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的胜利凯歌
巍峨壮丽的毛主席纪念堂,庄严肃穆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亿万人民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无限深情。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揭示了我国建筑史上崭新的篇章。
毛主席纪念堂是一项政治性强,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大,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工程一开始,指挥部党委就做出了大学毛主席著作的决定,组织各级指挥员首先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有关军事著作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教导,学习华主席关于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的指示,把施工现场变成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课堂。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许多同志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党委自始至终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把工地变成揭批“四人帮”的战场,召开了各种类型的批判会五千多次,推动着各项工作的胜利开展。
整个工程是在边设计、边拆迁、边准备、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经历了现场拆迁、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修和管线铺设、收尾竣工等五个阶段,共挖运回填了上百万立方米的土方,绑扎了上万吨的钢筋,浇灌了数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安装了数万平方米的各种石料、琉璃瓦,修建了数万平方米沥青路,栽种了上万棵常青松柏和果树。这一切,又是在有限的面积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工程达到了我国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高质量、高速度。参加纪念堂工程建设的英雄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说:这是工地党委和各级领导班子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的结果。他们心中时刻想着毛主席、华主席,日夜战斗在工地上。他们的汗和我们流在一起,心和我们连在一起,经常出现在最艰苦的地方,最困难的时刻,最紧急的关头。
工地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李瑞环,是从一个普通木工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他和来自各个战线的党委成员、副指挥一样,对毛主席和华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无比痛恨。他们经常讲:是毛主席领导我们闹翻身,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是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现在,华主席领导我们给毛主席盖纪念堂,我们要革命加拚命,把全身的劲使出来,把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好。在纪念堂工程紧张施工的日日夜夜,他们力图在整个施工中贯彻毛主席关于大兵团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个重点项目上马前,他们总是同其他领导干部一起深入群众,向工人请教,和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然后制定出综合计划,安排好设计、材料、机械设备、劳动组织等各个环节,规定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施工,他们和工人们一起,抓住起关键作用的某些具体工艺,反复进行试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推广。
在纪念堂工地这有限的施工面上展开多兵种、大兵团联合作战,出现的是热烈、紧张、秩序井然、上下有序的场面。在整个工地上,几万双手做着不同的工作,几百个项目同时进行,车水人龙,川流不息,这一切都是按照一个细密而又巨大的计划进行。指挥部各级党组织是战斗的集体,重大问题都召开党委会议反复研究讨论,统一思想和计划部署,明确分工。总指挥部和各分指挥部都在现场设立指挥所,各级领导都建立昼夜值班的制度。干部和工人实行三同,风天雪天雨天和工人一起大干,脏活累活险活和工人一起大干,重点部位关键项目和工人一起大干。人们经常看到指挥部的领导干部忙得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甚至带病坚持工作。他们说:毛主席给了我们一切,我们要把一切献给毛主席。华主席领导我们给毛主席盖纪念堂,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愿,我们要给华主席争气,给党和人民争光。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只是几个月的时间,而毛主席纪念堂将世世代代存在下去,这几个月和世世代代相比,是多么短暂的一瞬间,我们要在这每一分每一秒中,倾注对毛主席、华主席的热爱、赤诚和我们的全部力量!工地指挥部党委的许多同志,就是这样怀揣一团火,一心扑在工地上。
工地党委和广大参战人员,都把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亲自给毛主席盖纪念堂作为自己最大的光荣和幸福。他们工作上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智慧。在他们面前,任何困难都被征服了。工期紧算什么?革命加拚命,苦干加巧干;任务大算什么?军民团结紧,干群一条心,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天气冷算什么?迎着风雪上,热血能驱寒;技术难算什么?三结合,苦钻研,依靠集体力量和智慧闯难关;质量要求高算什么?精心再精心,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硬是要打出新水平。他们就是凭着对毛主席和华主席的一颗红心,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毛主席纪念堂。
