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纪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一周年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
延安,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年。四十二年前,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此,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了毛主席、党中央的所在地,成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在这里,毛主席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整风和大生产等运动,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和经济封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这里写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在这里,毛主席领导根据地军民,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毛主席亲自培育的延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一九四九年十月,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人们一提起延安精神,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我国的民主革命,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的,不能不遇到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大部分侵华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调集几十万军队,对我进行反革命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叫嚷不许一斤棉花、一尺布进入边区,妄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陕甘宁边区,不是山,就是沟,交通阻塞,荒凉贫瘠,又时常遇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没有被子盖。怎么办?一九三九年二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提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毛主席在陕北的十三年,是我们艰苦奋斗的十三年。为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我党我军,毛主席在陕北窑洞的小油灯下,从事巨大的理论工作。《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一百五十八篇文章中,在陕北写成的就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九十二篇写于延安。一九三八年初,毛主席在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的时候,曾经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饭端来了,毛主席顾不得吃,一连热了好几次。深夜,警卫员给毛主席生了一盆木炭火,放在脚下取暖。毛主席专心写作,以致把棉鞋都烤着了。十三年间,毛主席窑洞里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灭。手写痠了,捏捏铁条舒展一下;太疲累了,在窑洞外头散散步。一支铅笔往往用得捏不住了,还舍不得丢掉;为了节省灯油,思考问题时就把灯芯拨得很小。转战陕北途中,毛主席常在锅台、树墩上坚持写作。毛主席在他写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中,详细地论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强调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大生产运动,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毛主席开荒、种地、修渠的许多动人故事,至今到处传颂。一九三九年春,警卫班战士进行生产动员,毛主席一再叮咛:订生产计划,可不要忘了我啊!我不能远走,你们在近处给我分一块地!同志们劝主席不一定参加了。毛主席说:不行,大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在分到的那块地里,毛主席及时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毛主席参加生产劳动的消息传开后,边区的群众纷纷要求给毛主席代耕,毛主席还是坚持完成生产任务。敬爱的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还被评为纺线能手。朱总司令不但把自己骑的马让出来搞运输,还时常背上粪筐拾粪积肥。艰苦的环境,光辉的榜样,激励着边区的千百万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涌现出不少“气死牛”式的劳动英雄,涌现出许多象延安南区供销社那样的先进单位。当时,机关、部队、学校办起了许多土工厂,制造日用品、武器、炸药等。没有纸用,大家就用桦树皮代替,风趣地把它叫做不花钱的“油光纸”。还用子弹壳做笔杆,桃核做算盘珠,树皮做饭盒。群策群力,克服了困难。
毛主席坚持同根据地军民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住土窑洞,点小油灯。一件棉袄,毛主席穿了四年,颜色由灰变白,补了许多补钉,警卫员几次要给换件新的,毛主席总是说:现在边区的经济还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该省吃俭用。这件棉衣虽然旧了,再补补还可以继续穿!大生产运动开展以后,边区生活逐步有了改善,同志们多次提议,给毛主席增加点伙食费。毛主席说:大家都一样,我怎么能特殊呢?
毛主席自己生活这样俭朴,对战友、对同志、对群众,却无限关怀。贺龙同志从山西给毛主席捎来一些腊肉,毛主席舍不得吃,留给远道来开会的陈毅同志。警卫员托老乡买到一只鸡,毛主席叫做好给周副主席送去。周副主席让把中央首长请来,大家都尝尝。炊事员老周年纪大了,毛主席见他在寒冬里光着脚担水,便把自己仅有的一双驼毛袜子送给他。在转战陕北途中,周副主席把自己的一点细粮留给毛主席,毛主席又把它让给了生病的同志,坚持吃榆叶面糊糊。边区广大军民在毛主席的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团结友爱,蔚然成风。
在艰苦的斗争中,毛主席十分重视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全党,确立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大生产运动中,王震等同志带领三五九旅的干部、战士,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在南泥湾屯垦。开初,条件极为恶劣。没有房子,同志们就露宿野外;衣单被薄,黎明前冷得睡不着,大家就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南泥湾,好风光,红红太阳照山岗。革命战士不怕苦,拿起镢头去开荒。自力更生反封锁,气死光头贼老蒋。”这雄壮的歌声,充满着对敌人的蔑视,充满着革命必胜的信心。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成为大生产的模范。一九四三年九月,毛主席视察南泥湾,看到漫山遍野是枣子、南瓜、红高粱,平川稻谷飘香,遍地是牛羊,一派塞上江南的动人景象,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毛主席培育的延安精神,是同党的群众路线紧密联系的。延安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
毛主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常教育我们,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永远和群众打成一片。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貌似强大的日寇面前,国民党反动派吓破了胆,竟散布什么“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悲观论调;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不相信人民的力量,幻想依靠国民党取得抗战的胜利。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和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毛主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战胜任何强大敌人。
