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罗共中央全会上强调
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
全会批准一些法律并处理一起严重违法乱纪事件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十一月二日电 据罗通社报道,罗共中央十一月一日在罗共总书记尼·齐奥塞斯库同志主持下举行全体会议。
全会审议并一致批准了教育法草案,认为这个草案符合罗共中央一九七七年六月全会的决议和齐奥塞斯库同志关于完善教育、使教学同生产和科研相结合,在新的革命基础上组织教育的指示。
全会还一致批准了关于企业利润的法律草案。这项法律草案规定,社会主义单位有责任高效益地开展全部活动,用自身收入来支付全部费用,取得从中可以为发展保证必要资金的利润,并为建立国家中央基金作出贡献。
全会一致批准了罗马尼亚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的居民供应计划。计划规定面包、肉、油、糖、奶、鱼、蔬菜和水果等主要食品的供应要比过去同期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一,主要工业消费品的供应也要有较大的增长。
全会还讨论了对皮亚特拉—尼亚姆茨市在建造私人住宅方面严重违法乱纪和滥用职权情况进行检查所作的结论。根据其严重违法乱纪的情节,全会一致决定把尼亚姆茨县县委第一书记斯特凡·博博什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并清除出党。全会还决定撤销格·伊巴内斯库的县人委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并在党内给予严重处分。全会决定,对这件严重违法乱纪事件所作的结论,交给各级党的机关和组织进行讨论,以增强党性,坚决反对党的干部和党员通过不正当途径发财致富的倾向。
全会结束时,齐奥塞斯库同志讲了话。他强调指出,工业战线全体劳动人民必须努力实现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制定的更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的补充计划和大力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他要求罗共中央、所有党和国家机构、全体干部和经济部门的劳动人民作出更大努力来尽量减少材料消耗和减少生产物质的费用。他强调指出,完成节约原材料任务对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提高企业的利润和贯彻经济单位的新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说,罗马尼亚经济方面的目标是坚决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是发展罗马尼亚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附图片)
罗马尼亚多瑙河沿岸的新住宅区。
罗马尼亚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哈比马纳总书记宴请耿飚副总理
宾主共赞卢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据新华社基加利十月三十一日电 卢旺达全国发展革命运动总书记博纳旺蒂尔·哈比马纳十月三十一日晚举行宴会,招待正在卢旺达访问的耿飚副总理和夫人赵兰香。
在充满友好热烈气氛的宴会上,哈比马纳总书记和耿飚副总理先后发表了讲话。
哈比马纳总书记说,今年六月哈比亚利马纳·朱韦纳尔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和耿飚副总理这次对卢旺达的访问,标志着卢旺达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说,卢旺达共和国十分重视南部非洲兄弟的解放,高度评价中国对所有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所作的积极贡献。
他继续说,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卢旺达共和国对当今世界问题的看法相吻合表示满意。我们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超级大国停止争夺,这种争夺导致在世界上增加紧张策源地和干涉活动。我们要求让每个国家自己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分歧要通过谈判,由有关国家自行解决。
耿飚副总理在讲话中,感谢卢旺达政府和人民给予他及其一行的友好接待,热烈赞扬卢旺达人民在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卢旺达政府的领导下,在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加强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在谈到中卢两国的友好关系时,耿飚副总理说:“发展中卢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我们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第三世界各国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团结斗争。我希望通过我对卢旺达的友好访问能为中卢友好的大厦增砖添瓦。我深信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关系必将得到发展。”
