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
——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塑
清晨,天安门广场在晨曦中露出壮丽的雄姿。广场中央庄严巍峨的毛主席纪念堂前的群雕,在朝霞下闪闪熠熠。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天真烂漫的红小兵,唱着“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的歌曲,来到雕像前敬立仰望。
纪念堂北大门和南大门前共有四座群雕。北大门那组题为《丰功伟绩》的巨大群雕,象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歌颂了半个世纪以来,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丰功伟绩。群雕在两面刻有毛主席浮雕像的大旗下,由三十六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群像,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的光辉战斗历程。
东面一座群雕中,那手持闪闪大刀的井冈山暴动队员,紧握梭镖的女赤卫队员,高举熊熊火炬的安源工人,象征着井冈山斗争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反映出毛主席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你看,那满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豪情的红军战士,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正胜利地跨越万里征途。那活跃在青纱帐里的游击健儿,头扎羊肚毛巾的英雄民兵,以及手持短枪指挥杀敌的八路军指挥员,正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那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的解放军战士,运送弹药的支前民工,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堡的爆破手,吹着嘹亮的进军号的英雄号兵,正在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丽凯歌。严冬终于过去,春天来到人间。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伟大的新中国胜利诞生,工农兵团结在毛主席旗帜下并肩前进!
西面一座群雕中,那亿万翻身农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雕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广大农民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喜悦心情。随着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英雄的大寨人移山搬石,改造山河,向大地要粮;英雄的大庆人脚踏荒原,手握刹把,向地层要油的动人雕像,组成了一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画卷。群雕中呈现的一组工、农、兵、革命干部和红卫兵小将批资批修的战斗景象,歌颂了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座群雕的正面,是一组高举毛主席旗帜阔步前进的工农兵,象征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的胜利。
纪念堂南大门的两座题为《继承遗志》的群雕,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坚决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西面的一座,正面和西面是陆海空三军战士和反修前哨、祖国边疆的各族民兵,他们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高举毛主席的旗帜,为保卫祖国大地、领海和领空,为解放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而战斗。这座雕像的东面,是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革命大批判的工人、农民和一个频频回首瞻望纪念堂的少数民族青年。面向纪念堂的一面,是一个两鬓花白、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革命老干部和一个红卫兵,他们深情地凝望着纪念堂,向毛主席庄严宣誓。
东面的一座群雕,表现了各族人民继承毛主席遗志,决心在华主席领导下,抓纲治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雕像前面是手捧毛主席著作的大庆人、大寨人,和并肩前进的钢铁工人。雕像的西侧是纺织工人、科学家、少数民族女农民和女教师,东侧是少数民族女拖拉机手、赤脚医生和勘探队员。面向纪念堂的一面,是来自延安的老贫农领着一个红小兵。他们满怀深情,千里迢迢来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表达对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我们同几位雕塑工作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纪念堂气宇轩昂的北大厅,肃立在那三米多高的汉白玉毛主席坐像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安恬地坐在沙发上,那高瞻远瞩的目光,亲切慈祥的笑容,仿佛招呼我们走近身边。啊!毛主席,您没有离开我们,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您为了祖国亿万人民,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操劳一生,今天,您坐在这里休息片刻吧!
