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邓副总理参观君津钢铁厂受到热烈欢迎
据新华社东京十月二十六日电 邓小平副总理今天上午乘坐高速气垫船从东京出发,横渡东京湾,前往座落在千叶县沿海地区的君津钢铁厂参观访问,受到热烈的欢迎。
君津钢铁厂是一家设备先进、生产能力大、但只有十年历史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厂。它同中国一些钢铁企业有着较多的技术合作关系。
邓副总理今天在这家工厂参观时,表示要借鉴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指出,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希望双方共同努力。
今天上午九时,邓副总理一行从东京的海湾码头——竹芝栈桥出发,登上这艘有一百四十多个座位的大型高速气垫船,以每小时七十五公里的速度,朝东南方向的工厂所在地千叶县君津市驶去。气垫船拍浪前进,溅起团团水雾。今天,东京湾薄雾弥漫,沿岸著名的“京滨工业区”鳞次栉比的工厂隐约可见。新日本钢铁公司董事长稻山嘉宽在船上向邓副总理等中国客人介绍了这家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的情况。他指出,尽管它的一些钢铁厂拥有现代最先进的设备,但由于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开工率低,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他说,中国是购买它生产的钢铁的大主顾之一。稻山表示愿以最新的技术同中国有关企业合作。
中国客人乘坐气垫船只用四十五分钟就到达了填海建成的君津钢铁厂。大约有一百多名钢铁厂的行政和技术负责人以及工人列队在岸边,高举着巨大的欢迎横幅,挥动着中日两国国旗,热烈欢迎中国客人。
邓副总理一行在新日本钢铁公司总经理斋藤英四郎等人的陪同下,乘车在厂内参观,日本朋友向中国客人介绍了工厂的布局、设施和生产技术等情况。
参观车在占地一千万平方米的工厂区缓缓行驶。厂房之间是一片片空旷的碧绿草地。日本朋友指着第三号高炉介绍说,这座容积为四千零六十三立方米的高炉,日产粗钢一万吨。
邓副总理参观了热轧车间。他走下车来和列队欢迎的日本钢铁工人一一握手。为了迎接邓副总理,这座工厂的工人连日来突击改建了专用楼梯。邓副总理从楼梯登上厂房高处的走廊,这时,一条数十米长的火红的钢板正在沿着长达一千二百米的传送机迅速前进。主人们介绍说,热轧的速度为每小时六十公里。这个生产钢板的车间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整个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人。邓副总理随后走进这座车间的控制中心,参观了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轧制钢板的情景。
在君津钢铁厂的管理大厦里,邓副总理同工厂的负责人员进行了交谈。他对这家工厂给予中国的帮助表示感谢。他要求日本朋友一定要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介绍给正在这里或即将来这里实习的中国工人,使他们完全能掌握。他还应日本朋友的要求,挥毫题词:
“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共同努力吧!”这时会客厅里响起一片掌声。邓副总理把中国著名画家李苦禅画的一幅国画《花香鸟语》赠送给君津钢铁厂。
参观结束后,稻山嘉宽对日本记者说:正如邓副总理在今天的题词中所说的,日本钢铁工业界同中国进行合作的道路愈来愈宽广。(附图片)
十月二十六日,邓小平副总理一行到新日本钢铁公司君津钢铁厂参观访问。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邓小平副总理在君津钢铁厂和工人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莫斯科逆潮流而动
新华社记者述评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十月二十三日生效了。这是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仅受到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祝贺,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赞许和支持。
然而,唯独莫斯科逆潮流而动。
早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过程中,克里姆林宫就耍尽了手段,软硬兼施,妄图阻挠条约的缔结。当这项条约生效,它的这一套伎俩破产以后,它又指使塔斯社出来大肆诬蔑和攻击。十月二十三日,苏联塔斯社从东京发出一条消息,硬说“中日接近引起了亚洲国家的特别不安”。它给这项条约罗织了一连串的罪名,说什么这项条约“是反对远东的和平与安全的利益的,将使整个世界的政治气氛变坏”,还说什么会“导致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加强”,是“对各国,特别是直接靠近中国的国家的威胁”。诸如此类的攻击和诬蔑,实际上并不新鲜,只不过是莫斯科在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前又发出了一阵无可奈何的哀鸣而已。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好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霸权主义者的原形。这项条约明确规定,中日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中日两国在条约中承担了不谋求霸权的义务,通过这项条约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两国绝不谋求霸权,这就使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更加加深了对中日两国的理解和信任,加强了亚洲各国之间的团结。条约还规定两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霸权,同样得到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支持。中日两国拥有近十亿人口,它们履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的反霸条款,对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是个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这一条约不仅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也表达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的愿望。
正是因为这项条约具有这样正确的内容,日本朝野几乎一致指出,这项条约“在日中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将“成为两国间保持永久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将为世界和平作出很大贡献”。日本各界人士对条约的评价和表示的真诚愿望,难道不是对塔斯社的诽谤的最好回答吗!
让我们再听一听亚洲国家的反应吧:
巴基斯坦《黎明报》说,这项条约“定会成为远东国际政治关系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尼泊尔《祖国》周刊指出,“这一条约将对增进亚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说:“中日两国关系的加强,不仅双边受到利惠,对整个亚洲的和平稳定将有很大贡献。”泰国《泰商日报》说:“中日条约的签署,使两国团结合作,才使苏联不敢轻易向东南亚伸手。”
条约在十月二十三日生效后,美联社在一条消息中说:“许多亚洲人或者欢迎这项条约,或者把它作为事实接受下来。”据这家通讯社报道,泰国外交部一位高级官员说:“泰国完全赞成这个条约”,“我们认为这项条约对我国是有利的,因为它对超级大国在这个地区的力量是一个抗衡”。
莫斯科的先生们,难道你们从这些话里还听不出来究竟是谁反对远东的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是谁在亚洲造成威胁,使人们感到不安吗?


