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惊人相似的一幕
胡雪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捷克斯洛伐克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中,这句话应验得多么准确,多么惊人的准确啊!
九年前的这个季节,一个夜间,数十万武装到牙齿的俄国佬,采用“闪电式的入侵”越过国境,于一夜之间占领了布拉格。从此,苏修武装统治的漫漫长夜,降临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中欧小国的大地上。
捷克斯洛伐克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祖国和民族经历的这种悲惨遭遇,在三十年前也发生过。一九三九年春,二十四个师的希特勒军队,运用“闪电战术”,从四面八方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并于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了军事占领。从此,法西斯铁蹄踏遍了伏尔塔瓦河畔的肥田沃土。
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六八年,在总共不到三十年的历史一瞬间,这个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国家,两次遭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异族武装入侵和军事占领。
动用的兵力差不多:希特勒是二十四个师,苏修是二十五万人。
选择的入侵时刻差不多:都是从深夜到凌晨这段万籁俱寂的月黑风高夜。
使用的战术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
完成军事占领的时间差不多:不到二十四个小时。
但是,“惊人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为了完成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和主权“寿终正寝”仪式的最后一幕,希特勒和新沙皇都上演了一出最厚颜无耻的戏:用明晃晃的刺刀逼迫布拉格的两任官方首领在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画押。
这是丑恶得连顽石也要长叹的表演。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五日凌晨一点十五分,希特勒在柏林的总理府接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和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这位大独裁者尖声咆哮:德军进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离出兵不过只有几个小时了,“到六点钟,德国军队就要开进去了”,为了“避免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你们最好在投降文件上签字。说完,就把这两个捷克斯洛伐克头面人物赶到隔壁房间,由戈林和里宾特洛甫这两个法西斯德国的部长“一次又一次地把放在桌上要他们投降的文件扔到他们面前,把笔塞到他们手里,不断地重复说,要是他们继续拒绝的话,两小时之内,布拉格就有一半会被炸成废墟……成百架轰炸机正在等待起飞的命令……”。当时,那位龙钟老迈、心脏衰弱的总统“哈查昏过去了”。但是最后,他还是在他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时间是清晨三点十五分。在逼降书签字后两个多小时,即清晨六点钟,希特勒的军队长驱直入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存在了。
可是,谁曾料到,一九六八年八月,克里姆林宫的头目们又重演了这“惊人的相似”的一幕。
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日,在苏军占领布拉格的次日,当代的大独裁者勃列日涅夫公然把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领导人,包括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总理切尔尼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等,一古脑儿绑架到莫斯科。据报道,当时的经过是:“三辆苏联装甲车开到布拉格党中央大厦外面”,苏联侵略军“叫那几个遭难者(指杜布切克等)挨着墙壁站了很久,然后推进装甲车,直送(布拉格)鲁津飞机场”,接着就被赶上一架巨型的安东诺夫式运输机,飞往莫斯科。这个杜布切克,同当年的哈查相仿,也“昏了过去”,把头撞破了。在押到克里姆林宫后,勃列日涅夫学着当年希特勒的腔调,咆哮说:在捷克斯洛伐克,除了苏军司令部和苏联军队以外,已经不存在任何合法的权威。说完,勒令杜布切克等在事先拟就的同意苏军“留驻”捷克斯洛伐克的所谓会谈公报上签字。斯姆尔科夫斯基事后追述说:“当我们拿到苏联最初的草案并要每个人来读它的俄文本时,我们一个个都气昏了。”最后,刺刀下的签字仪式还是完成了,时间是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午夜,地点在克里姆林宫。
但还应该指出,三十年前后的这两次刺刀下的丑剧,在细节上是各有特色的。一九三九年,当哈查坐火车到柏林车站时,希特勒还给了当时的这位总统以国家元首应享的礼遇:仪仗队和一束鲜花。而一九六八年,克里姆林宫新沙皇给予布拉格当时的合法领导人的俄式礼遇是:绑架、搜身和囚笼。这也许可以算作“惊人的相似”中的一点惊人的不相似吧!
希特勒之流,今天已经灰飞烟灭。但在三十八年前,当他逼使哈查就范之后,发狂似地高叫:“这是我平生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历史学家写道:“他没有想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末日可能就是德国的末日的开始。”希特勒高兴得太早了。他的下场是众所周知的。勃列日涅夫之流在侵捷得手之后,也把它吹成是“光辉的范例”,显然也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记录。但是,德国的暴君和克里姆林宫的新霸王,都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何人的祷告都不能使他们解脱,这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附图片)
一九六八年八月的布拉格街头画:一九四五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孩子们用鲜花迎接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苏联军队;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苏修军队却把捷克斯洛伐克孩子枪杀了。


第6版()
专栏:

