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对干部进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再教育
陕西省委第二书记王任重同志说,必须对干部作风来一次大整顿,努力搞好陕北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据新华社西安十二月一日电 中共陕西省委第二书记王任重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以及在陕北视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对我们的干部要进行一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再教育。
王任重同志最近多次讲了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和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他说,我们在制定方针、政策、措施时,要下去问问老百姓,问问基层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我们有的同志,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脑子里想出主意来,发到群众中去;群众不接受,就硬“打通”,“我打你通”。这是和毛主席的思想作风、领导方法、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
王任重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工作中所犯的一切大大小小的错误,从认识论上来说,都是由于没有实事求是或者没有“求好”的结果。这些年来,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实事求是的作风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使我们受害不浅,吃了不少苦头。例如,怎样看待我们的工作,是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还是承认落后,急起直追,不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个问题,囿于自己的小天地,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不能改变我们陕西的落后面貌。我们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荣任务,如何正确地掌握经济规律、搞好经济管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坚持深入实际,兢兢业业地去调查研究,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使我们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以实行正确的领导。他说,我完全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要重视关于这一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认真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和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们陕西省的工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任重说,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走群众路线。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影响下,使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统作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做事情首先要虚心地向群众求教,向下级干部求教,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批评。要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真正承认群众是主人翁。而我们有的同志就不是这样。例如,旬邑县、志丹县的某些领导同志,把农民当做专政的对象,任意打骂、扣罚,情节的恶劣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干部受了林彪、“四人帮”反动谬论的毒害。党的农村经济政策遭到破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旬邑县、志丹县的问题,群众早有反映,而我们过去漠然置之,这是我们缺乏群众观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我们有时对干部缺乏正确的了解,把强迫命令、违法乱纪、弄虚作假最严重的人,当作好干部提拔起来,委以重任,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我们必须对干部作风来一次大整顿,进行一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再教育。我们党的干部,只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要和群众心连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虚情假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决不容许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当官做老爷。我们对待群众,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你提出的东西,群众不赞成,怎么办?如果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你就要接受群众的意见;如果群众的意见是不对的,那你就要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或者耐心等待。我们领导生产,必须听取群众的意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决不可靠你的官位来瞎指挥,强迫命令。生产队的自主权,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得到真正的保障,不受侵犯。
