科和音乐很感兴趣。在主人的带领下,中国客人们参观了三年级一班学生的算术课、六年级学生的手工课和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在音乐教室里,三十几个小学生,每人各操一种乐器,为中国客人们演奏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樱花》等歌曲。当孩子们用中文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时,卓琳等也情不自禁地同他们合唱起来。卓琳在一次同园田外相的夫人交谈中谈到这件事时,高兴地说:“中日两国的友好已经深入到孩子心中。”(附图片)
邓小平副总理一行参观京都“御所”。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邓小平副总理一行在京都参观名胜古迹“二条城”时,欣赏日本艺术家演奏古琴。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亚洲的稳定和对世界局势的深远影响
——国际舆论对邓副总理访日和中日条约生效的反应
本报讯 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生效,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许多报纸认为这一条约将使亚洲和平与稳定得到巩固,并对世界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南亚报纸重视邓副总理的访日,认为“是亚洲划时代的一大盛事”。新加坡《南洋商报》发表社论说:邓副总理访日“标志着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法国报纸二十三日普遍刊登邓副总理访日的消息,《震旦报》、《解放报》和《晨报》还刊登了照片。《世界报》认为,邓副总理的访日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费加罗报》在一篇文章中说,这次访问“使十亿人的希望成为现实。”《自由夏朗德报》写道:佩雷菲特写过一本名为《中国觉醒》的书,现在他应当写第二本书了,这本书的书名应为《当中日会晤之际》。
各国报刊高度评价中日条约,认为将对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和平作出贡献。据报道,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日中条约可能改变亚洲的力量对比。泰国外交部官员认为,条约对超级大国在这个地区的力量是个抗衡。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库苏马阿马查说,印度尼西亚将把这项条约作为现实来接受并开始使自己适应这种新局面。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社论说:条约“不仅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政坛上的一件大事。”巴基斯坦《黎明报》认为,这一条约“定会成为远东国际政治关系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尼泊尔《祖国》周刊强调说,“这一条约将对增进亚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东南亚和亚洲舆论的这一反应,证明苏联塔斯社硬说它们“对东京和北京的接近将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后果表现出不安情绪”的挑拨性论断,是荒诞的。
在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等国的报纸和电视台,也重视中日条约的生效。《墨西哥先驱报》发表文章认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正式生效是“对本世纪末叶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事件之一”。
西欧舆论特别关切地注视着中日条约将大大推动两国经济、文化、科学等合作的可能发展,并从中看到它们同中国扩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宽广前景。瑞士《日内瓦日报》发表的以《首先到达(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为题的文章说,“日本可能考虑把它的强大经济手段朝着广阔的中国市场伸展”,而欧洲人“应该记得:首先到达的总是受益最多的,在中国也是如此。”《自由比利时报》也认为,“中日条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仅是双边关系的水平”,“中国希望向欧洲和日本开放”。
反对霸权主义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核心。要和平友好,谋求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不反霸是不行的。这一反霸原则得到许多国家舆论的赞赏、同情和支持。泰国《新中原报》发表社论指出,“中日和约的生效,最主要的是标志着中日两国将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亚洲以至世界和平方面携手合作。这是爱好和平的亚洲和世界人民所欢迎的。”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的社论说:“我们相信除了霸权主义的苏联之外,亚洲无论是大小国家,都欢呼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苏联心怀不轨,是昭然若揭的,它不愿看到亚洲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最明显的是苏联鼓励越南排华。”土耳其《光明日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又一胜利”,“是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团结反霸的一个有力步骤”。《墨西哥先驱报》的文章也说:中日条约之所以“具有历史意义,对人类的未来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因为它“是对苏联在亚洲推行扩张主义的沉重打击”。
西欧国家面临霸权主义的严重威胁,更能理解苏联为何敌视中日条约的反霸条款。法国《解放报》指出,中日两国关系的新发展“使苏联想在北亚和东南亚立足的梦想成了泡影。”西德《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日条约“向全世界确认:在东亚的两个大国一致商定要阻止那个很想应用他所称的‘集体安全体系’来谋求建立影响的第三国进入。”
美国各大报纸普遍以很大的篇幅和显著地位,发表邓副总理访日的消息、通讯、文章、评论和图片。美国三家大电视网也播放一些镜头和解说。它们纷纷指出,亚洲两大国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华盛顿邮报》十月二十五日发表的一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论,认为中日条约的生效,“使东亚和整个太平洋地区趋于稳定”,这是美国值得重视的“战后世界政治中的重大转折之一”。


第5版()
专栏:

日本的茶道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以接待贵宾、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艺术。
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的称为茶室的房间中举行。茶室中间放着用以烧水的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排列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宾客入座后,就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一定规程用竹制小匙把“抹茶”放到茶碗中,水沸冲沏后依次递给宾客品茗。点茶、冲沏、递接乃至加水、品茗都有一定的方式。日本人认为,茶道是日本文化花丛中一朵绚烂的花朵。
茶道所用之抹茶,有浓、淡两种。抹茶略有苦味,所以饮茶时常常备一点甜点心。
饮茶有许多讲究,使用的茶碗也多为历史珍品,品茶人在饮茶前双手捧碗赏玩碗上花纹质地后方能饮下。饮茶形式有两种:一碗茶由全体客人轮饮,即每人饮一口;或每个客人各饮一碗。
日本饮茶的风俗是奈良时代(八世纪)从中国传入的,当时是作为贵重饮料或药用的,所以没有流通。到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叶到十四世纪初),饮茶之风在日本大盛。十五世纪以后,创立了茶道。后来取消了一些繁文缛节,使茶道得到了普及。
茶道虽然经过日本文化长期的消化,但或多或少还保存着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僧侣寺院的方式。在这种日本特有的生活艺术中,也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友好关系。(向荣)(附图片)


