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埃及报纸就中东局势发表评论
苏联企图保持中东争端以便从中渔利
埃及人民议会批准戴维营两项协议
新华社开罗十月十五日电 埃及《消息报》十月十五日发表社论说:“众所周知,苏联企图把阿拉伯—以色列的对抗变成它与美国之间进行讨价还价的手段,它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阿拉伯人的利益,而实际上是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和野心。”
社论说,苏联愿意争端永久存在下去,为苏联渗透中东铺平道路,以达到它自私的目的。
社论说:“萨达特总统的和平主动行动使它的这些自私目的无法实现。”
社论在谈到苏联抗议在埃及和以色列代表团举行谈判的地点悬挂联合国旗一事时指出:“苏联之所以抗议,不是由于使用了‘联合国旗’,而是由于苏联没有参加有关的活动。”
新华社开罗十月十四日电 埃及报纸今天发表评论,揭露苏联对中东地区的侵略野心。
《金字塔报》的评论指出:莫斯科警告说,苏联对当前的中东危机不会袖手旁观。评论说:“这充分暴露了苏联对中东的扩张主义态度,暴露了它攻击埃及的奥秘。现在,苏联又说,它对黎巴嫩爆发的事件不会无所作为。借问,以色列进攻和占领黎巴嫩南部的时候,苏联到哪里去了?”
《今日消息》的评论说:“十月战争胜利之前,正是苏联领导人要萨达特总统去苏联塔什干同以色列前总理梅厄会晤的。而再三建议埃及政府通过直接谈判同以色列的冲突求得政治解决的也是他们。”
评论还揭露:“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以为埃及人民已经忘记了波德戈尔内、柯西金和勃列日涅夫对他们说过的话,即:同以色列作战不合算,阿拉伯人需要一颗原子弹去摧毁沿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巴列夫防线!当美国的最新式武器源源运进以色列去防止埃及发动反侵略战争的时候,苏联领导人又如此厚颜无耻地扣压给埃及的武器。”
《共和国报》指出,苏联塔斯社高喊中东国家距苏联及其华沙条约盟友很近,这种说法只能作一种解释,即这是苏联侵略中东地区的野心的表露。
新华社开罗十月十五日电 据中东社报道,埃及人民议会十月十四日以三百五十三票对七票的压倒多数批准了上个月在美、埃、以三方戴维营会谈中达成的两项协议。
埃及人民议会是十月九日开始对这两项协议进行辩论的。


第6版()
专栏:

维护种族歧视制度的新花招
新华社记者述评
罗得西亚当局最近宣布,它将“取消”一切种族歧视。这是陷入困境的史密斯政权为维护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而玩弄的一个新花招。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所谓结束种族歧视的新措施须经罗得西亚“议会”批准和“公民投票”通过,因此今年内不可能生效。此外,从种族主义当局宣布的措施看,它实际上是在竭力维护种族歧视制度。例如,在居住方面,虽然当局声称要废除把白人和黑人居住区域分开的土地法,使白人居住区向所有种族的人开放,但却仍然要以法律来保持这些区域的所谓“标准”,即使黑人有能力买房或租房,白人仍可拒绝出售或出租;在教育方面,规定黑人学生要进白人学校学习,必须在语言和学习能力测验中“合格”,而且他们的父母还必须在学校所在地区拥有财产;在医疗卫生方面,黑人只有在付得起高昂的医疗费用的时候,才能到迄今为止专为白人开设的医院去看病。罗得西亚当局的一个白人“部长”在说明这些新措施时也承认,经济障碍将在一些方面代替种族歧视,这些措施本身就带有目的在于“保持标准”的限制。
对于史密斯当局宣布的这些新措施,黑人群众纷纷表示不满,指出这不会使他们的处境真正有所改善。据报道,一位黑人女售货员说:“我看不出任何改变。我在一家商店工作,但是如果新来了一位姑娘,而她是欧洲人,那么你会发现她的工资比你的多一倍。”一位机关通讯员说:“如果人们没有更多的钱,他们就不能离开他们所呆的地方。所以,什么也没有变。”一位黑人商人说,“新计划完全是为保护白人而制定的”。活生生的现实使黑人群众看穿了种族主义当局的新花招。
史密斯利用“内部解决”骗局来麻痹津巴布韦人民斗争的阴谋实际上已告破产,他就乞灵于更加阴险狡猾的反革命两手策略,而其目的仍然是要维持种族主义统治。最近,就在罗得西亚当局宣布“取消”一切种族歧视的同时,它的军方又宣布,在东南部作战区的空中和地面袭击中打死七十多名津巴布韦游击队员和平民。史密斯政权对津巴布韦人民犯下的新罪行揭穿了它要“结束”种族歧视的伪善面目。


