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风雪铃语
朔 望傲慢的藏经楼,神秘的窣堵波,踏着永乐年间的青石板,和秋天留下的大杨叶,(更添萧瑟的是淡阳一抹)但却不寂寞。塔上的铜铃在迎风回荡,五台山深处最美丽的时光!忽然眼前一亮,啊,分明是这个地方!这地方:人民以朱红采笔,来抒发怀念和景仰。风铃在回响,似为山行征人低语浅唱。它也曾为了三十年前我们最亲爱的他,和他……这里是塔院寺——我们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一九四八年东行住过的地方。塔寺东院,风物忆当年;中庭无树,光景喜豁然。主席住向阳的北屋:一炕一枕,一桌一砚;齐腰的炭火盆上大铜壶稳稳低悬。马灯前披一身灰棉衣,他边暖手,边看文件。隔窗叫得应的——是总理的东套间:你在忙什么,搓着双手,不时教新糊的白纸格上映出你峥嵘的眉尖?一九四八,四月九日,奇寒之夜:正雁门上下风雪迷野,滹沱河没个水字,只积素一片;好大的雪啊,虽说已是清明时节。阴阳正变,谁又将主宰北国的明天?“晴透了!”眼快的小鬼报道。出门一瞧,果然星辰绰约,那依稀薄雾更显得天穹浩渺。“好!”总理望望上房:——主席想必睡了。他搓搓手往回走。且待我好生张罗明朝!象昨天在望海峰前登山时一样,他亲自为主席清扫去台怀镇的雪地;象昨天在二千八百米高的鸿门崖巅一样,他亲自为主席东去的汽车料理行程。火红的朝日,挺洁的苍松,战士们远征前的活泼心情,使他高兴不禁。他一边笑盈盈扫:有些吃力,但我要扫得彻底干净!一边笑盈盈听,此际天壤间的唯一乐音,风铃:欢迎,欢迎!全中国向党致敬!他为毛主席和中国革命把道路扫清——从吕梁到太行,从阜平到北平,而上海,而拉萨,而伊宁,——直到他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永远保卫着毛主席,前进,前进,为民族,为革命;为建设,为人民。三十年了!心潮共铃声伏又起。长相忆!一背清霜,周身豪意,乐此不疲;我仿佛见你笑盈盈地扫雪在深山里……


第4版()
专栏:

山花烂漫时〔油画〕 赵友萍 李天祥


第4版()
专栏:

唱支歌儿给党听
〔报告文学〕
济南部队某部 李延国
在鲁中平原,一位解放军女战士,用小小的银针,使聋哑青年宋德林听到了声音,从心底深处喊出“毛主席万岁”的最强音。宋德林的父母为这事儿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拉住女战士的手,感激的话呀,说呀说不尽。这时,部队卫生队长走到老人面前,指着女战士说:“老人家,你们知道吗,三年前,她自己也是个有口不会讲话的聋哑人呀!”
一句话,激动了在场的乡亲们。他们围上来,仔细看着她。啊,你是奇迹的创造者,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你是一幅活的画,一本活的书,你的身上描绘出我们伟大的时代!他们要求着:“解放军大姐,唱支歌给我们听听吧!”
乡亲们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这位女战士会唱很多动人的歌子。
我和乡亲们的心情一样,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听,听这位女战士——李秀英用那清脆的喉咙,唱出她心中最美的歌——
第一支歌
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我来到了美丽的滨海城市——青岛。当晚,和当地驻军一起去观看一场特别的演出——有聋哑人参加的演出。
当报幕员向观众报告由聋哑学校学生李秀英演唱《东方红》时,全场立刻涌出潮水一般的掌声。李秀英,穿着朴素的学生装,带着时代的骄傲,从舞台深处,走到了明亮的脚灯下,用清脆而响亮的女高音,唱出了那支亿万人所熟悉、所热爱的歌: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大救星……
尽管吐字咬音还不十分清晰,歌声可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拨动了每个观众的心弦。泪花,在年老的工人的眼中闪动,在年轻的战士的眼中闪动,也在那来自异乡别国的海员的眼中闪动。
人们含着泪水,不由得在心中发问:铁树是怎样开花的?
一九五○年初,解放不久的青岛市,还满布着旧社会遗下的痕迹。市郊一座低矮的棚子屋里,李秀英呱呱坠地了。父亲辛劳一世,刚刚死了!一家人正在坎坷不平的生途跋涉。
对这户贫苦的工人家庭,党伸出了温暖的手,妥善地安排了全家的工作和生活。母亲高兴得抹去辛酸的眼泪,吻着秀英小小的脸蛋说:“孩子,快长大吧!长大了,好为党工作,报答党的恩情!”可谁想到,活泼伶俐的小秀英,一场病后,却变成一个“哑巴嫚”!儿时的李秀英曾做过多少美丽的梦啊!她梦见自己高唱《东方红》,她梦见自己高呼“毛主席万岁!”醒来呢,却只剩下成串的泪珠儿。美丽的梦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现实?