这项工程的抗震要求高,而结构施工又是在严寒的冬季进行的,怎样达到高质量、高速度?工地党委组织了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攻关小组,反复研究,制订了周密的施工方案。他们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大大提高了钢筋、模板的预制程度。各分指挥部从工程的实战需要出发,组织技术练兵。施工中,分段切块,组织战役,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抓住重点,实行面对面的领导。指挥战斗的领导干部们,在火热的施工现场上,迎着刺骨的寒风,带领着广大建设大军,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绑扎着一根又一根钢筋,支搭着一块又一块模板。浇灌混凝土时,他们和工人一样脱去棉衣,爬到只有三十多厘米宽的板墙里去清理和震捣。他们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组织和指挥广大参战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胜利完成了主体结构工程。
四月,开始了装修战役。廊柱花岗石安装工程,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工地党委以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打破过去装修工程要占整个工期一半的惯例,响亮地提出了一个月拿下外檐装修工程,向华主席汇报,向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和“五一”节献礼的战斗口号,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参战人员的积极性。为了打好这一仗,工地党委和承担这项任务的分指挥部党委,精心组织人力、物力,周密地研究施工工艺。
在装修战役紧张进行的过程中,工地指挥部党委对纪念堂工程未完的近千个工程项目,做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把所有的活都组织起来,组成了四个战场、十大战役,在“五一”节前夕,发动全体参战人员大打收尾竣工战役。他们向参战人员大讲五月二十四日竣工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使大家争分夺秒地投入战斗,把全副精力倾注到工程中去。整个现场,热气腾腾,你追我赶,捷报频传,使收尾竣工这一仗,打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到五月二十四日,整个工地做到了地净场光,花草芬芳,设备安完,水通灯亮,提前胜利完成了纪念堂建筑工程和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
毛主席纪念堂的胜利建成,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伟大胜利。英雄的建设者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毛主席的崇高威望,归功于华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归功于全国亿万人民的大力支持。纪念堂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的全面要求,显示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这座连接着八亿颗红心的千秋万代永存的宏伟大厦,将象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胜利前进!
《北京日报》记者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一个越办越好的大寨式农场
——黑龙江国营八五三农场的调查
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二万四千多斤。
每个农业工人上交商品粮一万四千多斤。
这是八五三农场八千一百名农业工人,一九七六年在六十万亩耕地上,创造出的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
这两项指标,不仅是本场的历史新纪录,而且跃居全国农垦战线的先进水平,显示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的优越性。
二十年来,这个农场累计生产粮豆十九亿多斤,上交商品粮十一亿多斤;经营盈利除交回国家全部投资外,给国家净积累一千三百万元。一九七六年又达到一个新水平:在上一年粮、豆、猪三上《纲要》的基础上,全场粮食亩产跨过了“黄河”,上交商品粮一亿二千万斤,上交利润二百八十万元。在这里,那种“低产难高、亏损难免、后进难变、农场难办”的论调,全然站不住脚了。
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二十年前,从完达山下到雁窝岛上,还是一片千里沉睡的荒原和沼泽。人民解放军一个团的官兵,转业复员来到这里开荒建场。在半年积雪封冻、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天的条件下,逐步把农场建成商品粮基地。一九六八年以后,近万名知识青年陆续前来屯垦戍边,迅速扩大了农场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规模。
千辛万苦并不可怕,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却不可低估。一直办得较好的八五三农场,先后有过两次大的挫折。一次是六十年代初期,刘少奇鼓吹“利润挂帅”,有的干部就往弃农经商的邪路上跑,造成农场严重亏损;又一次是七十年代初期,在林彪煽动“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妖风和“四人帮”鼓吹“农场颗粒无收也不要紧”、“制度无用”、“亏损有理”等谬论的影响下,农场一度出现经营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废弛,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使得一九七三年的生产倒退,亏损很多。
这本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而且吃一堑应该长一智;可是,农场各级领导班子中,有人不去分析第二次挫折的路线是非,而是怨天尤人,一怨当年涝灾太重,二怪大田收获太粗等等。
涝灾就必然减产吗?亏损能责怪群众吗?农场党委开门整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从检查领导入手,围绕“农场的方向道路问题是否解决了”展开辩论。事实很清楚,这几年农场各级党委不敢抓阶级斗争,怕说是“整群众”;不敢抓企业管理,怕说是“修正主义管卡压”;不敢抓生产措施,怕说是搞“唯生产力论”。一句话,连党的基本路线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都不敢坚持了。于是,阶级敌人就趁机搞破坏活动,资本主义势力就抬头,歪风邪气随之上升,躺在国家身上的“等、靠、要”思想也滋长起来。这样,农场的方向道路哪能谈得上端正?!又哪能不减产、不亏损?!
