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罗共中央、国务委员会和政府发表公告
罗马尼亚三十年来发生深刻革命变革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 据罗通社报道,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国务委员会和政府就罗马尼亚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于十二月三十日发表公告。
公告说:“三十年来,罗马尼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在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在全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以至文明水平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变革。”公告说:“由于实现党的工业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高速发展生产力的政策,罗马尼亚已成为一个拥有强有力和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工农业国家。”
公告说:“党过去和现在都光荣地履行了社会政治领导力量的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和一致。”公告指出,罗马尼亚“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进步证明我党革命政策的正确性。”公告说,罗马尼亚人民决心实现罗共十一大的纲领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各项决议,为把罗马尼亚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公告说,“在国际活动中,罗马尼亚一贯奉行同世界所有国家全面合作的积极政策,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各国之间自由、社会正义、进步、和平与合作的崇高理想,为在国家关系中确立权利完全平等、尊重国家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内政和互利原则而奋斗。由于这种建设性政策,社会主义罗马尼亚在世界上赢得了许多亲密朋友,在国际上享有应有的威望。”公告强调指出,罗马尼亚今后决心努力扩大同其它国家的合作和友好关系,努力加强同世界革命、进步和反帝力量的战斗团结,“在当代世界中坚决倡导一种尊重每个国家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情况下独自决定自己命运的神圣权利的新政策”。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罗马尼亚科学院、社会政治科学院、斯特凡·乔治乌高级党校以及历史和社会—政治研究所十二月二十九日联合举行科学报告会,庆祝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
报告会开始时,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委会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斯·沃伊捷克转达了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共和国总统尼·齐奥塞斯库同志对罗马尼亚全国人民的热烈祝贺,祝贺他们三十年来为罗马尼亚社会的革命变革和祖国繁荣所开展的英勇劳动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他强调指出,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来,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勤劳的人民在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罗马尼亚劳动人民确保了越来越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
罗共中央政治执委、斯特凡·乔治乌高级党校校长列·拉乌图在报告中指出,共和国的成立是罗马尼亚当代历史中的转折性事件。他在报告中还谈到齐奥塞斯库同志在制定罗马尼亚共产党整个内外政策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杰出功勋。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工农业生产和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电 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取得显著成就,工农业生产和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计划。
南斯拉夫联邦统计局总局长伊·拉蒂菲奇十二月二十九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按固定价格计算,南斯拉夫一九七七年的社会总产值比一九七六年增长了百分之七,超过了原定增长百分之五点五的计划指标。其中工业生产增长得更快,一九七七年计划增长百分之六,而实际上增长了百分之九。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百分之五。
在一九七六年农业大丰收的基础上,南斯拉夫一九七七年农业生产又增长了百分之三点三,其中玉米、蔬菜、葵花籽等农作物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据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材料,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生产了小麦五百六十多万吨,玉米九百八十五万吨,甜菜五百二十八万吨,葵花籽四十八万多吨。
据此间报纸报道,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生产钢三百二十万吨,石油近四百万吨,水泥八百万吨,煤炭三千九百六十万吨,发电量为四百七十多亿度。这一切均比一九七六年有显著增长。
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的投资总额比一九七六年增长了百分之九点五,超过了原定增长百分之七的计划指标。据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韦·久拉诺维奇说,目前南斯拉夫各地正在兴建的大小工程共有二万八千多项,这些工程陆续建成和投产后,南斯拉夫经济部门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南斯拉夫通讯社在报道一九七七年经济形势时指出,南斯拉夫的经济不够发达的共和国和自治省一九七七年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在缩小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据报道,一九七七年南斯拉夫职工的实际工资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全国居民在银行的存款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在这一年中,南斯拉夫又有十五万户家庭搬进了新建的住房。一九七七年,在各大专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共有四十三万人,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二万多人。一九七七年全国共有电视机三百八十万台,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三十多万台。据此间报纸报道,南斯拉夫一九七七年在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和对外贸易逆差方面没有实现计划规定的指标。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拉夫内”钢铁厂是共和国第一个钢铁厂,它生产的钢铁质量不断有所提高。 南斯拉夫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国际随笔