王任重同志在陕北革命老根据地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十分关心群众生活。他说,陕北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现在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周总理生前曾经多次指示要努力搞好陕北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切实改善陕北人民生活;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很关心陕北人民和陕北的建设。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不许讲改善人民生活,谁要一讲改善人民生活,就给你扣上“反革命经济主义”的帽子。可是,他们自己穷奢极欲,追求最腐朽的封建帝王的生活。王任重同志说,我们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群众生活。群众生活改善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会更高,也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无数先烈牺牲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我们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要使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


第2版()
专栏:

要让用户满意人民高兴
——上海市纺织系统整顿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
上海市纺织系统大打产品质量攻坚战,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质量问题有了突破。从八月一日开始,向国内外市场大量供应的棉线卡其和华达呢,都经过防缩处理出厂,缩水率从百分之五下降到百分之二以下。用这样的布做服装,可以完全避免洗涤后尺码不合身的问题。涤棉卡其统统经过树脂整理,色泽综合牢度提高一倍以上,起毛、发旧现象减轻,弹性也更好。针织品的变形问题有所改进,棉毛衫的袖子将不象过去那样越穿越长。曾被人们讥称为“前进袜”的锦纶丝袜,由于改进生产工艺,消除了后跟向前跑和袜统下垂毛病,被评为优良产品。绚丽多采的羊毛衫,起毛起球情况大为改善;毛织品的手感弹性进一步提高;色布染色更加均匀;印花布提高了印制效果;真丝织物的织造和染整质量也更好了。
第一,把工作转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首先要解决思想路线问题。
棉布缩水、涤棉卡其起毛、针织品变形等问题长期不得解决,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原因。十多年前,上海有的工厂就已经采用防缩设备,生产出缩水率在百分之二以内的“优级防缩”产品;树脂整理技术也开始运用,产品质量较好。后来,主要是由于“四人帮”干扰破坏,质量又下降了。这次为什么抓了几个月就大见成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华主席、党中央关于提高纺织品质量的重要指示深入人心,上海市纺织局和有关公司党委发扬整风精神,坚决把工作转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针对“四人帮”在质量问题上散布的大量谬论,全系统开展了产品质量“三大讲”:大讲毛主席、周总理、华主席怎样重视产品质量的,大讲林彪、“四人帮”怎样破坏质量的,大讲自己在坚持“质量第一”方面的经验教训;肃流毒,治内伤,分清是非,拨乱反正。广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真正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必需,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工业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产品质量是一个路线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是贯彻落实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要求,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开展了
“这笔帐应该怎么算”的讨论,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只算企业的小帐,要算国家和人民的大帐。例如:如果不把缩水率降下来,群众做衣服就要多买布,多花钱,甚至还会使整套衣服不能穿用。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以前总觉得缩水率能做到百分之五,达到老标准已经很不错了,就是没有认真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端正了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很短时间里,就制造和改造了一批专用的防缩设备和树脂整理设备,一举解决了棉线卡其、华达呢缩水和涤棉卡其起毛等问题。
第二,抓住质量上的关键问题,定出主攻方向,抓紧抓狠,一抓到底。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整顿产品质量一开始,领导就亲自动手,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解决十个老大难质量问题,并把它作为主攻方向;年内全系统创出二百种优良产品,五十种名牌产品;创办五十个“质量信得过”工厂;把五种落后于兄弟地区的产品抓上去。围绕这些目标,局、公司和各工厂企业都制定措施,规定进度,狠抓落实。上海针织六厂生产的“鹅牌”32支精梳精漂汗衫,具有布质挺括、细皱纹少、光洁度好、布面清晰的特色,二十年来远销四十多个国家。但在“四害”横行时,生产这个产品的一整套严格的工艺要求,被说成是“束缚工人手脚”的管卡压制度而冲掉了。工人们气愤地说:“‘鹅牌’变成了‘鸭牌’。”在这次整顿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厂党总支发动干部、群众深揭狠批“四人帮”,班班组组肃流毒。厂长和技术人员一道道工序调查分析,找出与广州“鲨鱼”牌的差距,全厂上下各个部门一起动手,经过八次系统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比原来更严格、更完整的生产工艺,使“鹅牌”汗衫质量超过历史先进水平,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好的一种。