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进一步号召全党,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毛主席说:手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为什么发生放不放的问题呢?因为蒋介石不让我们放手发动群众。这是历来就有的问题。陈独秀就是不放手,结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就壮大了力量,取得了胜利。这个方针,我们永远也不能改变。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刚结束,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内战。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继“全面进攻”失败后,又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为了诱敌深入,歼灭敌人,毛主席、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当时,许多同志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毛主席说:陕北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短短几句话,充分体现了伟大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信赖。有一次,毛主席转战到安塞县王家湾,这里距敌人很近,敌探四处活动。毛主席说:怕什么呢?我们有老百姓嘛!我们应该多做群众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做到这一点,群众就会永远和我们站在一起,做我们的铜墙铁壁。
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有一天,敌刘戡部向我边区政府驻地白庙岔进攻,从王家湾侧面过去,相隔不到三十里,没有发现党中央机关。毛主席离开王家湾以后,刘戡的司令部,就设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内,但群众守口如瓶,敌人始终不知道毛主席曾在这里住过。敌人抓住当地一位老人,严刑拷打,逼问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在哪里?老人坚贞不屈,只用一句话回答:“毛主席还在陕北!”敌人走后,群众把他们丢掉的作战命令,马上送给我军。敌人对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对敌人的情况却很清楚。在群众的支持下,我军以两万多人的兵力,粉碎了敌军二十三万人的
“重点进攻”。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四七年三月到一九四八年二月,边区支前民工达二百万人次。一九四七年三月到一九四八年六月,边区妇女共做军鞋九十二万九千多双。敬爱的周总理一九七○年接见延安代表时,深情地回忆了这些往事。周总理说: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部队是非常爱戴的,真是有感情;在苦难的日子里,群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
毛主席一贯注意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一九四○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向群众多征了一些公粮,群众有些怨言。一些同志听了,心里不舒服。毛主席却从群众的呼声中,发现了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议减少征粮任务,号召进一步开展大生产运动,达到丰衣足食,减轻人民负担。这年秋天,边区留守兵团有的同志,一度执行群众纪律不够好,当地群众有些意见。对群众的批评,有的领导想不通。毛主席知道了,对他们说:我看这是天大的好事!开天辟地以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侮。现在,他们敢向我们提意见,敢批评军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这说明,我们边区的民主已深入到群众中去了。我们的军队有广大群众当老师,你们搞军队工作的就不会犯大错误了。边区大有希望!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留守兵团进一步掀起了“拥政爱民”热潮,地方也广泛开展了“拥军优抗”运动,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毛主席极为关心边区的生产和群众的生活。农忙时,毛主席指示中央机关的同志下乡,帮助群众耕种、收割;枣园受了雹灾,立即派人给群众送去生产自救的麦种;天旱了,毛主席亲自下乡了解旱情,率领机关干部、警卫战士和群众一起修水渠。边区地广人稀,发展生产的人力、畜力不足,毛主席多次和群众促膝谈心,启发他们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毛主席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并亲自询问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连娃娃上学、农民识字、群众防病治病等,都常常过问。一九四四年,毛主席听到说侯家沟有两个小村庄的妇女生孩子很少,就把延安市委书记找来,询问情况,并且亲自指示中央医院,到侯家沟把水化验一下。化验的结果,发现那里的水中含有有害物质。医院指导群众,对水进行必要的处理,帮助群众防病治病。一年以后,这两个偏僻山村,相继传出了婴儿的哭声。由于毛主席的言传身教,我党我军处处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时时惦记群众疾苦的好作风,越来越深入人心,模范事迹不断出现。
延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最关心群众的安危,遇到天大风险,也要保护群众。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晚,蒋匪军窜到延安南郊,毛主席指挥群众和机关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后,才和周副主席离开延安。一天,敌人四个旅向我中央机关驻地王家湾扑来。毛主席惦念着老百姓的安全,再三指示要有计划地组织群众跟着中央机关转移。有人担心这样会暴露中央机关的行踪,提议让老乡朝别的方向走。毛主席指示:一定要让老乡跟我们部队一起撤退,这样可以减少损失;现在,我们军民已凝成一体,就应该对群众负责到底。毛主席还派人把已经朝别的方向走的群众追回来。
毛主席无限热爱人民,人民无限爱戴自己的伟大领袖。一九四六年农历正月十五,延安川口区的群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毛主席献了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人民救星”。“人民救星”这块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一切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毛主席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按照实际情况处理革命中的重大问题。一九三五年十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当地干部和群众反映,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在陕北大肆排斥打击革命干部,逮捕了陕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领导人刘志丹同志。毛主席知道后,立即指示停止捕人、杀人,并派中央保卫局的同志调查审理这一案件。毛主席指出,逮捕刘志丹同志,完全是莫须有的诬陷,要立即释放他和所有受害的同志。刘志丹同志出狱后,毛主席亲切会见了他。不久,中央任命刘志丹同志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志丹同志于一九三六年四月,率部渡河东征。他赤胆忠心,英勇杀敌,不幸光荣牺牲。一九四三年,刘志丹同志壮烈牺牲七周年,毛主席亲笔写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题词,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也题了词,对刘志丹同志作了崇高的评价。