十月三十一日上午,耿飚副总理同哈比马纳总书记举行了会谈。他们就继续发展中卢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交换了意见。
会谈前不久,耿飚副总理拜会了哈比马纳总书记,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


第5版()
专栏:

罗马尼亚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大力发展暖房蔬菜生产
罗马尼亚为满足对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和出口需要,重视发展暖房蔬菜生产。目前全国拥有暖房一千四百公顷,生产蔬菜十几万吨。
罗马尼亚暖房蔬菜生产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九六二年全国暖房面积仅有二十五公顷。目前暖房蔬菜品种已达十九种。暖房中的供热、空调、浇灌、消毒、整地、运输、产品挑选和包装已全部机械化。大部分暖房的热力供应都是利用附近大工厂或火力发电厂的余热或废水、废气。
暖房设备过去主要从外国进口,目前国产设备已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罗马尼亚设有专门的暖房设计院、科研机构和专门的建筑公司。
改进食品和轻工业产品
一年一度的罗马尼亚消费品样品展览会不久前闭幕。展览会的二十一个馆共展出了十七万件展品,集中地反映了罗马尼亚一年来在消费品生产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目前,罗马尼亚生产约三十万种消费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关部门对消费品的质量、数量和花色品种都作了不少改进。全国各县、市代表在这里为明年签订了价值一千亿列伊的消费品供销合同。
食品馆展出二千七百种各类展品。为减轻妇女的家务负担,罗马尼亚食品工业部门十分重视主副食成品和半成品的生产。到一九八○年这类食品的产量将达一万五千吨,比一九七五年增长四倍以上。轻工业部门有七个展馆,展出九万多种将于明年上市的产品,其中六万三千种是新产品。
研究和制造新型建筑材料
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罗马尼亚建筑材料成就展览,展出了罗马尼亚建筑部门研究人员的成果,这些材料确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建筑成本的降低。专家们介绍,使用玻璃纤维代替钢筋的混凝土效果很好,应用于住宅、社会和文化设施以及工业建筑具有广泛前途,其中一个优点是重量减轻百分之五十。
展览中还展出了建设住宅用的各种预制构件,其中有完全装修好、设备齐全的构件,轻便可移动的室内墙。最近在罗马尼亚中部城市布拉索夫把在工厂生产好的整套房间用吊装方法建造了一千套住宅。用这种方法建房,由六名工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大约一个星期就可全部安装完一栋五层楼房。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国际航空联合会接受我航空协会为正式会员
新华社圣地亚哥十月二十四日电 国际航空联合会第七十一届大会今天在圣地亚哥举行的全会上,通过了一项关于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协会为该联合会正式会员的决定。
二十七个国家的五十多个代表参加了这次全会。经过讨论,代表们以多数票通过了上述决定。决定通过之后,中国代表袁载钧和刘觉俦出席了全会。
国际航空联合会第七十一届大会是十月二十一日在智利首都开幕的。


第5版()
专栏:

亚太广播联盟第十五届大会在新德里举行
新华社北京十月三十日电 新德里消息: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第十五届大会十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全印度广播电台台长、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主席查特杰主持了大会。来自四十二个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的成员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地区组织的一百五十名代表和观察员出席了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罗青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大会。
印度新闻广播部长阿德瓦尼主持了开幕式。他向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成员国颁发了各种奖品,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台和电视台技术评论奖。
在大会的全会上中国重新当选为管理委员会成员。罗青在会上讲了话,他对所有成员国对中国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谢。他说,中国将努力与其他成员合作,对委员会的工作作出贡献。


第5版()
专栏:

中国科技代表团在国外