岁岁年年戏相似
司马达
午夜的钟声,送别了一九七七年。
当世界跨进新的一年的时候,苏美两国报刊照例要对世局作一番回顾展望,其中不乏涉及它们两家关系的话题。
老资格的美国专栏作家约瑟夫·哈希,似乎别有见解,把过去一年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没有采取什么重大行动”的一年,说是世界现在正“处于比较稳定与平静的状态”。苏联《消息报》则竭力宣扬,要“充分挖掘苏美关系中存在着的缓和的潜力”。
这样的论调,能够经得起事实对照吗?
如果翻翻一九七七年的日历,谁个能说,哪一月、哪一周和哪一天没有记载着苏美两霸的争夺和角逐?欧洲大陆的两军对峙和频繁演习,大西洋、印度洋上的战舰如梭,卢布美元军费的节节增长,新型导弹和“拦截卫星”的争相研制,不都说明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扩军备战正在加速进行?扎伊尔边境的隆隆炮声,非洲之角的阴云密布,中东局势的新的演变,加勒比海和南太平洋的动荡不安,哪一桩离得开两霸争夺的背景?即使从年初吵到岁尾的所谓“人权问题”之争,也明显地带着苏美双方你争我夺的烙印。
从表面上看,过去一年苏美之间的状况是谈判多于对抗,似乎平静的,因为毕竟它们并未走到不惜一决雌雄的剑拔弩张地步,而是到处摆开会场,进行或参加各式各样的谈判。
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在维也纳、日内瓦、伯尔尼和贝尔格莱德,苏美两国的部长、大使和外交官们,日复一日地在谈判着所谓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以及中欧均衡裁军、欧洲安全、禁止化学武器、全面禁止核试验、限制出售常规武器、限制在印度洋的军事活动问题,等等,真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可是,他们究竟谈得如何,谈出什么结果来呢?
尽管开了几十次以至几百次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会议,他们的外交官绞尽脑汁,费尽唇舌,讲话声明连篇累牍,建议方案层出不穷,从复活节谈到圣诞节,把夏衣换成了冬装,然而他们谈的问题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从一九七三年就开始的所谓中欧均衡裁军谈判,直到现在连双方兵力的真实数字还是个难解之谜。欧安会续会包括预备会议在内,前前后后开了半年,不过是一场“聋子的对话”。用美国合众国际社的话来说,“即使一周开会三十小时,加上各种各样的秘密会议、招待会和没完没了的大使级午餐会”,也“根本无法取得一致”。苏美双方的核裁军谈判,经过一年多的搁浅之后在去年五月重新恢复。尽管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一再放出乐观空气,但是双方核扩军竞赛的劲头仍是有增无减。苏联报纸不打自招地承认,“谈判的速度落后于各种新式武器出现的速度”,武器“设计师超过了外交官”。
苏美之间的谈判,与其说是代替对抗,毋宁说是企图掩盖对抗更符合事实。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谈判,不过是它们之间准备对抗和进行对抗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他们的外交官在谈判桌上使劲摇幌橄榄枝,只是为了遮掩他们元帅将军手中的剑和盾。在过去一年里,莫斯科不正是利用谈判作为“长期和平战略”,悄悄地加紧扩充其军备,采取其攻势,争夺其地盘吗?吹了多年的所谓“缓和”,现在仍然是镜花水月。把这种谈判当作“平静”、“稳定”,鼓吹从中挖掘什么“缓和的潜力”,完全是歪曲事实的虚妄之谈。
瞩目苏美两国之间的外交舞台,人们在岁序更新之际似乎有一个短短的间隙。不过,暂停的节目即将重演,卸装的演员还要登台。几起跨年度的马拉松谈判,一过新年就要打起锣鼓重开张。现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当权人物,为了追求舞台效果,又在吹嘘什么“良好的前景”了。
记得唐朝诗人刘希夷的《白头吟》一诗,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苏美两家的外交谈判,尽管“年年岁岁人不同”,却是“岁岁年年戏相似”。美其名曰“裁军”、“安全”、“合作”之类的谈判把戏,即使演员已经演腻,观众也已看腻,看来今年肯定还会象往常那么花样翻新,假戏真做地继续演下去。


