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澳大利亚议会盛宴欢迎我人大代表团
斯内登议长、劳克议长、弗雷泽总理、惠特拉姆前总理和乌兰夫副委员长讲话,共颂澳中两国友好关系日益发展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三日电 澳大利亚参议院议长康多尔·劳克和众议院议长威廉·斯内登九月十三日在议会大厦联合举行盛大宴会,欢迎由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和副团长、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姬鹏飞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
议会大厦前,中、澳两国国旗迎风飘扬。
参加宴会的有: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以及财政部长菲利普·林奇、初级产品部长伊恩·辛克莱、外交部长安德鲁·皮科克等二十四名部长,前总理、工党领袖高夫·惠特拉姆,工党副领袖托马斯·尤伦。参议院委员会主席托马斯·查尔斯·德雷克—布罗克曼、众议院副议长菲利普·欧内斯特·勒科克以及参议员、众议员们出席了宴会。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周秋野出席了宴会。
斯内登、劳克、弗雷泽、惠特拉姆和乌兰夫在宴会上发表了讲话。
斯内登和劳克在讲话中表示热烈欢迎中国代表团的访问。他们指出,这次访问是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正在发展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对澳大利亚和中国自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各种互相访问迅速增加表示高兴。
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在讲话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的访问“标志着我们两国关系发展史中的重要的一步。”
弗雷泽说,澳大利亚和中国正在探讨进一步扩大贸易关系的办法。他还说,在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的人民之间经常进行各种水平的接触是重要的。
他说:“在政府一级进行经常的接触也是重要的,因为这些接触有助于把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对世界事务的共同估计。”
弗雷泽说:“我在访问中国时同华主席的会谈以及此后我同他所保持的联系表明,我们可以在我们两国都关心的那些问题上坦率地彼此交谈。”
弗雷泽还对中国正在采取积极的步骤同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关系表示高兴。他说,我们两国对这一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共同的兴趣。
在惠特拉姆的发言中对近几年来澳中两国之间迅速发展的友好关系表示赞扬。他说,近几年来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的加强是令人满意的。
乌兰夫团长在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十分珍视中国同澳大利亚之间的友好关系”。
乌兰夫团长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当前国际形势一片大好。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一历史潮流继续向前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世界还很不安宁,两个超级大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特别是那个‘缓和’和‘裁军’调子唱得最高的超级大国更是野心勃勃,到处伸手,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但是,超级大国是外强中干,力不从心的。它们的扩张面目正日益暴露,遭到接连的打击。我们相信,一切受超级大国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负的国家,只要联合起来,提高警惕,加强团结,进行不懈的斗争,就一定能够挫败侵略者的扩张行径。
乌兰夫团长在谈到中国国内形势时说,“当前我国国内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不久前,在我国胜利地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呼和衷心拥护。我国人民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和政策。我们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在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乌兰夫团长在讲话中热烈赞扬了中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一九七二年在前总理惠特拉姆先生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努力下,中澳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去年六月弗雷泽总理又到我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使两国关系得到了令人鼓舞的进一步的发展。”他还说:“我们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两国在对待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上存在许多共同点,加强两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深信,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将会继续得到发展。”
中国代表团今天下午应邀出席了澳大利亚众议院会议。
新华社堪培拉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三日电 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九月十三日下午会见了正在对澳大利亚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和副团长、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姬鹏飞。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会谈。
乌兰夫团长和姬鹏飞副团长以及中国人大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今天中午拜会弗雷泽总理。弗雷泽总理对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表示热烈欢迎。乌兰夫团长转达了华国锋总理对弗雷泽总理的问候。弗雷泽总理也请乌兰夫团长转达他对华国锋总理的问候。(附图片)
图为弗雷泽总理会见乌兰夫副委员长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罗共中央会议发表讲话
号召各级干部深入和密切联系群众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二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尼·齐奥塞斯库九月九日在罗共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号召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经常深入群众,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强调要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教育广大群众。
齐奥塞斯库强调,“各级干部都应经常深入群众”。他说,“只有这样,才配做党、工会、青年和国家的领导者。”齐奥塞斯库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要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要认为一当了干部或部长就不再需要参加自己所在生产单位的活动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过生活了!”他说:“每一个党和国家的干部,包括县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都应当深入到工人和劳动人民中间去”,“每时每刻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我国全体人民的团结”,“做到了这一点,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前进”。
齐奥塞斯库是在罗共中央最近召开的政治教育、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干部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的。他在讲话中就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和党的宣传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强调说,“每个党的干部,特别是从事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干部都应当经常努力,使革命者永远把整体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随时准备为党,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和我国人民独立和自由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齐奥塞斯库同志指出:“用爱国主义、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教育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这是我们的宣传、整个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崇高的职责之一”。“我们应当培养青年一代,造就劳动人民的后代,使他们为捍卫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和主权,捍卫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我国人民今天正在自觉地建设的自由和尊严生活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共和国总统尼·齐奥塞斯库九月一日视察了罗马尼亚中部的布拉索夫县的一些工农业生产单位。
陪同前往视察的有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埃·博布等罗马尼亚党和国家领导人。
齐奥塞斯库在布拉索夫市的群众集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在谈到国际形势问题时说,“我们相信,只有全力参加实现一种新的民主政策,我们才能确保国家前进,确保每个国家的进步和全世界的和平。这种新的民主政策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国家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内政、放弃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尊重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愿望自主地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的基础上。”