第6版()
专栏:

沃斯特说:“博塔先生,现在领导权归你了……”(注:漫画中的双脚表示南非人民,右面的人为沃斯特)原载美国《先驱论坛报》


第6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世界人口的增长
据联合国人口年鉴资料统计,一九七六年世界人口达四十亿四千四百万,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七千七百万人,即每分钟平均增加一百四十七人。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经历了上百万年。一八五○年世界人口达到十亿人。之后经过八十年,到一九三○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达到二十亿人。从二十亿增加到一九七六年的四十亿,只经过四十六年。如果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按目前千分之十九持续下去,那么三十七年后,即到二○一三年,地球上的居民数量将增加一倍而超过八十亿。
过去十年内,多数国家的出生率下降了。亚洲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显著下降。拉丁美洲国家的出生率开始有急剧下降的趋势。
欧洲国家的出生率一般较低;其中西德年出生率是千分之九点八,是全世界最低的。因此,欧洲三十六个国家或地区中,有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人口增长率不到百分之一,还有三个国家人口在减少。但非洲国家的出生率仍在增加。世界上十个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中,有八个在非洲。因此非洲的人口增加速度最快。


第6版()
专栏:

苏丹总统尼迈里访问埃及
双方就中东局势和双边关系问题取得谅解
据新华社喀土穆十月十五日电 苏丹总统尼迈里在对埃及进行了一天的访问之后,于十月十五日回到了喀土穆。在访问埃及之前,他从九月十九日到十月十四日先后访问了美国、西德、比利时和西班牙。
尼迈里总统在埃及同萨达特总统举行了会谈。据报道,萨达特总统发言人说,他们在中东局势的最新事态和双边关系问题上取得了谅解。两位总统一致同意就中东问题的一切事态发展保持接触。
尼迈里总统在到达喀土穆机场时对恩图曼电台说:“我对美国、西德、比利时和西班牙的访问很成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这样。”


第6版()
专栏:

伊朗首都各报宣布结束罢工
据新华社德黑兰十月十五日电 伊朗首都各报十月十四日下午宣布结束罢工,今天各报已恢复正常出版。
据波斯通讯社报道说,伊朗首相贾法尔·谢里夫·埃马米十月十四日在首相府接见了报界十位代表,并听取了引起德黑兰所有报纸举行罢工以及随后各省报纸举行罢工的原因。接见后发表的一项公报说,报界代表要求完全取消新闻检查,政府根据宪法保证完全取消新闻检查;政府保证任何组织或官员都不直接或间接对报纸施加影响;政府保证报界所有成员的职业安全,并强调,报界成员任何犯法行为都应该由法庭审理。公报发表后,德黑兰各报宣布罢工结束。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苏联为什么盯住南非?
美国《曼彻斯特联合导报》九月十五日发表一篇评论,摘要如下:
南非是非洲大陆最重要的竞争目标,苏联急于把南非置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中。
请想一想南非的矿藏资源吧。南非藏有大量石棉、铜、锰、钒和其它有色金属。尽管南非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五,土地只占世界面积的百分之八,但是它生产的原料目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
苏联非常清楚南非的重要性。苏联少将拉戈夫斯基早就在他的那本《战略和经济》的书里,要人们注意下面这个事实:美国自己几乎没有铬,而这种矿产是生产喷气式飞机所用的合金必不可少的原料。他说,这是美国的薄弱环节,是苏联应该加以利用的。
苏联那怕只是暂时地控制了南非的供应,它就能掌握世界白金生产的百分之九十四,蕴藏量的百分之九十九;铬生产的百分之六十七,蕴藏量的百分之八十四;锰生产的百分之六十二,蕴藏量的百分之九十三;黄金生产的百分之七十二,蕴藏量的百分之六十八。
使南非对西方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不仅是它的自然资源。它的战略位置也同样重要。
一九六七年,印度洋上还没有苏联海军舰艇。到一九七一年,俄国不仅发现了印度洋,而且那一年在印度洋上渡过了大约一千四百八十个船日,对它辽阔的海域进行了探索。一九七四年,苏联的船日增加到二千四百个以上。
阿拉伯石油禁运已经突出地向美国和西欧表明(西方)是怎样依赖外部能源的。每年有二万五千多只船绕过好望角,使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西欧使用的一半以上的石油(每天有七百多万桶)是由超级油船经过南非运出的,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供应也要经过南非。美国使用的全部石油中,大约有五分之一也要经过好望角。从波斯湾到纽约,从好望角走,比走巴拿马运河那条线要近五千英里。