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具体的目标,每个行业都抓住质量上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一个个地加以解决。棉纺工业公司首先针对用户厂的批评,把降低纱织疵率作为整顿棉纱、棉布质量的重点,发动群众提高操作技术,开展防捉纱织疵竞赛;加强管理,分清责任,把质量指标分班分组落实到每个工人。从八月下旬开始,棉纺织行业的平均纱织疵率降低到百分之三以内,达到先进水平。在这基础上,他们又抓住降低细纱断头这个关键,组织全行业总结推广了降低断头的七个方面、四十五条经验。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抓,把其他各项工作也都带动起来。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经过九月份“质量月”,十个老大难质量问题已基本解决,五个落后于外地的纺织品,也摘掉落后帽子。
第三,广泛开展“产品质量信得过”活动。
纺织品的生产特点是多工序。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或者从纺纱到织造各种针棉织品,都要经过几十道工序。针对这一特点,上海纺织工业局在整顿、提高产品质量中,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他们不仅继续组织“万米无次布”等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而且把“产品质量信得过”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形成浩大的声势。上海色织一厂三次修订岗位责任制,规定了以个人“质量信得过”保小组、小组保车间、车间保全厂的“三保”措施;还在车间主任、轮班工长中建立干部“上岗制”,将原来对质量进行一次检验、一次抽查,改为两次检验、三次抽查,牢牢把关。经工商联合鉴定,这家工厂已被命名为“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在质量工作上以严细著称的大庆式企业嘉丰棉纺织厂,又向自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厂部成立了“信得过”活动领导小组,经常对这项活动进行研究、检查、总结和交流。几个月来,全厂已先后评选出一百四十几名“信得过”个人和四个“信得过”小组。六月份以来,这个厂所有的质量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上海纺织系统还组织厂际互帮互学,对质量长期不稳定的单位,组织先进企业对口帮助,搞“名医会诊”。第二印染厂年初印花布补印率高达百分之六十,是行业倒数第一名。印染公司组织第十一印染厂等四个补印率低的厂上门“会诊”,帮助出主意,订措施,使该厂补印率迅速降低到百分之十九点八。
目前,全系统已经命名三十九个“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给二百九十六种产品颁发了“优良产品”证书,并给这些工厂发了奖状。全局百分之九十的单位,产品质量超过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
第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上海纺织工业局认识到,一个企业如果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低下,搞好产品质量是不可能的。根据《工业三十条》的要求,在产品质量攻坚战中,从局到厂都把搞好企业管理整顿作为一个关键,牢牢抓住不放。讲究科学管理,实行文明生产。许多企业从整顿生产秩序入手,把设备一台一台地整修好,把工艺一道一道地重新审查修订,把操作要求一道一道明确起来,把制度一条一条健全起来,使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第五,提倡高标准严要求,既要看质量指标,又要照顾用户的特殊情况。
衡量纺织品的质量标准,既要看质量指标完成得如何,更要看用户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树立起这种思想,抓质量就会不松劲,永不满足。大庆式企业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是纺织系统第一批获得“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的单位。这个厂提出,只要用户厂的产品还没有成为优良产品,就不能说自己的产品质量真正“信得过”。他们主动派人巡回到用户厂听取意见和批评。一次,派出去的人在第二十七织布厂跟班劳动,发现由于本厂供应的棉纱纱疵多造成布机大量停台,就立即向厂部汇报。工厂很快同有关车间研究,及时整顿机械,迅速把纱疵降了下来。他们还主动向二十七织布厂提供一种技术革新装置,使这个厂的下机一等品率从百分之七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五。最近,上棉十二厂本着“为用户服务,就要一包到底”的精神,又同主要用户单位二十七织布厂、上海绒布厂签订了质量协议书,规定由于十二厂半制品质量不好而影响最后成品质量,就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上海第五毛纺织厂生产的羊绒纱,过去质量分等时,一、二、三级纱都属于正品纱。但用户单位羊毛衫厂使用三级纱会影响成品质量,第五毛纺织厂就主动修改质量标准,把三级纱列为降等纱。这样,用户厂完成质量指标有了保证,但羊绒纱的正品率从百分之九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七十八。他们宁愿自己完成质量指标暂时低一点,决心为用户服务得好一点;同时积极改进管理工作,加强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把关制度,使羊绒纱的正品率又逐步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目前,“为用户厂服务”的思想,在全市三十多万纺织职工中逐步树立起来。
孙中兰 吴复民


第2版()
专栏:

从“败家子”到好榜样
——访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十四连
编者按:这篇通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国营农场和社队拥有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多,管得好、用得好,就可以大大加快农业发展的速度,增加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管不好、用不好,就会损害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十四连,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农忙时节农业机械开不动,紧要关头故障多,年年亏损,机务排被称为“败家子”;后来这个连的党支部发动群众,创造了一整套管好、用好农机的制度和办法,扭转了落后的局面,成为全国农机管理的好榜样。他们的经验,可供各地借鉴。
在完达山北麓,有一个农机管理水平较高的先进典型——双鸭山农场十四连。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这个连的大、中型拖拉机的平均完好率为百分之九十六,出勤率为百分之九十四,利用率为百分之九十二,比黑龙江垦区的平均水平分别高百分之十以上;每马力一年完成三百八十二标准亩,比国家规定到一九八○年达到的指标还高;标准亩成本为七角一分,其中一九七七年为六角四分,在垦区,在全国,都是较低的。