伊文思与中国
黄钢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晚,在巴黎的那些新中国的成千上万个亲近友人之中,国际主义的电影艺术家约里斯·伊文思,经历了他的哀伤的不眠之夜。
这一天,北京电台把悲痛的消息带给全世界。法国电视台,从这天当地时间二十二点十五分开始,转播了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新闻。第二天大清早,这位七十多岁的荷兰人,含着悲痛的泪水,赶到中国大使馆,在周总理遗像前,倾吐他的崇敬和爱戴。
在这以后的日子,伊文斯又同我国人民一起,承受了失去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无穷悲痛……。
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以后,伊文斯再次来到中国,同我国人民分享伟大胜利的无比欢乐。
今年八月是伊文思从事电影工作五十周年。这位著名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和国际主义战士,同中国革命有着血肉般的历史联系,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一九三八年,伊文思作为进步的电影工作者第一次来到中国。为了拍摄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后来题名为《四万万人民》),伊文思当时想到延安去。他对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充满同情和必胜的信心,对革命圣地延安热切向往。他在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时写道:“我相信,决定性的行动是从延安开始,因而我决定到延安去。蒋介石的特务们对我进行阻拦。”由于国民党特务不让他离开西安去延安,伊文思不得不折返汉口。在汉口,他第一次会见了周恩来同志,并拍摄了周恩来同志和八路军首长在一所学校举行的会议。这就是伊文思保存至今的周总理和叶剑英副主席一九三八年在汉口介绍敌后战场形势的珍贵纪录片。
经过周总理的介绍,伊文思在汉口秘密会见了后来成为延安电影团团长的一位同志。当他知悉这位同志即将赴延安拍摄电影后,极为兴奋。他说:“在离开汉口前,我想,既然我不能亲自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于是,伊文思带来的一部三十五毫米的新闻电影摄影机和一部分胶片,就成为我们党创建的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珍贵的技术装备之一。就在伊文思近四十年前留下的摄影机和电影胶片上,纪录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抗战初期的光辉形象。
新中国成立不久,伊文思作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顾问,协助我国培养电影人材。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年代,伊文思拍摄了歌颂中国解放后成就的纪录片《早春》。后来,他又同中国电影工作者合拍了《六亿人民的怒吼》。
一九七一年他重访中国时,周总理建议他拍摄反映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成果的影片。于是,伊文思就和法国电影工作者玛斯琳·罗丽丹拍摄了闻名世界的长纪录片《愚公移山》。在拍摄北京的一个工厂时,他们住在厂里,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吃饭,成了工人家的常客。在工人宿舍里,几乎每一个人的名字,他们都叫得出,每个人的情况他们都熟悉。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伊文思伯伯”。在新疆的巩乃斯草原,他们搭起帐篷,整天生活在野外。在勃海湾,他们和渔民一起出海……。这部由十二部短片组成的《愚公移山》,真实生动、而又自然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后各方面进展的新面貌。
现在,这部影片已在法国、比利时、英国、瑞士、意大利、瑞典、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荷兰、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影院或电视中上映。一位二十五岁的法国女青年在看过这部影片后写信给伊文思说:如果说毛主席逝世以来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的话,“那么,今年夏天曾有幸在巴黎银幕上看过《愚公移山》的男女老少们,今天就完全能够理解:毛泽东的逝世对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他去世了,但是我们通过你们的摄影机所看到的他的事业将永存。愚公不仅搬掉了大山,而且也把许多西方观众头脑中所得到的歪曲形象消除了。我们终于通过你们的影片的画面和对话,了解到中国人民如何生活,并且能够理解中国人民对自己的领袖所寄托的希望和信心。通过你们的影片,我们和中国人民一起生活了十二个小时。现在我们和中国人民一起痛哭失去了自己的领袖。”
伊文思的作品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大的效果?因为他在拍摄介绍新中国的影片时,表现出他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毛主席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深刻理解感情。因为他在影片中一贯强调用事实本身来启发观众,强调通过真实、朴素而生动的细节来使观众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我还记得,一九五七年初,当伊文思在北京同我谈到有关纪录片创作规律的问题时,他曾经说过:“创作者的主导思想,对于纪录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象是人身上的脊椎骨对于人体的作用一样;它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你整个人的肌肉与骨骼支撑起来。”
他强调影片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正在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即使在衷心讴歌革命人民的英雄业绩时,他也不主张采取那种凭空想象到处都是“玫瑰花似的”公式。这种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的艺术创作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伊文思曾经表示: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周总理,一直对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据他自述:一九四三年,他在美国得到一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英文节译本后,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作为他工作的指针。他至今一直认为:电影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拍出好的影片,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名声”或任何主观臆造。伊文思创作历程中辉煌篇章的奥秘,也许就在这里。
在伊文思从事电影工作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寄语这位为了革命的电影事业而走遍五大洲的“飞翔着的荷兰人”,祝他在艺术创作的征途中,在歌颂世界人民革命的斗争中永葆青春,不断前进!(附图片)
伊文思在新疆石河子农场