第6版()
专栏:

西欧国家应加强防务对付苏联扩张威胁
西德政界人士指出核武器不能取代常规防务的努力
据新华社波恩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电 西德联邦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曼弗雷德·韦尔纳九月八日在联邦议院辩论防务问题时发表谈话指出,必须努力加强防务,特别是加强常规武装力量。
韦尔纳在谈话中首先指出,人们不仅从报纸上,而且在同居民的谈话中都可以发现,目前,防务问题是很重要的。
韦尔纳认为,西德目前在防务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他说,近几年来,在中欧,特别是南北两翼,常规武装力量的对比愈来愈不利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他指出:“认为战术核武器可以取代常规方面防务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错误结论。”韦尔纳还说,目前,全世界都在谈论缓和,裁军谈判正在进行,西方在防务方面所作的努力总的说来是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正在继续推行它的军备现代化计划。其结果是:苏联在最敏感的领域内已占很大的优势。他说,如果西方国家不拿出力量来制止近几年来对自己不利的趋向的发展,那么战争的危险将会进一步增长。
据新华社波恩一九七七年九月六日电 西德最近出版了一本着重揭露苏联的扩张主义野心的新书。
这本书名为《一九七七年的苏联军事大国》。作者是京特·波泽尔。作者在书中指出:“扩大势力范围的野心以及确保实现这种野心而采取的强制手段是苏联‘安全’的中心意图”。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一些年来,苏联一直在奉行一种扩张主义的政策,并不断地扩张它的势力。
作者还指出,苏联的这种“势力的扩张,已于一九七五年在赫尔辛基(欧安会)得到事实上的承认,其结果是,苏联在目前‘社会帝国主义’时代,其边界以及霸权和势力范围比当年沙皇时代还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三十多年,苏联在外国土地上的军队遍及欧、亚两洲,从德国中部经蒙古人民共和国,一直伸展到日本的千岛群岛。”
作者在书中还批评西方对苏联的扩张主义威胁没有足够重视。作者指出,苏联对安全的想法在于通过其军事优势,保持其扩张主义政策的势头。
新华社渥太华电 据加拿大报纸报道,荷兰皇家海军准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大西洋舰队指挥官赫雷策最近说,由于华沙条约组织国家正在不断改进它们的海军能力,北约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作为对付它们海上力量的威慑力量。
赫雷策是在停泊在加拿大东海岸的港口哈利法克斯的一艘荷兰驱逐舰“埃弗森号”上讲这番话的。
赫雷策还说,目前,北大西洋国家的舰只正“严阵以待”,以对付苏联在大西洋的海上力量。他又说,“但是,苏联人正在加强他们的实力,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做”。


第6版()
专栏:

挪威政府和舆论谴责苏联公然侵犯挪主权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七年九月九日电 最近,苏联在挪威管辖下的斯瓦巴德群岛上公然侵犯挪威主权,这一行径受到挪威政府和舆论界的愤怒谴责。
据挪威报纸报道,苏联一架大型直升飞机八月五日在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坠毁。这架失事飞机在该群岛上空活动没有预先通知挪威有关当局。挪威当局发现飞机残骸之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调查工作还在进行的时候,苏联却将飞机残骸偷偷运走。
九月三日,在苏联移走飞机残骸的第二天,挪威外交大臣弗吕登伦召见苏联驻挪威大使,要求苏联当局对事件作出说明。
挪威国会外交委员会成员,保守党议员蒂尼斯对报界揭露说,苏联长期以来一贯妄图通过造成既成事实,获得在斯瓦巴德群岛的特殊地位。他强调说,挪威对这种作法的回答必须是防止苏联造成既成事实。《晚邮报》九月八日发表社论指出,苏联在直升飞机失事问题上的做法是俄国人无视挪威法律的又一事例。