十四连一九五八年开荒建点,拥有一万零九百亩耕地,四台链轨式拖拉机,两台轮式拖拉机,四台联合收割机,农具基本配套。就生产资料来说,农机具装备是连队的“半拉家底子”。
可是,这“半拉家底子”起初没管好。拖拉机没有“窝”,零件、油料没有库。作业时想到机器,作业后随便一丢,再用时匆忙维修。由于机具技术状态差,往往农忙时节开不动,紧要关头故障多。一九六四年以前,年年亏损两三万元。农工排气愤地称拖拉机是“死牛”,管机务排叫“败家子”。
严重的教训,一针见血的批评,使党支部认识了加强农机管理的重要性。六十年代中期,他们开始把农机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还由一名支委专门去抓。打这以后,“死牛”变成了“活牛”,“败家子”的帽子也摘掉了。
记者最近到这个农场,看见一台东方红54拖拉机——39号机车。从机车外壳到驾驶室内,从发动机到变速箱,没有一点油垢,象是刚买的新车。听了机务副连长邓玉龙的介绍,才知道是一九六四年购置的。这台车十四年来没大修过。今年年初测量,曲轴磨损还不到一根头发丝。就连易消耗的喷油嘴,也只换了两个。十四年来,完好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平均每年完成作业量一万三千七百多标准亩,每标准亩修理费为六分钱。
这些优异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多年来,东方红54——39号机车组一丝不苟地执行“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坚持做到高标准保养机车,要求机车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机车保养时,做到按部位专人分工,农具维修也有专人负责。还常年严格执行双班保养制,严格把住油、水、气三关,严禁机车高速大油门行驶,严禁机车超负荷和“带病”作业,并且做到了常年检修农具。他们把这些做法作为制度自觉贯彻执行,就是在“四人帮”干扰破坏的日子里,也不走样。
近几年,十四连党支部总结推广了39号机车组的经验。同时,自力更生修起了机车库、零件库、油料库和永久性农具场,还逐台建立了农机具的技术档案和卡片。现在,全连十个机车组维修保养机车,都做到了这一步。
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农机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只有农机人员具有从严要求的精神,才能自觉地坚持严格的制度。
就拿十四连保养机车要求达到“四不漏”来说吧。机车漏油本是产品质量差造成的,比如东方红54或75拖拉机,新车一到连队就漏油。因此,有的农机人员认为,工厂都解决不了“四不漏”,我们哪能解决。可是39号机车组的同志说,工厂解决不了的,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在共产党员、老车长张吉贵带领下,全车组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做到了“四不漏”。在事实面前,原来不相信的同志也鼓起了信心。现在,全连的拖拉机都达到了“四不漏”。
坚持单机核算,是十四连实现农机高效、低耗的又一条重要措施。现在,全连每个车组都有一名兼职核算员,每班次作业后都自觉进行成本核算,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各车组都做了个节约箱,随时将废旧零件、材料收集保管起来。农机具更换新零件要经全车组通过,做到能以旧代替的不领,能修复的不领,能自己做的不领。开封二号联合收割机组,一块收割台输送大帆布,补了二百多个补丁,用了十二年,比规定时间延长了九年。通过搞单机核算,这个连的农机人员连几厘钱也不随便花。
农机管理的高水平,促进了十四连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一九七四年以来,粮食亩产逐年递增,连年超过《纲要》,经营也年年盈利,上交利润二十二万二千五百元。一九七六和一九七七年,每一个农业工人平均每年生产粮豆三万五千五百斤,比黑龙江垦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一点八倍。但是,十四连党支部认为,劳动生产率仍然大有潜力,因为劳动力管理还不严不细。目前,他们正采取措施,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决心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给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
本报记者 王来喜


第2版()
专栏:短评

提倡质量第一,是对人民高度负责
社会主义的轻纺工业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要。看一个企业是否对人民高度负责,不仅要用产品产量的多少,更要用产品质量的好坏来检验。
以纺织品为例,人们普遍要求它既耐穿耐用,又绚丽多彩。纺织品的质量提高了,人民就高兴了。象棉布缩水率大、容易褪色,针织品容易变形之类令人恼火的问题,解决得越快越彻底越好。我们的工业企业决不能办成官工衙门,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
我国现在有不少工业产品是出口外销的,把产品质量搞好了,就可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用同样的出口数量换取更多的外汇,增加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以便更多地引进新技术,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条件。工业产品的质量是否优良,还关系着国家的声誉。我们要力争有更多的工业产品成为国际市场的名牌货。
搞好产品质量,涉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许多因素,而最重要的,是要在认识上提高一步。
轻纺工业产品一般有高、中、低三档之分。高档产品要重视质量,中档、低档产品也要提高质量。对待各种档次的产品,都要一丝不苟,力求精美,做到消费者满意。那种认为大众化的中、低档产品可以马虎一点的想法和做法,是很错误的。
我们的轻纺工业产品,销售对象不同,但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无论是供应城市还是供应农村,对销售对象都要高度负责。有的同志认为“外销不要内销要,城市不要农村要”,对质量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也是错误的。
轻纺工业产品的质量,一般包括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两方面。光讲究外观质量而忽视内在质量,固然不对;认为轻纺工业产品只要经久耐用就行,不必注意外观的想法和做法,也不符合群众的愿望。产品的艺术设计和包装装潢,都应该赶超先进水平,满足群众的要求。“四人帮”胡说什么生产好看的花色品种是迎合资产阶级的爱好,这种谬论必须肃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