第5版()
专栏:日本通讯

岚山愈见姣妍
十月中旬,正当红叶初染的时候,记者专程访问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期间曾经游览过的地方——京都的岚山。
岚山,座落在日本的古都京都的左京区,是日本有名的风景区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观赏樱花和红叶的胜地。著名的大堰川蜿蜒流过岚山山麓,两岸苍翠,劲松挺拔,与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清晨和傍晚,巍峨的岚山,笼罩着一层薄雾,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五十九年前,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返回祖国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反帝爱国运动之前,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在这里写下了抒发革命豪情的诗篇:《雨中岚山——日本京都》。这首诗的全文是: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这首诗记录了周总理在日本留下的值得纪念的踪迹。诗人借描写岚山的姣妍美景,抒发了青年革命家找到革命真理的喜悦。据记载,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总理怀着“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气概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留学日本期间(一九一七年九月——一九一九年四月),周总理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进展,研究日本报刊登载的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对十月革命后出现的“新思潮尤所切望”。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象灿烂的阳光,冲破乌云浓雾,照亮了青年革命家周恩来的心,他在阴霾密布的黑暗中“见到一点光明”,“愈见姣妍”。他不仅认真研究了革命理论,而且参加和领导了一九一八年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段祺瑞政府和当时的日本统治者签订所谓“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一九一九年四月,也就是“五四”运动风暴的前夕,周总理回到了祖国。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湘江评论》出版七天之后,于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创刊了周总理亲自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在这张报纸《发行旨趣》中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后相继在日本发生的被称之为“米骚动”的农民斗争和在朝鲜发生的“三·一”独立运动等革命斗争,号召中国广大青年学习、研究十月革命后出现的新思潮,开始在天津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中掀起了追求真理的热潮。这个《会报》被人们称为天津的“新曙光”,它与《湘江评论》南北呼应,成为当时在中国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在谈起周总理的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时说:“十月革命以后,在日本发生了群众的‘米骚动’,在朝鲜发生‘三·一’独立运动,出现了新的革命思潮,世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周总理研究了指导这一新时代的理论和革命的方向,看清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实践中飞跃地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说:周总理写的《雨中岚山》这首诗发表以来,不仅京都人民,而且整个日本人民都对这首诗产生十分亲近的感觉。它反映了周恩来总理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后决心走革命的道路。
在京都,一谈起岚山,日本朋友自然地以无限缅怀的心情回忆起周总理生前的种种情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一直十分关心中日友好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他老人家会见了许许多多来自日本的客人,常常是长谈到深夜。他在中日关系问题上所阐明的许多主张和原则,在日本是深入人心的。井上清教授拿出十八年前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同周总理会见的照片给记者看。他说:“记得一九七三年,我和哲学家松村一人、经济学家小林义雄一起会见周总理时,从晚上九时一直谈到深夜十二时多。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地询问了日本的情况。后来,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实现了日本同中国之间在人文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九十四岁高龄的吉村孙三郎,是五十年代中期中日关系处于十分困难时期为两国贸易关系开辟道路的一位经济界的老朋友,他曾经三次见过周总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时,这位老人为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而感到极大的悲痛。他说:“周总理很早就提出了要同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尽可能地会见访问中国的日本经济界人士,同我们热心地讨论日中关系问题。从战后恢复日中贸易到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这都和周总理所做出的努力分不开。”去年十月,吉村一家祖孙三代一起再次访问中国时,去看望了邓颖超同志,和她在一起深情地缅怀周总理的往事,谈话的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已经缔结的今天,日本朋友和中国人民一样,饮水思源,更加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为了纪念中日两国缔约和纪念周总理为中日友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今年九月六日召开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京都总局领导人员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要在京都岚山修建一座周恩来总理的纪念碑,把《雨中岚山——日本京都》这首诗全文铭刻在石碑上。这一倡议提出后,立即得到了京都日中科学技术者交流协会、日中友好京(都)滋(贺)奈(良)经济交流协会、京都商工会议所以及京都府、京都市等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目前已开始进行建碑的筹备工作。吉村孙三郎对记者说:“在日本人民的心里,同中国人民有着一种割也割不断的联系。特别是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为日中两国人民永远睦邻友好奠定了基石。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周总理喜爱的岚山建立这座纪念碑是很有意义的。它将成为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象征。”岚山将变得愈加姣妍。
 (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兰兰和康康在日本
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人民的大熊猫——兰兰和康康,到今天(十月二十八日)在日本定居已经六年了。
兰兰和康康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它们到达日本后不久,每天约有三十万人前往参观,最高的一年达九百多万人,因观众过多,有时不得不限制入场人数。不少观众等候几个钟头,才能观看三十秒钟。由于兰兰和康康的“光临”,东京各百货商店出售过上百种熊猫玩具。为了感谢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人民的这一珍贵礼物,日本朋友宿谷荣一先生等发起组织了“爱护熊猫之会”,曾前来我国进行答谢访问。此后,“爱护熊猫之会”成为组织日本人民来我国参观旅行的友好团体,已来华访问二十多次。
兰兰和康康在日本生活得舒适愉快。它们的体重分别由刚去时的八十八公斤和五十五公斤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五公斤和一百一十七公斤。不少日本小朋友送去了它们爱吃的竹叶和甘蔗。
兰兰今年九岁,康康八岁。它们已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据日本报纸报道,兰兰和康康已于今年“结婚”,上野动物园成立了十一人的专门小组,实行昼夜二十四小时的电视观察,人们热切地盼望着兰兰早日产仔。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福田首相在邓副总理问起这件事的时候回答说,“日本国民希望这样,但还没有成功。”(附图片)
兰兰(左)和康康在东京的上野动物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