第5版()
专栏:

美国总统卡特到波兰访问
路透社称之为精心安排的对东欧首次突袭
新华社华沙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 据波兰通讯社报道,应波兰人民共和国最高当局的邀请,美国总统吉·卡特在国务卿赛·万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布热津斯基等的陪同下,于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对波兰进行了正式访问。
在访问期间,波兰领导人爱·盖莱克和卡特总统就“最重大的国际问题和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问题”举行了会谈。会谈后发表的一项联合公报说:双方“对他们举行的会谈表示满意”。
在十二月三十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卡特总统说:“我们主张一切国家是自主的,一切国家是独立的,一切国家摆脱别国不必要的干涉和纠纷。”
在记者招待会上,卡特宣布除了已经决定给予波兰三亿美元的贷款外,美国决定再增加二亿美元贷款,供波兰向美国购买谷物和饲料。
外国通讯社和报刊对美国总统访问波兰纷纷发表评论。路透社十二月二十九日说,卡特的波兰之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对东欧的首次突袭”。美国《华盛顿邮报》十二月二十九日报道说:“美国对于东欧国家慢慢摆脱莫斯科的全面控制这一演进长期感到兴趣”。


第5版()
专栏:

如何对付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和扩军备战的势头
美国国内绥靖与反绥靖的争论激烈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讯 近年来,围绕着如何估计苏联在世界范围内的战略态势和战略意图、如何估计美苏力量对比以及美国对苏联应该采取什么方针政策等问题,在美国国内,朝野上下、军政各界议论纷纷,辩论激烈。
在这个背景下,今年八月,美国报纸披露了第十号总统备忘录。备忘录提出了一个所谓“新的防御战略”,在苏联入侵的情况下,美国要放弃西德三分之一的领土。据报道,这项战略在七月底举行的一次美国高级官员会议上得到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完全赞同”。
在这之前,去年四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顾问赫尔穆特·索南菲尔特在伦敦举行的美国驻欧洲国家大使会议上的一篇讲话,提出了西方报刊所说的“索南菲尔特主义”。根据这个主义,美国要“争取使东欧人同苏联的关系成为有机的关系”,以使东欧“不会迟早发生爆炸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就确认东欧为苏联势力范围。
这两件事情在美国国内和欧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事实表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居于不同的战略态势,各有不同的战略打算。一个求稳怕乱,一个咄咄进逼。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这一战略态势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美帝国主义力量的衰弱,另一方面是由于苏联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的力量在上升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美国对苏政策的争论是:面对苏联在世界范围内的攻势及日益加速的扩军备战步伐,美国应当正视现实,采取有效对策,还是象过去张伯伦那样,制造“和平”幻想,而一旦战争到来,陷于丧师败阵的窘境?这是一场绥靖和反绥靖的斗争。
如何估计和对待苏联的攻势呢?在美国,有人认为,苏联“优先注意增强军事力量”,从而使“苏联达到了同美国大致均衡的地位”,但是,美国“无法防止这种局面的形成”,也“无法使这种局面消失”。这种论调,反映了一种对苏联的攻势无可奈何的情绪。
还有些人对苏联的战略意图估计不足,存在明显的幻想,认为苏联“愿意避免一场大战”。而有的人明明知道苏联采取攻势,却想用安抚的办法换取苏联的“克制”。在苏联及其雇佣军武装干涉安哥拉、入侵扎伊尔的事实面前,他们却说什么没有证据表明苏联打算卷入南部非洲的事务;甚至公然宣扬古巴军队在安哥拉的驻留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美国一位官员说,“我们一直努力使(美苏)战略关系比较符合共同克制和削减力量的需要。”
但是,美国也有相当多的人越来越认清苏联进攻性的战略态势和谋取世界霸权的战略意图,并认为,苏联同美国的谈判不过是实现它的战略意图的一种策略。