第6版()
专栏:

美国一瞥(一)
中国新闻代表团 王若水
城市
飞机降低了高度。从机窗上下望,地面出现了一座漂亮的城市。大片大片的房屋,被网络般的街道所分开。其中有若干座摩天大楼,象火柴匣一样地矗起。小汽车如同儿童玩具一般,在高速公路上缓缓行驶。这座城市大得可以,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以外,即使从飞机上看下去,也看不到尽头。
这是洛杉矶,这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美国。
这次,我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一个成员,访问了九个城市及其附近地区,从太平洋岸的洛杉矶到大西洋岸的纽约,从东北边境的底特律到美国中心的圣路易斯,历时三星期,行程万余里。来去匆匆,想写点什么,又觉得只是浮光掠影,因此叫“一瞥”。
第一眼吸引你的当然是那些高楼大厦。在这方面,美国有许多引以为豪的建筑物。在圣路易斯,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拱门”。那是一座用不锈钢建成的抛物线形体建筑,象一座银色的虹,横跨在密西西比河之滨,高度近二百米。在这个城市,几乎走到那里都可以看见它。在底特律,我们住进了七十三层的“文艺复兴中心大厦”,这是一座包括几个圆形塔的玻璃建筑物,设计师的构思是很新颖大胆的。在纽约,我们被邀请到“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进餐。这是两座一百一十层的摩天楼,附设餐厅可供两万人同时进餐,每天吸引游客八万人。我们坐电梯到一百零七层,只一分钟就到了。在这层楼上,可以从四面八方往下看,号称“世界之窗”。我们那天看纽约的灯火辉煌的夜景,的确是一种壮观。
但是,纽约的拥挤的摩天楼也给人一种畸形发展的感觉。高大的楼房挡住了阳光,街上的行人就好象在阴暗的峡谷中一样。人显得渺小了,好象要被这些资本主义的怪物挤扁了似的。
不消说,街道上小汽车很多,但十字路上看不到交通警察。红绿灯都是自动控制的。尽管这样,交通秩序还是比较好的,街道上也没有很多噪音。有时,当你横越马路时,一辆小汽车正冲你开来,快到你身旁时会突然停住,但不按喇叭。美国人觉得,汽车对自己按喇叭是一种侮辱。有的州甚至用法律明文规定,不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汽车不得按喇叭。
汽车多有它的好处,但是也带来一连串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能源的消耗和空气污染。美国去年消费了石油九亿二千万吨,其中汽车用油占百分之四十,数目相当可观。
服务行业很发达,特别是旅馆和餐厅。每个大城市都有不少中国菜馆。商店里的货品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无论在飞机上或在旅馆里,在餐厅里或商店里,服务人员都是彬彬有礼的。当然,有小费这样的东西。个别情况下,连上厕所也要付小费。不过,不管怎么说,服务总是很周到的,——只要你花得起钱。
在华盛顿,我们乘坐游船在波多马各河上游览。前方远处可以看到华盛顿纪念碑。船身后面浪花飞溅,一群海鸥紧紧地跟在船后飞行,有的游客用面包屑向它们投去。我们的向导一路上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沿岸的景色。
当我赞叹了一句这里的美丽风景时,我们的向导说,她很高兴我欣赏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美丽的东西,也有丑恶的东西,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一切决定于你想看什么。”
她说得很对,实际上,波多马各河本身就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
污染在大城市中是普遍存在的,成为美国人民严重关切的问题之一。在我们访问的单位之中,就有一个环境科学实验室。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来得及详细了解这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污染问题的进展情况。