以华罗庚为团长、赵北克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在朝鲜签订了中朝两国科学院一九七九—一九八○年度科学合作计划和进行友好访问后,十月二十五日乘火车离开平壤回国。
朝鲜政务院副总理郑浚基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为团长、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黄昆教授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结束了对瑞典的友好访问,于十月二十一日离开斯德哥尔摩前往英国。
十月二十一日早晨,中国科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签订了一项科学技术合作纪要。
由外经部副部长石林率领的中国政府科技合作代表团结束了对菲律宾为期两周的友好访问,十月二十日离开马尼拉回国。
代表团访问期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接见了石林团长和代表团全体成员。
以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超伯为团长的中国环境代表团一行十八人结束了在日本的友好访问,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乘飞机离开东京回国。
中国环境代表团是九月三十日到达日本的。他们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参观了日本一些工业企业和港口防止公害的设施,听取了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介绍,还访问了一些环境保护研究机关,同有关学者、专家等举行了座谈。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美国的汽车和公路
——美国交通见闻之二
中国新闻代表团 李延宁
汽车多,公路多
在美国几个大城市访问时,主人们都喜欢在摩天楼最高处宴请客人。那里往往设有高级餐厅,价格昂贵,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从这些离地七、八十层甚至一百零几层的高楼上往下看,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正在行驶的一排排、一串串汽车。那景象多少有点象蚁穴附近的蚂蚁,成百成千,忙碌地来来往往。一条条高速公路,在穿越城市时为了不和市区街道相遇,都象桥梁那样建造在高高的混凝土墩柱之上。在某些地方,甚至四条高速公路互相立体交叉,上下重叠四层。
如果是夜间,从摩天楼顶上眺望,周围高楼大厦无数窗户的灯火,同一排排路灯和千百辆蠕动着的汽车射出的灯光上下相映,确实是一种别致的景象。无怪有人说,汽车,和摩天楼一样,都是“美国文明”的代表。
一谈到汽车和公路,美国官方宣传品总不免要洋洋自得地告诉你,汽车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会列举一些统计数字,例如:美国全国有一亿三千七百万辆大小汽车,平均每一点五七人有一辆;有公路六百十七万公里(包括城市道路约一百零二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零点六六公里公路;有高速公路近六万五千公里,约占全世界高速公路总长的百分之七十……。
这些统计数字都不假,但是需要作点具体分析。例如,平均每一点五七人有一辆汽车,并不等于每家每户都有,无车户还是不少的,而较富的家庭则往往一户有两辆,甚至三辆。车的好坏也大有区别,富翁们的装有彩色电视机和小酒柜的豪华的“卡迪拉克”牌汽车,同车长不足两米、仅容两人挤着坐的被人称为“小甲壳虫”的汽车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不少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破车仍在行驶。但是,尽管如此,美国汽车多,有车的人多,这仍是事实。阶级的差别在这个国家里似乎主要不是表现在有车无车之间,而更多表现在好车坏车之间和一车多车之间。
从五十年代开始大力建造的、沟通全国各州主要城市的联邦高速公路网,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在美国已形成一个干线支线相连、沟通城乡的全国公路网,公路总长中百分之四十六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的高级路面。
正因为车多、公路好,汽车在各种运输工具中无论在客运或货运方面都已处于主要地位。一九七五年汽车在全国城间客运总周转量中占百分之八十八。如果以城市内部和城市到郊区的短途交通而言,汽车更占压倒优势。至于货运,在一九七五年全国城间货运总周转量中,汽车运输的比重(百分之二十三点三)仍小于铁路(百分之三十六点一)和管道(油管、天然气管等,占百分之二十四点四)。但是,如把短途货运计算进去,那么汽车运输的比重是大大超过其他运输方式的。美国同西欧国家一样,为了降低成本,很少使用敞篷卡车长途运货,一般用大马力牵引汽车拖带一辆很长的、封闭的厢式半挂货车,或者在后面又拖带一辆全挂车。一车两挂,总长二十多米,总重四十多吨。
车多带来的烦恼