整风整出了正确的经验教训:农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但能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还在于农场各级党组织能不能象大寨大庆那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带领群众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从一九七四年起,农场党委成员连年带领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深入分场和基层连队,对各级领导班子一个一个地进行整顿,着重抓思想教育,并作了适当的组织调整,切实解决“软、散、懒”的问题。
整顿大见成效。近三年,“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虽然变本加厉,农场各级党组织顶住妖风,明辨是非,领导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不动摇。一九七三年,全场四十八个农业连队,有二十七个亏损,没有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一九七六年,所有连队都扭亏增盈,十二个上《纲要》,三十三个过“黄河”。八五三农场获得了绣有“大寨场”的金匾和锦旗。
领导方向正,队伍带得好。八五三农场党委一直把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农业产业大军,作为办好农场的切实保证。
这个农场的职工队伍,是以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知识青年为主体组成的。这支队伍有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又有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特点。经过多年的锻炼培养,他们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经验。
但是,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并不是真空,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小生产习惯势力,随时随地都在侵袭农场职工队伍,大量表现为公与私的矛盾。有的职工以为工资每月照拿,捧着了“铁饭碗”,农场的盈利或亏损,与己无关,有的人还有雇佣观点,抱着“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态度。少数人私心重,甚至发展到搞非法活动。因此,在职工队伍中,是干社会主义,还是混社会主义、吃社会主义的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斗争很激烈很复杂。
八五三农场党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职工队伍,充分注意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他们向职工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批判混社会主义、吃社会主义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大干社会主义,向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二是批判小生产的私有观念,树立爱国家、爱农场、一心为公的思想;三是批判资产阶级雇佣观点,树立农场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针对知识青年较多的现状,农场党委经常抓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教育、革命前途教育和技术教育,帮助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迅速成长。他们还及时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使学习有榜样,赶超有目标。
有了好的领导,有了好的队伍,还要有好的经营管理制度,才能把农场搞好。八五三农场党委牢固地树立把农场当作企业来办的指导思想,顶着“四人帮”的棍子,不断整顿和加强农场的经营管理工作。过去,全场使用于农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六、七十,非农业生产人员过多,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加强计划管理,把财力、人力、物力集中用于发展农业。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农业投资达到总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压缩了一千二百多名非农业生产人员,充实到农业第一线。同时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的开支。去年,农场党委就同群众商量,把预定盖俱乐部的八十八万元,投入了小化肥厂的建设。
这个农场还认真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借以降低成本,提高积累水平。从农场、分场、连队到车间、班组,都建立了核算制度,充分发动群众讨论生产计划和各项经济指标,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处处精打细算,勤俭办场。经济核算成效显著,全农场粮豆平均每斤的成本,一九七六年比一九七三年降低百分之四十一;机耕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
今年以来,八五三农场广大职工,热烈响应英明领袖华主席关于“农场潜力很大,一定要把国营农场搞好”的号召,深入揭批“四人帮”,认真总结办好农场的经验,并制订出发展规划,向高标准大寨场进军,决心创造更好的成绩,向国家多作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李先念副总理会见奥地利议员团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九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今天下午会见以奥地利联邦议会副议长赫伯特·沙姆贝克为团长的奥地利议员团,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参加会见的有议员团团员约瑟夫·赖希尔,米夏埃尔·格施尔鲍尔,鲁道夫·施魏格尔,汉斯·克尔斯特尼希,约翰·温德施泰格,约兰达·奥芬贝克,埃达·埃格尔,约瑟夫·克诺尔,卡尔·博塞克,弗兰茨·贝尔,弗里德里希·福克斯,罗莎·格弗勒,罗伯特·勒夫勒,卡尔·皮泽克,罗伯特·利夏尔,以及议员团随行人员。
奥地利驻中国大使乔普参加了会见。
会见时在座的有外交学会会长郝德青、副秘书长马家骏,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徐维勤。(附图片)
图为会见时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人民日报》代表团前往罗马尼亚访问
应罗马尼亚《火花报》的邀请,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孙轶青为团长的《人民日报》代表团一行五人,八月十九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道洛班楚等前往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余湛副外长会见委内瑞拉朋友
外交部副部长余湛八月十九日下午会见以拉丁美洲记者联合会主席、委内瑞拉记者协会秘书长、委全国参议员埃莱埃萨·迪亚斯·兰赫尔,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王炳南会见非洲统一组织副秘书长卡孟达
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八月十九日下午会见了非洲统一组织副秘书长卡孟达,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晚上,对外友协副会长杨骥设宴招待了卡孟达。


第4版()
专栏:外来往来

郝德青会见英国工党议员博顿利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郝德青八月十八日下午会见了英国工党议员阿瑟·博顿利,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外交学会负责人谢黎等会见时在座。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