不过,卫生工作是做得不坏的。虽然是夏末,城市里却很少看到苍蝇。街道都很清洁,只有纽约是例外。
这个号称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拿不出必要的市政经费。马路的路面凹凸不平,打扫得也不够。
据说,象纽约这样的老的大城市,中心区都在衰落瓦解。有钱人不愿住在大城市里,纷纷搬到郊区去住,由此产生了许多小城区。人们不愿住大城市的原因有好多:污染、交通拥挤、犯罪率高,等等。美国人把这种中心区衰落的现象称之为“大城市的溃烂”。
在底特律,我们坐了一次出租汽车。出租汽车显得有些破旧,在司机座和后座之间隔着一层玻璃。我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答复说:这是防弹玻璃。由于多次发生乘客突然掏出手枪对准司机而抢劫的事,所以有这样的预防措施。
在纽约,我们看到有的出租汽车的防弹玻璃窗上印着这样的字:“只有五元”。
这意思是说:不要抢我,抢我是不值得的。
由于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我们很少有时间逛马路。但在我们离开纽约回国的那一天,一个好心的美国司机开着汽车让我们看一下纽约的另一面。在布鲁克林区,我们看到了许多破破烂烂的房子,有的已经倒塌荒废,这是纽约的贫民窟。在纽约市的百老汇大街,司机指点我们看路旁的一些专演黄色电影和裸体舞的地方。他还叫我们注意看路边的妓女。
这也是一瞥。于是我又想起了那位女向导的话。
自动化
自动化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
我们住的旅馆多数是高级旅馆,但用人很少。电梯已经全部自动化了,不用人管理。想喝杯可口可乐或者咖啡,可以到过道上的自动售货站去买。街头报童的形象已经进了博物馆,代替报童的是自动售报机。
华盛顿的无人管理的地下铁道自动售票站也许是最先进的。
你要买票,用硬币和钞票都可以,——机器会找钱。你塞一张钞票进去,按一下电纽,告诉机器你要买多少钱的车票,机器会把多余的钱找回给你,并给你一张硬纸片的车票,上面印好你付的车费。
你拿着车票走向入口处,把它塞进门旁的一个验票机器里。验票机“过目”了你的车票后,会退还给你。这时门就自动打开,但每次只能进一个人。
出站时,仍然由机器验票。票价按路程远近计算,如果你的车费付少了,或者坐过了站,验票机会马上“认”出来,发出一种讯号,把车票退出。出口处的门也会“拒绝”为你开放。
这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到另一台机器上去补票。你把车票塞进去,机器会显示出你欠资多少。你再把所欠的钱投进去,机器会再度把票退回。
从票面上看,票价并没有修改。但纸片有一条黑色的磁带,磁带上已经记录了你所补的车费。拿着这张车票,你可以安然通过。
这时你才悟到,在你进站时,验票机已经在车票的磁带上记录了你进站的地方,正是根据这个,出口处的验票机才能算出你是否欠资。
验票机可称是“铁面无私”,人们想骗过它是不容易的。
假如你提前下车了呢?那也不会吃亏。你可以把车票留下,下次再用。实际上,有许多乘客嫌每次买车票太麻烦,一次就买了五美元票面价值的车票。拿着这张车票,可以连续使用许多天,直到坐车的路程与票面价值相符为止。
自动化的一个结果是体力劳动的减少。我们参观过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工厂,全体职工共六万四千多人,其中所谓“蓝领工人”(即在车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大约只有两万五千人,而工程师倒占了一万人左右。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自动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失业。美国现在的失业率,据官方最近公布的数字是百分之六点二。然而底特律汽车联合工会的领导人对我们说:这个数字不准确,因为没有把许多非救济对象包括进去。
“我们认为,真正的失业率是百分之九到十。”(附图片)
圣路易斯的不锈钢“拱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