雕塑工作者盛杨、叶毓山、田金铎、郭其祥等同志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雕塑毛主席坐像和群雕的难忘战斗。是华主席、党中央亲自批准成立了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美工组。雕塑工作一开始,就受到英明领袖华主席的亲切关怀。华主席说,主要靠艺术家们把毛主席的形象塑造好,让工农兵群众看了满意。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雕塑工作者,牢记华主席的指示,把对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全部倾注到创作中。从刚一接受任务起,同志们就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反复研究有关毛主席的照片、电影镜头和其他资料,对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进行精心琢磨,力求做到神形兼备,刻画出毛主席的伟大精神风貌和革命气质。就是对一条衣纹、一颗纽扣也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尽量做到完美。他们以难以抑制的激情,创作了一个又一个雕像稿。他们集思广益,征求广大工农兵意见。全国各地的雕塑工作者,更以无比的热情,为纪念堂创作出上百件毛主席像设计稿,上千件群雕设计稿。
雕塑组的创作人员,无论是老一代的,还是年轻一代的,都把满腔心血全部倾注在塑造和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和丰功伟绩上。
参加雕塑毛主席坐像的叶毓山同志,这个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雕塑工作者,曾经在“收租院”泥塑中生动地创造了许多农民的形象。在毛主席与世长辞的那些悲痛的日子里,他就下定决心,要用雕塑艺术把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再现在人民面前。今天,他和雕塑组的同志们,努力把毛主席高大魁梧的体魄,宽阔智慧的前额,高瞻远瞩的双眼,亲切慈祥的笑容,一一体现到汉白玉雕刻中,以表达亿万人民对毛主席无比崇敬、无比热爱的感情,让工农兵看了满意。
在毛主席雕像泥塑完成,转入石刻阶段时,他和小组的白澜生等同志又一起与石刻工人团结战斗,把他们精心塑造的毛主席光辉形象,通过石刻艺术再现出来。他们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与工人师傅一起到采石场选料,直到最后一锤一凿的精雕细刻。工人师傅的革命精神和干劲,深深鼓舞和教育着他们。共同的战斗,使他们和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两鬓斑白的老一代雕塑家张松鹤和苏晖,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文艺老战士。他们和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雕塑家一样,忘我地同青年同志们一起,精心雕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歌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在雕塑过程中,他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张松鹤还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歌颂的诗篇。年过七十的老雕塑家刘开渠和年近七十的老雕塑家王朝闻,也满怀对毛主席的深情,经常来到现场出主意,谈经验,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当这些雕塑工作者和瞻仰的人群一起列队来到纪念堂,望着那歌颂毛主席丰功伟绩和宣誓继承毛主席遗志的群雕,瞻仰那再现毛主席生前亲切慈祥的笑容的坐像时,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欣慰。这些雕塑凝聚着他们对毛主席的无比深情和崇敬!他们感到能为毛主席纪念堂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生的最大光荣和幸福。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精心敬制毛主席安卧的水晶棺
当人们怀着深切悼念的心情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进入庄严肃穆的瞻仰厅,一个以泰山青花岗石为基座,晶莹透澈的水晶棺就展现在面前。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就在这里安卧、长眠!
毛主席安卧的这座水晶棺,具有很好的物化稳定性,内质、外观都达到了先进水平。这座高水平水晶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广大玻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团结战斗,在玻璃工业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
去年十月,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英明决定,向广大玻璃工人下达了研制水晶棺的战斗任务。消息传来,北京、上海、辽宁、四川、江苏等地的广大玻璃工人,心情无比激动。他们说,这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玻璃工人的最大信任,我们一定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研制水晶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质量要求高,时间紧迫。但是,在毛主席纪念堂工程专用设备研制组和有关单位党组织的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下,参加会战、担负主要研制任务的北京、上海、辽宁、四川等地和有关科研单位的广大玻璃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怀着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对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无比热爱,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他们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挥战斗,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反复研究、试验了多种工艺路线,终于攻克了生产工艺难关,为制做水晶棺打开了成功的道路。