第5版()
专栏:小资料

新日铁君津钢铁厂
新日本钢铁公司(简称“新日铁”),是一九七○年由原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合并而成的,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其粗钢生产能力为年产五千一百四十七万吨,去年实际产量为三千二百四十万吨,约相当于日本全国粗钢产量的三分之一。其资本为三千二百二十七亿日元,营业额为二万五千零六十一亿日元,职工七万七千人。
君津钢铁厂是新日铁下属九个钢铁厂中产量最高的一个,位于千叶县东京湾海岸,始建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五年已先后建成了四座高炉、五座转炉和焦炭、烧结、厚板、冷轧、热轧、钢管、线材、铸造等分厂,并相继投产。该厂总占地面积为一千万平方米,职工约为七千八百人,年生产粗钢能力为一千万吨,约相当于新日铁全部粗钢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二十。目前该厂的开工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去年实际产量为六百三十万吨。该厂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包括订货、生产管理以及产品出厂等均由电子计算机统一控制。


第5版()
专栏:

京都
京都,被人们称为盆地和山地之府。京都盆地内有宇治川、桂川、鸭川和木津川四条河流经。这里是一个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风景秀丽、物产富足的地区。
京都府的首府是京都市。它是日本著名的古都,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历史上称为平安京。人口约一百四十六万多人。
京都在古代就与中国有密切联系。据载,由公元七世纪初叶起到九世纪末的二百六十年间,京都曾十九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来。表现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便是新平安京的城市建设。当时的平安京分为东京和西京。建筑的布局上,东京仿造中国的洛阳城;西京仿造长安城。明治维新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移往东京、大阪等地,京都则作为文化、艺术和宗教的城市而闻名于世。
京都至今仍保存着日本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京都的寺庙和神社有一百座之多,著名的有平安神宫、东本愿寺、西本愿寺、金阁寺等,京都东北十公里处有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京都是世界上有名的游览胜地。京都在一年四季里都要举行多起各种名目的祭祀活动。最有名的就是“京都三大祭”:葵祭、祗园祭和时代祭。祗园祭是在公元八六九年疫病流行时,为了驱散疫病进行祭祀而发展起来的。这些祭祀的规模很大。参加的人穿着平安时代的服装,按照古代的仪式进行祭祀。
经济的发展,使京都改换了新的面貌。阪神工业区已经延伸到京都地区。在京都市的西部和南部已发展起与阪神工业区密切有关的许多金属加工、机械、电气、化学等现代化工业。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京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一九七四年五月,京都市与西安市结成友好城市,相互交流不断增加。
(文)(附图片)
祗园祭