第6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全面接近”还是全面吞并?
勃列日涅夫在一九七二年曾宣称,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联合成为统一的苏联的“原则”,对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成员国也是适用的。其后,他又在一九七六年召开的苏修二十五大上声称,“大家庭”成员国“逐渐接近的过程已经确凿无疑地成了一条规律”,并要这些国家“克服闭关自守和民族孤立状态”。一九七六年到蒙古“访问”的两个苏联领导人更露骨地说,苏联同蒙古的关系已经进入了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接近”的“新阶段”。
苏联领导人鼓吹的“全面接近”究竟是什么货色呢?人们只要翻阅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出这种所谓“全面接近”,完全是承袭了老沙皇的老谱。当年沙俄统治者为了征服被他们兼并但“还不能认为已经被征服了”的非俄罗斯民族,就是以“民族接近”为幌子,要把它们“汇合组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今,这种“接近”又被勃列日涅夫之流加以发挥,从“民族接近”发展到“国家接近”,并且是“全面接近”。
近年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军事占领和文化渗透步步升级。蒙古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方面无不被纳入苏联控制的范围。在中央部、委一级,苏联有二十个部同蒙古十三个主管经济的部、委建立了“直接关系”;苏蒙主管教育、文化、卫生的部、委签订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合作”的协定;苏联大多数部、委甚至向蒙古的相应部、委派出了“全权代表机构”和“常驻代表”。在地方,苏联的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同蒙古全国十八个省的党组织也建立了“工作联系”。
在军事方面,尽管克里姆林宫讳莫如深,可是尽人皆知:大批苏联“军事顾问”被安插到蒙古的国防部、公安部领导机关以至下层的连队;庞大的苏联军队常驻蒙古,对其实行军事占领。
至于文化教育方面,苏修的文化渗透和奴化教育也是相当惊人的。据报道,在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蒙古,在苏联留过学的就达一万六千多人。蒙古中央领导层和各部、委的领导人,几乎全是苏联培养出来的。
苏修对蒙古的经济渗透更是无孔不入,从地上的铁路运输到地下重要矿藏的开采,都被列入苏蒙“合营企业”。在一再被标榜为“全面接近”“样板”的额尔登特市,驻在那里的苏联机构的党、政、群众团体组织同蒙古的相应组织竟达到经常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要问题”,并且对“联席会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共同检查和监督”的地步。另外,在该市的一些生产单位,还出现了蒙苏工人混编的“国际主义生产队”以及“友谊汽车队”等组织形式。据报道,这种“国际主义生产队”以及“友谊汽车队”,已分别由去年底的四十个和二十二个,猛增到今年初的一百五十二个和六十多个。今年以来,在蒙古的一些邮电、建筑行业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基层的跨国组织。
蒙古的例子表明,苏联领导人鼓吹的“大家庭成员”的“全面接近”,不过是全面吞并的代名词而已。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逃脱不了
苏联《真理报》的评论员茹科夫,大谈有人“策划”对安哥拉的“新的武装干涉”,而且情况似乎相当严重,使他心神不安。但他不敢碰一下在这之前的“武装干涉”是谁干的,更不敢承认安哥拉人民反抗苏联及其雇佣军占领者的斗争正在兴起的事实。不管茹科夫大叫大嚷苏联如何“珍视和平事业”的鬼话,都掩盖不了苏联对安哥拉的军事占领和新殖民统治,抹煞不了安哥拉人民第二次挣脱殖民枷锁的正义斗争。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占领就有反占领,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历来失败记录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耍任何手法也逃脱不了。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自我嘲讽
西方通讯社大量报道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书籍博览会上“西方书籍大受欢迎”的“盛况”。根据规定展品不得出售,观众人数也大受限制,但“西方书籍要么就是不翼而飞,要么就是被人们仔细翻阅,以至于有被翻破的危险”。塔斯社不敢报道这种拜倒于西方书籍之下的具体情况,只承认书展“大受观众”的“欢迎”,但又硬说“博览会受到观众和出版界人士的欢迎,是不符合西方宣传家的心愿的”,这真是莫大的自我嘲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