首都玻璃工人、共产党员石维成和辽宁玻璃工人、共产党员黄宝增等,从会战开始一直在高温条件下坚持战斗。胸前的工作服被烤焦了,脸上烤起了大水泡,他们毫不在意。首都老工人、共产党员徐兆彩和技术人员朱山法等,担负研制工艺设备的会战任务。几个月中,他们日夜艰苦奋战,研制出三十多套设备,为制作水晶棺作出了贡献。
上海玻璃工人陈正孝,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自参加会战以来,他注意学习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革命作风,对工作精益求精。在一次操作中,小陈全神贯注,双眼紧盯着火光熊熊的加工件。一颗火星从炉门喷溅出来,正巧落在他右小腿的罩裤上。一眨眼的工夫,罩裤被烧了一个洞;接着,里面的绒裤燃着了,小陈一点也没有发觉;瞬即,里边的衬裤也燃着了,小陈还是没有发觉。直到被同志们发现,才把他换下来。这时,小陈才觉得腿有点疼,一看,右小腿上鼓起了水泡。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又走上了战斗岗位。
在这次会战中,北京的机械工人、化学工人和玻璃工人担负着水晶板的冷加工任务。水晶玻璃脆而坚,加工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想到这是为毛主席作贡献,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为了保证加工质量,磨出光洁度、平行度、角度完全合乎要求的水晶板,他们积极改进设备,自制新量具,精心操作,一丝不苟。老机械工人王文宣、徐海荣和玻璃工人窦铮,在关键时刻昼夜不离机床。困了,就在机床旁眯一会儿。每隔五分钟,他们就对加工中的水晶板的各个部位测量一次。加工一块板,要四、五天时间,他们就作上千次的测量。水晶板加工误差要求不超过一根头发丝,实际上他们达到了半根头发丝,真是做到了精心再精心。
研制水晶棺的战斗,一直是在各有关单位的党组织和亿万人民的关心、支援下进行的。北京市委、上海市委、辽宁省委和四川省委对这项工作都十分重视,有关领导同志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给广大玻璃工人很大的鼓舞。交通运输部门、物资部门以及中央有关部、委,高等院校,山东、陕西、吉林、黑龙江、甘肃、河南、湖北等省以及许多科研单位的职工、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为研制水晶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京科研单位的一些科技人员,接到为研制水晶棺生产化学制剂的任务后,立即查资料、做实验,夜以继日地战斗。为了研制出光学性能、力学性能、抗老化性能都比较好的化学制剂,他们搞了三百多个配方,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这些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把这项工作看作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批判“四人帮”的战斗,不怕洒汗水、费心血,精益求精。卢凤才等四同志是负责合成原料的。合成一批原料需要五、六个小时,温差不能超过摄氏一至二度。在这五、六个小时里,他们时时监视、调整温度的变化,一个月里搞了三十批产品,批批合格。为取得最好的瞻仰效果,王大珩、龚祖同、蔡祖泉等一些科学工作者和美术工作者,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光学专家王大珩接到参加研制水晶棺的任务后,心情十分激动,迅速赶到北京。到京后,他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立即参加了战斗。几个月来,不论是严冬还是盛夏,他总是不分昼夜地紧张工作着,对水晶棺的光学设计,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攻克了一些重要的技术难关。广大安装工人怀着对毛主席无比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精心安装、调试。安装工作达到了设计要求。
回顾这段战斗历程,参加研制的工人、科学技术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水晶棺,是团结会战的结晶,是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结晶,是亿万人民献给毛主席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北京日报》记者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天山儿女献白玉
在雄伟壮观的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奶油红色大理石方柱顶上,镶嵌着新疆天山汉白玉石雕刻的万年青。朵朵素花,冰清玉洁,铭刻着一千二百万新疆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情怀念和无比崇敬。
今年一月末,自治区党委、区建委责成乌鲁木齐市建工局负责采掘天山汉白玉这项政治任务。党委决定派何万仁同志带领几名老石工和二○三地质队两名地质员前往矿山进行实地踏勘。当时正值隆冬,戈壁荒山冷到零下三十多度。寒风刺骨,漫天飞雪,矿山上一片银装素裹,分不清那是乱石,那是矿石。他们迎着凛冽的北风,迈着艰难的步子,爬上又陡又滑的高山,脚踏积雪的乱石堆,饿了啃一口冻硬了的馍馍,渴了抓一把雪吃上几口。在采标本石料时随身带的工具不适用,就用双手刨开积雪来寻找。手冻僵了,哈一口热气暖一暖再干。他们历尽艰辛,排除万难,终于采掘到了合格的汉白玉样品,连夜送回乌鲁木齐。局党委派专人把样品送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根据样品鉴定结果,指挥部决定采用,并下达了任务。