第5版()
专栏:东京通讯

日本汽车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本报记者 张云芳
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的大厅里,陈列着一辆崭新的咖啡色小汽车。车身美观、晶亮。每天,数以万计的旅客一踏上日本国土,看到这辆最新式的汽车,便立即嗅到这个汽车王国的浓郁气息。
日本汽车工业的形成,比起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约晚三十多年。二次大战前,日本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而到战争结束之际,汽车工业已是奄奄一息。据统计,一九四五年的产量还不到七千辆。
但是,战后不到二十年,日本汽车工业主要通过两次重大的战略性改革,便走到汽车出口国的前列。一九七七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八百七十七万七千多辆。其速度之快,超过了所有西方国家。
日本汽车工业的第一次重大改革起始于一九四六年,目的在于重建汽车工业。汽车业在这一阶段,集中力量网罗各种技术人材、熟练工人,利用战时剩余的破旧军工设备,制造恢复生产急需的载重汽车。到重建阶段结束时,产量达到十一万多辆。更重要的是,积蓄了资本,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今天,在日本汽车工业的各个角落,担任主要技术指导和企业一般管理人员,大都是这一时期造就的人材。
一九五六年,日本汽车工业开始实行第二次改革,这是一次关键性的大手术。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垄断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同时,采取合并同类工厂的方法,将汽车工业专业化、系列化。通过大改革,日本汽车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四倍以上。生产一辆汽车所需工时由一九五五年的二百四十个小时,缩减到一九六○年的九十几个小时。专业化后,三轮卡汽车的生产集中到东洋工业和大发等公司,大卡车、小卡车以及客车、轿车集中到丰田、日产等公司,科技力量与机器设备相对地得到集中和加强,从而加速了汽车工业前进的步伐。经过八年,这一重大改革宣告完成,汽车工业跨进了现代化。一九六五年日本汽车产量便跃居世界第四位,第二年上升到第三位,六七年一举超过西德,爬上汽车王国的第二把交椅。
日本朋友告诉我们,战后汽车工业的两次大改革中,特别注意了配合改革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革命。二十几年内,日本主要完成了两项关键性的生产技术革新。一项是切削加工自动化,一项是塑性加工自动化。在丰田和日产等厂,我们看到了这两项成果的进一步发展。一条自动线上送来了翻铸出来的汽缸和曲轴,根据电子计算机的指示,它们很快地被加工成为成品(这就是所谓切削加工自动化的一部分)。另一条线上立式冲压机排成一列,钢板从它们身上一过,便成了漂亮车身(这就是塑性加工)。一台汽车简单说来,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发动机和车身。这两个部分的生产自动化,无疑导致产量的飞跃。日本朋友兴致勃勃地介绍说,一九六二年日产追浜工厂完成塑性加工自动化时,一条流水线只要三、四个人作辅助性劳动。而且,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冲压八个部件,劳动生产率提高近百倍。不仅如此,塑性加工自动化的实现,使占汽车成本一半的原材料的消耗也大为降低。以一九六三年为例,应用自动化生产一台汽车原材料只要原来的十分之六。
另一个令人注目的方面是,在产业改革和技术革命的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我们参观汽车工厂时看到,即使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工厂,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目前,日本拥有大型汽车研究所三十多家。其中,丰田汽车公司在静冈县的研究中心占地面积为二百零六万平方米,是现今世界上最齐全的汽车研究所。日产为了赶超丰田,计划在一九八○年建成一座容纳三千五百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建筑物。由于竞争的需要,每个公司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各有所侧重。
谈到科学研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工厂的合理化建议。丰田汽车厂的一位朋友对我们讲,丰田公司一个职工平均每年提出合理化改革建议达十件之多。采用率一九七六年高达百分之八十三。为了加速合理化建议的审查和实施,工厂里设车间合理化改革方案审查组织。建议一旦被采纳,立即实行物质、荣誉或学位、提职的奖励。
日本汽车工业实现现代化以来,石油冲击,日美贸易战等风风雨雨不断地冲击着它,使它积累了一些教训和经验。西方的经济专家们每每赞扬日本经营有方,评价它的管理方法胜西方其他国家一筹。访问中,我们走进汽车工厂,第一个印象就是生产秩序有条不紊。特别是在多用途复数车种自动线,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车体通过电子计算机都编织在一条流水线上,而空中部件流水线则是完全根据电子计算机的指令,准确无误、一个不少地把所需部件送到指定的方位。如果在生产中,有人不照章行事,就必将引起整个程序的大混乱。一位技术人员说:“组装一辆车的速度虽然五十秒左右,也可以拖到几个小时,关键在于制度约束。现代化工厂如果不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它甚至连手工业作坊也不如。”我们还发现,每家工厂出来介绍技术的人都是厂长。朋友们说,日本工厂的决策人大都是技术人员出身,尤其是生产部门,管理者都是从实践中选拔出来的技术骨干。他们精通技术,能够抓住生产中的问题。一位日本朋友说:“这是为了保证经济利益,如果他们没有成绩,生产下降,就该下台了。”
推动日本汽车工业进行技术改革、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是世界市场上的竞争。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使日本的汽车能够高质量、低价格地推销出去,击败其他国家汽车工业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有利的地位,从而使资方获得巨额利润。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发展的同时,也播下了危机的种子。汽车工业当然也不例外。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膨胀,很大程度上得助于国际市场。一九七六年,日本汽车出口近四百万辆,出口额达一百多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金额的百分之十六以上。日本报纸报道,日本汽车占据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二十,英国市场的百分之十。特别是美国,一些专家认为日美贸易差额主要原因来自汽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谴责日本,并且采取限制进口,提高关税以及降低本国产品价格的办法对付日本汽车的攻势。一位日本人士说:“美国每十辆跑着的汽车当中,至少有一辆是日本车。这看来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其实包藏着巨大的祸害。”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情况不振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日本汽车出口量已在下降。日本朋友诙谐地说:“看来汽车工业的黄金季节即将过去,秋风已起,该是思索前程的时候了。”(附图片)
日本一汽车厂总装配车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