一九四一年五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为在全党开展整风做了思想准备。这个报告,深刻地揭露了王明主观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危害,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学风和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主席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著名讲演,动员全党普遍开展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中,毛主席规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制定了理论与实践结合,领导与群众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以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一整套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以求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当时,中央党校的某些领导人,违背毛主席的指示,仍然用教条主义的方法领导整风运动。毛主席知道这一情况后,给以严厉批评,改组了党校领导机构,亲自兼任党校校长。后来,毛主席又为党校新建的礼堂写了“实事求是”的题词,成为全党干部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这方面,毛主席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下旬,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参议会上,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议案。毛主席对此非常重视,一字一句地抄在笔记本上,还加了一段批语:这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这个议案提交大会讨论时,有人提出:“提倡精兵简政,部队就不能发展了。”毛主席批评说:在抗战初期,采取精兵主义自然是不对的。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抗日已经四、五年,人民经济有很大困难。而我们的大机关和不精干的部队,又不适合今天的战争环境。教条主义就是不管环境变了,还是死背不合时的条文。毛主席采纳了精兵简政的建议,对于克服“鱼大水小”的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度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起了重大的作用。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调查研究。一九四一年三、四月间,毛主席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再次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年八月,党中央作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各级机关,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干部深入群众,对农户的生产、生活、文教等情况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许多党的高级干部,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亲自带人作社会调查,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
毛主席在延安,每年春节都要利用向群众贺年的机会,了解群众对部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什么意见。平常一有时间,毛主席就找群众、战士、干部谈话,询问各方面的情况。一九四一年秋,在边区政府办的农业展览会上,毛主席碰到延安南川吴家枣园的劳动模范郝光华,向他了解农村的情况。毛主席说:我想提个问题,谷子地不锄,碾出的小米是什么成色,每斗多少斤?锄一遍的,是什么成色,多少分量?锄两遍三遍的,又是什么样子?毛主席问得这样详细,郝光华一时答不完全。毛主席亲切地对他说:不要紧,以后留心总结就行了。后来,毛主席又写信把郝光华请到家里,了解吴家枣园的各种情况。
接见远道来的客人,也是毛主席作调查的一种方法。有一年,陕甘宁边区所属关中分区的农民代表,到延安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后来,毛主席回想起这件事,意味深长地说:我跟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长进了许多知识。我知道了我们的各种政策在农村里究竟实行得好不好。我跟他们学习,我是个小学生。他们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就耐心地给他们纠正,又成了他们的先生。有些人光做先生是不好的,结果,一定落在学生后面。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首要的问题是摸准情况,分清敌我,分清是“延安”还是“西安”。对于阶级斗争的动向,毛主席总是及时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教育群众,爱憎分明,团结同志,打击敌人。一九四二年,延安马列学院学生会办了个名叫《矢与的》的壁报。混进该院的托派分子王实味,利用延安整风的机会,在《矢与的》上大放其毒。毛主席知道这件事的当天晚上,和警卫员打着马灯,从杨家岭住处徒步涉过延河,到马列学院看《矢与的》。毛主席逐篇逐句地看了一遍,尖锐地指出:这些东西很有教育意义,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这样,我们就有了思想斗争的具体对象,这也叫有的放矢啊!我看不要着急,先组织延安所有机关、学校、部队、工厂的人员轮流参观,然后让大家结合学习整风文件,广泛讨论,分清是非,辨别问题实质。马列学院等单位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发动群众,认真学习整风文件,提高阶级觉悟,有组织地展开了对暗藏敌人的斗争。
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那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派的思想作风,那种夸夸其谈、装腔作势、弄虚作假、隐瞒错误等极坏的思想作风,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和清除。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总结历史经验,反复教育全党:要说真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要“不偷、不装、不吹”。不偷,就是不要把别人的当自己的,书是人家写的,不要“抄袭”。不装,就是老老实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猪鼻子插根葱——装象”。不吹,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吹牛,要“实报实销”。在毛主席的倡导下,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全党、全军进一步树立起来。
我们党在延安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无论从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组织上,我们党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在胜利面前,毛主席又告诫我们:要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实事求是地看我们的工作,既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困难的一面;既要看到成绩的一面,又要看到缺点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
宝塔山高延水长,毛主席的恩情永不忘。我们陕西省人民,一定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全面地正确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学习、贯彻十一大精神,深入揭批“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揭批他们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罪行,彻底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我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延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在英明领袖华主席的统帅下,带领全省人民,为实现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为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