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贝克尔总统接见姬鹏飞副委员长
马鲁夫副总统同姬副委员长会谈
新华社巴格达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伊拉克总统贝克尔今天说,伊拉克真诚地希望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他强调说,伊拉克将为此目的尽最大努力。
贝克尔总统是在接见正在这里访问的姬鹏飞副委员长时说这番话的。
贝克尔说,两国都是亚洲国家,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统治,都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他说:“我们真诚地希望发展这种关系,促进伊拉克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
贝克尔还向中国客人介绍了伊拉克对中东局势的看法。
姬副委员长向贝克尔总统转达了华国锋总理、叶剑英委员长和邓小平副总理的问候,并欢迎贝克尔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访华。
姬鹏飞强调说,发展中伊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认为,通过共同努力和互访,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将稳步发展。
姬鹏飞重申,中国坚决支持阿拉伯国家和人民收复失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民族权利的正义斗争。中国坚决支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支持他们加强阿拉伯团结,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
姬鹏飞还对贝克尔总统说,中国支持伊拉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
陪同贝克尔总统接见的有外交部长萨敦·哈马迪。
接见前,马鲁夫副总统同姬副委员长举行了第一轮会谈。(附图片)
姬鹏飞副委员长十一月二十八日乘专机抵达巴格达,对伊拉克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姬鹏飞副委员长在机场上受到马鲁夫副总统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王景英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东京举行世界大会
支持朝鲜自主和平统一 反对“两个朝鲜”谬论
新华社东京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在东京举行的争取朝鲜统一第二次世界大会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会议。
来自世界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代表以及日本各地的代表共五百余人出席了这次大会。
与会代表在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上热烈地讨论了反对“两个朝鲜”的谬论、“排除朝鲜半岛的新的战争危险”、“谴责南朝鲜侵犯人权、促进民主化”以及“美军全部从南朝鲜撤退”和“支持朝鲜的自主和平统一运动”等问题。
旅日朝鲜人总联合会副主席李季白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委托在大会上发了言。
他说,结束民族分裂,统一祖国,是朝鲜人民最大的愿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贯主张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根据民主的原则和平解决统一问题。他谴责美国制造“两个朝鲜”的阴谋和南朝鲜当局在“对话”“合作”的幌子下,不断地制造分裂和对抗的罪行。
他指出,实现朝鲜统一,必须排除美国及一切外部势力的干涉。他表示相信,在世界人民的支援下,朝鲜人民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一定能胜利。
大会通过了支持朝鲜人民自主和平统一祖国的决议。
决议说,制止分裂朝鲜是一项紧急的任务。决议严厉谴责“两个朝鲜”的阴谋。
决议说,我们“要求全部无条件地撤走驻南朝鲜的美军以及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兵器”,“要求根据第三十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的决议,解散驻南朝鲜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决议表示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美国在结束交战状态后,缔结和平协定的倡议。
决议最后强调要在没有外部干涉的情况下统一朝鲜。
大会还通过了一项致世界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的呼吁书,要求结束(朝鲜的)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十一月二十七日向大会发了贺电。贺电说,这次会议,“对于我国人民争取实现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的斗争,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和鼓舞”。它将有助于反对“两个朝鲜”的政策,加强和发展支持统一朝鲜的伟大事业。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也向大会发了贺电。


第5版()
专栏:

希腊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央致信柬共中央
谴责越南和苏联对柬埔寨的颠覆和侵略行径
意争取社会主义劳动者运动访华代表团支持柬人民反侵略斗争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七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广播,希腊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央委员会最近写信给柬共中央书记波尔布特和柬共中央,谴责越南和苏联对民主柬埔寨的颠覆和侵略行径,坚决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正义斗争。
这封信说:“最近,越南领导集团下令武装入侵柬埔寨,抢劫柬埔寨财物,破坏柬埔寨国民经济,同时企图把它们的地区霸权主义枷锁强加到民主柬埔寨身上,妄图把民主柬埔寨并入越南的‘印支联邦’。”
这封信指出,苏联过去同朗诺法西斯集团勾勾搭搭。柬埔寨解放后,苏联又“同它的亚洲走卒——越南领导集团狼狈为奸,竭力强迫柬埔寨屈膝投降,以便实现它们的霸权主义计划”。
信件强调说,在以波尔布特书记为首的柬埔寨共产党的领导下,柬埔寨人民一定能胜利挫败和粉碎越南领导集团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计划,捍卫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夺取新的胜利。
信件最后说,希腊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谴责越南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民主柬埔寨的颠覆和侵略行径,坚决支持柬埔寨共产党和柬埔寨人民为保卫革命成果、民族独立和捍卫自己祖国的领土完整而进行的斗争。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三十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十一月三十日广播,由全国书记卢卡·卡菲埃罗率领的意大利争取社会主义劳动者运动访华代表团十一月二十四日写信表示,支持柬埔寨人民抵御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
这封信说:“我们代表团对越南侵略柬埔寨的行径表示无比的愤慨。”信中指出,越南政府“疯狂地入侵柬埔寨,以此来竭力推行它的小霸权主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自以为利用越南就可以在印度支那推行其霸权主义,就象它在非洲利用古巴一样。正是怀有这样的意图,苏联同越南签定了条约,把越南置于它的控制之下。”
这封信强调说:“我们相信,越南的小霸权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必定遭到波尔布特同志领导下的团结在柬埔寨政府和柬埔寨共产党周围的民主柬埔寨人民的迎头痛击,从而遭到惨重的失败。”


