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支持三个世界理论 驳斥苏修的攻击
法《红色人道报》赞扬毛主席象列宁一样对世界作科学分析
斯《人民之路》强调必须建立反对超级大国的强大国际阵线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七日电 法国《红色人道报》增刊(半月刊)在十二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毛泽东主席的关于三个世界的革命理论分析了国际上的阶级关系,是横扫帝国主义旧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
这篇题为《中国支持各国人民的斗争》的文章说,“勃列日涅夫集团为了阻止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路线取得胜利,不断地竭力破坏这条路线的基础,即毛泽东于一九七四年制定的著名的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目前世界所作的科学分析。”
文章指出:“这一理论分析了国际上的阶级关系。”“毛泽东在研究了谁剥削谁,谁是压迫者和谁是被压迫者,谁进行威胁和谁遭受威胁之后,确定了三种类型的国家、三个地区或三个世界。”
文章还指出,毛泽东“就象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做的那样,对大量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情况进行了仔细研究”,在此以后,他才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
文章强调指出,“苏联对这一理论感到恐慌,这是不难理解的。”因此,苏联的宣传机器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绝望的和各式各样的攻击。
文章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支持欧洲各国反对两个超级大国,这决不妨碍它坚决支持法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他们的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斗争。
文章说:“对于尊重事实的人来说,很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政策和‘三个世界’的革命理论是横扫帝国主义旧世界,并且在全世界代之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工农联盟的政权的强有力的工具。”
新华社科伦坡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七日电 斯里兰卡僧伽罗文月刊《人民之路》八月号发表文章指出,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证明,毛主席把今天世界的政治力量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是一种正确的理论。
文章说,今天最残暴的国际剥削者是两个超级大国,即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正在互相竞争,攫取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为建立战略基地而争夺。击败它们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另外一方面,今天,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
文章说,面对这种形势,所有的共产党人应当采取的一个正确步骤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同等地对待两个超级大国是错误的。
文章又说,我们还必须利用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广泛的反对两个帝国主义超级大国的国际阵线。没有这样一个阵线,我们就不能击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文章最后说:毛主席提出的关于三个世界的思想大大有助于建立这样一个广泛的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阵线。


第6版()
专栏:

金日成主席同铁托总统举行会谈
双方对所讨论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八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二十七日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举行了会谈。
朝鲜方面参加会谈的有朝鲜党政领导人朴成哲、金东奎、金永南、许锬、郑浚基、桂应泰等。
南斯拉夫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南共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执行委员会书记斯塔奈·多兰茨,黑山共和国主席团主席韦利科·米拉托维奇,联邦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米洛什·米尼奇,南共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执行委员会书记亚历山大·格尔利奇科夫等。
会谈中,双方对所讨论的问题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会谈是在同志式的真挚的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据报道,平壤市文艺工作者八月二十七日在万寿台艺术剧场演出歌舞,欢迎铁托总统。
金日成主席陪同铁托总统观看了演出。
演出结束后,金日成同志陪同铁托同志走上舞台,祝贺文艺工作者们演出成功,并同他们一起照了相。


第6版()
专栏:

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闭幕
大会通过拉各斯宣言,谴责种族主义统治,声援南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所有国家采取有助于消灭种族隔离的行动
新华社拉各斯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六日电 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举行了五天的会议后,于八月二十六日下午闭幕。
大会通过了反对种族隔离行动拉各斯宣言。宣言说:“大会重申支持和声援南部非洲被压迫人民及其民族解放运动,重申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有义务采取有助于消灭种族隔离的行动。”
宣言指出:“种族隔离——南非少数(白人)政权强加的制度化的种族主义统治和剥削的政策——是对联合国宪章的明目张胆的破坏。”
宣言说,“南非继续非法霸占纳米比亚领土”,“把种族隔离扩展到这个国际性的领地”。“南非一直支持和援助南罗得西亚非法的种族主义少数人政权,并且经常威胁邻近的非洲独立国家和侵犯它们的主权”。“它继续破坏邻近的非洲独立国家的领土完整。”宣言在回顾了南非人民几十年来为结束种族歧视和建立一个非种族的社会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后说:“世界大会保证全力支持南非人民的合理愿望,呼吁各国政府、各个组织和个人对南非被压迫人民及其民族解放运动争取自由和人类平等的正义斗争提供一切适当的援助。”
宣言说,大会全面抵制种族隔离制度,包括强制推行的“班图斯坦”。宣言说:“大会谴责南非政权旨在南非以及在整个南部非洲保持种族主义统治和保持剥削和压迫制度的一切阴谋活动。”
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加强进一步孤立种族隔离政权的运动”。
宣言说:“世界大会谴责南非政权为使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永久化而采取的残酷镇压措施。大会承认和尊重被压迫的南非人民和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获得自由而采取他们选择的一切可行和适当手段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并承认和尊重援助他们争取自由的必要性。”
宣言说:“大会要求所有国家停止任何能使南非获得核能力的援助或合作。大会进一步要求所有国家在他们的权限内制止公司和机构同南非的一切核合作。”
宣言说:“大会郑重呼吁所有国家立即停止向南非政权出售和供应武器和军事装备及其零件和部件,撤消一切在南非制造武器和军事装备的许可证,并且停止对南非政权的扩军的援助或同这个政权的任何军事合作。大会还建议成立一个监督委员会来继续执行武器禁运。”
宣言说:“大会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全面执行对南非的武器禁运。”
大会主席、尼日利亚外交部长加尔巴在闭幕式上讲了话。
八月二十六日正逢“纳米比亚日”,这天上午,大会在讨论和通过宣言之前,庆祝了纳米比亚人民武装斗争十一周年。
据新华社拉各斯电 南部非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在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八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的全体会议上,强烈谴责南部非洲种族主义政权的反动统治,表示决心把民族解放斗争进行到底。
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代理主席勒巴洛在发言中强调说:“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推翻在阿扎尼亚的白人少数人统治。”“人民战争是我们能够取胜的唯一道路。”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代理主席坦博谴责南非反动当局实行日益强化的法西斯恐怖。他说,南非人民的口号是“不胜利,毋宁死”。
津巴布韦爱国阵线联合领导人恩科莫在发言中说,只有用暴力反抗,才能消除种族隔离的暴力。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主席努乔马重申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关于解决纳米比亚问题的立场说,只要南非的部队和准军事警察部队还留在纳米比亚,就不可能实现谈判解决。所有发言者都呼吁西方国家停止对南部非洲种族主义政权的支持。
八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出席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的坦桑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贝宁、多哥、几内亚、塞内加尔等国代表,在全体会议上发言,表示坚决声援南部非洲人民的正义斗争。埃及、阿尔及利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还谴责了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同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相勾结。他们强调加强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团结。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代表也在发言中表示声援南部非洲人民的斗争。


第6版()
专栏:

突尼斯、马耳他和西班牙政府领导人强调
地中海不要超级大国,要成为和平湖
新华社突尼斯电 据突尼斯《行动报》最近报道,突尼斯总理赫迪·努伊拉重申:“我们希望看到地中海不再是经常出现对抗危险的地区,而成为‘和平湖’和沿岸国家的合作湖。”
努伊拉总理最近对法国《议会信使报》发表谈话时强调:“突尼斯认识到地中海存在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意味着什么。我们主张地中海国家进行协商以谋求缓和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和消除对抗危险的办法。”他说:“我们相信,消除地中海紧张局势的温床同解决中东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
新华社马德里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七日电 西班牙和马耳他八月二十七日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主张维护地中海的安全,加强地中海国家的合作。
联合公报是在马耳他总理多姆·明托夫访问西班牙结束后发表的。明托夫从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访问了马德里,同西班牙首相阿道弗·苏亚雷斯和其他西班牙政府官员讨论了地中海的和平和安全问题以及两国之间的合作问题。
联合公报说,“马耳他代表团重申,马耳他人民决心要使他们的国家成为和平的堡垒,一个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的和积极促进地中海国家之间的合作的中立国家。西班牙方面重申支持(马耳他)这一政策,并表示同意(为此)迅速继续举行会谈。”
公报说,两国决定在经济、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加强合作。
二十六日,明托夫总理在一批西班牙议员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说,“地中海问题应该由这一海域的人民来解决,这里根本不需要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他说,马耳他准备充当地中海国家议会会议的东道国。这次会议将“研究这一地区的形势,寻求一项不依附和独立于超级大国的解决办法,这些超级大国正在为把地中海变成它们的领海而争夺”。


第6版()
专栏:

美国国务卿万斯回到华盛顿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美国国务卿赛勒斯·万斯在访问中国后于八月二十七日下午回到华盛顿。
美国总统卡特前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机场迎接了万斯。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副主任韩叙也到机场迎接。
卡特总统和万斯国务卿在机场都对记者发表了谈话。
万斯在八月二十六日离开中国后,曾在东京停留,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和外相鸠山威一郎举行了会谈。