家里有了小汽车,当然很方便。但是,如果你同一些拥有汽车的美国人谈起汽车,对方多半就会摇头叹气,发上一大堆牢骚:什么上下班时交通拥挤不堪,有时一小时还开不了十英里呀;什么城市里停车太困难呀;什么汽油价和保险费都贵得叫人受不了呀;空气污染得太严重呀;车祸太多,每年因此死亡四、五万人,受伤一百八十万到二百万人呀……。人们讲这些话时那个心烦意乱的样子,使你不禁要想、要问他:拥有了汽车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来自汽车的这一切麻烦当然也都是事实,其中许多是外国访问者来到这个国家不要多久就能一目了然的。拿停车困难来说吧,在美国大、中城市里,凡是准许停车和可以停车的空间(街边、空地、地下室等等)都停满了车,甚至可以见到有些楼顶上也停了汽车。原来美国城市中已产生一种行业——停车业,利用地下室、空仓库,甚至专门建造多层的建筑物(屋顶上停着车的就是这种建筑物)供人们停车,计时收费。百货店、餐厅、剧院等刊登广告时也忘不了写上一句:“本店(厅、院)设有停车场专供顾客使用”。即便如此,停车问题仍是有车者头疼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每年还有那么多人买车?美国朋友们回答说,这就有不得已的苦衷了。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公共交通工具很不发展。我们到过的九个城市几乎都没有无轨或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的线路和车辆都少,等十多分钟不见车来是常事。地下铁道全国只有很少几个城市有。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上班地点就在住宅附近,那就只好自备汽车了。至于乡村地区,比城市里更需要汽车。美国农民居住极端分散,一家一处,根本不成村落,离市镇好几十英里。要是没汽车,孩子上学,主妇买日用品等等都成了问题,在美国这个社会里简直是没法生活的。
客观上既有需要,那大汽车公司的广告和不断上门劝说的汽车推销商又是那么甜言蜜语:买不起大型车吗?便宜得多的小型车(多半是从日本或西欧进口的)也有呀!再不然,更价廉的,人家用过一两年的旧车也多的是!手头积蓄不够吗?可以分期付款,银行给垫上,付利息就行。老婆孩子眼巴巴地望着你,她们早就对邻居家的车眼热了。于是,下了狠心:“买吧!那怕别的方面省吃俭用,也得买个车。”
就这样,小汽车越来越多,而许多美国人每年收入中不小的一笔钱都花在汽车上。生活固然方便了,许多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一个恶性循环也形成了:公共交通越不发达,私人小汽车就越多,公共交通也就更发展不起来。
汽车一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确实也起了种种变化。例如:城市里空气污染严重,噪音嘈杂,近些年来,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家越来越多地迁居郊外(在洛杉矶,我们接触到的不少报馆高级编辑都住在离市区四、五十英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每天开车来上班,走快速公路也得半小时以上)。市区里留下的是黑人、波多黎各人、墨西哥人等少数民族或其他低收入者。无怪今天美国许多大城市市区里黑人占了人口多数(在首都华盛顿甚至占百分之七十),而市长也往往选黑人担任。但这些市政府则越来越穷,甚至象纽约市政府那样濒于破产。原因之一就是有钱人搬走了,市政府税收大减,而支出却不减。在摩天楼林立的纽约市中心区曼哈顿,街道却年久失修,高低不平。在码头附近,一条街街心有一个大洞,在洞里塞了一只大汽油桶,以防出事故。
能源危机难以解决
小汽车太多带来的上述那些问题,都还算是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能源危机。
美国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百分之六,而近几年每年消耗石油原油八、九亿吨,等于全世界每年原油总产量约百分之三十。其中单是汽车燃料一项每年消耗约三亿多吨。当初,小汽车的盲目发展,公路的大量建造,都是在那美国石油大垄断企业控制了全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油价低廉的年代里发生的事。如今情况大不相同。而美国国内石油资源已消耗得所剩不多,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按目前全国每年消耗量计算不够七年之用。现在每年所需石油量的一半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付出大量外汇,引起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和美元危机日益尖锐。可以形象地说,汽车这只大“吃油老虎”加上飞机、轮船、工厂等几只“吃油老虎”已经在这个超级大国的金库下面啃出了一个无底洞。
我们在美国多次遇到好心的朋友,他们对中国决心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表示赞赏和鼓励,相信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民一定能达到目的。但是,他们往往反复叮嘱:“可要吸收我们的教训”,“不要学我们的消极面,可别发展那么多小汽车!”
在我们参观过的许多科研单位,特别是大汽车公司建立的科研单位,正在试验中的科研项目中不少是同交通、汽车或能源有关的。
在橡树岭(美国科研中心之一)的一所研究能源的研究所里,我们曾向所长提出一个问题:“美国解决能源危机的前景如何?”这位所长的回答是够坦率的:“要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仍象目前不改变的话,我看不到解决能源危机的前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