一天,寒风凛冽,大雪飘飘。一支解放军小分队抗着风雪急速地来到这里。他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接受党的委托,进驻聋哑学校,攻克聋哑禁区。
谁能计算出小分队的同志们在聋哑儿童的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请看看他们制订出的一份又一份“作战方案”,看看他们熬红了的眼睛和在自己身上试针时扎肿的穴位吧!毛泽东思想照亮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颗颗红心,他们终于给李秀英和她的许多同学带来了幸福。
李秀英第一次听到收音机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时,激动得热泪涔涔。毛主席,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当李秀英第一次喊出“妈妈”的时候,白发苍苍的母亲紧紧地抱着女儿,向墙上挂的毛主席像伸出了双手。党啊,你才是咱“聋哑嫚”真正的母亲!
在庆祝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李秀英和聋哑学校里新生的聋哑学生一起,组成方队,排在游行大军的最前面,手举彩旗和花环,响亮而有节奏地呼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党啊!你的聋哑儿女能用自己的声音把你呼唤了!聋哑人心中的话,终于变成音符,变成旋律,唱出来了!听吧,李秀英唱得多动人啊!
共产党,象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
哪里人民得解放。
第二支歌
又是一个七月一日,我来到李秀英当兵的部队——正好就是曾为她治聋哑的那个部队。这天正好是全团的新党员宣誓。整洁的小礼堂里,几十名年青的解放军战士正站在火红的党旗下,其中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李秀英!她,穿着整洁的军装,挺胸站立着,表情庄严而坚定。
宣誓之后,那位满头白发的老党员,领着大家唱起了《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我看到了李秀英眼睛中的泪花,我听到了合唱中的李秀英的声音。啊,伟大的诗人欧仁·鲍狄埃,当你饱蘸着巴黎公社战士的鲜血和战斗的硝烟,写下这首无产者战歌的时候,可曾想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一个曾是聋哑人的女战士,来参加这战斗的合唱么?
在悲壮、激昂、动人的歌声中,我似乎听到了李秀英沓沓前进的脚步声!
李秀英入伍后,当了一名卫生员。
长时期被聋哑残疾禁锢了的李秀英,工作中会碰到多少困难啊!
有一次,一个病员想吃西红柿,李秀英就跑到炊事班,去要一个“鸡红鸡”。炊事员猜不出她要的是个啥东西,瞪着眼睛憨笑着。她急了,干脆用手一比划:“要个红蛋!”
这是一个笑话,又是一个“哭话”,李秀英急得泪珠子叭哒叭哒直往脚背上滴。
政委找上门来了:“解放军战士还兴抹咸水儿么?”
“新兵,说话又不清楚,困难大!”李秀英抬起泪汪汪的眼。
政委微笑着说:“不要急,听我给你讲个新兵的故事吧!”
抗美援朝年代,这个团一连有个新兵叫李家发,年纪只有十七岁。在著名的轿岩山战斗中,他连续炸掉敌人四个地堡,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正当我军要发起冲锋的时候,被炸毁的地堡后又一个暗堡张开了血盆大口,喷射着弹火。这时,身负重伤的李家发从昏迷中醒来了!他拖着一道鲜红的血痕,又向敌堡爬去。
李家发已经没有子弹了,也没有手雷了,用什么去摧毁那疯狂的敌堡?忽然,李家发跪了起来:“同志们,冲啊!”英雄的身躯,扑向敌人的机枪!李家发的战友们终于把红旗插上了轿岩山!
李家发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了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
李秀英,你来到的是这样一个英雄的部队!火红的军旗呀,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站在这面军旗下,允许自己后退半步么?不。前进的道路上出现困难,是常有的事,怕什么,象李家发那样,炸掉它!
沿着李家发的足迹,李秀英坚决地迈出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她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她突破了语言的封锁线,掌握了医疗卫生知识……当第二年新兵入伍时,她俨然成为一个老兵,带着新战士练习战地救护,伸出自己的胳膊让新战士练习扎针,静脉穿刺……
有人说:“李秀英学习、工作都没挑的,可是,就是平日讲话少,共产党员要宣传群众啊!”这个意见提得未免有点挑剔,可是李秀英却把它牢牢记住了。对,要象一个共产党员那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
秋天,部队野营拉练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连续几天行军,同志们已经累了,歌儿不响了!
走在队伍后面的李秀英,把这情景看在眼里。她望了望前面耸起的山崖,毅然拿过一副呱哒板,背着自己的全副行装,来了个“超越行军”,一气赶到了山崖上。喘息未定,她就把呱哒板打起来,使出全身力气,说起了自编的鼓动词。数板从李秀英嘴里喊出来,产生了多大的力量啊!指战员们呼喊着:“向李秀英同志学习!”唱起了战斗的歌,加快了步伐!