第6版()
专栏: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
反姑息与反取代
在苏美对南部非洲的争夺中,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统治,成了美国的一大包袱,而苏联却视为有机可乘的有利因素。苏联《真理报》利用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举行的时机,大唱高调,指责“帝国主义大国的某些人士至今还是在口头上谴责种族隔离,实际上继续推行姑息种族主义者的政策”。很明显,这是在为它夺取南部非洲制造舆论,借反对“姑息种族主义者”之名,行其取代种族主义统治之实。苏联在安哥拉就是这么干的,它打着“支援民族解放运动”的幌子,派遣雇佣军取代葡萄牙的殖民主义统治。因此,对南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来说,对所有真正支持南部非洲解放运动的力量来说,“拒狼防虎”的方针都是十分适用的,也就是既要反姑息又要反取代。
露了马脚
苏联《海军文集》月刊发表文章,给苏联海军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要它“密切注意”发展中国家建立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浪潮,并“在日常工作中考虑这些变化”。究竟企图干什么,怎么干,文章讳莫如深,但露了马脚。作者指责“七十七国集团”维护专属区主权和权益的正义斗争,并对海洋法会议由于“七十七国集团”团结战斗而通过的一个文件中取消“经济区是公海”的提法,表示“遗憾”。与此同时,作者继续顽固坚持经济区必须是公海,以保证其海空军得以“自由”通行。文章特别担心“地中海、加勒比海、北海、挪威海等这样一些广阔的水域”,会被“沿海国经济区完全截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苏联大举扩充的海军,将打着“航行自由”、“飞行自由”的旗号,侵犯沿岸国主权,争霸海洋,特别是要在上述“一些广阔水域”,为其海洋扩张扫清道路。这不是赤裸裸的海洋霸权主义又是什么呢?


第6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众志成城
三十多年前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锤炼成了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今天,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更加珍视这种团结。他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使民族团结发挥更大的威力,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可靠保障。历史的经验使南斯拉夫人民建立了这样一个信念:只有团结才能御敌;只有团结才能发展;只有团结才能胜利。
南斯拉夫是一个拥有近三十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公元七世纪南斯拉夫人来到这块土地上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千多年间这些民族从来没有统一过。它们长期被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着,一些民族也曾经独立过,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列强的控制。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建立了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个民族的南斯拉夫王国,但是,腐败的资产阶级政权不想解决,也不可能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相反,还人为地加剧了这些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匪徒利用这种矛盾,把南斯拉夫的领土搞得七零八碎,并进一步挑起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残杀。
但是,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在以铁托元帅为首的当时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下,举起了团结战斗的大旗。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塞尔维亚的游击队员在贝拉茨尔克瓦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接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黑山、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等地区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反法西斯的怒火顿时燃遍了整个南斯拉夫的国土。
法西斯的铁蹄迫使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从同一条战壕里向着共同的敌人一齐射击。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各族人民的游击队并肩与敌人浴血奋战。这时,南斯拉夫共产党把反法西斯斗争进行到底以及建立统一的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国家作为它的奋斗目标。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员会在亚伊策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联邦制的南斯拉夫国家。铁托总统在谈到这一决定时指出,这一决定完全符合整个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愿望,因为“人民不希望复旧”。他们就是用这种在战火中锤炼出的各族人民间的牢固友谊为一九四五年诞生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奠下了基石。
共和国成立以后,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没有忘记在自己的土地下埋葬着无数兄弟民族战士的遗体。他们靠着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压力,粉碎了内外敌对势力挑起民族不和与民族冲突的各种阴谋,捍卫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独立。
铁托总统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知道谁是南斯拉夫的敌人,我们也知道谁不希望我们好,谁在渴望我们互相争吵。”今年六月十日,他又说:“一个小民族表现出有力量是由于它的团结和巩固……我们要捍卫这一成果,因为它对我们的独立意义重大。”
近年来,南斯拉夫不断地注意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批评和清除各种破坏团结的倾向和势力,坚持民族平等,强调相互协商,在协商中逐步解决内部的问题。同时强调各民族间的互利互助,采取措施缩小各民族地区间在经济上的差距,逐步形成和加强了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经济基础。
团结大有力量,众志才能成城,这就是今天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实现的格言。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