美国当前危险委员会今年四月三日在一份关于苏联战略意图的报告中指出:“无视苏联已经公开宣布的意图及其已经显示出来的能力,而错误地深信我们有充分的力量保卫我们自己,深信总是有时间来加强我们自己,那是一种缺乏远见的看法,将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委员会执行主席尤金·罗斯托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近几年来,苏联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变得温和一些,也没有变得较持合作态度”,而是“变得更加胆大妄为,更富有冒险性”。它“施加的压力比以前更强烈,更加无孔不入”。《评论》月刊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于苏联在一些具有战略重要性地区的目的,“必须根据苏联的战略的全球性质同其更广泛的对外政策目标联系起来观察”。苏联在非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断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战略原料的来源,企图使它们“听受苏联霸权的摆布”。美国前国防部长莱尔德最近在《读者文摘》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扩军的势头表明,“苏联领导人想以使用他们的优势相威胁,以便迫使美国仓促退出和离开世界上有重要利害关系的地区”。
一些报刊和人士指出,苏联决不是“愿意避免一场大战”,而是在积极准备战争。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派普斯七月间在《评论》月刊著文指出,苏联的政策“不是威慑,而是取胜”。它是“采取攻势行动”。《曼彻斯特联合导报》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方国家由于害怕战争而回避现实的政策“不论是在发生战争还是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都只能逐步地导致失败”。
面对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取得同美国的“均势”而在常规武器方面又居于优势的情况,在美国国内,也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些人把美国的技术、经济优势引为自慰,并且认为可以凭借“核均势”来避免一场战争。而另一些人士认为,苏联并不满足于取得同美国的军事“均势”,而是要进一步谋取优势;并不是要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互相克制”,而是伺机发动进攻。因此,美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同苏联争夺优势。当前危险委员会执行主席罗斯托强调说,如果美国及其大西洋和太平洋盟国联合在一起,“它们的力量就足以通过威慑力量的外交来应付苏联的威胁”。
前国防部长莱尔德指出,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达成无法实施的协议比根本没有协议还要糟糕。它们使人滋长一种毫无根据的安全感和危险的安乐感。”美国国防部长布朗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美苏“核优势”的情况下,美苏之间发生一场常规战争的可能性是“实际存在的”,美国“应当把重点转到常规战争方面”。
美国国内的这些争论,不禁勾起人们对一些历史事实的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战于非洲和欧洲战场的英国已故元帅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指出,“当德国大军转向西方,而且显而易见是要对我们用兵的时候,我们仍然是无动于衷,准备挨打”。“这样,我们便面临着丧师败阵的悲剧”。蒙哥马利元帅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在今天仍然是意味深长的。


第5版()
专栏:三言两语

由小见大
据报道,苏联最近在古巴哈瓦那附近架设了大型窃听天线,截收美国卫星发送的同海外的通讯情报。对于这件事,美国人并不感到惊奇,因为美国同样“从地面站、卫星和潜艇上窃听俄国的电讯”。两个超级大国在各个领域,采用各种手法进行着激烈争夺,象窃听卫星通讯情报之类,只不过是它们之间尔虞我诈、互相争夺中的一件“小事”。然而由小见大,可以看出苏美双方尽管都在叫嚷什么“缓和”,什么“合作”,实际上它们所干的却是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整垮对手。


第5版()
专栏:三言两语

年关结帐
一九七七年行将结束的时候,西德《明镜》周刊以《莫斯科——遭到所有人的遗弃》为题发表文章,为苏联的对外政策算了一笔年关帐:尽管莫斯科到处伸手,“尽管强大的苏联舰队在世界各个海域里游弋”,但是,从东欧、西欧到中东、非洲、东亚以至遥远的拉丁美洲,苏联遇到的却是一连串的危机、拒绝、碰壁、冷遇;尤其突出的是在非洲,那里已经响起了要苏联“从非洲滚出去!”的怒吼声。为什么会这样,这家周刊没有明说,其实道理很简单:苏联到处推行霸权主义极不得人心。失道寡助,此之谓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