英雄李家发的母亲应部队首长邀请来作客。白发苍苍的老人见到了李秀英,听到了她的事迹,心里很高兴。她抚摸着小李的红色的帽徽和领章说:“好孩子,要永远听党的话,跟毛主席走!”
放心吧,英雄的母亲!李秀英没有辜负你的期望。她,已经把自己化为党旗上的一根纤维,《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在毛主席开辟的革命路上,在英雄的鲜血染红的革命路上,前进!前进!为实现英特纳雄耐尔奋勇前进!
第三支歌
一九七七年的早春,我到李秀英所在部队的聋哑针治站采访。李秀英已是这个聋哑针治站的主治医生了。几年来,她和同志们一起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千多名聋哑人,使他们获得新生!
当我们刚刚跨上聋哑针治站的石阶,忽啦一下子,围上来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欢笑地喊着:“华主席好!”“解放军叔叔好!”
孩子们身后出现了李秀英,她腼腆地笑着,把我们让进了大院。
李秀英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来欢迎来访的客人。她指挥着小演员们有次序地登场表演。她不停地介绍着:“唱歌的小姑娘叫红红,从黑龙江来的,治了三个月了。说对口词的小男孩叫冬冬,从贵州来的,开始给他扎针时又抓、又踢,还朝你吐唾沫呢,现在,每天都自己找来:‘李大姨,扎针’……”
是啊,这些小演员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里,都和他们的李秀英阿姨有关系。
“下一个节目,张文的诗朗诵,《我们怀念毛主席》。”李秀英刚报完幕,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走到了场上。他朗诵完了,眨巴着明亮的小眼睛问:“叔叔,听懂了吗?”
我们急忙回答:“听懂了,听懂了,你朗诵得好呀!”
小张文接着又说:“毛主席让解放军阿姨给我治聋哑。我长大要读毛主席的书,听华主席的话。”
啊,此刻,李秀英那凝思的眼睛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是由于深沉的哀思,还是胜利的喜悦?
一九七六年夏天,黄浦江畔的一位老工人,拿着登有李秀英的照片的画报,带着他的独生儿子,千里迢迢地找到了聋哑针治站。老工人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握住李秀英的手,憨实而信任地说:“解放军同志,我活忙,不能照看他。这个小哑巴就托付给你们吧!”
李秀英对小张文照顾得无微不至。给他端饭、洗衣服,教他看书、识字儿。开始,小张文怕扎针,还在李秀英胳膊上咬下两行红红的小牙印儿。李秀英不恼、不急,变着法儿哄他治疗。
三个月过去了,小张文的疗效不明显。小张文的父亲来看孩子时,失望了。他对李秀英说:“李医助,孩子的病太重了,不好治。我带他回去吧!”
那正是八亿神州哀悼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日子。李秀英望着毛主席的遗像,想起毛主席生前表扬过的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可是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间。
李秀英,抬头望着毛主席的遗像,想起了毛主席生前表扬过的另一个共产党员,他从遥远的异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抗日前线;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继承毛主席遗志,就是要照着毛主席的教导去做啊!
李秀英擦干了泪水,毅然把小张文留了下来。
夜里,李秀英在写完了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笔记之后,从小小的消毒铝盒里拿出了银针。银针啊,你是毛主席交给我的武器,我要用你去突破前进路上的封锁线!
为了探索新的治疗途径,一根根银针,重又插向了李秀英曾因之获得新生的穴位。李秀英知道自己随时都有被扎坏、重新回到那沉寂的聋哑世界去的可能。她拿来一张纸,在上面记下了每一点针感和体会,准备一旦发生意外,好让别人能从这记录中得出经验教训。
党给她无穷的力量,小张文终于新生了!他支楞起小耳朵,新奇地倾听着我们伟大时代的每一点声音!
当十月的胜利的欢腾浪潮涌进这个小小的聋哑针治站时,李秀英多么激动啊!华主席啊!是您继承了毛主席的遗志,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粉碎了妄想使人民都变成活哑巴的“四人帮”!李秀英立刻把这特大喜讯告诉了张文和他的伙伴们,连夜拿着印有华主席照片的报纸,教给他们时代的最强音:“华主席好!”“打倒‘四人帮’!”
不久,张文的父亲,那位纯朴的老工人,又一次从上海来到聋哑针治站,在门口徘徊着,不知这次和儿子会面是悲还是喜。眼尖的小张文看见了父亲,老远跑过来,用那新生的小嗓门喊着:“华主席好!”老工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把儿子抱起来,激动地重复着他的话:“华主席好!”
采访结束了,当我们扬手告别的时候,李秀英对跟出来欢送的孩子们说:“咱们一起唱支歌儿送叔叔!”歌声响起来了:
华主席穿上了绿军装,
挥手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粉碎了万恶的“四人帮”,
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在欢快的童声合唱中,李秀英那熟悉的女高音显得格外嘹亮。我们走远了,那动人歌声还在远空回荡:
我们的党大有希望,
我们的人民斗志昂扬;
跟着英明领袖华主席,
奔向共产主义前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