在市建工局党委副书记姚焕卿同志亲自主持下,由几十名职工和来支援的石料社采石工人、解放军战士组成了一支天山汉白玉采掘队。二月初,采掘队近百名战士高举红旗,满怀战斗激情,顶寒风,冒大雪,来到远离乌鲁木齐市千里之遥的矿山,开始了紧张的战斗。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挥动十八磅的大锤,握紧钢钎,砸碎废石,清除废渣。大家连续苦战十几天,每天工作长达十二个小时,但由于矿情比较复杂,再加上缺乏开采经验,不仅没有取出型石,连作业面也没有打开。大家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姚焕卿同志鼓励大家发扬勇敢战斗,不怕困难,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争取提前完成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急需的天山汉白玉采掘任务。大家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群策群力,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正面攻不进,就从侧面打,终于用爆破震开外围废石,找到了汉白玉矿脉。采掘队员们兴高采烈,热泪盈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体职工英勇奋战九十多天,超额完成了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所需汉白玉石料的任务。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福建石工的心愿
毛主席纪念堂柱廊上矗立着的雄伟花岗石明柱,是福建省南安县的特产,俗称“泉州白”。这种石料,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大量开采。它以坚固美观,不长青苔,不易风化等优点,闻名中外。
前几年,由于“四人帮”干扰破坏,南安县石料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去年年底,这个厂的工人听说南安县接受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开采石料的任务,纷纷赶回厂里,上山采石。连那些久病在家的老工人,也坚决请求参加战斗。很快,这个厂就把大批石料,运到了负责加工石料的福建省惠安县石雕厂。
惠安县的老石匠,在旧社会都有一部血泪斑斑的家史,是毛主席、共产党使他们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加工石料的过程中,他们满怀激情,把自己精湛的手艺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六十三岁的老石匠庄连伙,患食道癌,退休在家养病。一听说石雕厂要为纪念堂加工石料,他再三向领导要求说:“我活在世上的时间不长了,我一定要用这有限的时间来报答毛主席的恩情。”他带病参加了战斗。
福建人民还派出了二百多名石工,到北京直接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在他们出发那天,福建军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夹道欢送。在参加纪念堂建设的日子里,他们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事迹。惠安县六十岁的老石匠蒋有才,已经当了四十五年石匠,有一手祖传的好手艺。他带着两个儿子来到纪念堂工地。他担任技术员,每天在脚手架爬上爬下十几个小时,一丝不苟地检查工程质量。后来,蒋有才因病住进医院,他把两个儿子叫到病床旁边,要他们加倍努力工作。他俩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期望。老大蒋祖奇担任作业组组长,以身作则,带头大干,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老二蒋荣奇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福建石工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坚决响应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号召,艰苦奋战,终于提前九天胜利完成了纪念堂工程指挥部交给他们的全部任务,为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巢湖和巢县水泥厂职工心向毛主席
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主体结构,是分几个部分分别施工的。为了使结合部不裂纹,不渗水,经受得住强烈地震,纪念堂工程指挥部决定,在主体结构的结合部,灌注我国新研制成功的明矾石膨胀水泥。
为纪念堂工程生产明矾石膨胀水泥的光荣任务,下达给安徽省巢湖地区的巢湖水泥厂和巢县水泥厂。这两个厂的职工在巢湖地区各行各业人民的支持下,胜利完成了这一任务。
今年年初,巢湖地区天气奇寒。暴风雪刮断了十几里长的电线。巢湖供电局的职工为了确保这两个水泥厂不停工,冒着刺骨寒风为这两个厂架设了一条专用电线。庐江明矾石矿主动承担了提供明矾矿石的任务。这个矿从党委书记到职工家属一齐上阵,冒着严寒,用手一块块地挑选优质矿石,及时把矿石运到加工现场。
巢湖水泥厂的任务,是为这批水泥生产六百号熟料。这个厂的职工在生产现场狠批“四人帮”破坏企业管理的反革命罪行,坚持操作规程,严格保证产品质量。正当生产紧张进行的时候,三号窑突然发生掉砖故障,年过六十的瓦工组长计梅江带领工人,冒着高温抓紧抢修,只用五小时就恢复了生产。这个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生产熟料的任务,质量高达七百号。
巢县水泥厂是生产明矾石膨胀水泥的主要战场。这是个刚建成不久的小厂,完成这样的任务有不少困难。全厂职工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革命精神,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仅十天时间,就生产了六百吨完全合格的明矾石膨胀水泥。
一月二十八日凌晨,飘着鹅毛大雪,运输这批水泥的列车顶风冒雪,满载着巢湖儿女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比崇敬和怀念的深情驶向北京。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