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金沙水拍云崖暖
——访会理
红军到,干人(穷人)笑,粮绅叫;
白军到,干人叫,粮绅笑。
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长征路过四川会理县时,当地出现的一幅标语。这幅蕴含着千万劳苦大众对毛主席、共产党无限爱戴的标语,经历了白色恐怖年代的无数风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在会理县通安场上,成为伟大工农红军胜利长征的一个历史见证。
会理城北龙帚山麓,清水河畔,一座庄严肃穆的巨碑巍然屹立,碑上刻着六个大字:“会理会议会址”。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仰望龙帚山,群峰巍巍,俯视清水河,流水潺潺,四十多年前的情景呈现在眼前。
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一日,一支红军进入龙帚山,赶出了躲藏在山里的土豪劣绅,控制山头,加强戒备。次日凌晨,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骑着马,带着干粮,赶来这里。那时的龙帚山,松柏参天,绿草如茵。毛主席选择了一处岩洞上的空旷草坪,席地而坐,亲自主持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对林彪、彭德怀反对毛主席、妄图篡党夺权的罪恶行径进行了严厉批判。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会上旗帜鲜明地保卫毛主席的领导,无情地揭露林彪、彭德怀反党篡权的罪行。在这次会上,毛主席镇定自若,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又一次粉碎了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保卫和巩固了“遵义会议”的伟大成果,为继续胜利长征打下了基础。
绞平渡,在县城东南中武山下,两岸险峰耸峙,巨石凌空;金沙江水深流急,浪拍云崖,形势十分险要。红军靠毛主席的英明指挥,成功地运用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甩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神速地一举巧夺了绞平渡口。
当年渡红军过江的老船工张朝满、李正芳(傣族)、陈月清,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送毛主席和红军过江的情景:那时红军处境非常艰难,就靠七只木船日夜摆渡。夜里,红军就在渡口燃起火把,映得江面通红。船工们说,那时,虽说白天黑夜划船,人累得不行,但大家想到送的是穷人自己的队伍,越划越起劲,一直不停地划了九天九夜。待白匪军爬到江边,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
我们经过江边的一段穿洞,来到当年毛主席在绞平渡的住地瞻仰。这是江北渡口上岸后的第一个洞子,而且是个套洞,外面的洞子约一丈见方,高七尺左右;里面洞子,更小。据一些革命老人回忆,当年毛主席随前卫部队拂晓渡江后,即住到这里。那时,洞里光线暗淡,非常潮湿,毛主席在湿漉漉的地上用两只文件箱并在一起作为“办公桌”,运筹指挥着红军渡江。毛主席在这里日夜操劳,呕心沥血,直到大部红军胜利渡江以后才继续前进。
毛主席离开绞平渡,路过通安镇住了一宿,就紧随前卫部队赶到了会理。那时,敌军已被红军团团包围,龟缩城内,红军则在城外从容休整。瞻仰毛主席在会理城郊的住地,更使我们又一次对毛主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胆略和雄伟气魄,感到肃然起敬。毛主席的住地,不是在远离敌人隐蔽的高山上,而是在距城只有几百米的一户人家。警卫人员担忧地向毛主席请示说:“这里距城太近,不安全。”毛主席亲切地微笑着说,敌人不敢出来,出来也不怕嘛。同敌人搅在一起最安全。果然不出所料,毛主席在会理期间,住地从未遭到敌军袭击,也没有受到敌机扫射轰炸。毛主席远见卓识,硬是把敌人看透了。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在会理停留,虽然短短只有十多天时间,但是,却在千万工农劳苦群众心里深深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当年毛主席住过的通安镇,就是全县最早起来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一个。我们到通安,瞻仰了毛主席当年的住地。在县里同志的引导下,我们穿过通安场上一条古老的石板街道,到了一处好似铺面的地方停下,然后进门,经过两个天井,再步几道石级,一幢土墙木架的普通瓦屋展现在面前。屋后面还有一株合抱的大皂角树,枝叶繁茂。引导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年毛主席就住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着工农红军,战胜重重困难,不断胜利进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