第5版()
专栏:

一些国家领导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斗争
联合国一委员会集会纪念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
综合新华社消息 南斯拉夫、叙利亚、巴林、肯尼亚、塞内加尔、圭亚那和孟加拉国的国家元首或领导人以及非洲统一组织在十一月二十九日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分别以各种形式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就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致函联合国争取实现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要求联合国尽快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铁托总统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危机的核心,不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中东危机就不可能得到公正、完整和持久的解决。铁托坚决谴责以色列仍然霸占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致联合国大会的电报中说,以色列不撤出它所占领的全部阿拉伯土地,不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中东就不可能实现和平。
巴林国埃米尔伊萨·本·苏莱曼·哈利法在写给联合国的信中谴责以色列拒绝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他呼吁进一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
肯尼亚政府向报界发表的一项声明说:肯尼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权、主权和建立自己独立国家的权利。
塞内加尔外长穆斯塔法·尼亚斯发表广播电视讲话说,“塞内加尔人民同巴勒斯坦兄弟站在一起”。
圭亚那外交和国际贸易部长拉什利·杰克逊在一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的电报中说,巴勒斯坦问题是公正解决中东局势的核心。即恢复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民族权利。
非洲统一组织在一份新闻公报中“重申在喀土穆举行的第十五届非洲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所通过的一项决议,要求以色列从所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全面撤军,并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利和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利。”
孟加拉国各界人士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集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斗争。孟加拉国副总统阿卜杜勒·萨塔尔在给大会的电报中表示:“孟加拉国将继续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兄弟的正义斗争,直到解放被占领的土地,巴勒斯坦人民返回自己的家园”。
据新华社贝鲁特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今天在贝鲁特阿拉伯大学举行群众集会,纪念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参加了集会。他在发言中说,如果无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的话,中东就不可能有安定与和平。
他说,在戴维营炮制的和平是假和平。巴勒斯坦人民不会让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行自治的阴谋得逞。
阿拉法特主席重申,巴勒斯坦人民将继续拿起武器,高举革命的旗帜。
据新华社联合国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联合国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十一月二十九日在联合国举行特别会议,纪念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联合国各地区国家集团以及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联合国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和伊斯兰会议的代表在会上发了言。他们谴责以色列侵略,赞扬巴勒斯坦人民过去三十年来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他们要求以色列从一九六七年占领的所有土地上撤走,巴勒斯坦人民必须行使他们的自决权利。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应该参加一切和平解决问题的谈判。


第5版()
专栏:

越南当局强迫青年接受军训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电 马尼拉消息:从越南胡志明市乘船回到马尼拉的菲律宾侨民透露,越南当局正在抓男女青年去强迫接受军训,应征青年纷纷逃亡。
这次回国的侨民安东尼奥·德拉马斯和里亚对合众国际社记者说,越南当局从三个月前开始抓十六岁和十六岁以上的男女青年,强迫他们接受军训。德拉马斯说:“但是,有些青年从海上逃走了,还有些人逃到山里去了。”
这些侨民说,俄国顾问在胡志明市的大街上随便蹓跶。他们在胡志明市的商店和饭店里看到过“许多俄国顾问”。德拉马斯说,边和机场有“许多”俄国制造的米格17和米格23喷气式飞机。清晨,可以听到飞机起飞去“轰炸柬埔寨”。


第5版()
专栏:

比利时首相接见楚图南
新华社布鲁塞尔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比利时首相保罗·范登博埃南二十九日下午会见了正在比利时访问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团长楚图南。范登博埃南首相同楚图南团长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康矛召在座。


第5版()
专栏:

中蒙国境铁路联合委员会举行例会
新华社乌兰巴托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境铁路联合委员会一九七八年例会于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在这里举行。
由呼和浩特铁路局局长房洪吉率领的中国铁路代表团和由乌兰巴托铁路局第一副局长纳·策隆诺罗布率领的蒙古铁路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十八日双方代表团团长签署了新的议定书。


第5版()
专栏:伊拉克通讯

巴格达巡礼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座落在底格里斯河两岸。这条世界闻名的大河把巴格达分成了东西两半。这座文明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那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当时国际性的商业活动,同我国盛唐时代的首都长安有些相似。如今,人们在巴格达,仍然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建筑,带有金色塔尖和蓝色圆顶的清真寺,带顶的阿拉伯市场,以及茂密的椰枣林和落日余辉下的骆驼群。这些富有古代阿拉伯色彩的风光,曾吸引过不少前来访问的游客。然而,这个东方历史名城最近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更加引人注意。在伊拉克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巴格达正在被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最近,记者参观了巴格达的一些地方,虽然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从曼苏尔区出发,经过约旦大街,穿过巴格达吊桥,来到底格里斯河左岸,我们极有兴趣地观看了以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原译《天方夜谭》)中的故事为题材的“山鲁亚尔和山鲁佐德”塑像。提起《一千零一夜》这部书,中国读者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其中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巴格达。因此,不少人称巴格达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我们跟前的这座塑像,建立在一个有七级石阶的方形台上。古代的阿拉伯国王山鲁亚尔半卧着,正在凝神谛听他刚刚娶来的新娘山鲁佐德讲故事。山鲁佐德站立着,一面讲述,一面打着手势。这位美丽的姑娘以她的智慧和口才拯救了无数少女的生命。在巴格达市内还有其他一些以《一千零一夜》故事为题材的塑像。这些塑像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充分显示了伊拉克人民高超的雕塑艺术。人们伫立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塑像前,想起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宛如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神奇环境中,目睹那些人物所显示的机智勇敢和聪明才智。
古国的新生
然而,《一千零一夜》中所叙述的美丽的巴格达,毕竟已成为历史陈迹。在近代历史中,巴格达也正象第三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在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奴役下,曾饱经忧患,只是在伊拉克人民经过英勇斗争,建立起自己的共和国以后,才获得了新生。特别是在七十年代中,由于伊拉克政府将所有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石油收入剧增,国家有了足够的资金,才使巴格达的城市建设、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业贸易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原来的巴格达是一个狭长的城市,长不过二十公里,宽只有四公里。而现在的巴格达已经是一个方圆八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城市,比过去扩大了十倍,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我们站在底格里斯河大桥上,放眼四望,左右两岸有不少新修的柏油马路,矗立着不少新的建筑物:有工厂,有学校,有政府大楼,有银行大厦,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新住宅。在底格里斯河上,过去只有三座桥,在七十年代中又修建了五座现代化的大桥,还有一座最大的北巴格达桥,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动工,现已进入施工后期。这些大桥设计先进,造型美观,不仅满足了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使这座城市更加美丽壮观。
伊拉克在前进
沿着底格里斯河右岸往南走,就可以看到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道拉炼油厂,那巨大的烟柱,象征着伊拉克石油工业的蒸蒸日上。这座炼油厂年炼油能力为三百五十万吨,铺有长达五百四十公里输送石油产品的管道,直达巴士拉港。石油工业是伊拉克的经济命脉。近十年来,石油工业国有化促进了其他民族工业的发展,巴格达的工厂也一年比一年多。过去,在巴格达的大小商店中,几乎连最简单的工业品都是进口货。如今,当我们走进那繁华的拉希德大街的超级市场,或者到那些狭街小巷的阿拉伯市场,都可以看到许多本国生产的工业品,供应人民的日常消费。
在古代文明史上,巴格达的文化和科学就占有辉煌灿烂的一页。公元九世纪时,巴格达就设有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叫做“智慧宫”。里面设有图书馆和天文台,阿拉伯世界许多有学问的人云集于此,从事学术活动。这些年来,巴格达新建了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大大有助于伊拉克人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参观了著名的穆斯坦西里亚大学,校舍的宏伟,环境的幽美以及科系的齐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学校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穆斯坦西里亚大学建于一二二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现在的校舍是一九六三年重新修建的。现有学生近二万名,每年毕业生有四五千人。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目前,有索马里、科威特、南斯拉夫、阿富汗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这一新型的“智慧宫”,象征着具有悠久文化的巴格达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也正在焕发出青春。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伊拉克以“椰枣之乡”闻名于世。图为伊拉克巴士拉阿拉伯河畔的椰枣林。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