第6版()
专栏:亚非拉反帝反殖史话

波尼法秀——菲律宾人民的骄傲
丘立本
“牢记在心:为拯救自己祖国而死是无上的光荣和幸福!”
这是十九世纪末,波尼法秀为菲律宾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喊出的革命口号。
一八九六年八月,菲律宾爆发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人民大起义。领导这场伟大的人民起义的就是菲律宾革命民主派的代表、反殖民主义的英勇战士波尼法秀。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殖民者,为摆脱西班牙三百多年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
波尼法秀一八六三年出生于马尼拉附近的一个贫民家庭,很小就从事各种艰苦的劳动,受尽欺凌和压榨,深知殖民统治下菲律宾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他自幼失学,但好学不倦,如饥似渴地寻求救国的道理。他以本民族的语言写下了反抗压迫的战斗檄文和爱国主义诗篇,鼓舞人民为祖国的独立而战斗。
波尼法秀早年曾参加过一个改良主义的爱国组织,几经失败,使他懂得只有依靠深受压迫和奴役的广大劳苦群众,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一八九二年七月七日,波尼法秀和他的几位战友,在马尼拉附近的工人区聚会。他们建立了秘密的战斗组织“最崇高的、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联盟”,简称“卡蒂普南”,并立下庄严的誓言:决心以革命的暴力打碎西班牙的殖民枷锁,实现祖国的独立。这样,把斗争引上了新的道路。“卡蒂普南”的成员很快增至三万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一八九五年四月,波尼法秀在马尼拉近郊的一个山洞举行“卡蒂普南”领导核心的秘密会议。会议通过了募饷筹械准备起义的重要决议。波尼法秀还亲手在洞壁上写下“菲律宾独立万岁!”的标语,集中表达了菲律宾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次会后,菲律宾各地山洞都出现了同样的标语。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筹饷购买军火的计划也迅速完成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由于叛徒的告密,“卡蒂普南”的秘密印刷所被破坏了,许多重要文件落入了敌人之手。一八九六年八月十九日,当殖民当局开始对“卡蒂普南”的成员大肆搜捕和屠杀时,波尼法秀冲过敌人的哨所,星夜赶到马尼拉近郊的巴林塔瓦克山,召集紧急会议,决定提前起义。八月二十六日在巴林塔瓦克山召集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群众大会上,波尼法秀号召全国人民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狠狠地打击西班牙殖民军,永远结束西班牙的黑暗统治。与会的一千多名群众挥舞着竹矛、弓箭、短刀和土枪齐声高呼:“起义!”波尼法秀当场将自己的人头税证件撕毁,表示不自由毋宁死、决不再当西班牙臣民的战斗决心。波尼法秀这一行动使群众万分激动,大家纷纷撕毁自己的人头税证,齐声高呼“菲律宾共和国万岁!”这就是菲律宾历史上著名的“巴林塔瓦克的号召”。
“巴林塔瓦克的号召”响彻了整个菲律宾,从吕宋到棉兰老,全国各地的“卡蒂普南”成员和爱国者纷纷起来响应。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和小手工业者,手持刀矛棍棒和弓箭,同西班牙殖民军展开搏斗。起义者解放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许多地方建立了“卡蒂普南”的革命政权。西班牙政府在人民起义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虽然三次更换总督,仍镇压不了起义。
正当西班牙殖民统治在波尼法秀领导的人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摇摇欲坠的时候,革命阵营发生了分裂。一些混入“卡蒂普南”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篡夺人民革命的果实,在一八九七年五月卑鄙地杀害了波尼法秀。从此,革命的领导权落到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手里,致使起义遭到失败。
波尼法秀领导的人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动摇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的三百多年殖民统治,对菲律宾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热爱祖国》的光辉诗句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难道祖国的悲惨命运,
能不驱使菲律宾人起来,
从敌人铁蹄下,
将母亲救出苦海?!(附图片)
波尼法秀率领起义军奋勇杀敌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捷克斯洛伐克)
*即使给狼洗礼命名,它还是要跑回森林里去。
*扔向邻居屋顶上的石头,会落到自己头上。
*树叶沙沙响,必定有风来。
*乘上谁的马车,就得唱谁的调。
*自己扔掉刀子,自己吃亏。
*把蛇放进自己袖筒里,好心不会得好报。
*想吃别人的香肠,往往会失掉自己的火腿。
*听人说话,多用头脑,少用耳朵。
*鱼吞鱼饵,不知有钩。
*智慧再多,不等于勇气足够。


返回顶部